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一念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22-07-18 11:00:44作者:华严经全文网闽南佛学
一念在佛法中有二种解释:一是极短促的时刻。可以说,是时间单位之中的最极小单位。如在《俱舍论》中的极微,把东西层层分析,到最终,再也无法分析下去,就把物质的小单位称为极微,比如社会物理学之中的原子—样。这经中有文为证,《文句》:“一念时节极短促也”。又《观无量寿经》:“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都在说明一念的时间极短促。
然而关于一念的时限,却诸说不同:如“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之一刹那,经九百生减”;“百一生灭为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但有的经论却把一念舆刹那完全等同起来。如《翻译名义集》:“刹那毗昙(论)翻为一念。”总之,上面的引证,都是在说明一念是时间的最小单位。
可是,一念还有一种解释,把人的一呼一吸称为一念。这种解释容易被人接受,它非常富有人情味,把抽象看不见,捉不着,无形无相的一念,理解的更为切身具体,似乎让人可以感觉到一样。记得《四十二章经》中,有一段记载:佛陀有一次间弟子,人命无常,在什么时间。弟子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数日,有的说饮食间。佛均曰:“子未知道也。”後又间一弟子,答曰:“呼吸间,”佛乃言:“善哉……子知道矣”。可见—念为一极短促的时间。
二者一个念头,即对境思念—次。这在佛经中又有二种解释:一种以妄想刹那之心名为一念;另一种以本觉灵知之自性名为一念。例《六祖坛经》:“一念迷佛是众生,一念悟众生是佛”;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後念离境即菩提。一念迷指刹那之妄念心,一念悟则指本觉灵知之真心。迷悟仅—念或前後之间。它于修行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智者善自把握,切莫错用心。
我们平时修行观心法门,这个心,不是明心见性的心,而是代表思想,以及烦恼的念头,如:一位远道的朋友今天从汕头乘车要来看我,估计下午三点钟到。我准备出租的士去车站迎接他,然後烧杯咖啡,这样已有好几个念头过去了。算了,请他喝杯茶就行了啦!或肚饿,请他先吃面。不来最好,太麻烦,我又无钱。又要借钱当导游,念头一个个跳来跳去.我们的心就是这样子,一个接—个,层出不穷,尤其日常生活碰到矛盾问题,需要取舍时,往往会把双方的利弊进行对比,念头如放映电影一样,时此时彼,一幕幕呈现出来,大家不难感觉到,这就是所谓的念头,也即一念。
我人之所以有烦恼生死,就是有妄念,假设没有妄念,也就没有烦恼生死。妄念是因。烦恼生死是果。如果妄念不断,那麽烦恼生死无有了期。
因我人之心,日夜二六时中,念流滚滚,工作不停,得不到休息,长劫瞎劳。虽苦不知,一旦有空,于蒲团上,双腿一盘,闭上尊眼,回光返照,心力内敛,保会叫你吓了一跳.裹面有很多东西,在自言自语。妄想一个接一个,纷纷扰扰,像长江大水,後浪推前浪,源源不断,连接出现,无法安定下来,这就是正在发狂的妄心。因我人长期受其干扰,智慧遭到摧残,无法显现出来,所以活得很烦恼痛苦。
开始静坐的人,心裹静不下来,总觉得妄想特别多,脑子翻腾,心潮起伏,心向外驰,胡思乱临,妄念纷飞,念念迁流生灭,跳来跳去,纷至沓来,几乎断不胜断,制无所制。它之生起,往往突如其来,飘然而没,如闪电,如流矢,或如风卷残云,顷刻消散,并无定所。这是一般现象,无须怀疑,因为从无量劫来,我们都在烦恼妄想是非窝中讨生活,惑业深重,妄念却如浓云蔽日,覆盖了本具的真如佛性。自己一点也不觉得,一旦用点静的功夫,格外野觉得心猿意马不容易驾驶。有人修行了数十年,还是妄想成片,静不下来,甚之为了妄念不能减少而增加烦恼。所以《金刚经》中,须菩提首先提出第一个间题:“零何降伏其心”。就是降伏此妄心,让妄心停息下来,恢复正常的真心。故《楞严经》曰:“狂心既歇,歇即菩提。”但降伏其心谈何容易,所谓“心猿意马”,想把它制伏。不再为患,以供使用,实在很困难,所以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
有人认为出家很容易,实则,若非大丈夫,岂能真正出家?拿破仑将军能征服半个世界,却不能征服他自己的心。唯有能够征服自心的人,才够资格走上出家之道。所以,英雄好当,和尚难做。英雄在于气,出家在于志。失意後的英雄,可能成为低能;艰困忧患中的僧人,却会成为霜後菊花,雪中的腊梅。故作为一个帝王将相,可以统治全世界,征服整个人类,但却无法征服心中一念。他们对此一念,束手无策,唯有真正大丈夫之人,才是此中降心的能手。因此,出家之道,岂非人人走得上的么?
众生之所以为众生,佛之所以为佛,就是一念之别。因为诸佛菩萨能如香象断流一样,能够控制念头,随时随地,任运自在。他们经过一番调心的功夫,把妄念平息,恢复到本来正常的心态,获得了原有的常净我乐四德。成为成功的降伏者,故称佛为调御丈夫,而众生之心,由于缺乏修持训练,如一匹放荡不羁,未经过训练的野马,到处乱跑无法控制。反而寻声逐色,随念而转,无法把握自己的一念,因此,无量劫来,流转于生死苦海之中。
上面通过分析,明白了心念的动态,知道念流是生死轮回的根本。烦恼的来源。此念流如流水、电流一样,源源不断,纷至沓来,为我人制造了一个骚乱世界。
在此纷纷扰扰的骚乱世界中,有很多二元对立,相对矛盾的念头出现,如邪正、迷悟、愚智,善恶等念头.怎么来判断呢?佛经认为:贪睡痴三毒为邪,戒定慧三无漏学为正;迷心迷色,悟无所得;愚人自缚,智者解脱;恶事害人害已,善事自利利他。这些善恶好坏的念头在扰乱的凡夫心中,常常互相变幻交替,时善时恶,时热时冷,这些不良分子扰乱了我们内心的安宁。所以,必须设法对治。
《六祖坛经》教人要“自性自度,度自性众生”。他说:“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从上看,度众生有内外之分,内度自性中的贪睡痴等烦恼众生;外度外界的众生。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度尽内外众生。我认为内度更为重要,因为先度尽内在的众生,去除内心的妄想执著,恢复正常的真心,产生全识全能的大智慧,才能去应机设教,广度众生,自度度他。
自性自度,不是教你消灭妄心,而是要转变它,转恶为善,把毒草变成肥料,即将有害的,变成有益的。
初用心的人,念起即觉,觉之即无,能降的心,所降的妄,二俱远离,人法双忘,达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有人说:“防心如防川,缺堤便成灾害”。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善恶念混合相续生起,每有“一念突然闪过”假设是—个害人的恶念,应立即。“念起即觉,觉之即无”,赶快提起善念,对治之,不然,经过长久的熏习酝酿,将会发于外,指导身体去干坏事,後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当心中恶念争斗时,看哪—方胜利,如果善念斗赢,即做善事为善人;恶念斗赢,便做恶事为恶人。故经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此,我们要好好掌握自己的命运,会做人,可以做出很多有益于社会人类的事;不会做人,成了社会的渣滓,甚至论为罪人,可不慎哉!
在《惟因大和尚的开示绿》裹,说各人卧自心有个“韦驮菩萨”。怎麽说呢?当思想在善恶歧路口,将要越轨的时候,赶紧提起正念,护持正法,不使恶念得逞。即这一念,便是“护法韦驮”之功。我们假使经常提斯,将—生受用无穷。
还说:“护法”有所谓内外之别。有人指点我们迷津,使我觉今是昨非,悬崖勒马,迷途知返,成就道业,或帮助我物质者,是为外护也;自己内心不被恶念邪见迷感,降伏妄想颠倒,坚持正道,此心中护法,是为内护也。实在比喻得非常贴切。
当心有恶念时,才有善念的对治,如果心中没有恶念,也就没有善念。那么则能所双忘,消除二元对立。相对矛盾的念头,恢复本来清净的自性。如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就无须看病服药。假设有病,就不应讳疾忌医,而应看医生。服药治疗。如果治好了,身体康复,就不用服药。可是别人有病,故把药方留下来,利益後人,成为文化遗产。所以《坛经》曰:“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大家都听说六祖为惠明说法一公案,“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有人打问号,要各人自己去参;有的不打问号,名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後者更好,因为真如自性,实相无相,涅般妙心。本自具足。所谓:“光含万像无今古,不属阴阳绝障遮”,只是一向被善恶二心遮障。现在正当二者不思时,二心隐闭,无人相,无我相的本来面目,即显现出来。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宝所不可直,接近而已,这种情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观心法门是五代以前掸宗最流行的一个简单修行方法,而在宋元以後,却流行参话头,取而代之.参活头的出现,意味着掸宗的没落,因当时走参活头路线的人特别多,真正证果的,却凤毛鳞角。逐步趋于口头禅,讲道理,打机锋,说转语,这样,离五代以前真正的禅相当远。因此,才不得已产生参话头,进行补救。
所谓参话头,就是问题、疑问,如“生从哪裹来,死向何处去”“念佛是谁”“狗子还有佛性也无”等,这些问题,有的有道理可解释,有的没有道理可解。
参话头,把你平生最怀疑的问题拿来参究,不管其解释,把思想集中,怀疑到一点上,什麽思想妄念都不生起.专—话题,把万念归—念.如把一念也放下,化为无念,这关于五代以前“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观心法门,人人修得,做得到。现我们引《金刚经》来加以说明。
《金刚经》以明心见性为主旨,处处说明般若(智慧)性空的真谛。其中的修行求证方法,以“善护念”三字为重点,以“挝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而说明性空实相。了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指标.可以说,这是蝉宗的特殊治心方法。
《金刚经》起初,须菩提首先称赞佛陀,善护念。诸菩萨,接着提出贯穿全经的二个主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回答只说善男子,应如是住。如是降伏,简单得很,下面详细展开阐述。这里降伏其心,应是指心猿意马的妄心;云何应住院的住与止,定不同,止如钉打在壁上,突然停止不转而住如主人之家家,安全自在,指我们的真如心。
云何降伏其心,即怎麽对治此妄心。佛陀教导我们,观三心不可得。首先回光返照,收摄六根,知道我人是有思想念头的.这些思想念头,是由知觉,感觉二方面产生的。由知觉舆感觉所产生的思想念头,非我们明心见性的心,而是妄心。
知道了自己的内在心理活动,不管是知觉舆感觉,总而言之,统统叫一念,能够做到在念念之中,起心动念的每一观念,自己都能观察得清楚,然後可以把念流分三段来处理观察。凡是前—个念头(思维意识)过去了,便叫做过去心,也就是前;後一个念头上来便叫做现在心,也就是当前一念;还没有来的,当然便是未来心;也就是後念了。
反省的功夫深了,把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三心,看得清楚了,于是开始练习。当前念的过去了,後念的未来心还没有生起,而现在心的当前一念,当你觉察这个现前—念时,才觉察是现在,立刻便已成为过去。因时间是刹那生灭,念念不住的,而且这个现在心一念,本来就没有,清清净净。这时,心境会微微、渐渐出现—片空白,这就是
这时,你会清楚的感觉到我们平常的所有思想意识作用,完全如《金刚经》裹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也如电,应作如是观”。了无踪追可得,一切的一切都无法把握,根本无根可依,这时,你真正体会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即所谓“三际托空”的境界。《心部疏》曰: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缘无;妄缘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来平等。当三际求心,了无可得,知道当体即空时,妄心立即熄灭,初证得菩提自性。所以二祖求法断臂,请安心法。祖曰:“将心来舆汝安心境”。因慧可大师回光返照时,觅心了不可得,体会当体即空,立即言下开悟。因为三心不可得,所以德山禅师才会被婆子问得哑口无言。
知道三心不可得,那么,我们日常生活的所作所为皆如水中月,镜中花。表面看来好像都是我一连串直线的活动,也只是像电流,火花、流水一样,都是由于无数接连不断的前后念的因缘凑成了一条线,其中毕竟没有真正的东西存在,所以你会自然而然地觉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身不是身,心不是心,如经中所说:“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假名为心,非有真心的心可得,这些,都是像梦幻般的浮沉起伏在世间而已, 因此,你就会自然而然了解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经中起初的“善护念”,可能就是“护念”这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了。
因众生的根机不同,那麽佛对机说法的方式也就不同。一般通称有八万四千法门,其实何止,这只不过一个大概而已,但主要概括起来,大乘佛教的修持方法,不外下面几种,现根据光宗法师所著的《解脱学》归纳简介如下:
1、扫念法。对心灵采用;时时勤拂拭,毋使惹尘埃。。如何拂拭呢?即是。回光返照。。它主张:“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2、任由法:这法是扫念法的改良。晓得扫念法原来是。剪不断,理还乱,万般妄想上心头,索性来个不理,对妄想不送不迎,任由它来去自由。
3、占领法:这法便是把心灵占住,不留空隙,使。妄想不得其门而人。,以收。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之效。这方法又有下列几种:
(1)观想法:闭目观想一喜爱事物,使之维纱维肖,历历分明,全部把心占领,不让妄想生起。如净土宗的观像念佛。
(2)。参话头。法:上面稍有介绍过,就是选择一个。话头。,灵活参研,越参越有味,大有欲罢不能之势,使心灵不断工作,无暇成妄。
(3)念佛法:净土宗修法之一,把思想集中起来。专精唯一的持名念阿弥陀佛,不管时时处处,行、住、坐、卧,朝朝暮暮,悠闲忙碌,不忘此一句阿弥陀佛号。把万念化为—念,久之,身心打成一片,能念所念,二者俱忘,达一心不乱。临终时,阿弥陀佛,手执金台,来迎接我,往生极乐世界。
(4)摄化法:这个方法是光宗法师首创。他通过多年的修持实践。总结探索出来的一个空前绝後方法。利用。身觉。来消除妄念。首先了解我们血肉之躯,是物质构成的,他和木雕泥塑的偶像一样,裹面(1)不能念佛;(2)不能打妄想;(3)绝对静止,能彻底明白,即得。身正觉。简称为。身觉。。然後闭目静坐,心中默念四字佛号,来代替心中的妄念。边念边注,稍静时,会发现身体内有。能念。,随念而动。当发现有能念时,马上投入“身觉”。妄念顿消,如汤消冰,有不可思议的神效。妄想既消,後念不再生起,真心出现,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矣.
综上所述,有的方法是究竟的,有的不究竟,有浅有深。总之,应机设法而已。但他们处理妄念的旨趣,根本大同小异,无外乎把万念化为一念,把一念化为无念,即净除业识,止息妄念,恢复真如自性。只是人手方法,互有异同,修学者可随自己的根机,爱好、学历和生活条件,任选一门,精进修习,久之,定当有效,千万不要朝三慕四,乱修—通,浪费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