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全文网

《弟子规》与净宗修学(四)

发布时间:2022-03-23 10:34:30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慈悲心」落实在生活点滴当中,又提到了,「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你的「慈悲心」已经落实在生活的细微之处,时时可以观照到别人的需要,或者别人的情况,进而不要去影响到他。「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在整个团体当中,最怕的是什么?是谄言,是一些毁谤的流言。所以,「谄言慎莫听」,谄言只要听了,灾祸就怎么样?就来了!「听之祸殃劫」,团体当中,绝对不能把人家的一些过失、不好,都讲出来,你在人家背后讲坏话,当事人要听到这个事实的时候,感受怎么样?一定会非常痛苦。「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诸位同修,回去之后,相信会很积极地把《弟子规》的教诲,去推荐给亲朋好友,请问这些同修的存心是什么心?是慈悲心,是希望他人离苦得乐。所以,「道人善,即是善」,他的存心也是慈悲,希望人家效法,希望人家成长、成就。「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慈悲心」面对恶人也要怎么样?也要爱护,不要逼得他狗急跳墙,这样可能会让他恼羞成怒。我们要用我们的德行去感化他,不要去激怒他,这就是你的真诚,你的慈悲。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所以,面对任何人,时时刻刻还是存着要成就对方的心,对方一有过失,我们就善巧方便去劝戒他。《弟子规》后面又讲,「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你看,念念都想着别人,念念都希望自卑而尊人,这个就是慈悲的体现。「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时时刻刻第一位摆谁?摆着别人,摆着他人。这些都是慈悲心的体现。所以,当我们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当中,都能够提得起「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去落实《弟子规》,那我们心的根本,就扎下去了。

所以「发菩提心」接下来要「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一句话是不是告诉我们,每天二十四小时,一句佛号不断,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假如这一句话只有这个解释:要二十四小时都念阿弥陀佛,那诸位同修,几个人可以修?或者再这样说好了,除了睡觉以外,统统都要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那几个人能受持?所以「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代表净宗法门的正行,是念这一句万德洪名。但是,在现在的生活、工作当中,有没有办法,让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念佛?不可能!现在是工商业社会,我们还有很多工作的事、家里的事,都要敦伦尽分,尽心尽力去做。所以这个「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是代表能念佛的时候,不要打妄想,时时刻刻把佛号提起来。但是一有工作要做的时候,就要念觉,念着觉悟,去把它做好。念佛是心上真有佛,而佛是觉悟的意思。我们中国字很有智慧,这个「念」是会意字,代表什么?「今、心」,就是你当下的心,真正有佛,叫念佛,佛就是觉悟。当你放下佛号,在做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的时候,也能够保持觉性,保持佛性,那你就是在念佛。所以老人家把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应该遵守的教诲,举出了五个修学最重要的纲领。

所以,我们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一定要时时把这五个教诲去落实。当工作放下之后,就要能够怎么样?再把佛号提起来。不念是迷,念是悟。因为我们无始劫的烦恼习气,都很重,一有时间一定要好好念佛。

诸位同修,我常常都要讲学,可能一天休息的时间都不多。所以我念佛,是在洗衣服的时候念,是在走路的时候念,是在煮饭的时候念。我走路的时候,都是两步一佛号,我们修持的法门,没有任何障碍。

让我们现在来看看,你如何在生活、处事、待人当中,都能够提得起这五个修行纲领?如何落实这五个修行纲领?老法师提到,修行的基础是「三福」,处事修「六和」,待人修「六度」,然后又能遵「普贤十愿」,你这五个纲领都做到了,「佛之教化能事毕矣」!佛陀的教化,你已经抓到纲领了,你这一生成就没有问题。

修行的基础是「三福」,「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老人家说,这两句话就落实在《弟子规》里面,怎么「奉事师长」?是不是每天跟在老师屁股后面,是不是每天,拿好吃的、拿好穿的给老师吃?绝对不是!最重要的要能依教奉行!老法师告诉我们,《弟子规》是圣学的根基,圣学的骨干,要能终生奉行,要真信、真解、真行,而且一生都不能违背!你真正遵从老师的教诲,「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就做到了。

接下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就是我们的身、口、意,再把它分成细相的十个条目。我们来看一下「十善」第一个「不杀」。祖师大德对于这个「不杀」,有一个非常好的开示,叫做「不恼害」。不恼害众生,连恼害众生的念头都没有,有没有可能去伤害去杀,那不可能。诸位同修,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如何达到不恼害众生,你假如能够去修,那你的道业一定能够成就得很快,因为你从根本修,从起心动念修。我们念「不恼害」三个字,请问落实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弟子规》说的「父母呼,应勿缓」,假如父母跟你讲话的时候,你很凶地回他一句:“你要干吗?吵什么!”当你这么回应的时候,你已经恼害谁了?恼害你的父母了,当你做出不对的行为,「德有伤,贻亲羞」。连你这么亲的人你都恼害了,那你在外面会恼害多少人,那可想而知了。连你劝别人的时候都不能恼害他人,所以「亲有过,谏使更」,劝别人的时候要「怡吾色,柔吾声」。假如你当着众人的面数落你的父母,那你已经严重恼害你的父母了,当你劝诫他的时候,就好像他变儿子你变父亲了,那他的内心一定非常烦恼。所以要不恼害众生,先要不恼害父母。

还有,不恼害长辈,当你对长辈恭敬有礼,他们生欢喜心,当你很无礼的时候,长辈会怎样?生烦恼心: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这个样子。你看「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假如我们现在年轻人吃东西,长者还没吃,自己就坐下去,在那边大吃特吃了,长辈看到了内心会怎么样?“唉!下一代没有希望了!”所以当你有礼、有敬,你才能真正做到不恼害众生。我们生活谨言慎行,才不会让众生痛苦。

比方说,「步从容,立端正」,你的行为重规重矩,人家看了很舒服。假如今天我们在念佛堂绕佛,走路的时候左右晃来晃去,又没有做到「步从容」,这个时候,谁生烦恼啊?走在你后面的人,头都快晕了!而刚好你又不是很爱干净,「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个时候佛号念出来味道又很重,那你又恼害众生了。你在这些细微当中都能处处替人着想,这个「不杀」戒,真是持到根本上去了。

我们再看信,「凡出言,信为先」。假如你不是一个守信的人,人家跟你相交往,内心常常很不安。「奸巧语,秽污词」,你用很冲的话,很不好的言语跟别人交谈,他的内心一定会很痛苦,我们说「利刃割体痕易合」。你用一只很锋利的刀,在他的手上划一横,他过两个礼拜可能伤口就愈合了,但是「恶语伤人恨难消」。所以当我们的言语有分寸,懂得替人着想,那你才不会因为言语,恼害了众人。

「泛爱众」是人与人相处,应该怎么样让人家感受到欢喜而不生烦恼。这些具体的做法,我们要时时能够提的起来,做的出来。「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心情很不好的时候,就不要去烦他,心情很不安的时候,也不要去打扰他。「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这些说出来之后,不止当事人很痛苦,其实你这一些批评别人的话,到最后,一定会搞得整个团体,每一个人都生烦恼。所以我们要会听话,「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真正的仁人志士绝对不愿意团体失和,所以你要有明辨的能力,听到这些谗言的时候怎么办?他可能不能恼害你,但是可能恼害其他的人。所以,老人家给我们教诲,当有一个人,要告诉他某某人的坏话的时候,老法师会马上制止他:他对我很好,我只记得他的好,你不要再说了。这个叫「谣言止于智者」。所以「十善」业,第一要做到「不杀」,最根本的能做到「不恼害」。

第二个「不盗」,祖师大德也作了一个很好的诠释,叫做「不与取」。所以《弟子规》说「凡取与,贵分晓,」要跟亲人分东西的时候最好是取少一点,给多一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态度。我们宁可给别人多一点,给自己少一点都没关系。学圣贤学问的人,都了解「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需要去强求。接着,又提到了「用人物,需明求,倘不问,即为偷」,也是明白教戒我们,任何要用的东西要先问主人,不是你有那个偷他的心了才叫盗,而是你只要用人家的东西,没有人家的答应,你已经在偷了,这就叫「不与取」,因为你没有得到别人的同意。

所以我们反观一下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是在拿人东西的时候,没有跟人家讲?这个我们自己就要警惕了。还有人是这样借东西的,拿起人家的一只笔,然后问人家:“这一只可不可以借我!”人家敢不敢不借你,你都把东西拿在手上了,甚至于那一只,可能是她男朋友送她的,是她最珍贵的。她本来是不想借给你的,可是你都已经拿在手上了,所以她只能说好吧,你已经「恼害众生」了。所以,任何东西要用,一定要取得别人的同意才可以拿,这个叫「不盗」。

「不淫」。一个孩子从小学《弟子规》,他就懂得人与人相处的分寸,进而了解男女相处的分寸。所以,你教孩子正确的态度、分寸要从小教,等到他大学毕业了,才教,来不及了。你要能让孩子「不淫」,最重要的要让他防止污染,学习当一个克己复礼的人。而《弟子规》就是礼,就是做人的规矩,《弟子规》后面也教导「非圣书,屏勿视」,才不会长他那些邪恶的念头。当然我们在读诵《弟子规》,要理解一点,经文是无量意,绝对不是只有一个意思,你要把它加深、加广。非圣书不可以看,那不好的歌可不可以听,让孩子会产生不正常的情执的歌,也不能听。当然我们也不能听,我们也不能看那些书、电视,网络。你从缘上断掉,才能落实「不淫」。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