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全文网

人间佛教之成佛之道(三)

发布时间:2023-11-23 01:32:41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人间佛教之成佛之道(三)

作者简介

学佛的次第:(单元一)

三、依境、行、果、次第而学

(一)每乘佛法各有修持次第

我们已经知道整个佛法可以摄为三士道或五乘佛法的次第,在逐步进修中我们要明悉每一乘法的底蕴。每个乘法有每个乘法的修学次第,必须清楚明白,按圣点的开示去行,才会事半功倍。在圣典中有的是专门开示某一乘教法的,有的是诸乘合说的,我们要根据各乘的性质与旨趣,去辨别它们的不同。

(二)修学境、行、果的次第

当在说明某一乘的教法时,有的是说明境相,有的是说明行法,有的是说明果证。这就是境、行、果的三科,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教、理(即境)、行、果的次第。就比如我们要去一个地方游览,先要对这个地方的位置环境有个大概的认识了解,这就如经典里所开示的各乘佛法的境相,境、是修学这一乘法的所缘事境。到了旅游景点,可以欣赏林园之美,花鸟之盛,享用各种美食等,这犹如经典开示的各乘果德,果法的殊胜微妙,可以使我们生起勇往直前的心。但要到这些名胜景点,必须要知道按什么路线,几号车,准备什么东西,备妥后依次第走去,才可到达目的地。有如经典开示的各乘修行方法,依次去做,即可到达预期目的地。

(三)研教,究理为修行趣证

所以,修学佛法,在进修的过程中,对于修行所缘的境,所趣的果,和所修的行,都应该有个清楚的认识。能这样进修佛法,才不是盲修瞎炼。所以,研教究理,这是起行、趣、果的正常方便,对于各乘教法都应该依这样的次第去做。如不按此去做,能依行趣证的人太少了!故依境、行、果的次第去修学,才是进修佛法的正常道路。

四,依三学的次第而行

(一)各种行法的修学次第

1、依三学的次第统摄

佛法是实证的宗教,一切佛法,都是可以在我们的身心上得到验证的,学佛而不力求佛法的实证,等于进入宝山而空手而归。佛教的宗派既多,亦各自有趣道的方法。在各种不同的方法中,其间细节虽有差别,然从总略次第看,大体还是相同的。在各别的教法中,我们可以用境、行、果去条理它,在各种行法中,我们可以用戒、定、慧三学的次第来统摄它。

2、三学的浅深差别

五乘佛法,其浅深大小,是有很大差别的。五乘的行法虽有三学的意义,但从其内容上来说还是及其相殊的。即以戒学来说,人天乘法所持的五戒或十善戒,若和声闻、缘觉乘所持的出家比丘戒比较起来,其浅深差别是很悬殊的,但是,若以声闻、缘觉乘所持的戒与菩萨所持的三聚净戒比较起来,两者之间也是相差很远的。戒学如此,定学、慧学也是一样。三学的次第是从修行者依此修行而循序生起而说明的。这是大乘、小乘欲求断惑,所共同遵循的修行次第。

(二)三学之前先观身

1、以理论说

修学佛法的人,必先明白身的危脆不实(无常),然后才会发起坚定坚决的决心。身为四大五蕴的假合,而凡愚之人,于中计我我所,故无边惑业,因之而起,有的地方更在戒、定、慧三学之前加上身,成为:身、戒、定、慧的次第。所以经说:“夫身者,众苦之本,患祸之元,劳心极虑,忧畏万端!三界蠕动,更相残贼,吾我缚著,生死不息,皆由于身。”对于身的无常、苦、空、不净,如果生起确切的认识,则对戒法,自然容易生起宁舍身命,也不犯戒的决心。

2、以故事说

佛在世时,有两位比丘一道从遥远的地方来见佛,途中口渴想喝水,来到一水塘,见水塘里有细虫,一个比丘想,我今此身,终归磨灭,宁失身命,亦需坚持佛戒,乃不饮水,遂死途中,之后生做天人,即去见佛闻法。

而另一个比丘饮了有虫子的水,活下来,后来也见到了佛,就暗自庆幸,就向佛说起了这一死一生的因缘,佛训斥其为愚痴之人,并示持戒比丘,已早来见我为训。

3、持戒先观身

由此可见,欲坚持佛戒,必须先明身的幻伪不实。此固无论大乘小乘,保息自身,贪恋爱著,终难成为佛法的道器。

(三)三学相因而生的次第

至于戒、定、慧相因而生的次第。如经说:“戒为立志,定检乱心(定为约束散乱的心),慧断结使(智慧可断烦恼)”。由于戒行的精严,正知而住,心不为五欲(五种欲望,色、身、香、味、触)之境所动,由此进而修定,自易成功。佛法的修定而离欲,着重在依定发慧(即,持戒修禅定,依定而生智慧),以资降服内心的烦恼而得解脱,与外道修定求升天的目的不同。戒、定、慧三学这是修行大小乘佛法的一条共同道路,依三学次第,可以摄尽无量行门,三十七菩提分法,以及六度等行门,都可以融摄其中。这种修行次第,在大小乘经论里发挥的地方最多,也为学佛人所乐道。学佛而欲求断烦恼、了生死、成佛,除了遵依三世诸佛的“古仙人道”,可谓别无捷径。

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修学了佛教的最基本的教义,即,戒、定、慧三学,八正道、六波罗蜜(六度),其实这三种基本教义都是相辅相成的(关于八正道和六波罗蜜的释义,在之前的单元里已经学习过了),下面我说明一下它们的相因关系.

六波罗蜜(六度)

布施

持戒—戒

忍辱

精进

禅定—定

般若(智慧)—慧

依上说明可看出,六波罗蜜包含了戒、定、慧三学。

八正道:

正见—智慧—六波罗蜜

正思维—智慧—六波罗蜜

正语—持戒—六波罗蜜

正业—持戒—六波罗蜜

正命—持戒—六波罗蜜

正精进—精进—六波罗蜜

正念—禅定—六波罗蜜

正定—禅定—六波罗蜜

再依以上说明可以看出,六波罗蜜也包含了八正道的所有德目,并且会有八正道以外所没有的“布施”和“忍辱”,这两者是针对社会实质意义而提出的,从这点可以看出大乘佛教的利他特质就显示出来了。可见修学大乘佛法的境界之高(最终修成菩萨或成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