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明
发布时间:2022-07-23 21:01:41作者:华严经全文网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明
温光熹居士著 冬天的太阳,吃不得,人人需要,人人爱它。夏天的凉风,穿不得,人人需要,人人爱它。
观世音菩萨,是我们的太阳,也是我们的凉风。冷酷的世界里,他是太阳,热恼的世界里,他是凉风。 为什麽要信观世音菩萨?等於说:为什麽要学佛?
因为,我们有人生问题。什麽是「人生」呢?它—人生—就是生活与生命的综合。
人为什麽要劳动?为的是要生存下去,就是要生活。生活,有的很苦,有的很麻烦,高尔基在他的名作『人间』内有一句话:『不论你怎样,到头来都是棺材和坟墓』。既然终归要死,为什麽总想生活下去?因为,人有生命。生命的意义是什麽呢?就是一句话:活人要活得有意思义(人生为什麽)。反之,如果生命没有一点意义的话,何必劳苦地要生活下去呢?
怎样才能活得有意义?就是理性问题。什麽是理性?就是觉悟到人生真实的意义。
人生真实的意义(也就是说『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呢?简单一句话:就在理性里。理性又是什麽呢?理性是人生本有的圆满的活泼泼的心性的反映(这,不是抹杀因缘生法的『唯心论』的心),如像一块明镜,是有光的,洁净的;光被灰尘遮蔽了,照不见本来空灵的净境。又如金在矿中,夹有上沙,没有提炼出来。理性的光,就是理性的作用。如佛家菩提愿心、四摄六度万行,孔孟伦理行谊的仁义等。所以宋明理学家爱说一句话:孝悌之道,做到了极点,只是合该如此。顶好就是这『合该如此』四个字。为什麽?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理性上本有的光。一个人如果能实践到佛祖圣贤给我们指出的真理—理性的启示—的话,实践一分就还原到一分,放一分光明,得一分受用。什麽是这理性的明镜上的尘垢和金矿里夹的土沙呢?就是:烦恼物慾。一个人如果不从理性上去体验,越要求真正的人生意义,越得不到,越得不到就越苦了。如像失掉了理性的人,凭你的何理智而生活著,都是在吃盐水,越吃越渴。有了理性,就是理智(包括知识等)缺乏一点,仍有人生的趣味,如像有些人从前没有知识,物质生活的享受也不充分,而他的一生,浑浑噩噩地,一片『太和之气』,仍然有活人的趣味,一样活人。相反,如果失了理性,虽然有一点理智,只晓得在灰尘里打滚,虽有人底生活,失了人的生命,等於寻常话说的『没有灵魂的人』。一个死板的机械的东西,还有什麽意味呢?如果把理性实践到一点了的话,那麽,理智便为人所用而且有益;否则光有理智,就反有害;如物质科学和人文科学单纯地发展起来,就成为为害人类的东西了。理性发展到究竟,便是佛性。佛祖圣贤的观点,就是理性的纽带。实践到一分,自有一分本有圆满的活泼泼的生命的意义。
在有些书本上,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理性的一些名词,如说:觉性,是说觉悟了的性质;天性(亦即天理),是天然、也可以说是自然,即非人为的本来的性质;人性:人人本来的未经物慾染污的性质等等,这些都是描绘我们这里所说的理性的一系列的概念。等於说,『家严』就是『我的父亲』。名词虽不同,道理是一个;又如有的叫母为『妈妈』、『阿妈』、『娘』、等等,是不是母、母亲呢?都是她—母亲。有时用文言称呼『萱堂』(尊称人家母亲的意思),字面上好像深了难懂,说穿了还不是妈妈?难道萱堂还是爸爸吗?
这里,我们所说的理性,和有的拿理智讲『理性认识』的解释是彻底两样的。
我们所说的理性,本来很平常,如诗经大雅旱麓篇:『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都是理性的反射。如果没有搞通这一点的话,子思说的什麽『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一类的话语,真不知在说些什麽! 我们试就浅明的例子来看,也可以知道理性对於人生是怎样地重要。
如像文学和艺术等都是和理性相连系相接近的工具,简直可以说是理性中辨证的产物。所以人类越是文明进步了,就越需要这些东西。
举例说:礼记就是一部雄辩的理性要求的说明。尤其其中乐记一篇谈音乐艺术的原理,没有再更精彩的了。又,我们民族祖先遗留下来的诗经,就是说明了通过理性而来的诗的重要性—诗教。
卡尔?马克思在他写的『哲学经济手稿』内论到『艺术感受性』,曾说过如下的话:
『只有人的本质的对象上所展开的丰富之下,方能发生主观的人类感性的丰富,方能发生理解音乐的耳,理解形式美的眼...... 』
『因此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理解人的本质及自然一切丰富,为要使感情人化,为要创造与此相呼应的人的意义(Sinn),必须要人的本质对象化』(马恩著作集三卷—『科学的艺术论』,苏联康敏学院文艺研究所编,适夷译,重庆读书出版社一九四二年三版第一四六页)。
所以,佛经上不止一次地指出:那些低级的畜生道的众生,他们的一生只晓得需要水草和淫慾;之外,什麽都不晓得了。自然说不上需要什麽『人的本质对象化』;更说不上再高一层的理性的要求(在佛学上看,三恶道众生也不是都没有理性,只是业力障蔽大,如像镜子灰尘遮蔽太厚了)。所以佛学上指出『人身难得』,难得什麽呢?就是『人的本质对象化』和理性。克鲁泡特金在他被人称为『社会革命文学之古典的名著』的『面包与自由』第九章内特地指出:
『人类不是仅以衣食住为其一生之目的。他的物质需要一经满足,其他的可以说是带有艺术性质的欲求,便会立刻发生。这样的欲求种类很多,而且是因人而异的;社会愈文明,个性愈发达,则慾望的种类又愈多』(面包与自由,巴金译,平明书店版第一百二十九页)。
显然的,这里所说的艺术性质的欲求,彻底究竟说,也就是我们人性本有这个『理性的要求』。社会愈文明进步,愈需要它。如果,人类没有这一点理性的要求的话,便成了克翁叹息的话:『那麽,这个充满著愁烦与劳苦的人生,还有活下去的价值麽?』(同上书同上页)
西洋哲学家熟习耶稣一句话:『人活著不是单靠食物』(新约、马太福音第四章),耶稣说的除食物之外还需要上帝的话,是因为那时代客观的社会文化程度还不高,不能不假借『神』来打一个『之遶』。现在,我们可以迳直说:就是、人生除了生活问题之外,还有生命的问题(包括佛学的生死问题),生命问题是什麽?就是理性的要求。
以上基本观点—理性的要求—如果没有搞通了的话,那麽,一切佛经菩萨论圣经贤传法言语等等,通通该拿去废物利用—熬纸! 从佛祖圣贤的人生和受用上,就可以看到理性的实践。
佛祖圣贤的境界并没有什麽神秘的地方。因此,正为了他们并不神秘,而且是很寻常的人人本有的理性要求的提炼,更见得他们的伟大!我们应该怎样地来『尊重人类共同文化遗产』!
至於,佛菩萨感应保佑,是用种种方法引导我们分证到和彻证到理性的方便吧。经上说观世音菩萨『先以欲钩牵,後令人佛智』,就是这意思。这佛智的智字,不是理智的智。在佛学上讲智是後得智,就是证到根本的无分别慧後所得的;慧是无分别慧。在这里讲佛学上的智慧,用新的观点的术语来说,就是一句话:对於人生理性究竟的提高和彻底的体验。
佛—这里说观世音菩萨,就是实证到最高的理性的人。佛祖大德他们不是白活了,他们所致力的就是这个。如果,一个人真真地彻证了古往来今许多人未领会到的这个生命领域—理性的境界—,岂不是人生最有趣、最庆幸的事了吗?
光说不算事,举例说:如宗下条条公案都是现成的故事。所以,他们有的一悟了,高兴得了不得,有的登山顶去大叫一声;有的惊喜得流汗......最显著的证明:大般若经常啼菩萨在林中哭了七日七夜。古今大德闻道证悟之後总是『悲欣交集』。为什麽?难道他们都有神经病吗?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样地穷苦,他还开心什麽?乐在为理性而生活,不是乐在一箪食一瓢饮的上面。所以,人类文化早熟及伟大的中华民族本位文化之孔学精神是『孔颜乐趣』四字,六经四书就是理性的一大宝库!宋明理学发明『万物皆备於我』,无不自在;朱子『归来鱼鸟最相亲』,这中间充沛著活泼的理性,流露出来便是『相与之情厚』,这人生有多麽大的意味!社会便不是冷酷的蜡人像馆了。所以,古人『箪瓢屡空,宴如也』,不是清高。这些事实证明多得很(尤其後汉书内特多)。现代世界新文艺作品有两部著名的小说,已经有中文译本,值得在此提出:一、罗曼罗兰著的『约翰?克利思朵夫』,约翰底生命多麽有意义!二、托思妥也夫斯基著的『卡拉马肋夫兄弟们』,那里面曹西玛长老伟大的精神值得学习。『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真正懂得这些话的人,他懂得人生了! 再说一层,试问:我们现生真能依照佛菩萨指示的道路,彻底证到了生命领域最高的境界以後又怎样呢?我们的回答是:他虽然和我们一样穿衣吃饭,屙屎撒污,可是他所有任何的烦恼,任何的生死恐怖,都彻底地苦不著他了。为什麽?他表面虽然看见和众生一样有生死的,而内里的东西已转变了。凡夫的生死,是在随业流转,自己丝毫作不得主。菩萨的生死,是随缘出现,随众生缘而显或隐。一个是随业来的,一个是乘愿来的;大不同。所以,古德说得太好:『虽然还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处』。二十多年前,我们写有一本通俗大众读物『念佛歌』上有几句话:『仍吃饭,仍穿衣,寻常风光不可迷』。这,并不是说光吃饭穿衣便了事,但又有什麽比较明显的理由看得出来呢?因此,拙著『禅学统一世界文化』,『净土宗的价值意识和它在我们民族文化上的连系』这两篇论文就说了两个要点:(一)佛学是透过现实的,仍还现实的。(二)佛学是提高现实的,仍还现实的。这不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附会现实,是纯用现代哲学新体系来说明的。因此,可以知道,佛菩萨可以任运地往来三界,即是生死完全自己可以主宰,救度众生;所以众生以为难行的、他能行,众生以为难忍的、他能忍,众生以为难舍的、他能舍,乃至众生要他的头目脑髓,只要能够因此度了你,他都给你满愿。总之,他只有一个愿望:满众生的一切一切的要求。最後引导一切一切的众生,脱离这个千生万劫、头出头没的苦海,同他一样的成佛。倘使有一个众生,还没有度尽的话,他的愿望就还没有完成。简单地说:自度为方便,度人为究竟。换句话说:佛菩萨自度作为度人的手段;度人才是真正的目标。
要是你有这样的大悲大愿,要彻底救度众生的话,那麽,三藏十二部的经典,随你的欢喜,合你口胃的,随捡一法,都可以满你的愿。我们这里说的普门品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就是介绍一个最契机、最方便『下手易而成功高』的道路。
再补一句话:上面说到菩萨乘愿而来,任运生死(如『十地菩萨留烦恼障,助愿受生』等),这样的成就,不是一下子就办得到的。
但是,向著这—生命领域走去,实践有一分功行,就会有一分受用。佛法究竟的目的是教人受用的。 一般文化程度和环境都不可能去仔细研究佛学的人,未必就没有希望学佛和解决人生问题了吗?不,方便多得很;方便就是门,普及大众的门在哪里?你要入这门,可以随各人根性、趣味、蓦直进去。冬天的太阳,夏天的凉风;它并不分别什麽人,都给你。但,你自己关在黑屋里,冬天的太阳照不著你,夏天的凉风吹不著你。你信,到处是门;你不信,到处不是门。因此,佛说『普门品』。只要你信,你信就得救。只要你叩门、就给你开。
信,就是这门的钥匙。 一般习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才见面,先要问一句『先生贵姓?』
这里,说一下观世音菩萨本迹,也就等於我们问人贵姓的意思。所以要说他老人家的来历。
观世音菩萨是译义。佛经中,佛菩萨很多都是没有姓的,当时也就少注意到这个。其实姓什麽,还没多大相干。这里说贵姓,即是说来历。
观世音菩萨成佛,还在释迦牟尼佛以前,他是古佛正法明如来,为了慈悲救度众生心切,特地示现降作菩萨。在佛法上讲,大家都知道: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翻成中国话,意思就是『觉悟了的有情』,觉悟了的人。这里要分别一下:菩萨是大乘的圣贤,中间有十地,即一地一地的阶级。修到圆满觉悟,彻证法身(即理性最高提炼—佛),便成佛。观世音菩萨不是这种菩萨,他是自己发愿降作菩萨,到世界上来救苦救难的,故叫做『倒驾慈航』,又叫做『法身大士应化』。楞严经上说过:『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是说这世界上的人,耳根最利,一切好的坏的,耳能领受,意善分别。一切苦难中众生的声音,在他的心眼中,都一一照得到,都一一随著这声音去救度。如同太阳月亮在天上,他并没有跟著我们每一个人的後面走,可是在山里得的人觉得他向山里走,在城里的人觉得他向城里走。菩萨也是这样,一念分身无边法界,救度苦难。本来佛经上讲:倒驾慈航的大菩萨倒还有,独有他和这世界上的众生最有缘,所以到处救苦救难;尤其在中国,自来就有『家家观世音』的话,供奉他的人很多。 我还记得儿童时代,很注意我祖父供的香龛上刻著的立匾上有『南无大慈大悲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这几个字,一面觉得有趣,一面又觉得为什麽有『广大灵感』四个字呢?稀奇。
我看了佛书以後,才知道并不稀奇。
我的学生们(要声明:我从未在佛门中作过人师,因为自己在佛法方面还是一个『票友』。既不是法师,也不是居士。因为我没有行持。这里所谓的学生,是我曾教授过的几个大学生,并不是皈依弟子,莫误会,因为我过去主讲哲学系,有时爱讲到印度哲学—尤其佛学。他们常常说到:佛学道理,倒是可以批判地吸收它,好也倒好。只是什麽灵感一类的话,使人未免有些看不起。在他们的心理上,这『稀奇』两字成了绊脚石了。有一次,我笑著叫其中一个人的名字,他答应一声。我说:『我叫你,你就答应。这也就是灵感作用,你有我也有,有什麽稀奇呢?』他默然。
说到观世音菩萨专在苦难世界里救度人的事实,有些地方看来好像是『神奇莫测』的样子。不是的。打穿後壁来说:佛法本是家常茶饭。为什麽?就为了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了的本有的理性的问题,只怪我们迷而不觉。又如金在矿中,夹有土沙,还没有提炼出来的。如古德有问学人的话『谁在穿衣吃饭?』我们却不知道了。如真知道的话,理性已被你看到了,这里也就懂得成佛的道理。神通妙用,是人人本来有的;所以说运水搬柴,都是神通妙用,但必须在已经真正的解到了,行到了之後才能实地证得到。我们凡夫毫无修持工夫,当然没有什麽神通。这神通虽然人人本有,但为了种种烦恼习气所障,不能显露出来。比如:走路做事,为人人本具的本能,但病人为了病痛所障,困卧不能起床,手足都动不得。看见那能走路的和能动的轻捷,是多麽地羡慕,但康健的人拿自己的轻捷却看成是很寻常的事。所以永嘉祖师证道歌说:『但得本,莫愁末』;见性是本,神通是末,这就是『净极光通』的话。神通就是光。所以,最高的祖师们,有神通不肯用,有一句话好得很:『吹毛用了还须磨』。至於,佛菩萨为了要度生的方便,不能不偶然运用。瑜伽师地论上广说这些道理。菩萨修到八地便证无边身陀罗尼;观世音菩萨是八地以上,而且是古佛应化,他的寻声救苦种种的广大灵感,用不著说是没有问题的了。 a、呒啥道理
不知道学佛的朋友看其他佛书之後不管怎样,总觉的多少还在谈道理;普门品一揭开,就像『呒啥道理』,只是说些故事一样,有什麽了不起?只问他:你懂不懂诗呢?好的诗,并不在谈理;越好的诗越是平常的人事,现实的意境,很寻常的大众语言,通过诗人的加工的艺术形态,便成了很好的诗。从诗里平常的事,平常的话,产生出伟大的哲学。诗并不谈哲学,但哲学是多从诗里启发来的。这在西洋和中国的文艺史稍研究过的人都知道。回过头来说:普门品就是诗!它是拿海潮似的梵音来写成伟大的净化人生的诗篇。我问你:会读诗的人读诗,是在当成论理一类东西研究它呢?还是在性灵上理性上去领略韵味呢?这个搞通了,自然就不会说普门品『呒啥道理』了。
但是,懂诗学的人并不多,上面那个拿诗来解释的话,毕竟还不够明了。那麽,我们不妨再看活生生的现实人事,就可以看出这个同样的道理。比如:我们只有平心的经过冷静熟虑之後,才知道父母爱儿女并不是完全如一般庸俗的解释『养儿防老』,当成交换物质条件来做生意,如果全是为做生意才爱儿女的话,为什麽有许多父母为了儿女,自己什麽都可牺牲,甚至生命也可以不要了?假如没有事实证明以上的话,岂不是空谈理论了吗?因此,教育我们的先生,要他把为人母亲怀孕起,怎样为儿苦,怎样养育儿,许许多多劬劳经过,不怕麻烦地,世上懂得好歹的孩子们,谁不喜欢听这些天伦之爱的事实呢?又如:一个学识很高的人,出门多年,一旦回到家里来,他父母决不因为他学识高了就不向他谈家常事故;相反地,越是聪明能干的儿子,父母越疼爱的儿子,看见他回来了,接著他的手,笑得眼睛都流出泪来说:『儿啊,你回来了!』一五一十地向他谈起自他离去之後,家里情形怎麽样;把前前後後的家务事,说了又说,说了又说,真说不完的样子。生怕自己老了,一旦死了,许多家常事儿子不知道。还要向他说起哪一代祖宗怎样,哪一代祖宗又怎样。聪明懂事的儿子,并不觉得这是『讨厌,太琐碎!』倒反而觉得这里有许多的学问够我们去体验哩!
法华经是佛说最高的一乘大经,『开权显实』。其它各品说完了道理,所以在普门品内不再著重谈理了。一样一样,说的都是活生生的现实,更见得妙法莲华经的妙。
b、哪有闲心来搞这个
有许多朋友爱说:我忙生活都忙不了,哪有闲心来搞这个?其实,这话是不对的;再忙,就心里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并不碍事,未必也办不到(当然,要多念才有感应,念的方法,如:出声念,不出声念,高声念,低声念;随人方便)?如果怕分心的话,在做完了事、没有事的时候,又何尝不能念呢?
c、谁叫你不工作
信了观世音菩萨,还不是要工作才有饭吃?是的,新时代社会每个人不管脑力工作也好,体力工作也好,没有问题,工作才有饭吃。有人问:工作就工作好了,何必信这个菩萨?其实,菩萨保佑众生方便很多,他帮助我们的力量,等於小孩子被父母劬劳养大;小孩子自己还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地养大的,有时还感觉得是『我自己长大的呀!』父母尽管养大了我们,还是要叫我们自立去,自己工作去吃饭。我们长大了,看一看那无父无母的孤儿,死的死,病的病,才晓得当初父母对我们太好了。谁叫你信观世音菩萨便不工作了?你又怎知道信了观世音菩萨而去工作岂不更加一切顺利呢?
d、他拿饭给我吃吗
信了观世音菩萨,他便拿饭给我吃吗?这一问,分深浅两层答法:(1)深,真的拿饭给你吃,这要凭久修得到感应经验之後才晓得。(2)浅,比如一个人教你的技术,或介绍工作,他并没有拿饭给你吃,但你吃的饭可以说是他给你的。那麽,何必信呢?这一问,恰好像有位朋友供了几年观世音圣像,有人笑他说:『这是偶像呀,供他有什麽用?你供他,不工作就可吃饭了吗?』其实,并没有深入看问题。我们可以问他:古今伟大的许多人物像,不是纸画、木雕、铜铸的偶像吗?你摆著他做什麽?他能给你饭吃吗?摆著他就可以不工作吃饭了吗?还不是自己要工作才有饭吃?如果,说这是两样,这是为了纪念那一个的人格、道德、学问、事业,表示崇拜他,不是供他。其实,供养不是跟崇拜差不多的?
由这系列说起,当然有很多话说不完。说不完就以『完了』了结吗?不,坦白说:这些只要真正信,真正念,慢慢地结合著经验,没有不能了解的。相反,如果自己一点都没有实践过的话,再说多了也是废话。 真正的人生智慧是要从痛苦中提炼的。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威力也是要信他的人,经过许多波折的忧患艰难才能知道。比如,一个孩子,好好地玩,大人站在一旁呵护他,他并不觉得被呵护;一旦跌倒了,大人才伸一支手去拉他起来,他这时候才知道是在呵护他。聪明的孩子啊!你们又何必要等到跌倒了之後,才懂得这个道理呢?等你要到这时候才懂得的话,已经多少吃了一些苦头。所以,有智慧的人,不必等到自己病了才知道人生有病苦,你没有看见过人生病吗?不必等到自己快要死了,才懂得人生有死苦,你没有看见过人死吗?老实告诉你:信观音得平安,平安就是福。平安就是感应的实验,他在保佑你了。
有时,又不免怀疑:为什麽不信还好,信了反觉得环境一天不如一天的坏下去了?其实,环境的坏,与信菩萨不相干。比如:有一个人,上个月种南瓜,今天又下东瓜的种子下去;南瓜萎了,他在报怨著急:『为什麽我才种下东瓜,南瓜反萎了呢?』你说他这话有没有道理?可不可笑!一般讲来,培的福小,乃至不是真的在培福的,感应力小或没有,就怪『菩萨不保佑我』,这是没有道理的。况且,在感应和业界道理上讲,还有重报轻受等的不同。比如说,什麽是重报轻受呢?如像有一个人欠了人的债帐,旁边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帮他讲人情,照顾他,该还一百元,只还五十元了事;这个作用,全是对方为了这好朋友从中照顾才答应了下来;这就是好朋友给我们的好处。菩萨照顾我们也是这样;过去有好大的业果该受苦,都减轻了也不晓得。至於,小的业界,更不待说可以化有事为无事了。况且,久修实证的人,有时还要磨炼。这在佛法上看是『逆缘加持』(就是用反面的方法保佑的意思)。要磨炼过,才真能空得下去,才放得下,提得起;这还是深的一层,用不著多说。实际上,许多人拿环逆来作藉口的不过是上面说的『南瓜萎了怪东瓜』吧了。
再说,众生苦,苦在没有智慧,如像瞎眼的人,他提出的问题,多少还和事物不相干;比如:我发了一个愿,想发大财吧,没有发到,这是观世音菩萨不灵,糊涂,太不理睬我了!我这样诚心,还不给我!等到过些时候,看见许多拿金钱买罪受的人的苦楚,才恍然大悟:『哦!幸好当初不给我满愿哩!』这问题在哪里?就在我们当时有限量的心量是觉照不到的。又如有一个小孩子想玩炸弹,那麽,爱他的父母拿炸弹给他玩吗?不给他就哭,就闹,就在地上滚起来,不但得不到,甚至得到打!你想,这打是爱他呢?还是害他呢?
如果,久修行用功的人,自然知道苦有好深,提炼得好深,智慧也才发掘得好深。这样一来,苦也奈你奈何,而且对你有益。孟子说得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一般有这样程度的人还少得很。 普门品讲的是『顺缘加持』(就是正面的方法保佑的意思),趁得福更好培福。所以无尽意菩萨示范璎珞等供养,观世音菩萨又示范分作二分:一分供释迦牟尼佛,一分供多宝佛塔。
佛法三藏十二部,说的话虽然很多,不出两个字:(一)福,(二)智。的确,没有智慧的福,是假的,有时因福成祸。所以叫做『恼害福』。所以依靠大智慧的佛,真真的福才会有。福从哪里来?从功德来,所以又叫做福德。没有福的智慧,一样也是假的,用不出来;比如也知道布施的道理太好,可是就没有布施的力量,怎麽办呢?决没有无福报的佛!尤其今天,修福最要紧,如果等到福尽时才来发心,已经晚了!这三界茫茫,无边的生死业海,浪呀,浪呀,浪呀,冲来冲去,一刹时,不知将要冲到什麽样的地方去,自已还不晓得哩!
有福时培福,这是落得便宜的现成人情。一方面福要随智慧走,反之,耶稣说:『金钱买罪』。一个人拿钱去造恶业,或将来买罪受,自己还不知道。可是,上面说过,众生本来缺乏智慧,怎麽能知道培福培得不错呢?我们都是瞎子,只有跟著观世音菩萨的悲光走,久久便会有眼睛,看出一切道理。这里,我们慎重地说,要多多印送和弘扬这个普门品就是培福。 念普门品做功课(也就是修行用功夫)和研究佛学不同。研究并不是不好,光研究出是徒添一点口头聪明吧了,决不能真懂,真要懂吗?恰好相反,不要研究(如研究而又能照此说的方式去用功,当然更好,这又是例外)。一字一句,生大恭敬心,大殷重心,如久病要死的人遇著这唯一的良药,医得活是这一碗,医不活也是这一碗!又像流浪的逆子遇著老父赦罪的安慰信;风雨黑夜山谷险路上的孤灯,沙漠里的绿洲......老实念诵,不要求解,久久定为常课。最好要有一定时间,如有事,也可以改一下时间。念诵时能供观世音圣像焚香礼拜固好,如没有或环境不可能,但念诵或不出声心中念也可以。下这样一个心,不论认得字认不得字,一心念诵,到後来,懂得的地方比研究的人还多还深入。如果,一面口在念诵,一面又分心去研究文字义理的话,这是在读书了,不是在诵经了,得不到经中真正的境界了。
有的人不免要怀疑:这样做法怕不可靠?不,决定可靠。上面已经说过,你研究尽管研究,可是只研究—文字、义理之类,而不能渗透到本质里。如果,真要懂,要实证,非照上面做不可。修行方法很多,并不限一个法,我们是可以尖锐地肯定的。如果,夹杂自己丝毫的分别用心,已经距离远了。诚心念诵,久久会自然得到无无穷尽的奥妙。你不要以为有些不识字的老斋公老斋婆不懂佛法,只晓得念诵;其实,佛法目的,重心还在用上。他(她)们如果真正的有了修持已得了受用的话,只嫌口门窄,比我们懂得的多。所以有些朋友动辄看不起这一系列的行持:『什麽念佛、念观音,烧香磕头,这是婆婆妈妈搞的事;佛法不倡明,就坏在她们。』这是不懂装懂的话!
这样,岂不危险?危险在大家都不研究,佛学的真学理便埋没了。不,上面不是已经向你说过?研究尽管研究。这里所说的行持普门品的方法。 我们开始在第二章内就说过,为什麽佛在谈一乘法华,声闻四果圣人都退席的这样一个大法会当中,加入这一品『浅』的东西的原因。这里,我们可以再举例看:伟大的中国佛法辨证发展的天才而光辉的天台宗,开宗祖师智者,在当时佛经翻译尚不如後来充分,就有那样地成就,不是轻易的。所以有人称:智者为释迦再来,他是证到的人,不是空想的。他老人家一生弘法著重在大乘第一义的法华经。如果普门品还不够价值的话,早就会被他拈在一边,还能逃出他的慧眼吗?所以这普门品确实很深,如果一句一字真正领略证到的话,恐怕快要成佛了吧!比如说:这里有个很简单的问题,观世音这一个圣号,为什麽在心经上称观自在?历来讲经的注疏早多解释了。在普门品内为的是寻声救苦,所以一定要称为观世音;经论上也有很多说明。单说从前有一大德教人用功夫说:不论是好的声音,不好的声音,凡一切声音来时,莫要用耳去听,要用眼去听;用眼去听吧,听、听、听,这样久了,你说是什麽境界(这里说的用眼听声音的意思,就是观磬声音)?这中间只要用一点佛法上真工夫的人都会领略到一点。就拿这三个字来讲,也就深得很了,好得很了!再说,经内寻声救苦的许多事实,字字句句打入识田,久久生起一种说不出的殷重心情来,不知不觉地便和观世音菩萨悲光相结合,那麽,岂不是捡得了一份现成的大业了吗?
有的解释普门品,是用义理的观点讲它;比如说:经文上说的『大火坑』,是烦恼(佛经偈上『一星瞋恨火,焚烧功德林』;瞋恨就是火坑);念一句观音圣号,这观音不是另有一个果上的大菩萨,不过是自心觉照,放出性光,烦恼火自熄了,得到了清凉。所以说『火坑变成池』了。这样讲,也有一部分的道理是对的,但并不完全是对的。有的完全偏向这样的讲法,好像不这样讲,便太浅了的一样。大错!我们知道,没有理外的事,也没有事外的理。既然谈理,就应该有事在;谈事麽,就该有理在内,不是孤立起来的。所以说:由理解脱到事解脱;同样,由事解脱到理解脱。如没有理,空谈事,还不如有事解脱未得理解脱换句话说,就是:只讲事虽然并不很圆满,倒专偏向空谈理的容易得到解脱;其实空谈的理,既不是真的理,也就更说不上得到解脱。举个例说:我们试看华严谈的四法界,最高的是『事事无碍法界』,为什麽不说是『理解无碍法界』呢?而且必须说一个『理事无碍法界』?就是说:说的理必须和事合致(理论与实际结合)才对。因之,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强调:若论普门品的作用,反而越在事上会越好;好像有一点执著,也莫怕它。人生一世,谁能说一点痛苦都没有?一旦痛苦当前,自然体验得出我们这样强调不是乱说废话的。相反地,如果只用义理看过,反失了它这一品特别高深特别伟大的妙用。
有人担心,好像不用『比喻』的道理看,而在事上讲,是容易落入不合理的错误。其实不是这样。举例说:有一句老话,『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含元殿是古代在长安京城的金殿。就是说到了含元殿,自然是已到了长安;因为含元殿是在长安之内的,何必再问长安呢?就是真已在佛学内饱有研究的人,也非这样地下个一番工夫,否则不能足踏实地。
不论老幼妇孺,有文化程度的、没有文化程度的都能受持,这是普门品底的。
这样一来,念、念、念、念成一定的功课,平时又常念著圣号的话,福有了(作一切福事更真切),慧也有了(了别一切的智慧更彻底)。 上面把怎样受持普门品,和普门品怎样的伟大,两个重点已经说了。这里!要再堆进一步问:究竟普门品的中心意识是什麽呢?就是说:总归一句话,普门品的重要意义究竟是什麽?
普门品的内容是:告诉我们信观世音菩萨。由信而念他的圣号,就能得到他的感应保佑我们,免一切苦难,得一切吉祥;其重要意义是:由此而了生脱死,上至成佛。
说来也不简单。在佛法内教理上讲,诸佛菩萨只能为我们作一个增上缘而不是亲因缘;修行要靠自己,不管任何法门,都有多少曲折,不能避免的『之遶』,因为要经过一番提炼,才有一番进步。说到念观世音菩萨这一法门,著重点还是在『仗他力』,就是说:如像一个小孩子虽然长大了和大人是一样的能力,在他未长大之前,毕竟靠著大人要容易长大些。又如:有许多孩子要欺侮他,他虽然没有力量,他叫一声『妈呀!』他的妈妈来了,那些围著他欺侮他的孩子们就会滚开了,他就得救了。这样,比凭自己力量打得头破血流方便得多,这是谁的力量呢?如果不这样的话,也可以奋斗打出来,但比喊『妈呀』,妈来救他的方法吃力得多。岂有妈妈,听著他疼爱的儿女叫救命,而不去理会的?这就是普门品寻声救苦乃至度你成佛的道理,所以重心在念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
念一句观音圣号,就有这样大的感应吗?有没有根据呢?有。在法华内有『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的话。多少年以来,我常说到,孔门传授心法的中庸:『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一句话,恐怕除了大智大慧的文殊师利法王子之外,没有人能够完全发挥它的道理。念佛法门的高度,中庸内又有那一句话是深知和实证的注脚呢。
观世音菩萨就是佛。所以念他可以成佛道,不单是救苦。这是古德给我们非常宝贵的启示,就在依靠佛力而解脱的佛法体系,莫要轻易地看过了;反之,就是未经过痛苦提炼的人,不晓得『前人创业的辛苦』。有体系的伟大学理,都是经过多少甘苦才得来的,不是信口开河的话,何况佛法?
这里,应该知道:整个大乘佛法的根本是什麽呢?是大悲。悲,是拔苦的意思。如像世间父母救拔儿女的苦都是悲。不过,世间众生免不了的是有情见,故叫做爱。爱有溺爱,便不好了。爱字翻过来,便是悲。所以说人人都有,只是范围小。圣贤境界,也有悲,修齐治平的道理都从悲心发出。佛门中由四摄入道的小乘,最高的是阿罗汉,不是没有悲心;他要和他有特别因缘的才度,而他又重在自己脱入『无余依涅盘』,所以不著重悲,一般人就认为阿罗汉是『焦芽败种』而不尊敬,大大罪过!须知呵斥他是『焦芽败种』的话,只有佛才有资格说,凡夫怎敢?阿罗汉是出世的圣人,应该受人天恭敬供养。再说,已了生死的(或未了生死的)发菩萨愿心而修四摄六度就是菩萨,更不消说有悲,菩提愿就是观一切众生作母想,要拔母苦。大悲是什麽?就是彻证法界缘起性空,心力超出第四禅舍静虑(不是天界才有,佛法所不同是在禅中参以无漏慧觉,瑜伽广说);就是说,心平等住,无众生生等相(反之,便容易成为所谓『爱见大悲』),拔救一切众生出生死大苦海。这个大悲是佛功德圆满以後才有的。观世音菩萨既有这个大悲,就可见他的寻声救苦,不仅是要拔我们生活现实上的一切苦难,而且这个苦还包括『生死苦』在内。他一面拔苦,一面又给人许多福利,这是与乐,与乐是慈。世间众生、圣贤,出是有慈,和佛不同,在彻底与不彻底的分别上面。佛给众生的乐是究竟解脱生死上至成佛道的乐,故又叫做大慈。由此可知,观世音菩萨是不仅给我们现实上满愿的乐,并要上至给予成佛道的大乐,所以是大慈大悲。
上面说到生死问题,是佛法上一个根本的重要问题。这里必须要问:什麽叫做生死问题呢?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可了吗?死可脱吗?如何了生?如何脱死?什麽是生命本质—生命领域理性的本质;这一系列的问题,三藏十二部完全给你解答清楚了,可以研究探讨。这里只可略略地提一下:生命底本质,究竟是什麽呢?我们的答覆是:不是语言说得出来,不是文字描写得出来的。因为说出来的,写出来的,都不是本质,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罢了!举例说:『火』,怎样用语言、文字、巧妙的形容,也只是形容而已。换句话说:不是真正的『火』可以煮饭,可以照亮等等的话。所以说的火不烧口,如果说的那个火字就是火了的话,口就该被烧焦了。生命的本质,勉强地形容,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始也无终的。它遇到因缘,又什麽都现得出来,万象森罗,宛然而有。说一个譬喻:大地的土(譬喻生命的本质),当因缘具足时,沉呀、砖呀、钵呀、瓮呀、泥人呀、泥狗呀、......方的、圆的、长的、扁的、......,什麽的样子,用途都具备,—就叫做生。过一些时候,破了、坏了、这叫做死—结果,仍旧是土。生命的现象生与死,也是这样的。诸佛菩萨,悯念众生,本来具有一个照天照地,永远不生不灭无始无终的本质,同他老人家一模一样,完全无二的无价宝物。他出现於世,用他大慈大悲、大雄大力、出广长舌、狮子吼、唤醒一般在迷梦中、醉生梦死、生生死死、在那里冤枉地受苦的众生,指示给迷梦的众生:为什麽有生、有死,及怎样了生与脱死的道理,引导我们照他老人家走过的路径,得到真真实实的受用,如同他老人家一样的大自在大快活、究竟的快乐,也就是叫你彻底地证到生命领域最高最上的境界。我们在第一章上特地指出人生有两个问题,就是生活和生命。生死问题,就是生命领域的彻证。说生就是了,何必说死?还有一部份佛门中的朋友,不明白上面说的依靠他力念佛往生净土法门的道理,以为佛法败在这些念佛人上!为什麽?大家都念佛等死了,这不是教人生,是在教人死。你说是吗?决不是!他们这个看法,完全抹杀了佛法的基本道理。佛法,就拿念佛法门说:『生入仁寿之域』,谁说在尽教人死?你说往生不是死了吗?其实,修证到的人自然知道,往生不专指死了以後,得到念佛受用的更不是要『翘辫子』。其所以必须著重死後往生的原因,也是这中间大有甘苦在!什麽是这中间的甘苦呢?就是死的问题本来就同生的问题不是分裂的两个东西;这是一个东西的正反两面:这话就是说,有生必有死。是生命领域内的问题;如果撤去死字光谈生字,这是偏差的,而且很容易落到生活问题上去,要谈生活又何必定要佛法?佛法不是不谈生活,只是除了生活问题之外,还著重在生命问题上。这生命领域的问题,是我们最迫切的大事,古今来生生死死,多少人为这个作了实验,还在摸索中,所以王羲之有一句沈痛的话:『死生之事大矣,岂不痛哉!』
我们知道,虽然众生心与诸佛心相等,一道清净圆满,可是金在矿中,还夹有土沙;佛是纯金,土沙是淘洗净了的。这土沙是我们多生多世的『无明』,由无明起惑(烦恼),由惑造业,因业受报,故有六道轮回。这样,就形成了生死问题。要解脱生死,必须不起惑,自然不造业,不造业自然不受报,免一切苦,上求佛道,再打破根本无明,本来的光明显露出来,自然照天照地。但是,说这一句话很容易似的,做起来要看各人怎样去努力。生死苦,莫怪许多人不知道,何况这大问题?要懂得它吗?俱舍论上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大意说:如一个害了『巴骨滥』(这是四川底方言,就是说腐烂入了骨)的痈疮,痛得火辣辣地,苦极了,这是苦苦,世间一切不如意的逆境都是这样。可是,医生在上面放一点凉性的药膏,便觉得舒服一下子,这是乐苦,一切快乐的事,性质仍不脱一个苦字;如像酒後有醋味起,如果酒味是真好的,应该越吃越好,为什麽醉了便酒味发酸了?所以又说是坏苦,就是天界也免不了(诸天有五衰相现的时候)。虽然凉爽一下,那瘫仍在,讨厌!没有它,岂不好?这痈就好比是『行苦』,诸行皆苦;即:不苦不乐还是苦!这个苦通三界,所以说、生死就是行苦性。要解脱生死,非靠佛法不可。可是,今天懂得生死苦这一名词的人很少,而且算是很有善根了;因知生死苦,才能发心求解脱,由此解脱生死,之後发菩提愿心,修菩萨行,这是正路。所以,求了生脱死是大小乘一切圣贤、诸佛菩萨共同必经的道路。那念佛(及修其它一切法的)的人为了解脱生死,贴上一个死字在额上(及畏恶趣苦等等)去警策行持,怎麽说他们在等死是不合佛法的呢?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大书特书:菩萨修一切大乘法仍要念无常,如羊吃得好一面鞭策著在恐怖中生长肥肉的比喻,难道不是大乘佛法了吗?这里如果分不清楚,便要成不会游水的人一样;杨仁山当初说过赶鸡落水的笑话。因之,我们切莫轻视人家那些抱死字挂在额上的人好像不懂人生,其实他才是找到了彻证人生领域的杠杆呢!生死不了,你从何证得到生命领域本来的境界?空口说大话是没有用的。学佛重在了生脱死上有受用;反之,就是博通三藏,一样在提滥草鞋!至於天上晓得一半,地下合知,说来也只是满纸烦恼罢了!
大乘不大乘,(乃至无上乘不无上乘),是看你发不发菩提大愿,不是大乘法不要了生死。自己如果没有搞好的话,拿什麽去度人(这不是自私,要分清楚)? 观世音菩萨叫我们念他,他是我们生死大海中唯一依怙的慈母。恐怖的黑夜!波涛汹涌,狂风暴雨,鬼哭神嚎,一切冤家对头,一切苦难当前,我们第一句就是叫『妈呀』!这时候什麽都不可靠,可靠的就是念一句圣号。所以说:寻声救苦;救的苦不止是现实上的苦而已,还包括生死苦,了生脱死才是佛法的基本作用。苦,解脱了;给的乐呢?也不止是现实的乐,乃是解脱生死的法乐等等。都在这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七个字上面,只怕你不净信,不多念,不诚诚恳恳为求了生脱死念,为念菩提心念!你看!这一句圣号作用有多大!普门品的中心意识就是这个。不过,我们这样说法是不是对的呢?且看『先以欲钩牵,後令入佛智』的话,就可以知道普门品『观世音净圣,於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的深度。如果不是上面的说法,难道只满一下众生现实欲望便了事,不必令入佛智了?岂不等於外道神教?小乘尚且不是这样,何况大乘?更何况法华是大乘第一义的经典、佛教大乘根器的菩萨乃至法身大士们也称念观世音菩萨呢?
念观音很简单,不拘出声不出声,随各人自己方便,只是一句话『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又写作囊谟,是印度文的译音,即皈依的意思。皈依的意思就是说:依靠著。皈依,这是出自生命的全力,把精神注意力—乃至身心世界全体交付—集中统一起来,向著福智圆满慈悲光明(如人类里所谓完人)的观世音菩萨没入,这里只有恭敬、惭愧、欣慰、肃穆。
念观音,就是依靠他。求他保佑。 有许多看一点佛书的人,错会了佛经『是心是佛』的本义,错讲了佛法唯心自性、唯识所变等,便说:我此心是观音,除我之外就没有那已成佛的观音。大错!就是经教和宗下也没有这些话。真正通宗通教的人决不敢这样讲。不待说佛法上唯识和心性的道理不是这样的。从前,印度数论派,认为我心万能,我心之外,一切没有。这就好比是现在一部份佛学偏见,尖锐地否定崇信观音的概念是一样。殊不知你有个一心,人家还不是也有一个心吗?从前,有人问祖师长沙岑大虫说:『历来出了多少悟了的祖师,他们是不是都成了佛?』岑大虫说:『他们只是因位上成了佛,果位上还未成佛,为什麽?为了他们功未齐於诸圣』。这话就说完了。
但是,为什麽经上又要说什麽『是心是佛』的话呢?须知道,佛说的心,已经不是我们一般凡夫知见所猜想的心了,我们因为业识所障,只把意识卜度成是心,何曾见到真心?佛说的真心包法界(所以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法)。也就如上说的,我们虽然人人本有理性,是圆满清净的,可是又如金在矿中,还夹有土沙。这点如不搞清楚的话,说个是心是佛,早不是佛;说个是心作佛,更作不成佛!
沈登善报恩论说得乾脆极了:『未生西方,焉知谁心?未见隬陀,焉了自性?』这是有修证的人才说得出的话(莲池名著『弥陀疏钞』,和蕅益纂的『净土十要』详说)。
是心是佛,是因地上的事;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自然一样)是佛,是果地上的事。是心是佛是理,观世音菩萨是事。因、果、事、理,定要先搞清楚。反之,说理即事,因即果的话,也要看对什麽人讲。要是混淆不清就以为是了的话,平时谈理很说得一套,甚至染净生死一切本空,其实肚子饿了时,还是要慌;烦恼来时,一样随它转。说大话有什麽用呢? 这里,有一点问题,也要明了:并不是一念了观音,便一切人事都不尽心做了,不做功德好事了,更加要修一切善行,念念在菩萨,自然以菩萨之心为心,以菩萨之行为行,即:所做的事更要合乎理性的范畴(可以熟读周安士全书)。要是有一个人,不论有事无事,尽在喊著你的名字,岂不使你感觉太麻烦讨厌了吗?这样看来,念他有什麽用?不是的。这一问题,要分层分析:(一)哪一个人是真正好,一点错都没有?念观音的目的,还有忏悔的意思,念念在菩萨,和念念在烦恼中打滚,究竟哪一个办法好呢?不待说了。(二)念圣号和喊人名字看来好像一个事,其实是没有看清问题的话。又要分两层来分析:(1)喊人名字,是不是人家叫你把他的名字叫著玩?如果不是的话,你有事无事都叫著他玩,当然是麻烦讨厌!(2)那疼爱小儿女的妈妈,听见小孩叫『妈妈』,字字都贴在妈妈的心肝上,从心肝里透出轻松的笑,觉得太好听了。哪里会讨厌呢?有时倒常常发现在跟小孩就:『乖乖,你喊妈妈,你喊啊!』这,是在讨厌吗?弄懂了以上两层分析之後,再说:我们念菩萨圣号,是菩萨的悲愿,和一般无事叫著人名玩的性质就大不同了。其次,菩萨视众生如一子,往来生死海中,度人不生厌倦心(因为是由大悲乘愿而来的),过於疼爱儿女的妈妈,惟恐不叫她,怎会讨厌儿女呢?最大原因还在:我们在生死苦海中头出头没,菩萨是要我们叫他,他可以寻声救苦,等於无线电台一呼一应,才能起感应作用。怎能拿世俗无事叫人名字玩一样看呢?
有人说:菩萨既是无缘的大慈大悲,就是一切众生都救度。不念他也该救,为什麽要念他名号才救?这一问倒问得恰好,可是忽略了感应的道理。为什麽?电学上都知道空间充满以太,无线电并不限於地址,任何处可收。但是,如果叫的字未搞好,是收不到的。不能怪无线电,只怪你周波(即波度长短)未搞好。所以,称他名称,才得救度,与电学是一样的感应作用。
有的朋友又要问了:『感应道理诚如上设的无线电周波一呼一应的理论。可是,我信观音、也信了,念观音、也念了。为什麽还没有感应呢?』答覆这个问案,先要翻一下子上面第二章第三节CD两小段,第四节逆缘加持一段结合来研究。可以说:感应的快慢,要看诚恳的深浅;诚恳深,感应快;诚恳浅,感应慢。比如:无线电收音机,一灯二灯只能收本地,五灯可以收外埠,七灯八灯就以收全世界了。无线电到处可收,但随灯机周波有远近的分别。菩萨慈悲灵感,要救每个人;每个人的诚恳不诚恳有分别,所以感应快慢也就各不同了。所以,普门品经文上说:要『一心称名』,一心就是要永久诚恳,放下全体身心世界,生殷重心去念,当然感应就快了。显然的,一心念,就不能马马虎虎地念。 a、这一个法门应不应机
我们应该知道:凡是佛说的法门,没有一个是不好的。的确,每一法门都是生死的渡船;又像水银落地,颗颗都圆。高下优劣的分别是不该有而且是不可能有的。如一碗蜜,碗边的和碗内的都是甜的。只问你这一个法门应不应机;等於药一样,医好这个人的病,这药就是很好的药。假如这人害的是大热症的话,你把鹿茸等拿给他吃,只怕是医不好而且倒把他弄死了。今天,佛法要弘扬契机的话,只有用很平常的话从理性上去提炼,非把它通俗普及大众化起来不可,这就是时节因缘的问题。总要简单、乾脆、大众容易了解、靠得住,所谓『下手易而成功高』。所以我们标榜著念佛—念菩萨,不是随便说出的话。古人说:『话不投机半句多』,生死业力当前,才晓得这些话的来历。大苦恼到来,神志昏迷,情识混乱,还想得起什麽(有大工夫的人又是例外)!如果连一个圣号都抓不住,你再向他说什麽也是没有用的。
况且,近代和现代人类文化已经从自然科学走向人文科学的领域,重心是思想作用;如果思想打不通,你就能够手一指,人便倒了,也不成。比如参加革命的,不是不晓得流血,但为了正义流血也可以。至於说到修行之有无进步,要看烦恼习气,是否渐渐转轻,根本的理性是否渐渐地有所体验,这中间火候一到,一言半句,甚至不用语言,也可以看得出。尤其自己更易明了,一点也瞒不住人。否则,不要说和本分上事丝毫不相干—这一句话还嫌说得太高了,恐怕一点小业障病苦一来就忘记自己『贵姓』了!
b、单持名念没有受用吗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要指出,即单单持名(如念佛念观音)是不是太单调(翻成现代新的术语,即:太朴素)不容易起感应作用呢?十五年前,就有朋友同我讨论这一点。我说不是的。我的意思是佛法中任何法门,只要你信,真用工夫,到处是门。我们说话,问题不在法上,问题是在要弄明白对什麽人说;换句话说,就是要契机。比如:那问我的朋友,他坚持要观想念才起作用,单念名号一定不会得受用。我告诉他:错了,错在哪里呢?不是错在观想念,作观想念是很好的,可是你就拿这一个观点而否定大众契机的法门—持名是『太单纯了,不能成就』这一类话,便错。为什麽?我们知道净土法门为什麽著重持名念佛(尤其善导四帖疏),只要看过莲池弥陀经疏钞、蕅益弥陀经要解、乃至净土十要的,谁不知道?莫要以为这些书看厌了,呒啥道理,几个人真正懂得?并没有否定你实相念佛,观想念佛等等。而著重在持名的原因,正为了生死凡夫广大群众的机;生死当前,只有这个简捷稳当,其实大根大器的也不能不这样(蕅益要解说得针针见血),这中间大有苦心,不是过来人难怪他不僮。反之,如果定要拿有观想念来批驳持名念,莫说不懂净土法门根本道理,就是普门品一样没有摸著门在那里了!普门品内就没有什麽实相,没有什麽观想似的;为什麽释迦牟尼佛定要在一乘法华内留一手起来不传,只叫大众(当时他叫的大众,还包括在会的法身大士们在内)你『一心称名』好了?老实说,这就是普门品的妙。为什麽这样单纯还是妙呢?妙在纯全是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愿力摄受,只要你叫他名,他就度你离苦得乐上至了生死,由此再上成佛道。比如,亲爱的儿女叫妈妈的时候,究竟还是先想一下妈妈的面孔,脸白的或脸黄的、圆面的或长面的、胖的或瘦的、什麽的样子,然後才叫呢?还是直呼妈妈呢?很明显的事,小孩子一叫『妈呀』,妈就马上答应了。妈也并没有先想过那叫她的孩子是什麽样之後才回答一声。如果小孩子定要先观想妈妈之後才叫得出来,不但事实上没有这一回事,而且他紧急时也哪有这个工夫?小孩子(甚至脑力薄弱你教他观想也想不成)如果不能先想一下妈妈然後才叫,只是直叫,妈妈就不理他了吗?向他说:『你每叫我一声要先想一下我胖或瘦,高或矮等的样儿,我才答应。』岂不是在开玩笑?儿女在父母天伦之爱的当中,和众生在观世音菩萨悲愿中,感应道理是一样的。菩萨视众生如一子,只怕你不诚恳,你诚恳呼他,他自然感应,这才更见得悲愿之大!要从这里去深切下番熟虑的工夫,结合许多人生现实磨折提链之後,才知道我们为什麽定要在此强调普门品特别,特别在哪里?妙,妙在哪里?一个看来好像太单纯不过、毫无作用似的普门品,叫人只是念一个圣号,就有那样地广度深度和彻底大悲的愿力在摄受,岂是我们有限度的凡俗心量所能猜度得到的吗?至於拿其它一切方法,如上说的观想等来行持,不是不好,也是很好的,非常有道理的,我们是应该生大恭敬心殷重心尊重顶敬的。同时,我们知道这是一种假借,有一句老话:『拨云见天,云开日现』。因为我们业识重重,不能不假借观想以入真,使心力专注去缘,始而是假的,缘、缘、缘,一旦缘到边缘,呀!真的脱出了。自然心佛结合一体,所以也有它殊胜不可思议的作用。因之,也可以看出供佛像的道理是非常正确的,一点出不迷信。然而,上面说过,各就机感去做总是好的。可不能拿这个去驳那个,拿那个去驳这个,都不可。反之,如果就拿观想殊胜去驳持名不好,定要说不及观想念好的话,那麽一切境界,自识所缘,凡夫都是比量(甚至非量)中打滚,既未到现量境界,你缘得到真正佛的百福庄严吗?更进一步说:未明心见性前,你缘什麽(在这里还不能就说:明心见性後,你缘什麽)?可是,这里又要点明一句:这是对观想念尖锐地否定简单持名念所说的话,却不能借此又生是非尖锐地否定人家在观想念中真正修行用工夫的殊胜(万万不可)。这里所以要绕这一个圈子,附带说这一段话的原因,就是普门品著重在持名念,自有它特别伟大的道理,特别在好像太单调的上面。其实小孩子喊他的妈妈是在天伦的爱之结合中,如同众生在观世音菩萨悲愿摄受中,一念圣号和一呼妈妈,同一道理。再说,如果众生都是儿子,儿子太多了,没有观想好他,他找不著你在众生中的哪个地方,不晓得你是哪一个儿子,不容易和他悲光结合,得不到加持的话,那麽还成什麽广大灵感『倒驾慈航』的大菩萨?岂不成为笑话?众生都在菩萨念中,哪还有这些分别?太阳在天上,哪里不照呢?
问题在信。那位朋友所以没有搞通的原因,是因为他原来还未真信佛。真信佛了,普门品的话不是佛在欺骗我们。是的,老实说一句:信得及这一句圣号,一切问题都没有了(这句话,其中还有深浅,非真做到的人不能领会)。再拿许多得到感应的人事经验来一体验,就晓得普门品为什麽会妙在单单持名上的道理。
c、观世音菩萨是现在最契机的大法门
的确,念观音圣号—普门品的一大法门,正是此时代契机的大法。有的人疑心到念弥陀才能生净土,好像念观音只能消除现在苦难,大大地错,错在哪里?错在不信上面—我们说的普门品中心意识寻声救苦等等的基本作用。这里,我们可以再重复地说一句话,寻声救苦不仅是消除现在苦难,给予的利益也不止是现在的顺缘。换句话说:他消除现生苦,给予现生乐是方便,由此而引入佛智,救度生死大苦,上成佛道才是终极重要的目的。观音、势至示现为弥陀左右辅,同为西方三圣,念观音和念弥陀同一作用。普门品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说法』,又说:『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度什麽呢?渡出生死的苦海,渡到极乐世界和上至成佛。说到这里,我们请借莲池经典著作上的话:『老实念佛,莫捏怪!』念观音也就是念佛,普门品说了许多话,归纳拢来就是一句话:念观世音菩萨。
如不识字的人,不能念诵普门品的,只要老老实实随时念著一句观音圣号,也就是在行持普门品,而且可以一样得到普门品的受用。 就我个人经验来说:惭愧!笨。在佛法上瞎摸二三十年,毫不长进,一样都不晓得。但有这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可以恭恭敬敬地向大家作证:曾经在九死一生中拿生命换到这个实验。所以吐肝吐胆地说:现在这一句是大家做得到的,而且很可靠的,因而也就是今天弘扬佛法之所必需的!
十五年前,我们写有一本关於通俗普及大众读物『观世音菩萨本迹因缘』一个小册子(一九三七年成都昭觉寺初版,两次再版;慈园独资两次翻版印送)。上海大法轮书局在抗战胜利时翻印作袖珍本子流通已经把观世音菩萨法门大意详细地说完了。
莲延居士,在人生底旅程上走了五十多年,关心著正在人生旅程上试探著趌趄步伐的人们,他有一点热情,他是年轻的!我这次转到南方,他很兴奋地来看我,谈起我二十三年以前写的一本『观音法要』(上海道德印书局印行最多。抗战初期,成都慈园因上海印的不能寄到西南,特一人任印再版三万本送人),他是十二年前抗战时避难到重庆、住在北碚九年,常常看这一本书,他觉得既是旧文言又引经论话太多,很可惜不能通俗普及大众化,他这一提法,是不错的。因此,他几次说起,一定要我再写一点通俗普及而又是宣扬观世音菩萨圣德的东西。我想观世音菩萨伟大的圣德,是写不完的,不如劝大众诵普门品观世音菩萨吧。可是,又有些人不免要说这是『初机学佛的人才用得著的』。不,初机学佛的须要这个,久修证的人也离不得这个。举例说:大家都知道的玄奘法师,对於佛法造诣的博大精深,在中国,从古到今没有几个人,是真正的法师了,他在病苦时念观世音圣号。紫柏老人,是宗下彻悟了的祖师,被关在牢狱内,也念观世音圣号。难道玄奘紫柏他们还是初机吗?难道玄奘紫柏他们还不懂切经教和无上法要吗?的确,学佛第一要老实。生死忧患的中间,丝毫用不著渗漏;不经过大提炼的人,不晓得这中间的甘苦。 这里,我们可以向得到这本书的人祝福:祝福你有福气遇到这个普门品。从今以後,你的人生境界,没有问题,很正确,幸福了。
请准许我说句笑话:不要怕迷信,只怕你不迷信。这里,越迷信得深越有受用!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人生,谁没有苦呢?有苦正好念菩萨,菩萨在我们苦中便来救。这一个苦字也太妙了,妙到『诸佛以八苦为师』。有苦才生长得起道心,发心离苦,念菩萨圣号,才能得到生活上和生命上的安乐和解脱。
普门品摆在法华经内,正显示出了人人有一朵莲花,也就是妙法莲华经的妙。
妙在我们『家家观世音』,家家供著观世音菩萨,普遍地家家有门。
风清、云淡。天上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星星微笑地,眯著眼睛看大地上睡梦快要合上了眼皮的人们,啊!他(她)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月光的浸洗。
莲花呻出微妙香洁的呼息。
你信,就得救。
冷酷时候的太阳!热恼时候的凉风。
一九五二年农历壬辰年二月 莲延
温光熹教授这篇『普门品说明』,完全从他深刻的体验—从前九死一生中亲身的考验—而写出的。所以,处处都是他悲心的流露,都是他心血的结晶!中间有许多至情至性的言句,活生生地打入我们的心坎深处。我们几个亲友,看到了这篇大作,感动的!兴奋的!下由自主地同声赞叹,立刻生起了大殷重心!大欢喜心!发心捐助一些净资,赶快付印。分赠有缘的人们,使大家迅速获得殊胜的利益。普愿得此小册子的人们,以如获至宝的心情来详细地、深刻地阅此妙文!并引起无上的信心,无限的敬意,竭诚地来诵此经文『普门品』或持念一句观世音菩萨圣号,脱离生死苦恼,捷得安乐。同时,回向:尽大地一切众生,悉皆速得离苦得乐。最後,同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同证菩提;回入娑婆,如同观音样,救渡众生,殷重启请:在菩萨加被自己,获得利益後,随即发心,自动翻印此书。辗转流通,辗转回向,以报告菩萨寻声救苦的深恩!连带也酬谢作者的婆心!写至此,至诚地念三遍:
莲延礼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