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全文网

第五章 沙利子的开示

发布时间:2022-11-27 08:51:22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第五章 沙利子的开示

  被归为沙利子(Sariputta)所说的经典,涵盖了与梵行有关的广泛主题,包括从单纯的戒律,到深奥的教理与禅修重点。以下即列出这些经典,并对每个主题略作简短的说明。

  这些经曲在“经藏”中的编排,并非表示说法时间的先后顺序。不过,其中有些包含特殊事件的参考资料,就可以据以推算出它们属于佛陀传法的哪个时期。例如《教给孤独经》(Anathapindika Sutta),就是于这位在家大弟子去世前说的。

  《中部》

  No. 3《法嗣经》(Dhamadayada Sutta)

  在佛陀说完“佛法嗣子”与“世间嗣子”,并退居他的香房之后,沙利子告诫比库们应如何表现,以及当佛陀远离愦闹(混乱喧闹)时,他们也同样地要远离愦闹,应该放舍佛陀教导他们要放舍的事物,并且应谦虚,乐于独处。最后他以十六种心的烦恼之恶作总结(见NM 17),并说藉由中道——八正道,可以断除它们。

  No. 5 《无秽经》(Anangana Sutta)

  有四种人:自知犯戒者、不自知犯戒者、自知无犯戒者、不自知无犯戒者。经中说知之者比不知者好,并解释其原因。这段开示显示出,自我省察在戒律与禅修上的重要性。

  No.9《正见经》(Sammdaditthi Sutta)

  摘要请参见<沙利子.第三章转*轮者>,页126.

  No. 28《大象迹喻经》(Mahahatthipadopama Sutta)

  摘要请参见<沙利子.第三章转*轮者>,页123-126。

  No.43《有明大经》(Mahavedalla Sutta)

  长老回答无碍解第一的尊者大拘絺罗(Mahakotthita)所提出之一系列问题,沙利子以清晰而深入的解答,来回应对方巧妙的问题。回答是从法相的解析开始,从智慧与正见到禅定的微妙观点。

  No. 69《瞿尼师经》(Gulissani Sutta)

  关于林住比库(bhikkhu)所遵循的行仪与修法。由大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尊者提问,沙利子长老则确认住在城市与村落附近的比库们,也适用相同的规则。

  No.97 《陀然经》(Dhanannani Sutta)

  沙利子向陀然阇尼婆罗门解释,在家人多方面的责任,不能作为他们犯错的借口,他们也逃脱不了造作这些恶行的未来苦果。

  后来,当陀然阇尼卧病在床,临终时他请求沙利子长老去看他,沙利子向他说明透过梵住到达梵天的方法。佛陀婉转地责备长老,未能引导陀然阇尼到更高的觉悟。(参见<沙利子.第二章沙利子其人其事>,页94)

  No. 114《应习不应习经》(Sevitabbasevitabba Sutta)

  沙利子阐释一段佛陀对于何者应修行、长养与应用的,何者是不应修行、长养与应用的简短开示。从身、语、意三方面切入,内容是关于心态、知见、六尘与比库的资具。

  No. 143《教给孤独经》(Anathapindikovada Sutta)

  沙利子被临终的给孤独长者请到病床边,他劝告他远离任何贪着,当从六根开始:“长者!你应该如此训练自己:‘我不应该执着眼睛,而我的心也就不会执着它。’长者!你应该如此训练自己。”

  对于其余的五根、六尘、六识、六触、由六触所生的六受、六界、五蕴、四无色界也一样,并以出离这个世间与其他一切世间作为终结;出离一切所见、所闻、所触与所想的事物;出离心中遭遇、探索与追求一切。简而言之,应该在所有经验领域中练习出离,对临终者而言,应该从他迫切的考量开始:他的六根与它们的作用。

  这个出离的召唤,引起更广泛的循环,并产生思想共鸣的效应。这在临终的长者心上,一定具有深刻的冲击,以及安定、解脱,甚至喜悦的影响,这显然正是这位善巧的老师沙利子所希望的。事实上,他的话确实有那个影响,因为经典中说,给孤独长者在听到这个崇高的开示后,感动而落泪,那是个他前所未闻的深刻开示。给孤独不久之后便去世了,并转生到都西答天(Tusita,兜率天)成为天神。

  《长部》

  No. 28,《自欢喜经》(Sampasadanīya Sutta)

  沙利子作的赞佛颂,在佛陀面前所说,并赞扬他“无上”(anuttariya)的教法。它表现并证明了沙利子对佛陀的净信。此经的第一段也出现在《大般涅槃经》(Mahaparinibbana Sutta)之中。

  No.33 《等诵经》(Sangiti Sutta)

  No.34《十上经》(Dasuttara Sutta)

  参见<沙利子.第三章转*轮者>,页128-130。

  《增支部》

  2:35《等心经》(Samacitta Sutta)关于入流者、一来者与不来者,以及何种因素会决定他们未来的转世。参见<沙利子.第三章转*轮者>,页127。

  3:21关于“圣者”的另一种分类法:身证(kayasakkhī)、见至者(ditthippatta)与信解脱(saddhavimutta)。

  4:79沙利子问佛陀为何有些人的事业失败,有些人成功,甚至还有些人超出他们的预期。佛陀回答,原因之一是有没有布施,有没有对沙门、修道者与比库们布施。

  4:158有四种特质可显示善念是否存在,如果有人发现自己有这四种特质,他就能知道自己已失去良善的特质,世尊称此为“退转善法”。这四种特质是:多贪、多嗔、多痴,以及对于与智慧相关的深奥论题,缺少知识与智慧。

  反之,如果有人发现自己有另外这四种特质,他就能知道自己并未失去良善的特质,世尊称此为“不退转善法”。这四种特质是:少贪、少嗔、少痴,以及对于与智慧相关的深奥论题,拥有知识与智慧。

  4:167-168圣道上的四种进步。参见【导论】,页33-35。

\

  4:172沙利子解释佛陀简短陈述的四种“我性”(attabhava),并提出一个问题。佛陀的回答,后来沙利子在《等心经》中曾加以阐释。

  4:173沙利子在受具足戒两周之后(亦即在证得阿拉汉果时),宣称自己已达到四无碍智。他请求佛陀加以印证。参见<沙利子.第二章沙利其人其事>,页118。

  4:174沙利子与大拘絺罗尊者讨论可解释的极限。沙利子说:“六触处所及之处,即(可解释的)戏论世界的范围;戏论世界所及之处,即六触处的范围。如果六触处止息,戏论世界便随之灭去而寂静。”

  4:175关于必需要具足“明”与“行”(vijjacarana)两者,才能够灭苦。

  4:179关于在现世能否证得涅槃的理由。

  5:165人们会发问的五个理由:出于愚痴与无知;出于恶意与欲求;出于想知道;出于轻慢;出于这个想法:“如果他正确回答我的问题,那很好;否则,我会自己找出正确答案。”

  5:167关于如何劝谏同修比库们。

  6:14-15比库好死与恶死的理由。

  6:41沙利子解释一位拥有神通力的比库,可随其意愿,将树干看成只是地、水、火或风、净或不净(美或丑),因为所有这些元素都存在于树中。

  7:66关于恭敬与尊重。沙利子说恭敬与尊重佛、法、僧、修行、禅定、不放逸,以及慈爱有礼的精神,这些有助于克服不善与培养善。其中每一个因素,前者是后者的缘。

  9:6个人对于人、衣、乞得的食物、坐卧具、村落、城镇与国家等,应该知道的两件事:是否该亲近、使用它们,或依靠他们来过活。

  9:11沙利子的“狮子吼”,是某次有比库毁谤他,他在世尊面前所发出的。他以九个譬喻来说明自己解脱嗔恚,不执着色身,以及不可能伤害别人。参见<沙利子.第二章沙利子其人其事>,页101。

  9:13和大拘絺罗讨论梵行的目的。

  9:14沙利子询问三弥提关于“法”的本质,并且赞同于他的答案。

  9:26本经说明沙利子即使面对敌手,也保持公正不阿。他纠正一个被认为是迭瓦达答(Devadatta,提婆达多)所作的说法,它可能是迭瓦达答的一位弟子向沙利子误传的。然后,沙利子对那名比库解说,即使面对最诱人的感官印象,也无法动摇一个完全发展且稳定的心。

  9:34关于涅槃,它被描述成是超越感受的快乐。

  10:7沙利子描述自己的禅修,在禅定中他只有一个概念,即“涅槃是‘有’的灭尽”。参见<沙利子·第二章沙利子其人其事>,页117。

  10:65转世是苦,不再转世是乐。

  10:66喜欢佛陀的教法与戒律是乐,不喜欢它们则是苦。

  10:67-68在修习善法时进步与堕落的因。

  10:90关于漏尽阿拉汉的十力,它们让他有资格来宣称自己的成就。

  《相应部》

  《因缘相应》(Nidana Samyutta)

  24沙利子说苦非自作,亦非他作,并解释苦是透过感官接触的缘而生起。

  25他说乐与苦的情况,也同样是透过感官接触的缘而生起。

  31“有”是以“食”为缘而生起。

  32《伽拉罗经》(Kalara Sutta)。佛陀提问,沙利子回答说,促使他宣称自己证得阿拉汉的,是他知道:“生的因既灭,其果——即未来的生——也随之灭去。”因此,他可以用一句宣称成就阿拉汉果的定型句来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然后,他又回答佛陀进一步提出的问题,是关于生、有的原因与起源,以及其他缘起各支,乃至感受,观察感受是沙利子成就阿拉汉(arahant)果的起点。他说自从了解三种受都是无常、苦时,他心中就不再生起任何世俗之乐。

  22.《蕴相应》(Khandha Samyutta)

  1沙利子详细解释佛陀所说的:“即使身体有病,心也不应生病。”

  2沙利子指导要到偏远地区的比库们,关于如何回答非佛教徒提出来的问难。他告诉他们,断除对五蕴的贪爱是佛法的核心。

  122-23关于思维五蕴的重要。如果有比库(bhikkhu)持戒,或善观五蕴无常、终归于苦与无我,他就可能证得入流果。如果有入流者(sotapanna,初果)、一来者(sakadagami,二果)或不来者(anagami,三果)都如此思维,他也可能获得更高的果位。阿拉汉(arahant,四果)也应如此来观五蕴,它会带来现法乐住以及正念、正知。

  126关于“无明”与“智”。

  28.《沙利子相应》(Sariputta Samyutta)

  1-9在这九经中,沙利子说他已经发展九次第定,也就是从初禅到灭受想定;并说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没有任何我见。

  参见<沙利子.第二章沙利子其人其事>,页117。

  10有一次,在王舍城,沙利子乞食完后在墙边进食。一位名为净面(Sucimukhī)的外道女沙门走过来询问,他进食时是否像其他非佛教沙门一样,朝着某个方向吃。沙利子向她解释那是错误的生活方式,他拒绝任何这样的方式,并说他是以正确方式托钵乞食,既然是正当获得的食物,他就会吃它。净面深受感动,因此她便沿街四处大声宣扬:“佛教沙门以正确的方式乞食!他们毫无过失地乞食!请布施食物给佛教沙门!”

  35.《六处相应》(Salayatana Samyutta)

  232导致轮回的束缚并非六根与六境,而是对它们的贪爱。

  38.《阎浮车相应》(Jambukhadaka Samyutta)

  沙利子回答其外甥阎浮车(Jambukhadaka)提出的问题,他是个外道沙门。

  1-2他解释涅槃与阿拉汉果就是贪、嗔、痴的灭尽。

  3-16他回答问题,内容是关于那些宣说实相者:关于梵行的目的:关于那些得到真实慰藉者。他解释受、无明、有漏、有身等,并说明在佛陀的教法与戒律中,什么是行者难以做到的。

  48.《根相应》(Indriya Samyutta)

  44佛陀提问,由沙利子回答:不是出自于对佛陀的信仰,而是从自己的经验,他知道五根(信、进、念、定、慧)能导向不死。

  48-50关于五根。⑴

  55.《预流相应》(Sotapatti Samyutta)

  55关于四预流支(sotapattiyanga)。①

  原注

  ⑴这几经的翻译收录在《智慧之道》(The Way of Wisdom, BPS, Wheel No. 65/66)中。

  译注

  ①四预流支:指作为预流者的四个必须条件,即“四不坏净”---- 法不坏净、僧不坏净、戒不坏净。也就是正确地认识并信仰佛、法、僧三宝,无条件地皈依,并完全、确实地具备圣者所受的戒。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