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全文网

宽运法师:相忆今日 相约未来

发布时间:2024-12-03 01:35:36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宽运法师:相忆今日 相约未来

──宽运法师佛陀成道日(1月11日)开示

今天是佛陀成道日,同时亦是佛七圆满之日。佛教有两个日子很值得我们庆祝,第一个是四月初八佛诞节,第二个是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原是古印度迦毘罗卫国的太子,享尽锦衣美食、荣华富贵,因出游四门而感悟人间生、老、病、死无常变灭之苦,乃舍弃权势、王位,发心出家,决志修道,以寻求了生脱死的究竟之方,可是经过六年苦行仍未开悟,最后放弃苦行,于毕钵罗树(菩提树)下静坐思惟,经过四十九天,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破晓时份,夜睹明星而豁然开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为我们众生指示破迷开悟、解脱生死之路;特别是其中的念佛法门,更是一条「三根普被、利顿全收」的修行快捷方式。

我们西方寺用什么来庆祝佛陀成道呢?就是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举行佛七法会。佛七法会是希望让我们利用七天时间,绵绵密密地用功,以求得念佛三昧。为什么要用七天呢?因为时间太短的话,我们的心静不下来;太长的话,我们的色身又支持不住,因此,七天是最好的时间。

念佛要得力、要有成就,并不是一天就能做到的。有一个公案叫做「愚人吃盐」,内容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乡下人,他从来没见过、也没吃过盐。一天,他来到城里,看见人们用盐为菜调味;他尝过之后,觉得盐非常好吃,心想只吃盐就好了,不用吃其他东西,但他直接吃了盐后,感到又苦又咸,于是又埋怨盐不好吃了。其实修行的情况,正如不能省略煮菜的步骤而享受盐的味道一样,我们念佛人如果想一下子便成佛、一下子就能和阿弥陀佛相应,也是很困难的。我们要先调伏六根,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做到「净念相继」,就像菜要预先调味般,这样用功起来才会得力。

其实释迦佛所有的经教都是应机而说法,每次都是有人发问,他才应机回答──恰到好处地解答众生的疑难,调伏众生的烦恼。正如《楞严经》中的二十五位菩萨,每位都在某一方面证得一种圆通;但是为什么一位菩萨不能同时证得二十五种圆通呢?因为每个人都有长处、短处,有人闻到香证道,有人尝到味证道,不同的法门都是相应于我们众生不同的根器而施设的。

我们都知道,净土五经之中,《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的,因为他担心末法众生难度,唯有念佛法门简捷方便,可以慈航普渡,像一条船般把我们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因此,如果没有《阿弥陀经》,我们便不知道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等种种微妙庄严。我们每天晚课诵《阿弥陀经》,就是为了增强对极乐世界的印象与信心。其次,释迦佛又为我们宣说了《无量寿经》,这部经是介绍法藏比丘的四十八种大愿,以及安养世界,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此外,还有《观无量寿经》,这部经典讲了三福、三心、九品、十六观,把极乐世界的景象勾画在我们面前,无非亦是为了使我们更容易生起真实的信念。

其余两部经,一部是《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叙述普贤菩萨因地修行时所发的十大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占回向。一部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其中说到:「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也就是说,我们念佛要好像「如母忆子,如子忆母」一样,要做到「专念」、「专忆」;佛和我们众生的关系,就好像母亲和儿子一样;所谓「专忆」就是说母子之间,忆念对方的念头越来越深、越来越切,而且双方是相亲相爱的,这种相亲相爱之心,生生世世延续──佛不离心、心不离佛,这就是真正的「专忆」。我们口念佛、心念佛,念念相续,如果能一直坚持下去,将来必定得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

《阿弥陀经》说得非常清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然而,我们如何才能达到心不颠倒、一心不乱,也就是「念佛三昧」呢?其实「念」是能念之心,「佛」是所念之境,我们众生内心非常散乱,内生执、外着境,不能集中,所以应该向大势至菩萨学习,像大势至菩萨一样,摄心念佛,观根而悟道。

《楞严经》中的二十五位菩萨都各别成就了一种圆通,如阿那律尊者证得眼通;观音菩萨证得耳通;周利盘特迦证得鼻通;憍梵钵提证得舌通;毕陵伽婆蹉证得身通,而大势至菩萨所证得的根大圆通,可以说是最殊胜的,他都摄六根,眼所见无非都是佛色,耳所闻都是佛声,鼻所嗅都是佛香,舌所出都是佛号,身所触都是佛境,意所想都是佛法。六根收摄于一念之中,净念相继,别无余念;内离妄执,外离妄境,内外湛然,入三摩地,故说念佛斯为第一。

我们众生内心经常生起种种烦恼,心猿意马;眼睛看到外面的事物、耳朵听到外面的声音,便被种种的境界牵引,常被缠缚,因此要得解脱,便必须「内离妄执,外离妄境」。但是这种境界并不容易达到,要净念相继且努力不懈地念佛才能呈现。如果我们真能达到这个境界,就是「实相念佛」。

现在我们所修的是「持名念佛」,亦即「闻佛名号,一心称名」;另外还有「观像念佛」,其方法是于眼前设一佛像,然后口念佛号、目视佛像,一心瞻仰,观于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像,自己与佛浑然一体,无二无别;而第三种「观想念佛」,则是观想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把极乐世界和西方三圣放在脑海中不停地观想。以上任何一种方法修持纯熟,都可以达到净念相继、一心不乱。

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众生都是散心念佛,因为大家都没有时间真正定下来;烦恼从早到晚缠绕不断,只是偶尔能得到一念的清净、一丝的清凉。说到底我们仍然是内执实、外执境。虽然如此,我们仍要一步一步地去做,老实念佛;不仅在寺院里念佛,行、住、坐、卧之间也要念佛,唯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净念相继」。

佛陀一心摄受我们到净土,我们的心就要信靠佛陀、信靠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通过都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将来一定得到一心不乱──「念佛三昧」(三摩地)的境界。

现今社会,人心浮动,眼花撩乱,目迷五色,透过念佛法门,可以安定我们的内心、减轻我们的欲望,调伏我们的烦恼。希望大家都能学佛,都能做一个专心、专意、专忆、专念的人,若能如是,我们离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释迦世尊就会越来越近,所谓「相忆今日,相约未来」──我们将来一定能在佛国之中与佛相会,这就是佛最大的心愿。藉此佛陀成道日,让我们一起来忆佛、念佛,并且把念佛的功德回向十方法界一切有情,同得解脱,同生极乐。这就是最好的纪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