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全文网

佛教在印度的衰败真的是因为外教的入侵吗?

发布时间:2024-01-12 01:33:11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佛教在印度的衰败真的是因为外教的入侵吗?

昌乐法师讲述《妙法莲华经下卷》第6课

再有法源。我们接上一讲讲的,早期的佛教是建立在感知通道上面,是每个人都闻而能学,学而能修,修而能成的佛教。但是,后期的以《法华经》为代表的所谓的佛教,它所说法,并不是建立在我们眼耳鼻舌身的感知通道上的,它是仅建立在意识的想象力与信念基础之上的佛教。

所以一旦意识、信念加上想象力以后,它表现出繁花似锦,天花乱坠,极其生动。但是也是有另外一个副作用和反作用,特别对于佛教的推广来讲,特别对于后来的崇尚科学精神的世界的人,对于信仰的理解来讲,是很难理解到建立在想象力上的佛教。所谓我们上一讲所讲的,忘记了工笔画的佛教,而直接看到了水墨画的佛教。这是法源的不一样。

法源的不一样,接下来还有一个框架不一样。我们刚才说了,有感知力,闻而能修,修而能学,学而能成的佛教,是每个人都能去修的,没有什么巧路,你唯有修戒定慧,去放下贪嗔痴这条路。

可是,因为以法华为代表的大乘佛教,突破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的感知通道,直接建立在想象力基础之上,这如同我们自行车直接加上了马达以后,突破了我们的速度极限,由跑步到自行车,由自行车到汽车,由汽车到飞机,由飞机到电话,由电话到量子通讯。由1G-2G-3G-4G-5G,现在5G要来了。1G只是打电话,2G可以发短信,3G可以发图片,4G可以发视频。现在抖音为什么那么火?就是视频。5G据说物联网要来了,万物皆联。6G我们根本搞不清楚是什么。

一旦突破了人的局限性以后,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想象力基础之上表现出来的信仰,那是精彩纷呈。而恰恰也让具有科学精神的人们、具有理性能力的人们,对信仰的感知、信仰的实践、信仰的学习而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

所以在我看来,现在的佛教确确实实到了回归佛陀那个时期的佛教的时候了。因为那个时期的佛教是理性主义的修行,甚至不谈信仰。所以《阿含经》当中没有谈信仰,说你修吧这个法,你修戒定慧,自然得解脱。这是框架。

还有弟子、听众,听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佛是由弟子们来听法,佛陀年代到了后来的大乘佛教,除了弟子们,还有弟子们的眷属,还有鬼,还有神,还有他方来佛。一旦鬼神的元素进入到佛法当中,佛教就变成了一个宽容的佛教。因为鬼神它其实是代表着种种的外道,代表着人的欲望。佛是代表着人性的圣洁,而鬼神是代表着人性的欲望。人性的欲望一旦掺杂在信仰里面,信仰变成了一个永远说不清的事情。

因为佛法的信仰,如果说有信仰的话,是去除人性当中的贪婪,而一旦把欲望掺入到信仰当中——大家有没有看过周润发演的孔子?周润发演的《孔子》当中,孔子要拜周迅饰演的南子,说我见过好色之徒,我也见过好德的谦谦君子,但是我没有见过你这么好色又好德的难缠之物,我对你真是一看到你我就害怕。

因为你打我骂我不要紧,那是捍卫了我的尊严,捍卫了我的信仰。可是你是好德且好色之徒!孔子看到南子拜了又拜,敬而远之,一定不能跟她有一点点的瓜葛。德与色耗在一起,信仰与人心的欲望在一起,表现出来的佛教势必就是堕落的佛教。

印度的佛教为什么灭亡得那么快?表面上看是伊斯兰教的入侵、外道的入侵、婆罗门教的复兴,实际上是佛教的方便之方便,大乘佛教里面掺合了太多的人性的欲望。所以《法华经》当中后面也会讲,叫先以欲勾牵,然后做佛事,也有讲正直舍方便,方能入佛道。方便一定要放下的。可是人都是贪婪的,因为贪婪之心很难放下。

再有道场。道场原来是修行的地方,有人修道的地方,后来到了虚空当中说法,就变成了非人们经验感应的地方。也就是说,原来修行的地方是道场,人们来道场当中是来修行,是来提炼自己的心性的。

但后来,现在人们到了寺院当中,他不是来修行的,他是来体验信仰是否存在的,这个层次太低了。对很多人来讲,体验信仰的力量,体验信仰是存在的,他就心安了,但是信念是要淬炼人性的,是要不断地锻造的。《摄大乘论》里面说,修行就如同炼矿,要不断地把杂质炼掉,最后变的纯钢之物,这个是很大的变化。

希望大家在学佛当中或者说在学习佛教理论,看见佛教现实当中,按照这几个基本的基点去理解佛教,去找到真正能改变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大乘佛教帮助人们建立信仰,帮助人们建立宏观的世界观,而所谓早期佛教才是我们的修行出路,我想具体的戒定慧才是真正能够淬炼我们身心的法门,这是我要表达的这一层含义。

希望这一段的描述,能够给在佛法上面真正用功的人找到一些关键的概念,找到一些出路,在这个关键概念、关键问题的不断思考和学习把握上,希望能够把大家的信仰之路建立起来,修行之路找到通畅的地方,然后于法上用功,于弘法上面也能够发挥自如。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