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全文网

廖乐根:修学佛法应具备的五种心态

发布时间:2025-01-06 01:34:46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廖乐根:修学佛法应具备的五种心态

廖乐根:修学佛法应具备的五种心态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的主题是:修学佛法应具备的五种心态。这五种心态分别是指:恭敬心、知足心、坚忍心、慈悲心、平等心。对于这五种心态,大家虽然经常听说或者时常说起,但对它们的深刻内涵到底有多少了解?它们对于修学佛法的重要性又有多少认识呢?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修学中应如何激发和培养这五种重要的心态呢?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恭敬心

  恭敬心是修学佛法首先必须具备一种重要心态。我们经常说,佛法要在恭敬中求。这句话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恭敬心并不象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它的内涵非常深广,如何全面深入认识恭敬心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纯净、真诚、谦卑。

  一、纯净

  纯净是恭敬心的表现之一。

纯净的心,就是一种纯洁、清净的心态,远离杂染,主要表现为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修学佛法。

  所谓开放,是指一种敞开的心态。世间人刚刚接触佛法的时候,很容易带着许多先入为主的成见、偏见,这时候心灵是封闭和偏执的,难以接纳法义。一个人不懂佛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面对佛法,有疑问是正常的,但如果因为有疑问就不去修学,或者轻易武断下结论,那就说明我们不够开放,这将会成为我们修学佛法、探索真理的心理障碍。

  纯净的心还表现在对师长的态度上。修学佛法,对善知识具有清净的信心非常重要,否则,我们很难有所突破,很难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清净的信心从哪里来、如何培养呢?这就需要好好思维和观察善知识的功德。因此,净信不是盲目崇拜,而是一种清净无染的高贵品质。

  二、真诚

  恭敬心另一个表现是真诚。真诚,就是真实、诚恳,不虚伪、不自欺。作为佛法的修学者,真诚有两个层面:真诚面对自己,同时也真诚面对佛法。

  如何真诚面对自己?简单来说,就是要对我们自身的生命现状具有真实的了解和清醒和认识。我们有无始以来形成的烦恼,这些烦恼是顽固的、是很难以对治的。因为有烦恼,有迷惑,就会造业,从而让我们在生死轮回中受苦受难、身不由己。只要烦恼和业存在,我们的生命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轮回中的重病患者,这就是生命的现状。勇敢的承认和面对这种现状,是真诚的表现。真诚,是做人的重要品质,也是学佛的前提和基础。

  真诚面对佛法,就是要把佛法当成救治自己的良药。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佛法就是究竟解决烦恼和痛苦的方法和途径。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千万不能只是将佛法当成是纯粹的知识或理论来学习,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表面上,一定要把佛法与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心行联系起来,对症下药,用佛法来对治和解决我们的迷惑和烦恼,这才是真诚的面对佛法。否则,就象一个人只是会背诵药方但却不肯服药一样,病是永远不会好的。同样,佛法再好,如何不落实到修行上,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因此,依法修学极为重要。

  三、谦卑

  恭敬心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谦卑。谦卑就是为人要谦虚、谦下,这对于修学佛法非常重要。但真正的谦卑很不容易做到。因为谦卑对治的是自我中心的态度骄慢。骄慢之因很多,我们常常会因为自己博学、见多识广而生起骄慢之心,甚至佛法本身也会被我们利用,成为骄慢的资本。要做到谦卑,就必须真心承认自己的不足和缺陷,谦卑与真诚密切相关,一个不真诚的人无法做到真正的谦卑。谦卑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要表里如一。

  谦卑的人,会虚心相他人学习,乐于接受他人的教诲。谦卑的人,不会过分执着自己的观点,更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谦卑的人,不会轻视任何一个人,他知道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修学佛法的一个重要窍诀,就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尽量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正如朗日塘巴尊者在《修心八颂》中所说:随处与谁为伴时,视己较诸众卑劣,从心深处思利他,恒常尊他为最上。谦卑的人深深地懂得:放下得越多,收获的也就越多。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