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全文网

大千故里行——中川第一禅林圣水寺

发布时间:2024-09-14 01:33:39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大千故里行——中川第一禅林圣水寺

内江圣水寺坐落于四川内江市中区西北部壕子口,沱江右岸,距市区约2公里。初建于唐代咸通年间,即公元860―870年,宋代始名兴慈禅院,后因寺后山有泉水流出,终年不涸,水质清纯,甘甜爽口,被视为灵泉,故更名为“圣水寺”。系四川省的八大丛林之一,号称“中川第一禅林”,因其历史久远,古迹遍刹,高僧大德辈出,在四川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多年以来,人们误以为内江圣水寺称“中川第一禅林”是自称为四川的第一禅林,其实是把“中川”和“川中”的概念混淆了。“中川”实际上是一个地域概念,特指内江。

圣水寺距离内江火车站不到800米,从火车站出来就能看到圣水寺的路牌。

沿着火车站右边的公路步行不到10分钟就能到达圣水寺。

站在圣水寺门前的第一印象就是规模的确很大,不愧为“中川第一禅林”。

寺前广场上古树参天

气派而精美的六柱五门石牌坊,上书“圣水寺”三字,尽显千年古刹的气质,整个牌坊雕刻精美,大量使用镂空石刻。

牌坊与沱江护堤上还有两幅巨大的十八罗汉与众菩萨的浮雕图

悠悠沱江水长流,现在内江的沱江两岸湿地公园打造的十分漂亮,临江步道已经覆盖了甜城湖,也可以沿步道前往游览圣水寺。

牌坊正对着圣水寺的一面上书“中川第一禅林”

牌坊下的圣水寺全景

2013年圣水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渊阁大学士“师相”、明代赵贞吉在名满天下后,为壮圣水寺山门,曾题匾大书“大国名蓝”。

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祈福墙

圣水寺自唐宋以来历代均有修缮。明末清初毁于兵燹,清康熙、雍正年间有一次大规模复建和扩修。寺庙占地2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寺院属依山式建筑,院落式布局。它共分4大院落:中轴线上自西向东布局的圆觉楼、藏经楼、大雄宝殿、天王殿,均属明清风格;中轴两侧是回廊,有客堂、五观堂、禅堂、念佛堂等;寺院左侧有玉佛殿、三圣殿、药师殿;再向左侧是观音殿和地藏殿;寺院右侧以祖师殿为主体构成一个独立的院落。

深冬季节大雄宝殿前银杏只剩树杆,可以想象银杏黄时这里应该很漂亮。

朝圣祈福的人们

天王殿的飞檐翘角

圣水寺斋堂

大雄宝殿和藏经楼之间的明代石拱桥和放生池

放生池右边是圣水禅茶梵行,在千年古刹里品茶悟禅更有一番意境。

这里像不像“一线天”

选了很久的角度,勉强把藏经楼、石拱桥、放生池和倒影放到了一起。

石拱桥是三孔石拱桥,栏杆是新修复,桥身是明代的。

藏经楼的两根经幢,底座从风化程度看有相当地历史,上面是新建的。

藏经楼前栏杆上的石刻风化也很严重,只有小象还能辨认出来。

站在石拱桥上回望大雄宝殿

藏经楼台阶旁的精美雕刻,不仅有历史,还有故事。

转角斗栱体现中国古建筑的魅力

圣水的书法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藏经阁前后和圆觉楼均有很多书法匾额作品。

中轴线上最后一个大殿——圆觉楼,圆觉楼里的十二圆觉像,分别代表了唐、宋石刻造像的不同风格。

圣水寺摩崖石刻群在圆觉楼的后面,后墙外就是圣水溢出的地方,一湾不知何来也不知去哪的水静静地漫在石崖下方。

洞前的石刻风化十分严重,多数已经无法辨认。

这几个大字是最清晰的,应该是新描的颜色。

石窟内的造像早已经无法辨认,只是还有一部分残留的彩绘让我们想象一下曾经这里的辉煌。

夏天洞内是一处纳凉的好地方

这个凉亭是圣水寺的制高点

在绿竹之间建的简易观水亭

曲径通幽处

远眺对岸的现代高楼

圣水寺的塔林

祖师殿屋顶的二龙戏珠

祖师殿供奉的主要是圣水寺的历代高僧。圣水寺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几名高僧大德,他们是丈雪、默野、可拙、清德诸师以及王恩洋居士。

鹿苑的一幅对联:“同人有怀或集此,一日无事长欣然。”

圣水寺有两座古石门

石门上面还依稀保留着少许过去的颜料,朱红,明黄。

素云深处其实就是白云深处,古代用“素”替代“白”。

这座牌坊上有大明嘉靖年份记载,表明了石牌坊的历史。

圣水古刹,两侧的团花已经风化了。

宋初扩建后更名为“兴慈禅院”,又名“圣水兴慈寺”,宋末复名“圣水寺”。

最向左侧的观音殿和地藏殿

圣水寺的玉佛殿、三圣殿、药师殿

圣水寺建筑群落规模宏大、格局完整、内涵丰富,是内江城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型古代禅林寺院,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建筑和宗教等学术研究和文物价值,大千故里的必游之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