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一
发布时间:2024-10-02 01:32:50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妙心法师:《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一
盖闻恒河沙数众如来,弥陀第一;十方微尘诸佛刹,极乐是归。至理本只唯心,初门必由因地。故知合抱之木发于毫芒,千里之行始于初步。欲超生死,以净土为归趣之方;将证涅槃,故念佛乃正心之要。深信极乐真解脱之妙门,谛想弥陀实众生之慈父。先明落处,故望果以修因;渐履玄途,是从因而至果。故知集群贤而结社,有其旨焉;专念佛而劝人,兴其教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形直无不影端,声和自然响顺。势至示证圆通之要,世尊说修净业之因。从闻思修,登三摩地,凭信行愿,入法界门。是以一念兴而万灵知,信心生而诸佛现。才称宝号,已投种于莲胎;一发菩提,即标名于金地。
有缘斯遇,自悟自修;浅信不持,大愚大错。故云:“一乘极唱,终归获至于乐邦;万行圆修,最胜独称于宝号。八十亿劫之重罪,廓尔烟消;十万亿刹之遐方,倏如羽化。想念专注,即观心而见佛身;心境交参,即因门而成胜果。十方净秽,卷舒同在于毫端;一性包融,浩博该罗于法界。是则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冥通,彼此互收,事理无碍,若神珠之顿合众宝,犹帝网之交映千光。我心既然,生佛同尔。是知游神亿刹,实生乎自己心中;孕质九莲,岂逃于刹那际内?二乘贤辈,回心即达于金池;五逆凡夫,十念便登于宝界。
嗟乎!识昏障重,信寡疑多,贬净业为权乘,嗤誦持为粗行。岂非耽溺火宅,自甘永劫之沉迷?悖悷慈亲,深痛一生之虚丧?须信非凭他力,截业惑以无由;不遇此门,脱生死而无路。誓同诸佛,敢效前修,劝勉后贤,深崇此道。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事事而回向弥陀;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念念而皆归净土。欲取一生事办,便于这里留心。一切时中,千车合辙;四威仪内,万善同归。齐登极乐妙门,速成念佛三昧。最初一步要分明,直至西方无异路。[消文]
常常听说在恒河沙数的诸佛中,阿弥陀佛最为第一;十方微尘数的诸佛国土中,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可见最终极的道理根本就在于“心地法门”,但是最初下手处一定要从因地开始。所以说,合抱的大树都是从毫芒成长起来的,千里的征途都是从第一步开始的。如果想通过修行超越生死苦海,应当把净土法门作为努力的方向;如果想通过修证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应当把念佛作为正心的要领。深信极乐世界是真解脱的微妙法门,一心专念阿弥陀实在是众生的慈父。修行需要先明白结果,才能为了结果而修因行;当踏上修证的道路之后,那就是从因行而达到结果了。可见,庐山远公大师召集群贤,结白莲社,是有深义的;专门以念佛法门奉功世人,弘扬净土之教。把持名念佛的因行摄入“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果觉之中;将一乘圆教的心性大道贯彻到日常的念佛持名之中。就象身正影端、声和响顺的道理一样。大势至菩萨示现自证圆通的法门,释尊宣说持名念佛的胜因。大势至菩萨示现的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释尊宣说的是“凭信行愿,入法界门”,异趣而同归。因此,一念持名之时万灵能知,信心一生之际诸佛显现。弥陀圣号一念,就已经投种于莲胎;菩提心一发,就已经标名于西方了。
大家既然有缘遇此念佛法门,就应该自悟弥陀、自修净土;倘若浅信不修,那真是大愚大错了。所以才有“一乘法门的妙法,最终便是往生极乐;无数圆顿的行持,最殊胜的只有称弥陀洪名。八十亿劫的重罪,瞬间烟消云散;十万亿佛刹的路途,刹那便到。”想佛念佛专注之时,在观心中便见佛身;念(心)佛(境)交融际会之时,在因心中便成佛果。十方世界的净土秽土,卷舒都在于当念;心性包容,万象都不离于法界。因此,诸佛与众生交融,净土与秽土暗通,彼此互收,事理无碍。就象如意宝珠含摄众宝,又象梵天妙网交映千光。我们的心如此,众生的心如此,诸佛的心也是如此。于是乎,游神于无量国土,其实都从自己心中生出;识神投于九品莲胎,难道能够脱离当前的一念吗?二乘圣人,只要回心就可以生于金池之畔;五逆凡夫,但能十念就可以跻身西方。
啊!那些智慧浅陋、业障深重的人,那些信心不足、疑根坚固的人,却轻视净业是方便法门,蔑视持名是粗劣的修行。这些难道不是沉溺于三界火宅,自甘永劫轮回的沉迷吗?难道不是背离自性弥陀的大慈悲父,痛惜一生光阴的虚掷吗?我们必须坚信:不仗念佛之力,是不可能截断惑业的;不遇净土法门,是不可能了脱生死的。因此,我们应该象诸佛一样立誓,直下承当,敢为人先,劝勉后学,推崇念佛。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事事而回向弥陀;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念念而皆归净土。我们要想在一生中了生脱死,就应该对这个法门留心。时时处处,沿着净土前人的轨迹持名往生,不怀疑,不标新,踏实行去。希望大家能够齐登极乐妙门,速成念佛三昧。这最初一步就是念佛正因,我们应该认识清楚,看得明白,直到西方也不改变。参话头:
1, 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冥通,彼此互收,事理无碍
2, 游神亿刹,实生乎自己心中;孕质九莲,岂逃于刹那际
3, 至理本只唯心
4,参话头:至理本只唯心?--请问西方净土,是心外之土呢?还是心中之土呢?“本只”二字,是夺。既是本只,不容有二,故是“夺”。既曰无二,弥陀净土便是本来面目了也。只是尘封日久,已然面目全非了。必须念佛,以佛庄严而自庄严,方可亲见本尊。可见,佛法的修行,与成佛无关,只与做佛有关。自性本然,成佛不成佛,都不曾多不曾少。少的庄严具,少的是真佛应有的供养。少的是福慧庄严,少的是四辩八音,三十二相,“念”是心,“佛”是性。念离佛时是轮回,念不离佛是西方。念佛是始觉合本觉,是心性合一,无二无别。这是真念佛。
5、见性=见佛?
[原文]
念佛正因说盖闻恒河沙数众如来,弥陀第一;十方微尘诸佛刹,极乐是归。至理本只唯心,初门必由因地。故知合抱之木发于毫芒,千里之行始于初步。欲超生死,以净土为归趣之方;将证涅槃,故念佛乃正心之要。深信极乐真解脱之妙门,谛想弥陀实众生之慈父。先明落处,故望果以修因;渐履玄途,是从因而至果。故知集群贤而结社,有其旨焉;专念佛而劝人,兴其教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形直无不影端,声和自然响顺。势至示证圆通之要,世尊说修净业之因。从闻思修,登三摩地,凭信行愿,入法界门。是以一念兴而万灵知,信心生而诸佛现。才称宝号,已投种于莲胎;一发菩提,即标名于金地。
有缘斯遇,自悟自修;浅信不持,大愚大错。故云:“一乘极唱,终归获至于乐邦;万行圆修,最胜独称于宝号。八十亿劫之重罪,廓尔烟消;十万亿刹之遐方,倏如羽化。想念专注,即观心而见佛身;心境交参,即因门而成胜果。十方净秽,卷舒同在于毫端;一性包融,浩博该罗于法界。是则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冥通,彼此互收,事理无碍,若神珠之顿合众宝,犹帝网之交映千光。我心既然,生佛同尔。是知游神亿刹,实生乎自己心中;孕质九莲,岂逃于刹那际内?二乘贤辈,回心即达于金池;五逆凡夫,十念便登于宝界。
嗟乎!识昏障重,信寡疑多,贬净业为权乘,嗤誦持为粗行。岂非耽溺火宅,自甘永劫之沉迷?悖悷慈亲,深痛一生之虚丧?须信非凭他力,截业惑以无由;不遇此门,脱生死而无路。誓同诸佛,敢效前修,劝勉后贤,深崇此道。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事事而回向弥陀;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念念而皆归净土。欲取一生事办,便于这里留心。一切时中,千车合辙;四威仪内,万善同归。齐登极乐妙门,速成念佛三昧。最初一步要分明,直至西方无异路。[消文]
常常听说在恒河沙数的诸佛中,阿弥陀佛最为第一;十方微尘数的诸佛国土中,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可见最终极的道理根本就在于“心地法门”,但是最初下手处一定要从因地开始。所以说,合抱的大树都是从毫芒成长起来的,千里的征途都是从第一步开始的。如果想通过修行超越生死苦海,应当把净土法门作为努力的方向;如果想通过修证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应当把念佛作为正心的要领。深信极乐世界是真解脱的微妙法门,一心专念阿弥陀实在是众生的慈父。修行需要先明白结果,才能为了结果而修因行;当踏上修证的道路之后,那就是从因行而达到结果了。可见,庐山远公大师召集群贤,结白莲社,是有深义的;专门以念佛法门奉功世人,弘扬净土之教。把持名念佛的因行摄入“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果觉之中;将一乘圆教的心性大道贯彻到日常的念佛持名之中。就象身正影端、声和响顺的道理一样。大势至菩萨示现自证圆通的法门,释尊宣说持名念佛的胜因。大势至菩萨示现的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释尊宣说的是“凭信行愿,入法界门”,异趣而同归。因此,一念持名之时万灵能知,信心一生之际诸佛显现。弥陀圣号一念,就已经投种于莲胎;菩提心一发,就已经标名于西方了。
大家既然有缘遇此念佛法门,就应该自悟弥陀、自修净土;倘若浅信不修,那真是大愚大错了。所以才有“一乘法门的妙法,最终便是往生极乐;无数圆顿的行持,最殊胜的只有称弥陀洪名。八十亿劫的重罪,瞬间烟消云散;十万亿佛刹的路途,刹那便到。”想佛念佛专注之时,在观心中便见佛身;念(心)佛(境)交融际会之时,在因心中便成佛果。十方世界的净土秽土,卷舒都在于当念;心性包容,万象都不离于法界。因此,诸佛与众生交融,净土与秽土暗通,彼此互收,事理无碍。就象如意宝珠含摄众宝,又象梵天妙网交映千光。我们的心如此,众生的心如此,诸佛的心也是如此。于是乎,游神于无量国土,其实都从自己心中生出;识神投于九品莲胎,难道能够脱离当前的一念吗?二乘圣人,只要回心就可以生于金池之畔;五逆凡夫,但能十念就可以跻身西方。
啊!那些智慧浅陋、业障深重的人,那些信心不足、疑根坚固的人,却轻视净业是方便法门,蔑视持名是粗劣的修行。这些难道不是沉溺于三界火宅,自甘永劫轮回的沉迷吗?难道不是背离自性弥陀的大慈悲父,痛惜一生光阴的虚掷吗?我们必须坚信:不仗念佛之力,是不可能截断惑业的;不遇净土法门,是不可能了脱生死的。因此,我们应该象诸佛一样立誓,直下承当,敢为人先,劝勉后学,推崇念佛。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事事而回向弥陀;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念念而皆归净土。我们要想在一生中了生脱死,就应该对这个法门留心。时时处处,沿着净土前人的轨迹持名往生,不怀疑,不标新,踏实行去。希望大家能够齐登极乐妙门,速成念佛三昧。这最初一步就是念佛正因,我们应该认识清楚,看得明白,直到西方也不改变。参话头:
1, 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冥通,彼此互收,事理无碍
2, 游神亿刹,实生乎自己心中;孕质九莲,岂逃于刹那际
3, 至理本只唯心
4,参话头:至理本只唯心?--请问西方净土,是心外之土呢?还是心中之土呢?“本只”二字,是夺。既是本只,不容有二,故是“夺”。既曰无二,弥陀净土便是本来面目了也。只是尘封日久,已然面目全非了。必须念佛,以佛庄严而自庄严,方可亲见本尊。可见,佛法的修行,与成佛无关,只与做佛有关。自性本然,成佛不成佛,都不曾多不曾少。少的庄严具,少的是真佛应有的供养。少的是福慧庄严,少的是四辩八音,三十二相,“念”是心,“佛”是性。念离佛时是轮回,念不离佛是西方。念佛是始觉合本觉,是心性合一,无二无别。这是真念佛。
5、见性=见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