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烦恼不生
发布时间:2025-01-23 01:35:24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心平气和,烦恼不生
有一个人被烦恼缠身,于是四处寻找解脱的秘诀。
有一天,他来到一个山脚下,看见一片绿草丛中有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逍遥自在。
他走上前去问道:“你看起来很快活,能教给我解脱烦恼的方法吗?”
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他试了试,却无济于事。于是,他继续寻找。
不久,他来到一个山洞前,看见一个老和尚独坐在洞中,面带满足的微笑。他深深鞠了一躬,向老和尚说明来意。
老和尚问道:“这么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
他说:“是的!恳请不吝赐教。”
老和尚笑着问:“有谁捆住你了吗?”
“没有。”
“既然没有人捆住你,何谈解脱呢?”他翻然醒悟。
绳索没有将人捆缚,真正让这个人感到身陷囹圄的是他心中的烦恼。相比于麻绳、铁索来说,烦恼无形,却能让人寸步难行、画地为牢。他们常常抱怨,抱怨学业不顺利,抱怨生活节奏太快,抱怨工作太累,这些人虽身在牢笼外,却将自己的心困在了牢笼之内。和他们不同的是,另一种人即使身陷囹圄,也能够保持一颗从容淡定的心,欣赏明媚春光,聆听虫鸣鸟语,享受柔和微风。
对此,本焕长老开示道:“烦恼,它们还在翻来翻去,一刻不停,像一锅开水,吵吵闹闹、上上下下的。这种情况,大家不要怕,怕它也没有用。它翻它的,你搞你的,不要有心跟它斗,不要起烦恼,你只管心平气和地去用功,因为你是粗的,它是细的,但是时间久了,你也会细的,那时就该它走人了。”
本焕长老的这番话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烦恼丛生的根源在人心,莫名的、没有缘由的烦恼从来都是拿着我们派发的通行证进入人心的;第二,烦恼是弹簧,愈想去消除,反而会适得其反;第三,制伏烦恼需要平心静心,不可操之过急。
古人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的需求是出产烦恼的土地。想要幸福时,会为了得不到爱的人、向往的生活烦恼;想要晋升时,会为了被他人顶替、无法得到领导的信任苦恼;想要漂亮衣服时,会因为手头紧张、薪水微薄而心生郁闷……有所求,就可能求不得,这是世间永远抹不掉的矛盾。但是人们不可能因为得不到而没有需求,我们唯一能做的不过是把需求的标准降低,自己为自己松绑,不要过于执著。
《金刚经》中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不执著,让心自在,不让心停在任何事物上,不让心在某件事情上纠缠,事过心过,事来心生。如果不丢掉,就是心有所住,也就是心被困住了。
有一次湖南的希迁禅师问一位新来参学的学僧:“你从什么地方来?”
学僧恭敬地回答:“从江西来。”
禅师问:“那你见过马祖道一禅师吗?”
学僧回答:“见过。”
禅师随意用手指着一堆木柴问道:“马祖禅师像一堆木柴吗?”
学僧无言以对。后来,这位学僧见到马祖禅师,讲述了他与希迁禅师的对话。马祖道一禅师听完后,安详一笑,问学僧道:“你看那一堆木柴大约有多重?”
“我没仔细量过。”学僧回答。
马祖哈哈大笑:“你的力量实在太大了。”
学僧很惊讶,问:“为什么呢?”
马祖说:“你从南岳那么远的地方背了一堆柴来,还不够有力气?”
学僧在希迁禅师那儿受窘,心中有不快。这份不快伴随他从湖南回到江西,之后被马祖禅师识破。禅师把学僧心中放不下的不快、烦恼比做一捆无法丈量的柴,虽不曾点破,却不无幽默地批评了学僧庸人自扰的心态。
既然烦恼是自己招致的,那可不可以通过人为的方式消除烦恼呢?本焕长老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一个整天喊“我不烦恼”的人,反而是被烦恼绑得最紧的人。消除烦恼,不是要等到烦恼来了后去防御,而是要在烦恼来之前去修心。“修心”二字是本焕长老所说的要下工夫的地方,下工夫修习一份心平气和。
气息的平静是假装、强求不来的,诚如南泉法师曾说,这份平静“越要保持,越要偏离”。如此不妨在时间地长河中驾驭一叶小舟,闲看两岸的风景向后退去,我们的视线只是停留在两山间漏下来的那抹斜阳中。
不刻意追求,不勉力索取,不用任何执著心给自己设置障碍。能活得简单自然,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每天留一点时间独处,退回内心,在心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时时矫正自己看问题的视角和心态。人应活出自己的本色,保留一颗原始朴素的初心,而不应随波逐流,给自己增添负担。
有一个人被烦恼缠身,于是四处寻找解脱的秘诀。
有一天,他来到一个山脚下,看见一片绿草丛中有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逍遥自在。
他走上前去问道:“你看起来很快活,能教给我解脱烦恼的方法吗?”
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他试了试,却无济于事。于是,他继续寻找。
不久,他来到一个山洞前,看见一个老和尚独坐在洞中,面带满足的微笑。他深深鞠了一躬,向老和尚说明来意。
老和尚问道:“这么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
他说:“是的!恳请不吝赐教。”
老和尚笑着问:“有谁捆住你了吗?”
“没有。”
“既然没有人捆住你,何谈解脱呢?”他翻然醒悟。
绳索没有将人捆缚,真正让这个人感到身陷囹圄的是他心中的烦恼。相比于麻绳、铁索来说,烦恼无形,却能让人寸步难行、画地为牢。他们常常抱怨,抱怨学业不顺利,抱怨生活节奏太快,抱怨工作太累,这些人虽身在牢笼外,却将自己的心困在了牢笼之内。和他们不同的是,另一种人即使身陷囹圄,也能够保持一颗从容淡定的心,欣赏明媚春光,聆听虫鸣鸟语,享受柔和微风。
对此,本焕长老开示道:“烦恼,它们还在翻来翻去,一刻不停,像一锅开水,吵吵闹闹、上上下下的。这种情况,大家不要怕,怕它也没有用。它翻它的,你搞你的,不要有心跟它斗,不要起烦恼,你只管心平气和地去用功,因为你是粗的,它是细的,但是时间久了,你也会细的,那时就该它走人了。”
本焕长老的这番话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烦恼丛生的根源在人心,莫名的、没有缘由的烦恼从来都是拿着我们派发的通行证进入人心的;第二,烦恼是弹簧,愈想去消除,反而会适得其反;第三,制伏烦恼需要平心静心,不可操之过急。
古人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的需求是出产烦恼的土地。想要幸福时,会为了得不到爱的人、向往的生活烦恼;想要晋升时,会为了被他人顶替、无法得到领导的信任苦恼;想要漂亮衣服时,会因为手头紧张、薪水微薄而心生郁闷……有所求,就可能求不得,这是世间永远抹不掉的矛盾。但是人们不可能因为得不到而没有需求,我们唯一能做的不过是把需求的标准降低,自己为自己松绑,不要过于执著。
《金刚经》中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不执著,让心自在,不让心停在任何事物上,不让心在某件事情上纠缠,事过心过,事来心生。如果不丢掉,就是心有所住,也就是心被困住了。
有一次湖南的希迁禅师问一位新来参学的学僧:“你从什么地方来?”
学僧恭敬地回答:“从江西来。”
禅师问:“那你见过马祖道一禅师吗?”
学僧回答:“见过。”
禅师随意用手指着一堆木柴问道:“马祖禅师像一堆木柴吗?”
学僧无言以对。后来,这位学僧见到马祖禅师,讲述了他与希迁禅师的对话。马祖道一禅师听完后,安详一笑,问学僧道:“你看那一堆木柴大约有多重?”
“我没仔细量过。”学僧回答。
马祖哈哈大笑:“你的力量实在太大了。”
学僧很惊讶,问:“为什么呢?”
马祖说:“你从南岳那么远的地方背了一堆柴来,还不够有力气?”
学僧在希迁禅师那儿受窘,心中有不快。这份不快伴随他从湖南回到江西,之后被马祖禅师识破。禅师把学僧心中放不下的不快、烦恼比做一捆无法丈量的柴,虽不曾点破,却不无幽默地批评了学僧庸人自扰的心态。
既然烦恼是自己招致的,那可不可以通过人为的方式消除烦恼呢?本焕长老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一个整天喊“我不烦恼”的人,反而是被烦恼绑得最紧的人。消除烦恼,不是要等到烦恼来了后去防御,而是要在烦恼来之前去修心。“修心”二字是本焕长老所说的要下工夫的地方,下工夫修习一份心平气和。
气息的平静是假装、强求不来的,诚如南泉法师曾说,这份平静“越要保持,越要偏离”。如此不妨在时间地长河中驾驭一叶小舟,闲看两岸的风景向后退去,我们的视线只是停留在两山间漏下来的那抹斜阳中。
不刻意追求,不勉力索取,不用任何执著心给自己设置障碍。能活得简单自然,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每天留一点时间独处,退回内心,在心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时时矫正自己看问题的视角和心态。人应活出自己的本色,保留一颗原始朴素的初心,而不应随波逐流,给自己增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