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全文网

嘎玛仁波切:正因为有众生作为对境,我们才会造业消业

发布时间:2024-08-14 01:35:52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嘎玛仁波切:正因为有众生作为对境,我们才会造业消业

导语:《入菩萨行论》中说:“实语者佛言,一切诸畏惧,无量众生痛,皆从心所生。”净除无始以来罪业的最好方法,要带着菩提心依靠众生的力量和因缘,断除“我一直都在为众生付出”的心态,才能真正消业增福。

一、心是苦乐源

尽管每个众生都希望获得快乐,不想遭受痛苦和烦恼,但“只乐不苦”对轮回中的众生而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众生,都有罪障障蔽,业障、烦恼障、所知障和习气障,会对解脱造成重大的影响。

所有罪障,追根究底皆来源于心的造作,心是一切痛苦、烦恼、疾病、天灾人祸的来源,心是一切苦乐之源。

《入菩萨行论》中告诉我们:“实语者佛言,一切诸畏惧,无量众生痛,皆从心所生。”一切痛苦都源于自己的妄念与罪恶心,每个众生都被业力所牵引,不断在轮回中转生受苦,如果不忏悔,苦无出期,更无法让我们证悟心的本性。

二、众生来救我

如果仔细观察,所有的因果报应,都与众生息息相关。因为曾对众生造了恶业,才会有所谓的冤亲债主,可以说,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冤亲债主,正因为有众生作为对境,我们才会造作罪业,所以,所谓的“消业”,也必须要以众生为对境,消除“我”从无始以来,对众生造作的恶业。

消业,必须依靠众生的力量和因缘才可以,要对众生发自内心慈悲、无私地付出,众生是在救度“我”啊!

三、消业增福法

一般众生是不怕造恶因的,只担心受到恶果,或者是受了恶报之后,才会产生悔意,大部分生命都很少认识到自己经常造作罪业。

当然,众生也会因为曾行善业而累积福报,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能获得一些短暂的快乐。即使是累积福报资粮,轮回中的生命,也多因“人有我”和“法有我”的执着,一切都是以“我”为主在累积资粮。

事实上,即便是累积资粮,人们也一直是掺杂着贪、瞋、痴等“五毒”,心怀着各种“执着”在行善、造善业。以这样的心识所累积的福报,当然不究竟圆满,所以是“有漏的福报”。

因执着产生出来的福报,也会因为执着而慢慢消失。当你学佛之后,当然不希望自己的福报消失,希望福德资粮越来越往上增长;希望罪障能不断消失,尽快尽早清除。这时,“发菩提心”将变得极其重要。

如果我们是为了利益所有一切众生听闻、思考、修行佛法,行持一切善法,最后将功德全都回向给众生,然后再对自己的所求发愿,这样的力量便很大。

要净除无始以来罪业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以修菩提心和护持法性实相为基础。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对菩提心那么看重,要常常强调菩提心的缘故。

众生,是每个“我”在轮回中的对境,我们必须要常常将功德以菩提心回向给所有一切如母有情众生,如此一来,善业才会存在得久一点,累积得多一点,罪障才能消除得快一些,净除得多一些。

四、正念菩提心

我们不要认为菩萨之心,只是在辛苦利益他众,为他众付出,佛陀欢喜发出无上大菩提心,最后得度的是自己。众生纠结于小我的利益得失,至今还在轮回中苦苦挣扎。

发菩提心,没有什么好纠结的,应该自自然然欢喜发心,如果总觉得发菩提心,自己会有损失,就会感到心不甘情不愿,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会感到非常委屈,觉得发菩提心也没有让自己当下获得顺遂,从而产生退失信仰之心。愿行菩萨道,绝不能感觉自己高高在上,决不能觉得慈悲众生是一种施舍,这样就会偏入邪途。

佛弟子,要断除“我一直都在为众生付出”的心态,因为这种看似高大上的心态,会带来傲慢、妒忌与邪见等,造就不善之果,甚至会觉得:全世界只有我最好,我是多么稀有难得,所有众生都应该欠我的……这种心态不知不觉会使慈悲心麻木,在日益增长的傲慢中,渐渐变成“佛油子“,那时就很难回到老实修行的正道了。

所以,反观自己的身口意,非常重要。我们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学佛?我为什么要做佛弟子?我为什么要来听法?听法到底有什么用?我要怎么做才是真的在修行?

多多思考这方面的问题,对于一个想成为真正佛弟子的人来说,会增强动力与信心,对闻思修佛法,都有非常好的助益。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