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全文网

大乘修学的基础_19

发布时间:2023-02-05 18:52:42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我们看这一句经文:

【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为喻。】

这一句是接着刚才这一段经文。是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对经典里面的一句一偈,听闻、信解、依教奉行,这种人得的果报是无量无边的。可以使他开悟证果。那若能够把这个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不但自己能够闻法之后开悟,出离六道轮回,也都希望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够听闻佛法,而得到出三界、证佛果的这种殊胜果报。这个是指我们弘扬佛法,尽心尽力的把佛法介绍给一切众生。因为佛法是一切众生真善知识,可以使到众生彻底离苦得乐。我们自己能够在里面得到好处,也都希望大众一样得到好处,所以这个就是『回向法界』的意思。那能够这样做自利利他的弘法工作,『其福不可为喻』,你得的福就得到圆满。好,我们再看下面第三个例子: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经典。新者。布施供养。瞻礼赞叹。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毁坏者。修补营理。或独发心。或劝多人。同共发心。】

先看到这一段。这个『复次地藏』,就是佛又叫住地藏菩萨。在经文里面凡是叫住当机者的(这一大段经文是地藏菩萨启请的,他当机)那叫住当机者,佛一定在下面有很重要的开示。这个『若未来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你看看又是这个以善为条件的。『遇佛塔寺,大乘经典』,这一段是讲,做这些修福,或者是布施塔寺、经典的这种福报。佛塔是供奉佛舍利的场所,佛寺是办佛陀教育的场所。这个寺,在古时候是皇帝属下的办事机构,它不是现在我们观念里面讲的那些和尚庙,它不是。

好像古时候有鸿胪寺,鸿胪寺就是皇帝的外交部,专门接待外国来使的。那佛寺也是皇帝设立的,专门推动佛陀教育。这个佛寺推动佛陀教育,是皇帝属下的一个教育部。在宰相属下也有一个教育部叫做礼部,礼部是专门推动儒家教育的。在古时候儒家、佛家都是重要的教育。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寺要明白,它不是那些拜鬼神、搞迷信的场所,它是真正办教育的机构。近代夏莲居老居士,他提倡用净宗学会这种名词。专门对净宗的同修提倡,不要建这些寺。建什么?建学会,这个名称给别人耳目一新,知道原来他们办的不是迷信,不是搞那些拜拜的,是真正搞教育的,学会。所以我们师父上人,也都是继承夏莲居老居士的遗愿,在世界各地鼓励大家推动,建立净宗学会。现在全世界有很多净宗学会。那我们要知道我们是办佛陀教育的,包括我们现在所在的香港佛陀教育协会,都是教育机构。这是真正佛法的本来面目。「大乘经典」,就是我们在教育里面所用的教材,用什么?用经典,经典是法宝!众生的真善知识。

那对待这些教育的设施,『新者,布施供养,瞻礼赞叹,恭敬合掌』,见到有新的塔寺、新的经典,我们要懂得去布施供养。这个布施供养,就是流通、制造经书。流通里面经书的印制,一定要用精美的包装,使到别人看了之后生欢喜心、生恭敬心,这样能够真正「瞻礼赞叹,恭敬合掌」。不但是我们自己恭敬经书,亦都使到大家看见经书,都能够生恭敬心、来求学的心,这样就功德无量。

『若遇故者』,这个是指如果经书有破损的,譬如说,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珍贵的版本,我们看见应该懂得珍惜它。如果是『毁坏者』,经书可能年代久远,受了损坏,我们要修补。因为这个经书很有历史价值,可能是几百年,看这个经书而得道的人可能很多,我们拿到这个经书一定要生殷重心、恭敬心,而去修补。那见到旧的塔寺,我们也都要如此。这个古老的塔寺里面,往往过去曾经有修行人在这里修行,那我们修复它,亦都是希望这一种学风、道风得以继承。所以这些文物、经典我们要爱护。

青莲大师在《批注》里面,特别跟我们讲了一个事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如果那些经典,放的时间太长了,有毁坏的,或者被那些蛀虫蛀坏了,或者是那些书因为潮湿自己坏了。那这个怎么办?那这些经书是能够修补的,最好是修补。如果不能够修补的,亦都不可以烧了它。因为如果烧经书是有罪过的,什么罪过?在《戒经》上面讲,如果烧经书,我们如果是不知道它有罪,烧了它,那这个都是有很大的过失。如果是知道烧经书有罪过,还明知故犯,那犯的罪就重了,等于破和合僧的罪过,亦等于烧父母的罪过,所以都是堕地狱的。这个我们如果没有学过这些怎么会知道?因此如果过去因为无知,犯了这些过失,懂得要真正忏悔,忏悔罪业,发心修补经书、流通经书,这个是真正忏悔改过。

当然我们过去,不要说过去生,就是这一生所犯的过错都是很多。我就说自己就是,以前未学习、不懂得这些道理的,犯这些过失,真是很多很多!看看条条都是要堕地狱的,所以这一生,一定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不往生极乐世界,说句不好听,我自己来看,我一定会堕地狱。面前只有两条路,不是去极乐世界,就是下地狱。所以我们如果能够真正发心求生净土,蒙佛力加持,我们就可以免堕三恶道的这个罪报。前面经典上面讲得很好,在我们临终的时候都能够保持正念,闻一句佛名,可以除五无间罪业,更何况说小小罪业,统统都能够消除!如果不往生,那就麻烦了。这是讲对三宝里面法宝的敬重。所以这些经书我们要懂得爱护,常常都应该进行保护,好像每一年都动一下这些经书,做做清洁工作,书籍多翻动一下,那就不至于因为潮湿毁坏,或者被虫蛀,也都可以放一些干燥剂、除湿剂等等。放在图书馆里面,一般图书馆都有一些专门的处理方式,都可以把书保存得很好。这个是对于经书毁坏的,我们修补。

『或独发心,或劝多人,同共发心』,对塔寺也好,对经典也好,修补。如果有能力独自来办的,那你独自就更好。如果你能力不够,因为这些往往可能要很多、很大的工程,特别是修复塔寺,不一定是一个人可以做得来。就劝多人一齐来发心,共同来成就这个功德。那这里面引申的含意,就是要我们懂得流通经典,办佛陀教育,这个真正是供养塔寺、供养经典。譬如说,如果在这个地区念佛的人多了、听经的人多了,大家能够建立共识,就可以建立一个净宗学会,大家一齐共修,一齐来流通经典,对这个地区有很大的利益,功德无量。

好像我们在昆士兰大学,大学里面有很多华人的学生,我们在澳洲,来我们大学读书的华人学生很多。大家都觉得对佛法有兴趣,所以我们就成立了一个昆士兰大学佛陀教育学会。这个学会能够每个礼拜请法师来讲法,请我们净宗学院的法师,我们师父上人的弟子们,来为大家讲解经典。大家一齐来读《无量寿经》,一齐依教奉行,那好像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发心去做,成就无量功德。这个功德下面经文有讲到,我们请看经文:

【如是等辈。三十生中。常为诸小国王。檀越之人。常为轮王。还以善法。教化诸小国王。】

这是讲,如果能够这样发心修补塔寺、经书,这一些人,『如是等辈』,这些人『三十生中,常为诸小国王』,这是讲他的果报,在三十生里面都成为小国王。这个「小国王」,古时候的一个国家很小,一个国家方圆可能是几十里,大的可能几百里,就好像现在我们的一个乡、一个镇,大的一个城市就叫做一个国家,所以我们看周朝,八百诸侯国,一个国家其实就是一个很小的乡镇。那我们从这里可以知道,现在的行政的首领、首长,好像一个省,或者一个市,乃至一个区、一个乡,那些长官过去都是修福的人,特别在佛门当中修福的,他们有这样的福报。只不过古代的小国王,他都是世袭的,即是自己去世以后传给自己的子孙,自己是做到老的,他不是一个任期制,不同现在的省、市长。古时候的小国王,他的福报更大。

『檀越之人』,「檀越」就是施主的意思。这些施主是讲主动发起布施供养的人,他的果报是成为轮王,轮王就是金轮王、转轮圣王,他的福报非常之大。他『还以善法,教化诸小国王』,金轮圣王很慈悲,他用十善业道来教化那些自己统领下的诸小国王,这个「善」就是十善业道。唯有教育使到百姓断恶修善,社会才能够得到和谐,人民生活才得到幸福。正如《礼记·学记》里面所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想使到一个社会得到和谐,我们现在说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用什么?用教育。所以圣贤的教育,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很重要。那这里转轮圣王他懂得这个道理,常常以善法来教化百姓,这个是布施、供养、修复塔寺、经典所得到的果报。那下面是一个总结。我们看经文: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

先看到这里,这一段是总结。『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这些都是做到《观经》三福的这些人,他能够『于佛法中,所种善根』,前面举的是三个例子,如何在佛法里面种善根。这里特别讲的,是在佛法里面修布施供养,以善心来供养,这个就叫做善根。

『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这个就是前面所讲的,诸如此类的修福行为。那很多人,看到这一段就会起个疑惑,说我们修福其实只要是慈善工作,帮助这些众生,譬如说救灾,譬如说支持儿童的教育事业,少年的教育事业,做种种的医疗等等,这些慈善工作,那都是修福,为什么在这里特别要提出,在佛法中来修这些布施供养?当然修福包括这些慈善事业,但要知道慈善事业,跟佛法中做的事业不一样。慈善事业可以帮助一切众生,得到暂时的离苦得乐。

譬如说,他没饭吃,你布施给他饭;他没衣服穿,你布施给他穿,这个可以解决他一时之困。但他为什么没饭吃、没衣服穿?这个是因为他没福报,前世没修福,感召到这一生得到贫穷这个果报。所以你帮助他只能够在表面上,暂时的帮助,没办法把他根本转变,要他根本转变,是要他自己有福才行。那他自己想要有福,一定要懂得修福,所以帮助他明白道理,帮助他觉悟,这个更重要!只要觉悟他才能够离苦得乐,这个离苦得乐是彻底的、圆满的。那这个就要靠佛法的教育,包括圣贤的教育,儒释道三家的教育,都是使众生破迷开悟,破迷开悟他就自己懂得断恶修善,他就懂得修福。

所以古人都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多么重要!可以使众生真正,根本的解决苦难,使到世界得到真实的和谐,社会安定,那这些一般慈善事业就很难达到。所以比较起来弘扬佛法教育,弘扬圣贤教育,功德就尤其殊胜。所以在三宝里面来布施供养,包括这些「修补塔寺,装理经典」,这个它现代的意思就是兴办佛陀教育,流通这些经书、典籍,包括现在的光盘,跟制作网络、网站,向大众推介佛法,这个是世间第一的福报。

好像释迦牟尼佛、孔子,他们为社会的贡献,不是主要在财物上的贡献,他所做的慈善事业,不是我们一般人观念当中的,如赈灾、兴办儿育教育,不是这种。它是真正把伦理道德、因果、人生宇宙真相为大众说明,这个是真正的布施供养,这个布施含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个财布施就是内财布施,用他的身体、他的体力、智力来为大众说法,这个是内财布施,众生接受这个教育法是法布施,觉悟之后离开忧虑烦恼是无畏布施,所以三种布施具足。

所以这里讲的布施供养,我们懂得就是弘扬佛法。所以如果有人能够发心出来讲经说法,现在佛法衰微了,为什么衰微?讲经说法的人太少了,所以不能够兴盛。有人能够发心讲经功德无量,这个不但我们希望有发心讲经的人,还要有多些发心护持的人,护持讲经也都是功德无量。因为讲经的人没有人护持,他没有讲台、没有听众,他都不能够施展,他的理想达不到,佛法要靠护法来兴旺。所以弘法、护法一体,共同推动佛陀教育,所得的福利不可为喻。那能够如是这样做,『乃至一毛一尘,一少一渧』,这个是做的事情虽然是很少,我的能力是这么小,我所做的就是这么小。但是不重要,你发心广大,你是为空虚法界一切众生做的,你的心量大,虽然做的事情很少,但是福等同于虚空法界,所以下面经文讲:

【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

所以能做『如是善事』,能够布施供养、能够修补塔寺,整理、流通经典,并且把这个功德回向法界众生,这个法界指心量广大,法界,《华严经》上讲「法界即是一心」。能够以这种一心来布施供养,所以他得的功德就无量无边,可以『百千生中,受上妙乐』。青莲大师在《科注》里面为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讲的是《杂藏经》里面记载的一个故事。目犍连尊者他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神通第一的,有一天他用神通见到一位天女,她坐在一朵莲花上面,这个莲花很大很大,说纵广百由旬,一由旬四十里,所以它这个纵广,就是方圆四千里,这个莲花太大了。而且这个花很美妙,能够随意,随这个天女的意思出生各种的衣食、物品来供养这个天女。所以这个莲花我们可以想到,极乐世界的莲花也都是这样,它的莲花就是你的宫殿,你在上面一切享用都具足,而且他这个莲花可能随他的念头变化,能够跟着他的身体走,这个是极乐世界所讲的宫殿随身,所以受这样「上妙乐」,非常美妙的这种快乐。

\

所以目犍连就问这位天女,说你做了什么善事?为什么受这样上妙乐的果报?这个天女就回答说,过去在迦叶佛时代,这个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的、之前的一尊佛,他在迦叶佛灭度之后,这位天女当时是一个女人。有一次,见到迦叶佛舍利塔,这个舍利塔很庄严,那这个女人当时见到佛塔,见到迦叶佛的佛像非常的恭敬,想念、思念佛的功德,真是八相成道,度化一切有情众生功德无量。在这念佛的功德,把自己头上的一朵花摘下来,奉献到佛像那里去供养佛像。就是因为这一种因缘,所以使到这个女人投生到天上享这个福。所以你想想,做的这个事情只是一点点,但是受的福利无量无边,为什么能够这样做?因为她念佛功德,她以至诚恭敬心来供养佛,她自己真正入佛境界,所以她受的果报就那样美妙、那样快乐。下面经文继续讲:

【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

那这里讲的,如果心量小的人,他不能够回向法界,他只是『回向自家眷属』的,或者是『自身利益』的,好像希望自己得到健康、平安、升官发财、家里的家人都平安、子子孙孙都快高长大、都能够学业第一,为自己身家着想,这个心量很小。心量小的人种这些福,得不到那样殊胜的利益。百千生中受上妙乐,他就得不到了,他得到多少?『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他只能够得到三世受快乐。所以你看心量很重要,你有多大的心量就有多大的福报,所谓量大福大。

在《科注》里面引用《五苦章句经》里面讲到,说自家的眷属跟自己有五种因缘,即是这些父子、母子、兄弟、姐妹、夫妇、儿女、包括老师和学生,乃至家里的亲戚朋友等等,凡是跟你有这些关系的人,不外乎五种因缘。第一种「冤家」,就是说过去他跟你有怨的,你得罪了他的,他心有怨恨的,他要报复,所以投生到你家里,是报怨来的。所以我们现在看见很多的报纸上面登,父子相杀、兄弟相杀、夫妻相杀,这些都是报怨来的,前世的冤家,今世感召到一家人里面,尤其是现在的时代特别多,来报怨的人很多。我们现在社会里面的人,过去生中都造作了很多罪业,跟人结了怨,所以来报怨的人就多。所以我们要知道,不可以跟人结怨,跟人结怨的将来他就会报复,应该常常施恩于人。

第二个因缘是「债主」,你欠了他的债,他就来跟你讨债,在里面最多的就是儿女,儿女是讨债来的,父母养他很大了,都是什么?是还债!我们见到有些还债,债务少的可能他三、两岁就死了,他讨债就讨那么多,走了。甚至可能是他都还没有出世,在娘胎里面就流产死了,这个就是他来讨债的,来折磨母亲的。那如果债务欠得多的,可能养到他二、三十岁,大学毕业了,甚至博士毕业了,他就死了,他的债务讨清楚了,他已经是收数收够了,他就走。

第三个因缘是来偿债的、还债的,这个儿女投胎来还你的债,他欠了你的,所以他今世来供养你,虽然对你供养,没有恭敬心、没亲情,只是在财物上的供养,你欠他多少,他就还你多少,欠够了,他就不还了,这种是还债来的。第四种因缘是「本愿」,本愿是什么?来报恩的。过去生中你对他有恩,他发愿来报答你,所以他来使你生欢喜心,你的生活他能够尽心尽力照顾,你的希望他都会为你达到,报答你前世的恩德,这个是我们说的孝子慈孙,很孝顺的这种人是报恩来的。第五种因缘是「真友」,真友是什么?是前世、过去生中的同修道友,大家一起修行的,有一个愿,希望来世还在一起修行,那这种愿是法缘,很殊胜。好像我们有时都会见到,一家人里面一起学佛,都很精进,这个就是前生一起修学的道友,这一生又感召到一起来,成为法眷属,成为菩提道上的善友,那这些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那这五种因缘我们明白之后,知道自家眷属是怎样,那我们要懂得,回向不要只回向自家眷属,还要回向法界众生,把我们的心量扩大,否则的话,「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你所得的就小。所以最后讲『舍一得万报』,这个布施的功德利益在这里,你施舍的一点点,但是因为你种的福田殊胜,或者是你施舍的心态清净、真诚,能够回向法界,你得到的是无量无边。那很多同修看到这里,他就觉得在佛门这里布施原来这么有利的?这个「舍一得万报」,我施舍一圆,可以得一万圆,他就打起他的如意算盘,这样的心态,你想想他可不可能舍一得万报?你在做生意,觉得这个生意好做!一本万利,这个心不清净,不真诚,他就得不到这么殊胜的果报,得到的一点点。所以我们懂得关键是用心,所以下面经文最后是总结。我们看经文:

【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这个一句话,虽然是很短小,但是含有的意思无穷无尽。『是故地藏』这个是总结,佛叫住地藏菩萨说,『布施因缘,其事如是』。所以布施要懂得如何来布施,才是种大福田,这个「如是」是要我们如理、如法的修学,我们修福不可以忽略。所以《科注》上面引用《譬喻经》上面讲的一个故事,说两个比丘,两个出家人,一个人是很喜欢修福的,经常布施,另一个人只会坐禅,不肯布施,结果两个人死了以后投胎,喜欢布施修福的人,做了个大长者、大富人家,他很有福报,衣食丰足很快乐,那个不肯布施的比丘,做了个奴婢的儿子,而且经常都受饥饿,经常啼哭,所以无福。因此青莲大师劝导我们,行道之人不但要持戒、读诵经典,或者是坐禅、念佛,这个修行是我们必须的,也都要懂得布施修福,在有这个机会的时候,应当发慈悲心帮助众生,这个福很重要,是智慧提升的基础。那我们修福也不要想享福,如果一享福往往就迷了,迷了之后就容易造罪业,所以修福不要享福。

我们看到佛弟子里面,有一位大迦叶尊者,他是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很富贵、很有福报,但是出家之后,他修苦行,头陀第一,他苦行是第一的,佛常常赞叹他,所以佛赞叹苦行,他有福,但他不肯享福,他拼命修福、修慧,这样这个福报愈来愈大。那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我们的福报什么时候享?要在我们临终的时候享福,我们一生尽心尽力的去修福,希望什么?把所有福报,修的功德回向极乐世界,希望我们往生的时候,临终的一刻头脑清醒、身体健康、预知时至,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才是大福报,我们这个福,在这个时候享。平时吃的、用的尽量简朴,支持那些有需要的人,这个就是真正有智慧。

那这一品「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我们就简单的向大家介绍圆满了,那这一品是本经的正宗分最后一品,正宗分就在这里圆满了。从下面一品「地神护法品第十一」是流通分开始,流通分在一个经典里面也都是很重要,我们学了这些法门,懂得孝亲尊师、懂得修十善业道,这种地藏法门,要懂得去把这个法门弘扬,发扬光大,这个是流通的意思。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这里,有讲到不妥的、不圆满的地方,请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导,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