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十二
发布时间:2024-12-02 01:33:53作者:华严经全文网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我们继续讲《华严经》。我们上午诵的是〈十回向品〉;这个「回向」在佛教中非常重要;就好像净土法门里的「三心」:「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具备了此三心,就是上品往生的条件,可见「回向」是行者必修的功课;我们经常说「回小向大」、「回自向他」;回向是一种利益众生的思想与行为。当然我们能回向、愿意回向,首先就要「自利充盈」,如果我们自利不能充盈的话,又如何能够回向呢?
前面已经讲过,在《华严经》的「七处九会」中,佛在天上人间共七个地方作了九次宣说佛法。这七个地方,分别是人间三处,即菩萨场、光明殿和逝多园林。天上四处,即忉利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他化天宫。我们可以看到,佛自菩提树下成道后,誓愿将自己觉悟的内容,传达给一切有情众生,而其说法的地点与内容,可以说是一层比一层的境界高;所以今天我们来讲这个「回向」、学习这个回向,大家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到底做到、做不到?
前两天,我们都在诵〈净行品〉;相信大家应该会有一些感受与体会──对于一个初学佛者,乃至已学佛一段时间的人而言,要想契入佛法领域乃至华严教海,〈净行品〉是很好的下手处。〈净行品〉在华严修行法门中,属于信位的法门。它所彰显的不仅是解门,亦包括了行门在内。
也就是说,学佛不仅是要对义理有所了解,而且更要在行门上下工夫。若只知义理而不去实践,则佛法对我们而言,只是如世间哲学一般,不过是徒增一些智识和福报而已;相反地,若只顾修行而不了解义理,则很可能会以偏盖全,盲修瞎练,走岔了路尚不自知,因此必须要做到解行并重,才是正确的修行方式。然而,佛法若无人指引、教导,就很难正确的契入核心,并掌握其中的要领,更遑论有所突破、提升乃至是解脱了。因此,对于一个真诚的学佛人来说,要想契入佛法领域乃至华严教海,〈净行品〉的确是很好的、很方便的下手处。
在〈净行品〉里头,文殊师利菩萨对智首菩萨说:
佛子!你知不知道如何善用其心,才能得到一切的胜妙功德?
跟着苦口婆心地叮咛智首菩萨说:「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这里所讲的在家菩萨,就是受了菩萨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也就是说,受了菩萨戒,行菩萨道,能受人所不能受的,忍人所不能忍的,行人所不能行的,做人所不能做的;而且坚定不退,行持菩萨道的,这都是在家的菩萨。
「当愿众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菩萨在家应该要发愿;除了愿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外,更愿一切众生,「知家性空」:知道这个家庭的组合是没有自性的、都是无常的、都是空的,并不是长久的、永恒的;不但家是空的,就连我们自己也是没有自性的;我们的身体不过是四大(地、水、火、风)组成,当四大分散的时候,我们就会消失,所谓「尘归尘,土归土」,一切回到虚空,这个家也是如此,不过是临时的组合,缘聚即生,缘散即灭;若推而广之,身边一切的环境,包括所有的人、事、物,其本质都是无常的、都是空的。
今生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眷属亲朋,无论是多么的喜欢或不喜欢,都是缘份凑合,就看以前所种的是善因或恶因;如果是善因、善缘的话,就会家庭和乐,眷属和谐;如果是恶因、恶缘的话,就会夫妻反目,兄弟成仇,实在可叹与可惜。但总离不开「报恩」与「报怨」,也就是「讨债」与「还债」两种原则;因此,一个修学菩萨道的人,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不会随便种恶因,而是积极去结善缘、种善因;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深谙因果之道,所以时刻收摄诸根不去种因、不去造业,而众生则放逸诸根,恣意作恶,待到恶果现前的时候,才识得害怕与后悔。可知要付上的代价是如此的昂贵!
因此,如果能明了一切都是无常的、都是空的,就能知道这个五浊恶世,只不过是「火宅」、「牢狱」,就不会对它有所执着,就能免其逼迫:就不会被这个家,或这个家的概念、形式所束缚。如此就不会被家庭所累,更不会因为家庭而产生无穷的烦恼。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