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不应成敏感问题—专访卓新平
发布时间:2024-11-10 01:35:30作者:华严经全文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资料图片)
长期以来,在普通中国人的眼里,“宗教”二字多少带有一丝敏感而又神秘的色彩。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却在2013年7月27日银川晚报举办的“朔方人文科学大讲堂”后告诉记者,应当积极、理性、客观地为宗教“脱敏”,集合各种宗教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
记者:卓教授,今天到场的还有不少媒体从业人员,那么我想先请您谈谈媒体该如何把握和对待宗教问题报道?
卓新平:这个问题,要从两个层面来回答,第一个层面就是媒体应当客观、如实地进行报道;第二个层面是还要认识到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是复杂的。那么作为媒体记者,在进行客观报道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你的报道对社会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记者:刚才在讲座中,您多次强调要让宗教自然发展,而且在您的学术著作中也说过“宗教是个‘正常儿’”,您为什么要这么说?
卓新平:我之所以说宗教是个“正常儿”,是因为曾经中国社会习惯把宗教问题看做是一个敏感问题。从政治角度来探讨宗教和社会的关系,虽然很重要,但这并不是宗教和社会关系的全部。
现在中国处于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型时期,我们更应该从传统文化、国民心态、社会凝聚力和价值观这些层面来研究宗教。今天我们谈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甚至政治建设,其中就有很多同宗教相关的东西。
我认为,中国宗教能否“脱敏”,关系到其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在中国发展进程中能否充分发挥,也关系到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能否深入落实。
记者:您认为目前我国的宗教在“脱敏”方面还面临哪些难题?
卓新平:第一个难题是宗教在中国社会定位的问题。宗教学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之际,也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及其思潮的代表人物如梁启超、蔡元培等人宣称“中国无宗教”之时。这一观点影响至今,中国人因此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宗教观念淡薄、宗教影响甚微的国度。
还有一个难题,也是最大的难题,就是今天中国社会对宗教和宗教学的认知还存在很多误解。所以,我们要通过研究、对话和交流,呼吁民众以平常心看待宗教,以包容心态吸纳宗教,欢迎宗教信众融入社会,使宗教生活回归正常,这样才能让宗教问题真正“脱敏”。(文:乔建萍赵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