华严经全文网

印一法师:恒顺众生的基础和对象

发布时间:2024-07-16 01:32:29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印一法师:恒顺众生的基础和对象

而前八愿上求佛道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下化众生,第十愿普皆回向的旨趣也是愿令一切众生毕竟成佛,所以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要内容,就是第九愿:恒顺众生愿,因为它不仅融摄了普贤十大愿,同时也彰显了四摄六度、四无量心等整个大乘菩萨道精神。

所谓恒顺众生,简单点说,就是以平等、大悲的柔顺心恒久的去饶益众生。在这一愿中,菩萨微言大义,为我们开示了三个法要:第一、 “恒顺众生”的基础和对象;第二、“恒顺众生”的态度和原则;第三、“恒顺众生”的现世表现和究竟之道。

首先,我们看看“恒顺众生”的基础和对象是什么?

经中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由此可见,恒顺众生的基础就是大悲心,就是对众生苦难的怜悯,对众生烦恼的感同身受。如果我们面对苦难众生,内心无法生起大悲心,也就无法发起菩提心。

犹如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所言:“悲心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又如《般若心經解》卷一所言:“正以诸佛说法。单为众生度苦。若不发大悲心。纵具根本智。自救不了。”所以不论是瑜伽行派以七重因果来发菩提心,还是中观学派依自他相换来发菩提心,都是以大悲心为核心而建立。而成就大悲心的,则是平等心。经中说:“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

佛经中常常提到自他一如,等念冤亲,也就是告诫我们,不要执着于爱与恨、亲与疏,要平等相待,一视同仁,视一切众生如同我们自己的父母师长。正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但是如果没有智慧力保驾护航,悲心反而增生烦恼。可见大悲心不仅仅只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圆满的智慧妙用。所以,恒顺众生的基础,是大悲心,而平等心则是成就圆满大悲的前提,智慧是对大悲心的直接指导。

而恒顺的对象包括哪些呢?不仅仅是你、是我,还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所以,即便十方世界的众生具有不同的种类、心性,菩萨都能平等饶益,随顺度化。而诸佛菩萨为何要恒顺我们呢?

是因为诸佛菩萨观见众生恒处生死,不忍心看到我们在六道轮回,受诸痛苦,如是生起慈愍悲伤,是故为度众生而放弃了涅槃之常乐,倒驾慈航,深入烦恼大苦海中,常做我们的不请之友,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慈大悲,与我等众生相濡以沫,同生共死。

犹如《八大人觉经》所言:“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是非常让人感动和震撼的,也是无数仁者前赴后继的源动力。佛教的三藏十二部虽然有无量的法门、教义,但是皆以慈悲为根本,一切佛法如果离开了慈悲心,既为魔法。

而我们所谓的菩萨道,就是慈悲精神的实践与完成。而佛菩萨之悲心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也就是无有更广,无有更大,无有更上于此悲者。所以,“恒顺众生”的基础就是大悲心;对象就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

腾讯佛学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