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波切:精进,进即喜于善
发布时间:2024-08-04 01:34:03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精进的本质,就是《入菩萨行论》所说的“进即喜于善”。进,是指精进;喜于善,是指喜欢善法而且坚持不懈的行持。喜欢行持善法,就是精进;相反的,对不善的世俗琐事很有兴趣,就是懈怠。
精进波罗密分为三种:披甲精进、加行精进、不厌足精进。
《现观庄严》中:大乘佛子的目标有“三大”——断大、证大、心大。断大,指所断圆满,应断的障碍已经完全断除;证大,指所证圆满,应证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已经完全证悟;心大,指大悲心圆满。这三种精进,都可以对治懈怠,都是增上智慧的助伴。一个人如果不精进,懈怠就会遮蔽他的善心,痴暗就会遮障他的智慧光明。
一、披甲精进
披甲精进,就像战士上战场,必须披上盔甲一样。我们知道,诸佛菩萨以及高僧大德们,比如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师、龙钦巴大师、密勒日巴尊者、龙树菩萨、吉美林巴大师等等,他们为了佛法,付出无比的艰辛和精进,这都是启发我们修行的动力。我们发愿:所有佛菩萨和大成就者,在过去无数大劫中是如何修行六度万行,圆满断证功德,我要学习他们的精神,依照他们的方式,在每一刹那间修行,这种心愿就是披甲精进。
二、加行精进
这里的“加行”,意思是不离开。加行精进,是指在没有证得佛果之前,身口意三门必须时时不离开善法,精进不懈的修学六度,关键在于实践。此外,对于善知识和他所开示的正法,要从内心深处生起恭敬和喜悦。
学佛的人,如果只停留在理论,不愿意老实修行,是没有意义的。很多人偶而会提醒自己不能再懈怠,心想:“好吧!该用功了!今天先修这个法,修完再修那个法!”可是接着又想:“今天已经修很多了,明天再说吧!”过了明天,又等后天,慢慢就不修了。懈怠心一产生,就会习惯把修行往后延宕。一个月、两个月,甚至过了一年、两年,再回头一看,怎么什么都没有修?那时会被自己的懈怠吓到。一个人被懈怠懒惰所控制,生命就白白浪费了。
要知道,我们就像即将被宰杀的牲畜一样,因缘一到,就会离开人世,谁都不知道自己何时会死亡?不知道过了今天,还有没有明天?过了明天,还有没有后天?这不是吓唬人,生命的确如此无常。
如果希望忙完所有事情,再来修行,根本就不可能开始,因为世间琐事永远不会自动结束。所以,除非是不断提醒鞭策自己,否则就会一辈子都忙于世事,直到离开人世。伟大的龙钦巴大师讲过:“世间琐事死亦无尽时,何时放下即尽乃规律。所作所为如儿戏,做无终了放则了。”意思是,世间琐事没有终了的时候,今天做了,明天还有,明天做了,后天还要继续,拼死拼活做下去,直到双脚一伸时,也不会结束。只有下定决心放下时,就是结束的时刻。就像小朋友玩耍,如果没人阻止,会一直玩下去,只有让他放下玩具,游戏才会结束。
我们要趁现在一切条件都具足时,赶快修行。
这种急迫感,应该像美女的长发着火,想迅速扑灭,或像胆小者的怀里,突然出现一条蛇,会急于把蛇赶走。所以,一旦生起行持善法的念头时,就要把握住,警惕自己无常会随时来临,应该放下世间琐事,努力精进修持六度,利益众生。否则,就枉费了珍贵的暇满人身。能以无常警惕自己,一分一秒都不空过地修持正法,就是加行精进。
三、无厌足精进
无厌足精进,是对于行持善法,不能怀有满足感,在没有获证佛果之前,长久发起勇猛精进,重点就是持之以恒。修行,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不是偶发性的精进。想出离轮回,成就佛果,只靠一点点的努力是不够的,修行也不只是这一生,而是生生世世的事。就像世人对财物、权势、赞美常常感到不满足,总是希望越多越好;如果我们把这种不满足,运用在修行上,那就对了。我们要保持永不满足的精进,直到成佛为止。
所以,不论闭关专修,或平日持咒念佛,有一点成就时,不要因此而满足,要活到老,学到老,永无止尽地修行。很多人念经、持咒观想,或行善布施,过一段时间会感到疲倦,这时就要策励自己,提醒自己学佛修行的目的,这样很快就会克服倦怠感,继续努力精进。
很多人怀着虔诚出家,出家五、六年之间,修得还不错,十年下来,却不知道自己在修什么。当初只是认为出家很好,却没经过透彻的考量,不知道出家的意义和目的,就剃度出家。出家后,每天重复念诵经文,却不知道涵义,过了一段时间,会渐渐麻木。
人一麻木,就心生厌倦。而且,寺庙的杂事又多,如果没有从中体验佛法的伟大和修行的法喜,慢慢就会退失信心,连当初出家的目的都忘记了,这是很可悲,也很可怕的。
古代的高僧大德,以饿牛吃草来比喻精进:“修行佛法,要像饥饿的牛,嘴里吃着草,眼睛还看看四周,寻找下一口的草在哪里。”修行就是这样,修好这部分,要再继续修下一部分,这样就会持续向前。当然,不能在念经的同时,想下一步要念什么经,那就表示心在散乱,没有定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