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全文网

妙法莲华经第一品读诵

发布时间:2023-02-23 14:19:48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妙法莲华经分为七卷,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序品第一至安乐行品第十四)是说一乘之因。后十四品(从地涌出品第十五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是说一乘之果。也可说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开近显远;都是说最上乘法。

  本品叙述无量无边大菩萨,住在下方世界虚空中,他们从地下涌出。为什么?因为要供养妙法莲华经,要护持妙法莲华经的缘故。这些法身大土在往昔时,曾经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现在他们都来弘扬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序品第一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妙法莲华经》有二十八品,第一品是〈序品〉,叙述这部经的因缘。本来所有的经,第一品不叫〈序品〉,可是只有这部经《法华经》特别有这〈序品〉

妙法莲华经第一品读诵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如是的法,才可以信;不如是的法,就不可以信;所以“如是”就是信成就。凡是佛所说的经典,都有六种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

  我闻,是闻成就。这个“我”,是什么我呢?有凡夫的假我、外道的神我;这个“我”也就是假我,不是真我。我闻,本来不是耳朵闻为什么说我闻?因为“耳”只是身体的一部份,“我”是身体的总称,所以阿难就说“我闻”。

  “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有很多种的意思:

  (一)断众疑。阿难结集经藏的时候,初登法座,感佛相好──感现身体和佛的身体一样;所以大众就顿起三疑,起了三种疑惑。

  第一种怀疑:这些菩萨、罗汉、比丘们,以为释迦牟尼佛没有入涅槃,又来讲经说法了!以为是“佛重起来”,重新回来讲。

  第二种怀疑:又有的人怀疑,说一定是他方佛来到这地方来了。

  第三种怀疑:大家说,现在阿难已经转身成佛了,要不然他怎么会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样的相好光明,有如此的紫金光聚?

  可是,当阿难登到法座上,一讲“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来,三疑顿息,这三种怀疑统统都没有了!这一切的罗汉、菩萨、声闻、比丘,才知道了!如是,是指法之辞;阿难说:“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自听见佛所说的,不是我自己来说的。”

  (二)遵佛嘱。遵,是遵从。佛入涅槃的时候,吩咐阿难,一切经典的前面,都应该以“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所以阿难就依照佛的命令,在结集经藏时,首先说“如是我闻”这四个字。

  (三)息争论。怎么息争论呢?因为阿难在佛的弟子中,是最年轻的;如果他不用佛的名义,不说“这部经典,我是听佛说的”的话,那么大家就争了!你可以讲,我也可以讲,互相就争论不已。阿难说这部经典是佛所说的,一切的大众,无论是年纪老的、中等的,或是最年轻的,也都没有话讲了;为什么?因为经典是佛说的,不是阿难自己作出来的!所以用“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来表示,息大家的争论。

  (四)异外道。外道经典的前面,都用“阿欧”两个字;“阿”是“无”,“欧”就是“有”。为什么用这两个字?因为外道说一切的万法不是“无”、就是“有”,不是“有”、就是“无”。佛所说的经典,用“如是我闻”为开始,和外道那种“有头无尾、有尾无头”,“不是无、就是有,不是有、就是无”不同。

  佛将入涅槃的时候,阿难以四事问佛,佛答覆阿难的问题。

  第一,结集经藏,经的前面用“如是我闻”。

  第二,佛入涅槃之后,比丘要依四念处而住;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

  (一)观身不净。观察这个身体是不净的。我们这个身体就洗得再干净,也有汗泥流出来,若不洗就出了一股臭味。所谓“九孔常流不净”,你看!两个眼睛,就有眼泪、眼屎,这是不干净的;两个耳朵,就有耳屎,时间一久,你不掏耳朵,耳朵里边的耳屎就满了;两个鼻孔,就有鼻涕;口里就有黏痰、唾沫。这都是不清净的,你怎么样收拾它,它总有一些个肮脏的东西在里边。这七孔,再加上大小便利,是九孔;这叫九孔常流不净,所以要观身不净。

  多贪众生要修不净观,修这种看身体不干净、不清净的法;多贪,贪什么?就是贪淫欲。贪淫欲的人,就要用一种方法来制止这个淫;怎么制止?就是观身不净。再好的美貌男女,也都是不净的;既然不净,又有什么可贪恋的?所以才说“多贪众生不净观”。知道它不净了,就不贪着;不会贪着,就没有那么大的淫欲心了!

  (二)观受是苦。受,是领受。你所领受的一切境界,是善的境界?恶的境界?你有所领受,就摇动你的心;心摇动,这就是苦。这“苦”说起来很多,有苦苦、坏苦、行苦这三苦;又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再加上生、老、病、死苦,共有八苦。这苦苦、坏苦和行苦,就包括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在这三界中,就有这三种的苦。

妙法莲华经第一品读诵

  无论你所有的接受、领受,一切的境界都是苦的。你若能知道它是苦,就不会有一种享受的这种感觉;没有贪求快乐的这种感觉,这就是没有苦。

  (三)观心无常。人的心,是后念生,前念就灭;前念灭了,后念就生。好像大海里的水波浪,一念一念的,生生不已;可是每一念都是无常的,每一念都是虚妄的。

  (四)观法无我。法,有“色法、心法”。在《百法明门论》上说:

  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

  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

  “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加二十四个“不相应法”,再加六个“无为法”,凑起来是百法。虽有这么多的法,可是无“我”;于“我”和“我所”是没有的。在《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真正法,都不要执着有法。如果执着有法,就变成法执;你修到极点了,人空、法也空。

  我们人没有明白佛法之前,就有我执;一切都是属于我的,一切都是我所有的,就有所执着。有所执着,就有所挂碍;有挂碍,就有颠倒;有颠倒,就有梦想。在没有明白佛法时,就有一个我执;明白佛法之后,又变成法执,执着有“法”。所以佛说四念处,要观一切法都无我;“我”既然没有了,又什么地方有“法”呢?

  观身不净,受、心、法,亦皆不净;所受的也是不净,心也不净,法也不净。观受是苦,你看“受”,知道是苦了,那么身、心、法,也都变成苦的。观心无常,这身、法、受,也都是无常的。观法无我,这身、受和心,也都是无我的。所以虽然说四念处是身、受、心、法,可是它们都有连带关系。在佛入涅槃之后,每一位比丘都应该依四念处而住,时刻都不应该舍离,这是佛所吩咐的。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这样嘱咐一切的弟子,所以有很多的比丘都修这四念处法。

  第三,佛入涅槃之后,要以戒为师。所有一切的比丘、比丘尼,必须要依照戒律去修行。若不依照戒律去修行,佛法就会灭亡;依照戒律修行,佛法就住世。有一人依照戒律来修行佛法,佛教就有一分的光明;有十人依照戒律去修行,佛教里就会放十分的光明。若有百人、千人、万人,人人都依照戒律去修行,不犯佛所说的戒律;这个时候,无量无边的光明,就会把这世界的黑暗都给照化、消灭了。所以持戒,依戒修行,是最重要的。

  第四,对恶性比丘,默而摈之。恶性比丘,你没有法子和他讲道理,只可以不和他讲、不和他辩论;让他自己生忏悔心,就会也要守规矩。所以这是一个最好的办法!

  阿难以四事问佛,佛答覆阿难这四个问题。所以一切的经典前面,都有“如是我闻”四个字。如是,是指法之词,就是说这个法,所以这是一种信成就,你信它,就如是;不信它,就不如是。又者,“不变名如,随缘曰是”,这个“如”就是不变,随一切的缘这就叫“是”。虽然随缘而不变,不变而又随缘,这也就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所以这就叫“如是”。又者,这个“如是”是印可之意,就是你若做对了,你和佛的心是一样的,就叫如是;你若和佛的心不同,就叫不如是。

  如是我闻,阿难说:“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耳听见佛所说的;不是我自己的杜撰,不是我自己编造出来的,是我从佛那儿听来的。”阿难比佛小了很多岁,佛十九出家,三十岁成佛;佛成佛的那一天,就是阿难出世的时候。阿难在他二十岁,才出家给佛当侍者,在二十岁以前,佛所说的经典,他也没有听过;那么他怎么又会在结集经藏的时候,去结集经典呢?

  阿难是佛的堂弟,二十岁的时候才出家,在以前佛所说的经典,他也没有听过;可是由于阿难发愿请佛重说,所以佛在秘密之中,把以前所说过的经典,都给阿难再重说一遍。阿难对佛所说的经典,是从始至终,他都“一闻永记”,一历耳根,永远存在他心里。所谓“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佛的法,就好像大海水似的,流到阿难的心里头去。

  又者,阿难是大权示现;权,是权巧方便。因为阿难在过去,一切佛所说的经藏,都是由他来结集的;所以他就是没有听过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但是他开悟了之后,对于过去所有佛所说的法藏,都可以回忆起来。每一尊佛所说的法,都是一样的;现在在释迦牟尼佛的法会下,他把以前所受的经教,也都可以回忆得起来,就是阿难没有听过以前所说的佛经,他也能完全记得。

  C2 时主及处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一时:就是时成就。“时”因为没有一定,如果要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在印度的时,跟中国的时就不相同。因为历数的关系,在以前,大约每一个国家,都单有它的年月日时,不相同的;若说是在什么年月日时,未免就要考古家费很大的脑筋去研究。所以在翻译佛经时,就说“有这么一个时候”;哪一个时候?就是释迦牟尼佛说《法华经》的那个时候。

妙法莲华经第一品读诵

  佛:是主成就。佛,是半梵语,具足说就叫“佛陀耶”,又叫“布达耶”。中国人习惯愿意省文,就单单说一个“佛”字。中国人,人人都认识这个“佛”字;可是你叫他讲这“佛”字的意思,人人都不会讲。

  佛,在中国本来没有这个字,是后人造出的这一个“佛”字。佛者,觉也,就是觉悟。觉有三种:

  (一)本觉:本来的佛性就是觉悟的,也不需要经过修行。

  (二)始觉:方才开始觉悟。好像我们本来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没有觉悟,这只有本觉,而没有始觉。我们发心想要学佛法,研究佛教的道理;这一开始的时候,叫始觉,开始觉悟了。

  (三)究竟觉:开始觉悟后,一天就比一天觉悟得多一点;好像听经,我们听一次经,就多明白一点佛法。一天就明白一点,十天就明白很多了;等到有一天,就完全把佛法都明白了、了解了!你完全明白的那个时候,也就成佛了;你成佛了,这叫究竟觉。

  又有三种的讲法,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一)自觉,就是自己觉悟。自觉和凡夫就不同了;凡夫是不觉,他没有觉悟。什么人叫自觉呢?是二乘人,就是声闻、缘觉。所以这二乘的小乘人,只能自觉,而不能觉他。

  (二)觉他,就是菩萨。二乘和凡夫不同,菩萨和二乘又不同。怎么叫觉他?就是我自己觉悟这个道理了,我把这道理发扬光大,把所觉悟的道理,去向每一个人讲说,愿其他的人统统都觉悟了,这叫觉他。这是菩萨自利利他,自己得到利益了,又要以这个利益,去利益一切的众生。二乘的人就不是这样,他只知自利,而不知道利他;只知道我自己明白了,不管其他的众生,所以叫这二乘人是自了汉。佛骂这种二乘人叫焦芽败种,因为他不会令佛法发扬光大,就等于已经生出的芽又乾了,不生了;虽然是种子,种到地里,但这种子坏了!

  (三)觉行圆满。菩萨虽然能觉他,而没能觉行圆满;觉满,就是“佛”了,所以这和菩萨又不同了。佛是“三觉圆,万德备”,这三种的觉悟都圆满,所有一切的德行也都完备了,所以就成为佛。

  这位佛是指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出生,是净饭王的太子,名字叫悉达多;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佛,说法四十九年,法会有三百余会。阿难比佛小三十岁,二十岁才出家;所以佛说法,他听了二十九年法。以前二十年所讲的,佛用神通力,秘密地向他宣说;阿难一历耳根,永远都不会忘。所以结集经藏时,阿难把佛所说的经典,都清清楚楚的记下来。

  住王舍城:这个“住”,有的经藏就讲“在”,讲“佛在王舍城”。“住”就是“在”,“在”也就是“住”;佛在王舍城的东北方,在舍卫国里。舍卫国是梵语;翻译为“丰德”。丰,是说这个国家,所谓“人有五欲财宝之丰,人有多闻解脱之德”。五欲,是色、声、香、味、触这五尘,也就是财、色、名、食、睡这五种;这国家,五欲的境界非常丰富。多闻,人欢喜读诵书;解脱,很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所以这国家,就叫丰德。

  耆阇崛山中:耆阇崛山,也就是灵鹫山;因为山形犹如一只鹫鸟;灵鹫,这是一种灵鸟。

  “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王舍城耆阇崛山”是处成就,“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是众成就。在其他的经典多数是说“一千二百五十人”,可是在法华会上的人特别多,有万二千人俱。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