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全文网

嘎玛仁波切:罪障是总称,可分为业障、烦恼障、所知障和习气障四种。

发布时间:2024-08-13 01:35:59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嘎玛仁波切:罪障是总称,可分为业障、烦恼障、所知障和习气障四种。

罪障是总称,可分为业障、烦恼障、所知障和习气障四种。这些会对解脱形成障碍,因此称为“障”。

一、业障:指自性罪和佛制罪

(1)自性罪:自性的意思,是说只要去做,本身就属于罪业。比如十不善和五无间罪等一切罪业,就是自性罪。

不管是不是佛教徒,不论有没有受戒,任何人只要杀生、偷盗等,就造了恶因,一定会有恶果。违犯自性罪,会障碍获得人天善趣的果报。

(2)佛制罪:是指佛对弟子们所制订的戒律,包括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乘戒等。违犯佛制罪,暂时会障碍获得人天善趣的果报,究竟会障碍成就菩提。

受戒之后,如果造了自性罪,就会同时违犯佛制罪。例如,受别解脱戒之后,再做十不善等罪业,就同时违犯了自性罪和佛制罪。而和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乘戒相违的一切遮罪,越向上的罪业越严重。

例如,一个受别解脱戒的在家人打死一只蚊子,违犯了杀生罪业。受了菩萨戒后,打死一只蚊子,不仅犯下杀生罪业,还有杀母之过。如果是某个密咒师打死一只蚊子,在杀生之罪和杀母之过的基础上,还有杀本尊等过患。

二、烦恼障

烦恼障,就是由业障引发的八万四千烦恼,归纳起来,就是贪、嗔、痴、慢、疑等五毒烦恼。再进一步概括,就归集在非理作意的分别念。烦恼障,会障碍我们从轮回中解脱,或说障碍获得声闻、缘觉的解脱果位。

三、所知障

所知障,是对于所知境的障碍,也就是执着三轮实有的一切分别念,比烦恼障还要微细。三轮,就是作者、受者、所作之事,对这三种有执着分别,就是所知障,会障碍获得遍知的佛果。

四、习气障

习气障,是无始以来,在心相续熏习的习气。显宗认为,习气障是非常微细的所知障,这是在十地菩萨的最末之际,以金刚喻定智慧所破的最微细障碍,之后即圆满成佛。密宗称为三现迁移习气,是指依于细微的意性身,形成粗大身、语、意的所有习气。习气障和所知障一样,都会障碍获得遍知的佛果。

学佛的人常说:“我业障深重啊!”无始以来,我们不断累积大大小小的罪业。即使这一生,在吃饭、喝水之间,都有成千上万的微生物,每时每刻为我们而死。从小到大,我们也会说妄语,常常有意无意欺骗人、伤害人。诸如此类,每个人因为自身不净的业力,不断造作罪业。

佛经上说,人身就像一条船,如果你用心而正确的航行,可以出离轮回苦海;如果只是一般用心,可能待在三善趣中;如果在船上敲敲打打,打出很多漏洞,就会沉到海中溺死,就像造作罪业,会堕落到三恶趣一样。同样的,从小乘到金刚乘所受的一切戒律,一旦不好好严守,就有失毁的可能,形成罪业。

现在很多人喜欢跑法会,接受灌顶,灌顶时会受三昧耶戒,或听说哪里有传三坛大戒,便跑去参加。当然,受戒是好事,但要知道,自己还是凡夫,反观自己身口意的时间,非常之少,如果你让一个众生起嗔心,就算是犯戒了。常常这样犯戒,怎么办呢?当然只有忏悔了!犯戒如果不忏悔,那先前的受戒反而会成为堕落地狱的种子。

虽然我们罪业深重,但可以透过忏悔而净除。古今很多高僧大德说:“罪业没有任何功德,但依靠忏悔而清净,就是罪业的功德。”做坏事哪有功德呢?但我们会因此而忏悔,这是罪业最大的功德。违犯了别解脱戒、菩萨戒,或失毁密宗三昧耶戒,不论是多严重的罪业,都可以经由忏悔而完全清净。所以,忏悔是一项很重要的修行法门。

汉地文化非常强调“空”,很多学佛者喜欢高谈阔论、比较不同宗派见解的高低,认为一切分析到最后,包括阿赖耶识上的习气、业力杂染等,都是空无的,所以做什么都无所谓,也不必忏悔,这是很偏差的认知。因为证悟空性固然很重要,但还未清净罪障之前,不能以本体性空作为不用修行的借口。

阿赖耶识又称为第八识。有了妄念分别心,无论善恶或无记,都会在阿赖耶识播下种子,形成各种业习。等到有了外缘,引起内在的业习时,就会产生贪爱、嗔恨、嫉妒等烦恼,因而造下业力罪障。阿赖耶识像是一面明镜,而烦恼罪障就像灰尘,堆积在镜子上,遮蔽它本来的明净,让你看不到心的本来面目。

当然,就法界实相而言,不存在所谓镜子和灰尘,在成就者的本觉境界中,并没有二元舍取的分别心。也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对凡夫而言,阿赖耶识还有很多罪障,就像镜面上有厚重的尘垢,需要常常勤加擦拭,才会明亮。想要证悟心性的本来面目,一定要先按照次第实修,净除烦恼罪障。所以,我们适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实修方法。

心有烦恼污染是众生,心无污染就是佛。我们要知道自己还没有成就,不是利根之器,需要时时提醒自己,经常忏悔业障,累积资粮,要依照次第修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