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愿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24-03-05 01:32:03作者:华严经全文网信,可以说是修学佛法的第一要着,没有信,一切佛法的殊胜功德皆不得生。好比一颗树,有根则能生长,无根就不能生长。故《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信是什么?“以‘心净为性’,这是非常难懂的!要从引发信心的因,与信心所起的成果来说明。‘深忍’是深刻的忍可,即‘胜解’,由于深刻的有力的理解,能引发信心,所以说‘胜解为信因’。‘乐欲’,是要实现目的希求、愿望。有信心必有愿望,所以说‘乐欲为信果”。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信心是在深刻的理解与恳切的欲求中显现的,是从理智所引起而又能策发意欲的。
“如但凭信仰而不求甚解,不修智慧,对于所信的三宝,所学的法门,莫名其妙,这不能得学佛的真实利益。这样的修学,在他们的心目中信佛与鬼神崇拜,并无多大差别,不过是愚痴的信仰——迷信”。所以说我们“修学信心,是要策发净信,而且要修到成就不退。如学者不能于三宝、四谛得信解,也就不能得佛法的净信。虽然三宝与四谛是真实的,有德有能的,初学者能‘仰信’、‘顺信’,也不失为佛教的正信,为学佛的要门。然严格地说,没有经过‘胜解’,还不能表显正信的特色!”其次,我们来谈谈正信的对象所具备的条件:“凡是正信,必须所信的对象,有实,有德,有能。如信佛,佛是确实有的,如出现在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又确乎是有佛德的,他有大觉的智德,离烦恼的断德,慈悲的恩德。佛是人性净化的究竟圆成,确是值得我们信敬的。佛有实、德、能,值得信敬,所以信佛是正信”,不是迷信,也不是盲信,不是凑热闹赶时髦,也不是宗教狂热及自我陶醉。
再次,我们来谈谈作为一个佛弟子如何在佛法的熏习下建立修学信心呢?印顺导师慈悲开启“信心的修学方式,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在过程中虽有浅深的不同,但最后是信智统一。第一是信顺:内心不存有丝毫的成见,而以理解为基础。因为胸中一有主见,则不能信顺他人或接受真理。如甲与乙彼此感情不和。乙有了错误,甲以真诚心忠言劝告,但乙胸怀成见,不但不肯接受,而说是恶意中伤。反之若甲乙毫无成见,或感情很好,那即使是甲以粗言相待,乙也能甘之如饴的。所以丢开了主见才能信顺真理,这样信心才能清净(这与三慧中的闻慧相应)。第二是信可,或称为解信,即经过信顺后,接着就对所信的对象上生起深刻的了解,或印可他确实如此。认得真,才能信得切。通过耳闻眼见,再经过内心的思考(这与三慧中的思慧相应)求得系统的认识,认定他确实无谬。第三是信求,这一阶段是经过智慧思考后采取行动,希求获得。如去山中采矿,经过勘定后,知其地实有石油,确信无疑,即可开始凿掘了(与修慧相应)。第四是证信,由于不断的修习,体悟到真理究竟与最初所信的毫无二致。如开矿者,继续的开掘,终于发现到大量的石油(这与现证慧相应)”。至此,我们不难看出佛法中的信与智是对应统一的,彼此又是相融相入的。故经云:“有信无智长愚痴,有智无信增邪见”,所以说佛教是信智合一及不共于其它宗教的宗教。
信念成就之后,我们空虚而又苦闷的心灵也就必然获得清净愉悦,安定而又充实了。这如一无知孩童。流浪街头,饥渴寒冷,徨徨无依,在焦急绝望中,忽然找到自己的母亲,获得安定快乐一般。此外,成就信念之后,将产生强烈的愿欲,同时也必然生起实践善法的精进心。这三者亦是相摄相成的。故经云:“信为欲依,欲为勤依”。那我们应该发怎样的愿呢?当然是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愿了。印顺导师说到“发菩提心的真实意趣,是愿菩提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多么伟大的四宏誓愿!我们要想成佛,就必须要发这四宏愿,然后依所发大愿去精进的修行,不断在生活中去实践,如此方能成就无上正等菩提。再看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他们之所以成佛、成菩萨,原因就是他们都有非常宏伟的誓愿。你看地藏菩萨:“众生界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气魄啊!再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愿愿度生。又如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及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由此可见,愿在我们修学佛法中同样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们要想与诸佛菩萨把手同行,欢聚一堂,悟佛所悟,行佛所行,证佛所证,就必须时时将信愿融摄到身心当中去,再与慈悲及智慧相应,从而鞭策自己“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证道果”。(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