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有中国十大石窟之一,这里的石刻佛像鼻祖,很多人都没有见过
发布时间:2024-11-02 01:32:04作者:华严经全文网自古以来,石头一直是坚韧、牢固的象征,海
枯石烂意味着天长地久。人类历史上传承至今的文化记载,一个来自地下,一个来自石头。逾千年的书画,光彩已不复当年,石窟石刻却跨越重重时光,依旧保持着照破河山万朵的魅力。这个以文化为本、以石为源的艺术让石头不再沉默,有了情思和语言的表达,成为点拨后人的圣物和稀世之宝。须弥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须弥”,梵文音译,意为“宝山”,是古印度神话里一座名山。按照佛教的宇宙观,它是诸山之王,是世界的中心。宁夏须弥山景色秀美,峰峦叠嶂,岩石嶙峋。看过了大漠孤烟,领略了戈壁沙洲,经历了茫茫黄沙,这里的山青水秀让人始料不及却也意外惊喜。
和龙门、云冈等石窟的名声在外相比,须弥山石窟稍显低调落寞。也正因如此,那种未被商业开发所侵蚀的质朴才更显珍贵而神圣。须弥山分布着大大小小150多座石窟,最早的建造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这些石窟依山而建,迂回曲折地分布在7座崖面上,绵延近两公里,场面蔚为壮观。
遗址内最有名的当属有“须弥之光”称号的唐代大佛,这座石窟被命名为第五窟,由一块罕见的完整巨石雕琢而成,是须弥山最大的石窟之一。在石窟中端坐的弥勒佛高20余米,单是其耳朵就已长过两人。站在脚下,让人只觉顶天立地。
佛像头流螺髻,脸如满月,双耳垂肩,神情安详庄重。当你驻足凝视,世俗图景中的悲辛与歌哭,人生在世的种种哀乐都不由烟消云散。站在这里,在初升的明月或西沉的夕阳前,人们体会到的是一次灵魂的安放和归隐,是浮躁的心得到了彻底而完整的落地生根。
相国寺在第五窟大佛楼后,是须弥山石窟保护区内保较为完好的石窟区之一。石窟主要由前室、主室和左右耳室等四部分构成。相国寺脚下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菩提古树。这种树原本只能在南方湿润气候里成活,却因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固原这样干涸的地方生长得生机勃勃绿盖如荫,大自然的神秘莫测让人不由心生赞叹。
须弥山石窟脚下两山之间的小道,就是古丝绸之路必经关隘——石门关。这里曾经是唐朝的国门,也曾是宋和西夏兵戎相见的战场。岁月流失,沧桑更替,这条几乎隐没在历史中的丝绸之路既孕育了须弥山石窟,也见证了佛法东来、丝绸西去。遥望关隘,耳边似又响起阵阵胡笳,声声驼铃。
须弥山四周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这种地貌以红色陡崖坡为识别要素,在我国分布广泛,一般来说南方多于北方。远望阳光下的须弥山,就像一团团凝固的火焰,在绿树的映衬下格外鲜艳。
想要更全面地了解须弥山石窟,不妨再去须弥山博物馆看看。须弥山博物馆是国内首个以“丝绸之路和佛教石窟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陈展中运用科技媒介、艺术创作、文化象征等多种手段全面展示丝绸之路文化和佛教石窟艺术。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须弥山是必经之地。许多往来的客商和僧侣在此落脚,所以佛教也很快在这里落地发芽。须弥山博物馆再现了丝绸之路上古原州商贾如流、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
须弥山博物馆由序厅,丝路开通,佛教东传,须弥之光,佛国众生,佛窟集萃和尾厅七个部分组成。序厅用艺术手法阐释了佛国世界须弥山的时空概念。
须弥山石窟始凿于北魏,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规模营造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香火旺盛一千五百多年。唐代须弥山造像风格已明显表现出世俗化的特点,以丰满为美,以雍荣华贵为美。无论佛还是菩萨,都雕凿得丰满圆润,栩栩如生。
须弥山的景色并非独一无二,须弥山的石窟也并不是顶级,但二者浑然天成地搭配在一起,呈现给游客的是一个略带神秘感的天上人间。这里一石有一石的生息,生生不息的石窟世界里,是一个绝色的须弥山。(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