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佛教 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与念佛求生净土
发布时间:2022-10-13 10:22:41作者:华严经全文网生活中的佛教
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与念佛求生净土
中国有句老话叫:“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这就是说在中国几乎每家都奉有阿弥陀佛;人人心中,都有观世音菩萨存在,可见观世音菩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之大。在中国不但在形式上很多家庭中都供有观世音菩萨像,每年还有庆祝观世音菩萨的诞辰、出家和成道的二月十九、九月十九和六月十九等三个节日。更重要的,在许多人的心中,还有一颗真诚而恳切的信仰之心,于是又常得到观音菩萨的感应,菩萨真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那么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大慈大悲救苦之力呢?这还得从菩萨的本地说起。
《楞严经》说:在无量劫前,有尊佛号为观世音的古佛出现于世,观世音菩萨就从观世音佛,学习成就佛道的方法。彼佛教导菩萨应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就是说学佛者应先从多听、多思维入手,再依理去如法修持,这样就会觉悟一切。我们听到“闻”,大家都知道即是用耳去听,平时我们用耳根去听外界的声音。学佛者在不了解佛法之前,当然也要用耳根去听法,用眼根去看经。因此得到“闻慧”而知晓佛法的大意,这是初步。但是,这里古佛教观世音菩萨的不是向外听,而是向内反闻闻自己的觉性。因为外界环境中的声音,你听后就会使自己染着、迷惑,从而产生并增长自己的贪心、瞋心及我慢之心。
“思”是听了之后的考量思维,对所闻法的思索和理解,进一步还要追问自己谁叫你听?那一个在听?由此所得的慧称“思慧”。
“修”是依思慧而修行,由修行可证得“修慧”,以修慧断尽烦恼,证得道果。修必须在闻、思的基础上,也就是从闻法、思维,并在对这些境界的智慧抉择之后,所表现出的行动。
以上由闻而思,由思而修,由修而证,是修学必循之途。古佛教观音菩萨如此,我们现在学佛亦应这样。我们必须从多听、多思维下手,进而去多实践,最后可得三摩地。因此,我们可知古佛教观世音菩萨的法门,是一种实修实证的法门。三摩地依观慧而得名,其义含有经止观双运而达到定慧均等的、最高的禅定境界。经过此境界所达到的开悟,方是真正的开悟,故观世音菩萨修此法终成能现“三十二应,入诸国土”的大菩萨,而广度众生。
在《首楞严经》中,释迦世尊为度未来众生,于楞严会上问二十五位大圣之修行方法,观世音菩萨最后回答说,他所修的是耳根圆通法门,是遵古观世音佛所教导的:“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会上共有二十五位圣者,报告了他们修行成就之过程,说明各自所用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从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入门修持,各种法门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当二十五位圣者报告完毕之后,世尊即说:“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位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易得成就。”即命文殊菩萨进行评论,可谓民主慈悲之极。文殊菩萨承世尊之慈旨,于二十五圆通中,肯定了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并于偈中说: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地,实以闻中入。”
“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观世音菩萨所示之耳根圆通,指出耳根圆通是较易成就的法门。因为众生之诸根,以耳根最利,从耳根入门最易了达自己的心性。例如我们坐在房子里,能隔墙听到外面的车声、人声,这就是“耳闻十方”。眼睛就没有耳的敏利,因为它看前就不能见后,看左就不能见右,见显但不能见隐。故文殊菩萨在《楞严经》中,选取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方便法门,更说偈赞叹、劝修。偈中“实以闻中入”的“闻中”之“闻”,是听闻的闻,是对境而言。因为见是眼识,觉是身识、鼻识、舌识,而耳根之能通外界之声尘,可从闻直接到知,而不必用觉。初用功修行者,当听到外面的声音,即会分辨此声与有关或无关,从而产生喜或怒,而起分别心。喜则贪,怒就扆,不喜不瞋则是痴,其本来就已属知的层面。观世音菩萨就是以此为下手。
《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还说:“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觉妙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为明了什么是耳根圆通,特对此经文,作如下解释:“人流亡所”,“入流”是向内闻自性,“亡所”有能、所的两个境界,能是主动、主观性,所是客观、被动性。我们只要一动念,就会出现主动的能和被动的所,此能是接受外界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意识就会生起分别的作用。例如净业行人念佛,就有心里念佛,佛被我所念;观想时心里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被我所观,就一定有能所对待的存在。宇宙间的一切都是能所的对待,皆为对待所成,故可知“入流亡所”,就是要我们的心不能执着外在的东西,否则就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转变,此时心即随境奔驰而难以做主,故修行者必须放下外境而内听,此是其一。
行者于向内听时,不但亡掉外面声尘的动相,更不着静相,即是菩萨所说的“所入既寂”,此时动静二相俱寂,则声尘全消,如水平静无波,无能分别的我,也无所分别的境界,此时已解开动、静两个结。下文“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一是一切皆无,而是听的时候偏于空寂。但不能以为听不到声音,就认为已经入定,因为静、动、闻、觉、空、灭之六个结,都需要用能所之六法,去一一对治和解开。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可到“闻所闻尽”。这里的“闻所闻”中,包含有能闻和所闻,此两者都必须放下。例如我们都有能闻的耳根,平常先由耳根去缘声境,耳识对境生认识,于是起分别、生烦恼,就会有受苦受乐的分别。向内反闻自己,反闻自性听自己本身的声音,到声音是由耳根能照、所照的尘相皆了然不生时,即是“闻所闻尽”。根尘消灭了,还要进一步向前去追求觉照的心理状态。觉照属于能分别心上的智慧作用,智慧体悟一种存在时,此境界的存在称为所觉,能觉的是智慧。由此再向内寻觅,方知能觉的智慧也是一种分别执着,有分别执着的,还是一种妄想。所以,非但所觉的境要空,能觉的智慧也要空,空掉思维分别之心,空去能觉所觉,此时方能证到现证慧、证到无我相,此即是无分别的根本智。此虽是因缘所生,但它是当体即空的,此觉空即证悟无我性。如偏于空,在空观里跳不出来,即堕于“无为空”。最后空去觉结,就达“空觉极圆”之境。把能空的智慧也空掉,即是空觉,能证悟法空性。“极圆”则是圆满的空性。
“空所空灭”是说非但所空的智慧灭,这时能空之空亦灭,此时大般若智现前,一法不立,是为毕竟空的自觉圣智。
上面所说的动静不生是色阴破,在五浊之中,消除了劫浊。闻所闻尽是受阴破,消除见浊。觉所觉空是想阴破,消除烦恼浊。空所空灭是行阴破,消除众生浊。生灭既灭是识阴破,消除命浊。否则动灭还有静在,静灭还有根在,根灭还有觉在,觉灭还有空在,空灭还有生灭在,生灭都灭了,方到寂灭之境界。此时,耳门的一根既已解脱,其余眼、鼻、舌、身、意的五根亦可一并解脱,而且六根还可以互用。到此一念不生的寂灭境界,则阿赖耶识转变了,中阴身再也包不住法身,忽然之间超出世间,乃至超出出世间,十方世界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此方知我的真身,可融合所有精神界、物质界而圆满于十方,尽大地全是自己的光明,尽虚空是自己的全身。此时得到两种殊胜的境界:一是我的心上与十方诸佛之妙明真心合二而一,十方诸佛的慈悲愿力,就是我的慈悲愿力;二者我的心下与十方众生的本妙觉心融合,十方众生的仰慕之心,即是我的仰慕之心。以上是《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说自证耳根圆通的经过。
净土宗行人修的是念佛法门,但在《楞严经》中,大智文殊师利菩萨选圆通时,只认可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而且说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诸行是无常,念性无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其意即是说:“诸行都是迁流不息无常的,念性原不离生灭,修因和感果差别悬殊,念佛怎么会是得圆通之因呢?”文殊菩萨这样说,净宗学人看后可能会想不通,甚至因此产生疑惑而怀疑念佛的作用。其实不然,文殊菩萨当时之所以这样说,实是为了《楞严经》的当机阿难尊者的快速开悟;也为后世众生在修持的方法上能普遍得到实益。
大势至菩萨是法界净土宗的初祖,又是西方三圣之一,菩萨为使此界末法时期的净业行人普遍得益,方于二十世纪初应化世间,适时地把《圆通章》列为“净土五经”之一,慈悲心切,我辈凡夫当感恩不尽!
印光大师说:“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在念佛的时候:心须摄得专专注注,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字字分明,即摄耳根;这三根摄于佛号,念佛时,眼宜垂帘,不可睁大,眼睛就不会乱视;眼根既摄,鼻也不会乱嗅,则鼻根亦摄;身须恭敬,则身根亦摄。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而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或念佛三昧,均可渐得。”
修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初入手时不能一下子就拒绝一切声尘,除了先要疏远外间粗尘,还得留些内在的细尘,并作为所观之境加以利用,以使心逐渐收摄。念佛之人正好利用佛念摄心,则与外界粗尘隔绝,但此时心中尚有能念的我,与所念的佛,这个能所对待的念不名真修,因为还是境界相对。待修到三摩地成就时,则心佛一如,能所不二,这就是《观经》上所说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才算是真正的修,才真正得到心能转物之三摩地。此时则不像初修者念佛时人定,念完佛出定后心又被外境牵着走。得三摩地后,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没有什么叫入定、住定、出定,此定妙不可言,故亦称妙定。
讲来虽十分容易,但如何“都摄六根”使“净念相继”,而得“三摩地”呢?这是净业行人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为方便同修,今举智瑜法师在《佛七讲话》中的一段开示,以明念佛都摄六根之法:“我举个例子和大家讲,眼睛看到东西了,这个顺我意,那个不顺我意,那是六尘缘影生死流,假使你是顺意也好,不顺意也好,只管一心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那是涅槃流。耳朵听到声音,分别这个好听,那个不好听,那是生死流。好听也随它去,不好听也随它去,只管一心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那是走向涅槃之路。鼻子闻到香的、臭的,不动心是涅槃流。要动心随它转,那是生死流。嘴巴吃到好吃的,不好吃的,一心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那是走涅槃之路。若是遇到好吃的贪着,不好吃的起厌恶心,贪着心和厌恶心,那是生死流。身体触觉到物体的时候,生厌恶心、贪着心,都是生死流。不管它,一心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就是走的涅槃之路。如若心中乱打妄想,那你是随着生死流去。反之,你一心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那是走向涅槃。我这么一说,大家都应该知道了,原来生死和极乐都不出六根门头啊!随它转就是娑婆世界生死;不随它转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希望大家念佛的时候要彻底的摄心不乱,莫把六尘作自心。”同修们听了老法师的这段开示之后,摄六根的方法做起来就容易了。
印光老法师提倡都摄六根的摄心念佛,但仍然教人谛听自已念佛的声音,这也是运用耳根圆通的法门。大师此类开示,在《文钞》中随处可见,他老常说:“当摄耳谛听。”念佛要“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 ”大师为什么叫我们念佛时要用心听?其实这就是他老人家要我们运用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啊!“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因为耳根是六根中最利的根,耳根被摄,六根也就被摄住了。原来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和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法门是内在统一的。现在同修们总可明白世尊所说的:“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的原因了吧。《楞严经》中二十五位圣者所报告的自证圆通之法,都是相互关联而统一的,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释迦世尊在《楞严经》中,既说提倡念佛求生净土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又说《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此两种圆通法门对净土行人十分重要。因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都是西方三圣之一,都在阿弥陀世尊的左右,是辅佛行化的大菩萨。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代表大喜大舍。圆满地修证大慈大悲与大喜大舍证到的境界,就是阿弥陀佛。也可以说,这就是阿弥陀佛因中修菩萨行的总纲,故知三圣中的一佛二菩萨,也是说明因果不二的表法。
学佛修行者不管修习何种法门,只要将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精神体现在行动上,始终如一地做去,最终必定成佛。从理上说,即是佛在每位同修的心中,佛法离不开心,心外求法便成外道。观世音菩萨“上契诸佛同一慈心,下合众生同一悲仰”。因此,我们学佛要使自己与诸佛的慈心相应,就要对众牛生起一种慈悯心,作无量无尽的喜舍与帮助。学观世音菩萨法门,同时还要实行菩萨的慈悲喜舍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圆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