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点建议避免学佛走偏
发布时间:2024-08-19 01:36:52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对于学佛人来说,这几个重要的概念一定要搞清楚,不能依己意去错解佛意,不然走错了方向还怪罪佛陀……
关于忏悔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充满错误的旅程。而怎么去对待错误?是文过饰非还是坦然面对?是去追悔还是去忏悔?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了之后却试图去掩盖错误。殊不知,错误虽然在表面上被掩盖了,但却在内心伏藏,烦恼在内心得以滋长。而忏悔,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意识到错误之后,要立即忏悔,不能让错误在潜意识里扎根。要知道,一旦扎下根来,就会产生负能量,让人们长时间生活在纠结与不安之中,背负相应的心理压力。
我们所拥有最大的机会,便是可以去忏悔。忏悔的目的是不要再去犯了,这样的忏悔能够真正得到安乐。我们要去反省,每天都做了哪些好事,哪些坏事,这种反省的能力,忏悔的力量,便是修行功夫的体现。而那些对待错误“文过饰非”、“欲盖弥彰”的行为,则是人生最无明,最坏的时候。
关于慈悲
慈是给人快乐,悲是拔苦与乐,这是慈悲真正的含义。很多人错解其意,经常会就某件事情对法师说,您慈悲慈悲吧。慈悲就成了一种人情世故了。这就好比世间对人情与法度的把握一样,如果把情放第一位,法度则起不到作用。若固守法则,则失去人情之通融。而佛教所言的慈悲,则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决不是一种感情交易。
慈悲可以从自己做起,比如人在钻牛角尖时,往往不懂得给自己一条出路。这个时候,能给自己留个出路,那也是一种慈悲。现在的人往往过的很累,对自己不够慈悲。西方人有释放的方式,比如彼此之间产生矛盾,互相击打几下怨恨就释怀了。而东方人往往会记仇,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所以出路就没有了。比方说,人们遇到烦恼,还能够相互诉说一下,可是现在很多情况下,你愈是叮嘱对方不要跟别人说啊,那这事情的传播速度就愈快,诉说这条路也给堵死了。
可见,慈悲实在是需要以智慧为先导的。
比如对自己慈悲,那就需要对凡事不要看得过重,心结不能结的太牢固。烦恼在你不在意它的时候,伤害力往往不那么大。你要是愈在乎,它就像宠物一样粘上你了。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做到与否,就看修行的功夫了。烦恼来了,在你内心盘旋的时间愈短,那说明你的修行就愈受用。对他人的慈悲,也同样要以智慧为先导。比如对乞讨者,需要给还是不需要给呢?布施当然是一种慈悲。但社会上往往有一种人,你布施给他之后,他粘住你不放,造成了麻烦与烦恼,这就需要用你用智慧来处理。同时,帮助别人,而不伤害别人,也需要一种智慧。给人自尊的关怀才称得上慈悲,才能让大众生欢喜。
关于平等
社会上所说的平等,与佛教的平等也是两个概念。
佛教上所言平等,一是说大家佛性平等,都有佛性,都可成佛。二是指因果平等,种如是因,则得如是果,无论是谁,也跳脱不了这个因果规律的作用。
但在社会现象上,我们却无法要求其平等。比方说,有的人高,有的人矮,有的人富,有的人穷,这要一律平等,那就出问题了。
其次,要求我们都要有平等心。世间万物千差万别,我们都要以平等心去对待。有不同程度的妄想、分别心,那就会形成不同程度的障碍。
佛陀在世时,人们对僧团的供养也分为三六九等,佛陀便告诉他们以平等心供养,功德反而是最大的。而心行平等,在社会上能做到是多么不容易。比如现在儿媳妇大多对自己父母孝顺,对公婆能做到跟对待自己父母一样么?很多家庭问题,都是因为厚此薄彼产生的。这就是心行不平等,给家庭带来的烦恼,给自己造成的障碍。
《法华经》上,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对每一个人都很尊重,对每一众生都作佛想。哪怕是别人看不起他,诋毁他,他也一样看待。结果,他因为心行平等,所以成就的最快。
世间的万象都是变化的,包括周遭你所遇到的人或者事物,所以不能从相上去着取。
正行标准
以上是对几个重要学佛概念的诠释,总体说来,学佛要简单,不要复杂化。学佛就要依佛陀的教言而行,别固执的以为自己走的是直道。真正的学佛人,必须每天善于观照自己,看自己有没有偏离轨道。
有几个简单的衡量标准,大家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看自己学佛是否走了偏路。
1、学佛是解脱之法,如果学佛感受不到解脱,那么就是修行的方向,或是方式方法出了问题。
2、你学的是否开心?真正的学佛是很开心自在的,不会愁眉苦脸。否则不是佛法出了问题,而是你本人的问题。
3、学佛是否让家庭愈来愈和美?是否让周边的人生欢喜心?真正的佛法是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对行为的处处观照之下。否则学佛只是挂在嘴上,没有付诸实行,并不能得到真实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