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全文网

心地善良就行了,为何还要学佛?这五个误区,学佛人一定要注意!

发布时间:2025-01-12 01:34:07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心地善良就行了,为何还要学佛?这五个误区,学佛人一定要注意!

佛门中有言,“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佛法的大海无边无际,它能广度世人,为众生提供无穷的智慧,也正因佛法广大,也使得众生难以一窥全貌。譬如一艘渡船,少了桨和舵,都能以航行,假如人为割裂,以佛法的某个局部,代替佛法全局,就是“以偏概全”,或者说是“不了义说”。

我们平日学佛,也常常落入片面,有五个常见误区,学佛人一定要注意!

一、心地善良,不必学佛。

学佛人常听法师开示,平日里很注意行善积德,口言善语,身作善行,意作善念。这当然值得赞叹与随喜,不过如果认为身口意清净了就是佛法,不清楚为何护持身口意,为何修集福德,那么一切善行,只是在结善缘。也就是说,心地善良,行善积德,仅仅是佛法的一个局部,并非全部的佛法。

二、恭敬上师,言听计从。

佛陀入灭前,训诫后世佛弟子,学佛当“依法不依人”。不过有佛弟子自己平时没时间翻佛经,也没时间参访名师,便对身边有佛学修为的上师,言听计从。这也不是正知正见,学佛应树立智信的观念,对上师的开示,要进行如理作意地思考,进行智慧地拣择,思量上师开示是否如佛所说,是否契合三法印。

假如自己心地善良,反而被恶知识的错误观念误导,非但不能走上佛法的正道,反而造下诸多罪业,岂不可惜?

三、只重福德,不重智慧。

汉传佛教,行大乘菩萨道,故而有佛弟子常说:“学佛很简单,行菩萨道,修六度,利乐众生便是!”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因为佛经中记载,佛陀常言利益众生之事。不过,倘若以为学佛就是修六度,譬如布施等,平时慈悲济世,假如遇到身处灾难、困苦的众生,毫不犹豫施以援手,这样就是学佛吗?

小编觉得并不尽然,因为救助困顿,是国家的职能,学佛人出手协助,虽是菩萨行谊,却并非佛法全部。为何这样讲呢?学佛,最后要成就佛果,佛陀是福慧两足尊,具足功德的同时,也要具足智慧。救护众生,修桥补路,只是修集福德,却忽视了智慧。

四、佛即禅宗,禅即打坐。

看到此处,想必会有佛弟子说:“既然重视智慧,佛言因定开慧,那我盘腿而坐,努力修学禅定总可以了吧?”佛陀住世之时,便有所谓六师外道,证得欲界定,乃至色界初禅至四禅,那么六师外道有智慧吗?有,但它只是别境智慧,而非佛法解脱的智慧。也就是说,不求出离,只修禅定,它仍然是世间有漏有之法,难以出离苦海。

很多认为佛即是禅定,禅定就是禅宗,此类知见都是片面,把佛法割裂开来,单独修学其中一部,就如同无桨之船,难以度众生。

五、只坐枯禅,一念不生。

《地藏经》云:“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有人学佛,也知道了打坐修行只是工具,禅宗既然讲清净本心,那自己坐禅,一念不生,总不能说我是错了吧?

我们不妨试想,假如真的有人能够修禅定到一念不生的境界,那么他应该是连日常生活都难以应付的,譬如吃饭,总得要分别碗筷,把饭菜送进自己嘴里,而不是放进别人嘴巴。所谓修定到一念不生的境界,本身就是一个念头。再来说,成就佛果要智慧圆满,一念不生又如何拣择善恶染净,所以一念不生,并不是开启智慧的法门。

在小编看来,我们学佛之所以有偏见,是因为只修学佛法的一个局部,佛法是完整无漏,真实不虚的。想要修学了义法,在学佛过程中有所成就,就该规避这常见的五种过失。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关注莲荷居士。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