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和洒脱之路 序跋篇
发布时间:2022-08-18 11:20:49作者:华严经全文网序跋篇
临海龙山精舍序
莲之为物,虽出于泥,体常清净。城南村居有出类拔萃者,金家汇朱青莲居士也。居士年卅四忽病脑疾,顿觉病苦乃娑婆之大患,即发舍俗修行之心。遂以其夫为伊疗疾之资,独创精舍。矢志礼诵观音菩萨,扬慈航于震旦。居士自渡渡人,乃忘己为人,志实可嘉。春日邀游,适值精舍兴工,感触良深,特作序为记。
优婆塞 林克智撰文
1990年春 吉旦
附:龙山精舍山门联
龙天护佑,精研微妙法;
山居学佛,舍己青莲香。
山门额曰:龙山精舍。
写在重印《维摩诘所说经》前
《维摩诘所说经》又名《维摩诘经》、《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经》等,曾在我国多次译印。据宋代智圆撰《维摩经略疏垂裕记》载,有6种译本。现仅存3译:
一、吴支谦译《维摩诘说不思议法门经》,二卷;
二、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三卷;
三、唐玄奘译《佛说无垢称经》,六卷。以上3种译本,以鸠摩罗什译者为最流行。
本经主旨在于宣扬大乘佛教的般若思想,此经内容,僧肇《维摩诘所说经·序》以“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用,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寥寥36字,概括无余。
经文通过对毗耶离城大富长者维摩诘居士形象的描述,生动地颂扬“入不二法门”的大乘菩萨行。认为现有烦恼之身,无实自性,如方便摄化,即可转烦恼成菩提,转色身为解脱身,提出佛弟子能否得道的主要条件,是能否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关键不在客观上的人身是否出家,而在于主观的修养。故经中维摩诘“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因他所行的为离相的菩萨行,故能显现种种不思议境界。
全经富于哲理,同时语言优美流畅,其本身就是一部富丽的文学巨着,因此受到历代文人学士的喜爱。自隋、唐以来,这些丰富多彩的情节,就被广泛作为雕塑、绘画、诗歌、戏剧的题材,而在佛教界和社会上广为流传,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天台山国清寺佛学研究社静慧主讲法师和雨花法师等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推动佛学研究和满足海内外笃信佛教与酷爱佛教文学、渴望了解佛学者的需要,特赠净资助成本次出版因缘,使本版书能以半价发行,减轻了读者的负担。今请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出版,以飨读者。
1991年10月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序
普陀山是人所共知的观世音菩萨道场,也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之第二十七参时,参见观世音菩萨的地方,山中还有善财洞等圣迹。80年代以来,由于普陀山的修复开放,故来山朝礼大士的游客与年俱增,来山者不时问起本山的历史,问起观世音菩萨与本山的关系,问起善财洞、及观世音菩萨说法台等处的典故,尽管法师或导游者怎样解说,还不能满足朝山者的求知欲望,他们都在想:如果有几本这方面的书多好啊!
普陀山全山统辖方丈妙善大和尚,素对佛学的研究与弘扬十分关注,在他老人家亲自倡导下,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于去年秋天正式成立,研究所的宗旨是发掘、研究、弘扬佛教文化,其具体的工作是开展深层次的天台宗和其他宗派的研究,进行观音信仰与观音菩萨和普陀山关系及其历史状况的研究。并以课题管理为运作模式,充分调动和组织社会力量来搞好研究工作。为了研究和弘扬佛法,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首批聘请了研究员和特约研究员48名。闻妙居士与我有数十年之鸿雁往来,有较深的文字因缘,居士撰写与编校之书达数十种之多,是居士界的学者,故亦在聘。
闻妙居士接到研究所的特约研究员聘请书后,不顾自己年逾古稀、并患病刚出院的身体,来信说:“趁尚能做一点事,尽可能赶快去完成,因为年纪大了,到那时脑笨眼花,就只能念佛了。人命无常啊,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他自10月份出医院回家后,也没有遵医嘱休息,即投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之编写工作。经过2个月的努力,居士终为佛法的弘扬又献了一份厚礼!
去年底,闻妙居士将书稿配上吴县圣恩寺原藏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赞》后,寄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审阅,并问序于余,特记本册成书因缘如上,以答居士之深意。
1999年元旦于普陀山
《大悲忏》合集前言
《大悲忏》是念诵礼拜《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的圆满行法,为宋代知礼法师所集,清初南京宝华山见月律师重纂。忏仪简略而庄严,为今日全国流行最广的一种忏法。
“忏”是忏除过去所犯罪过,以便积极修行的一种佛教仪式。《大悲忏》因《大悲咒》为过去99亿恒河沙诸佛所说,观世音菩萨受之于千光王静住佛,菩萨受时一闻此咒,即于初地立超第八地,心生欢喜,发誓弘布,安乐众生。如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即能如愿往生任何佛国,能得无量三昧辩才,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皆当果遂。但持诵时必须发善心、至诚恳切地念诵。古来法师慈悲心切,深恐学者持诵难以如法,特编集《大悲忏》为依,我们如能依法至诚礼忏,则过去众罪消灭,一切所求皆遂。
临海叶茂生同修,深体初学者未谙礼诵之法,礼诵时难以如法之苦,特据上海声像出版社《万佛圣城梵呗——大悲忏》唱腔,精配曲谱,使学者便利礼诵,功德不可思议。为使初入门同修能对《忏仪》更好地理解,特作浅注,并与忏仪、曲谱合刊一集,祈礼忏更如法如仪。
净业弟子 林克智于香光居
1995年5月25日
配谱《八十八佛洪名宝忏》序
诸佛世尊大慈大悲愍念法界众生,大喜大舍济度含识,佛之功德难思,深恩难报!
我于童年时,随父至兜率寺莲社,钟响大众上殿供佛,僧众居士济济一堂。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我合掌跪于父侧的拜垫上,大人们念什么我不清楚,只听得通文法师洪亮而悦耳的声音领诵着“南无口口佛、南无口口佛……”一声声佛号叩撞着我的心扉,即使不懂所诵的内容及其意义,但莫名的欢喜心油然而生。大供结束后经父亲的解释,才知刚才所念的是《礼佛大忏悔文》,诵此可消除往昔所造一切罪障。在父亲的指教下,很快就学会并能背诵《大忏悔》全文。后来又见到《八十八佛洪名宝忏》,听说此忏在南方一些地区非常流行。上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临海市佛教音乐团的谭宝瑜居士在我家听到“宝忏”的录音,她听后非常喜欢,就把我的忏本和录音带借去,也是因缘吧——叶茂生居士在谭宝瑜儿子所开的书店里一听,同样十分欢喜,就把唱腔用简谱记下,经过整理后,就成为现在这本人人可照着礼诵的配谱《八十八佛洪名宝忏》。
八十八佛有许多佛弟子天天念诵,但对持诵功德却一知半解。在同修们礼拜之前,借此机会,再引经作说明如下,以引起对本忏的认识与重视。
八十八佛分五十三佛和三十五佛两部分。《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说:“尔时药上菩萨为行者说过去五十三佛名,告言法子:过去有佛名曰普光、次名普明、次名普净、乃至次名一切法常满王佛,尔时药上菩萨说过去五十三佛名已,默然而住,尔时行者即于定中得见过去七佛世尊、第一毗婆尸佛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宣说五十三佛,乃是过去久远旧住娑婆世界成熟众生而般涅槃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余一切众生,得闻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于百千万亿阿僧只劫不堕恶道;若复有人能称是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处常得值遇十方诸佛,若复有人能至心敬礼五十三佛者,除灭四重五逆及谤方等诸罪皆悉清净。以是诸佛本誓愿故,于念念中即得除灭如上诸罪。次尸弃如来、毗舍浮如来、拘留孙如来、拘那含牟尼如来、迦叶如来亦如是赞五十三佛名已,亦复赞言:善男子善女人能闻是五十三佛名者、能称名者、能敬礼者除灭罪障,如上所说。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大众言:我曾往昔无数劫,于妙光佛末法中出家修道,闻是五十三佛名,欢喜合掌,教他闻持,他人闻已,复行转告,如是展转相告至三千人,异口同音称五十三佛,复一心敬礼,以是因缘功德,即超无数劫生死之罪,即成过去劫千佛、现在劫千佛、未来劫千佛是也。”现在佛释迦牟尼世尊,即是现在千佛中的第四尊。经接着说:“又佛告宝积,十方现在诸佛、善德如来等,亦曾闻是五十三佛名,故于十方面各皆成佛。所谓宁受一切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若有众生欲得除灭四重禁罪、欲得忏悔五逆十恶,欲得除灭无根谤法极重之罪,当敬礼七佛,复当敬礼五十三佛,然后遍礼十方无量一切诸佛,昼夜六时,心想明利,有如流水,行忏悔法,机感道交自然除灭。”《佛名经》云:“三千诸佛因礼五十三佛,灭除积习得成正觉。”
礼诵三十五佛的功德,大宝积部的《决定毗尼经》详说,《宝积经》说:“一切众生若有五逆十恶,万劫不通忏悔者,应须顶礼三十五佛,至心忏悔,一切罪障即皆除灭也。”
八十八佛功德不可思议,配谱及至心礼诵见闻者,亦当障除慧朗同成佛道,特作此序以广弘扬。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优婆塞林克智觉智序于普陀山西方净苑
丁丑年十一月初三日
纪念《百喻经》汉译1500周年
(代《百喻经今译》后记)
《百喻经》被称为东方的“伊索寓言”,是一部优秀的古印度佛教寓言集。它之所以被称为“百喻”,是因为全经搜集了98则寓言故事,另加“序引”和“尾偈”刚好是一百。它运用譬喻形式,讲解佛教义理,因故事寓于哲理、诙谐幽默,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又因故事内涵十分丰富,对我们认识生活,培养品德与陶冶情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该书不但在宣扬教义上是成功之作,而且从文学欣赏角度来看,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因而,它被译成多种文字,或被选入中小学课本,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在我国,自南朝萧齐永明十年(492)九月十日,由中天竺懂得汉文的法师求那毗地译出之后。1500年来经久不衰。特别是近代以来,鲁迅先生将其校正、断句后,于1914年向金陵刻经处捐施银洋60圆,刊刻百册流通;1926年有王品青析出教诫,独留寓言,题名《痴华鬘》,交北新书局出版,鲁迅先生为它写了题记(见《鲁迅全集·第七卷》);建国后,上海《觉讯》月刊曾出版〈百喻经故事〉;《漫画》杂志亦曾陆续刊出配图的《百喻经故事》;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了《雪峰述〈百喻经〉故事》;198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南京金陵刻经处和金陵书画社分别重刷和影印了1914年版《百喻经》;1987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蓉生的《〈百喻经〉译注》;1990年,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百喻经〉注评》。后两者及《漫画》杂志刊出的《〈百喻经〉故事》,均据北新书局版,仅留寓言故事。而人民文学版不载原文,且改动之处较多。
为了纪念《百喻经》这部佛教文学名着汉译1500周年,并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对这部东方的《伊索寓言》进行品尝,特根据鲁迅先生断句的、金陵刻经处版《百喻经》,进行现代语翻译。译文以直译为主,酌加意译,并印上原文,期以使读者得到全面的认识。译文中不加任何评述,个中奥秘则请聪明的读者自己去鉴赏和体味了。
文译译成后,曾在《台州佛教》上分期刊出,广泛征求了教内外前辈们的意见,又承重庆慈云寺惟贤法师作序介绍,特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本书还得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张志哲教授的帮助,促使早日出版,亦表示谢意!限于水平,虽经修改,错误难免,敬请读者、方家批评指正。
1992年9月10日于台州佛教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