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本大般涅槃经 第三十三卷
迦葉菩萨品第二十四之三
“ 善男子 , 智不具足 , 凡有五事 。 是人知已 , 求近善友 。 如是善友 , 当观是人贪欲 、 瞋恚 、 愚痴 、 思觉 , 何者偏多 。 若知是人贪欲多者 , 即应为说不净观法 , 瞋恚多者为说慈悲 , 思觉多者教令数息 , 著我多者当为分析十八界等 。 是人闻已至心受持 , 心受持已如法修行 , 如法行已次第获得四念处观身 、 受 、 心 、 法 , 得是观已次第复观十二因缘 , 如是观已次得暖法 。”
迦葉菩萨白佛言 :“ 世尊 , 一切众生悉有暖法 。 何以故 ? 如佛所说 , 三法和合名为众生 : 一寿 、 二暖 、 三识 。 若从是义 , 一切众生应先有暖 , 云何如来说言暖法因善友生 ?”
佛言 :“ 善男子 , 如汝所问有暖法者 , 一切众生至一阐提皆悉有之 。 如我今者所说暖法 , 要因方便然后乃得 , 本无今有 。 以是义故 , 非诸众生一切先有 。 是故汝今不应难言 , 一切众生皆有暖法 。 善男子 , 如是暖法 , 是色界法 , 非欲界有 。 若言一切众生有者 , 欲界众生亦皆应有 。 欲界无故 , 当知一切不必悉有 。 何以故 ? 我弟子有 , 外道则无 。 以是义故 , 一切众生不必悉有 。 善男子 , 一切外道唯观六行 , 我诸弟子具足十六行 。 是十六行 , 一切众生不必悉有 。”
迦葉菩萨白佛言 :“ 世尊 , 所言暖法 , 云何名暖 ? 为自性暖 ? 为他故暖 ?”
佛言 :“ 善男子 , 如是暖法 , 自性是暖 , 非他故暖 。”
迦葉菩萨言 :“ 世尊 , 如来先说马师满宿无有暖法 。 何以故 ? 于三宝所无信心故 , 是故无暖 。 当知信心即是暖法 。”
“ 善男子 , 信非暖法 。 何以故 ? 因于信心后得暖故 。 善男子 , 夫暖法者即是智慧 。 何以故 ? 观四谛故 , 是故名之为十六行 , 行即是智 。 善男子 , 如汝所问 , 何因缘故名为暖者 ? 善男子 , 夫暖法者 , 即是八圣道之火相 , 故名为暖 。 善男子 , 譬如攒火 , 先有暖气 , 次有火生 , 后则烟出 ; 是无漏道亦复如是 , 暖者即是十六行也 , 火者即是须陀洹果 , 烟者即是修道断结 。”
迦葉菩萨复白佛言 :“ 世尊 , 如是暖法 , 亦是有法 , 亦是有为 。 是法报得色界五阴 , 是故名有 。 是因缘故复名有为 。 若是有为 , 云何能为无漏道相 ?”
佛言 :“ 善男子 , 如是 , 如是 , 如汝所说 。 善男子 , 如是暖法虽是有为有法 , 还能破坏有为有法 , 是故能为无漏道相 。 善男子 , 如人乘马亦爱亦策 ; 暖心亦尔 , 爱故受生 , 厌故观行 。 是故虽复有法有为 , 而能与彼正道作相 。 得暖法人 , 七十三种 , 欲界十种 , 是人具足一切烦恼 。 从断一分至于九分 , 如欲界初禅乃至无所有处亦复如是 , 是名七十三种 。
“ 如是等人得暖法已 , 则不复能断于善根作五逆罪 、 犯四重禁 。 是人二种 : 一 、 遇善友 , 二 、 遇恶友 。 遇恶友者暂出还没 , 遇善友者遍观四方 。 观四方者即是顶法 。 是法虽复性是五阴 , 亦缘四谛 , 是故得名遍观四方 。 得顶法已 , 次得忍法 。 是忍亦尔 , 性亦五阴 , 亦缘四谛 。 是人次得世第一法 。 是法虽复性是五阴 , 亦缘四谛 。 是人次第得苦法忍 。 忍性是慧 , 缘于一谛 。 如是忍法缘一谛已 , 乃至见断烦恼得须陀洹果 , 是名第四遍观四方 。 四方者即是四谛 。”
迦葉菩萨白佛言 :“ 世尊 , 如佛先说 , 须陀洹人所断烦恼 , 犹如纵广四十里水 , 其余在者如一毛渧 , 此中云何说断三结名须陀洹 : 一者 、 我见 , 二者 、 非因见因 , 三者 、 疑网 ? 世尊 , 何因缘故名须陀洹遍观四方 ? 复何因缘名须陀洹 ? 复何因缘说须陀洹喻以 [ 魚 + 昔 ] 鱼 ?”
佛言 :“ 善男子 , 须陀洹人虽复能断无量烦恼 , 此三重故亦摄一切须陀洹人所断结故 。 善男子 , 譬如大王出游巡时 , 虽有四兵 , 世人俱言王来王去 。 何以故 ? 世间重故 。 是三烦恼亦复如是 。 何因缘故名之为重 ? 一切众生常所起故 , 微难识故 , 故名为重 。 如是三结难可断故 , 能为一切烦恼因故 , 是三对治之怨敌故 , 谓戒 、 定 、 慧 。 善男子 , 有诸众生闻须陀洹能断如是无量烦恼 , 则生退心 。 便作是言 :‘ 众生云何能断如是无量烦恼 ?’ 是故如来方便说三 。
“ 如汝所问 , 何因缘故 , 须陀洹人喻观四方 ? 善男子 , 须陀洹人观于四谛获得四事 : 一者 、 住坚固道 , 二者 、 能遍观察 , 三者 、 能如实见 , 四者 、 能坏大怨 。 坚固道者 , 是须陀洹所有五根无能动者 , 是故名为住坚固道 。 能遍观者 , 悉能呵责内外烦恼 。 如实见者即是忍智 。 坏大怨者谓四颠倒 。
“ 如汝所问 , 何因缘故 , 名须陀洹者 ? 善男子 , 须名无漏 , 陀洹名修习 , 修习无漏故名须陀洹 。 善男子 , 复有须者名流 , 流有二种 : 一者 、 顺流 , 二者 、 逆流 。 以逆流故名须陀洹 。”
迦葉菩萨言 :“ 世尊 , 若从是义 , 何因缘故 , 斯陀含人 、 阿那含人 、 阿罗汉人不得名为须陀洹耶 ?”
“ 善男子 , 从须陀洹乃至诸佛 , 亦得名为须陀洹 。 若斯陀含乃至诸佛无须陀洹 , 云何得名斯陀含乃至佛 ? 一切众生名有二种 : 一者 、 旧 , 二者 、 客 。 凡夫之时有世名字 , 既得道已更为立名 , 名须陀洹 。 以先得故名须陀洹 , 以后得故名斯陀含 , 是人亦名须陀洹 , 亦名斯陀含 , 乃至佛亦复如是 。 善男子 , 流有二种 : 一者 、 解脱 , 二者 、 涅槃 。 一切圣人皆有是二 , 亦可得名须陀洹 , 亦名斯陀含 , 乃至佛亦复如是 。 善男子 , 须陀洹者亦名菩萨 。 何以故 ? 菩萨者即是尽智及无生智 , 须陀洹人亦复求索如是二智 , 是故当知须陀洹人得名菩萨 。 须陀洹人亦得名觉 。 何以故 ? 正觉见道断烦恼故 , 正觉因果故 , 正觉共道及不共道故 。 斯陀含乃至阿罗汉亦复如是 。 善男子 , 是须陀洹凡有二种 : 一者 、 利根 , 二者 、 钝根 。 钝根之人人天七返 , 是钝根人复有五种 , 或有六返五四三二 ; 利根之人 , 现在获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 。
“ 善男子 , 如汝所问 , 何因缘故须陀洹人喻以 [ 魚 + 昔 ] 鱼 ? 善男子 ,[ 魚 + 昔 ] 鱼有四事 : 一者 、 骨细故轻 , 二者 、 有翅故轻 , 三者 、 乐见光明 , 四者 、 衔物坚持 。 须陀洹人亦有四事 , 言骨细者喻烦恼微 , 言有翅者喻奢摩他 、 毗婆舍那 , 乐见光明喻于见道 , 衔物坚持喻闻如来说无常 、 苦 、 无我 、 不净坚持不舍 。 犹如魔王化作佛像 , 首罗长者见已心惊 。 魔见长者其心动已 , 即语长者 :‘ 我先所说四真谛者 , 是说不真 。 今当为汝更说五谛 、 六阴 、 十三入 、 十九界 。’ 长者闻已 , 寻观法相都无此理 , 是故坚持其心不动 。”
迦葉菩萨白佛言 :“ 世尊 , 是须陀洹 , 先得道故名须陀洹 , 以初果故名须陀洹 。 若先得道名须陀洹者 , 得苦法忍时 , 何故不得名须陀洹 , 乃名为向 ? 若以初果名须陀洹 , 外道之人先断烦恼至无所有处 , 修无漏道得阿那含果 , 何故不名为须陀洹 ?”
“ 善男子 , 以初果故名须陀洹 。 如汝所问 , 外道之人先断烦恼至无所有处 , 修无漏道得阿那含 , 何故不名须陀洹者 ? 善男子 , 以初果故名须陀洹 , 是人尔时具足八智及十六行 。”
迦葉言 :“ 世尊 , 得阿那含人亦复如是 , 亦得八智 , 具十六行 , 何故不得名须陀洹 ?”
“ 善男子 , 有漏十六行有二种 : 一者 、 共 , 二者 、 不共 。 无漏十六行亦有二种 : 一者 、 向果 , 二者 、 得果 。 八智亦二 : 一者 、 向果 , 二者 、 得果 。 须陀洹人舍共十六行 , 得不共十六行 , 舍向果八智 , 得果八智 。 阿那含人即不如是 , 是故初果名须陀洹 。 善男子 , 须陀洹人缘于四谛 , 阿那含人唯缘一谛 , 是故初果名须陀洹 , 以是因缘喻以 [ 魚 + 昔 ] 鱼 。 遍观已行者即是斯陀含 , 系心修道 , 为断贪欲 、 瞋 、 痴 、 憍慢 ; 如彼 [ 魚 + 昔 ] 鱼遍观方已 , 为食故行 。 行已复住 , 喻阿那含得食已住 。 是阿那含凡有二种 : 一者 、 现在得阿那含 , 进修即得阿罗汉果 ; 二者 、 贪著色界 、 无色界中寂静三昧 , 是人不受欲界身故名阿那含 。 是阿那含复有五种 : 一者 、 中般涅槃 , 二者 、 受身般涅槃 , 三者 、 行般涅槃 , 四者 、 无行般涅槃 , 五者 、 上流般涅槃 。 复有六种 : 五种如上 , 六 、 现在般涅槃 。 复有七种 : 六种如上 , 七 、 无色界般涅槃 。 行般涅槃复有二种 : 或受二身 , 或受四身 。 若受二身 , 是名利根 ; 若受四身 , 是名钝根 。 复有二种 : 一者 、 精进无自在定 , 二者 、 懈怠有自在定 。 复有二种 : 一者 、 具精进 、 定 , 二者 、 不具是二 。 善男子 , 欲 、 色众生有二种业 : 一者 、 作业 , 二 、 受生业 。 中涅槃者 , 唯有作业 , 无受生业 , 是故于中而般涅槃 ; 舍欲界身 , 未至色界 , 以利根故于中涅槃 。 是中涅槃阿那含人有四种心 : 一者 、 非学非无学 , 二者 、 学 , 三者 、 无学 , 四者 、 非学非无学 。 入于涅槃 , 云何复名中般涅槃 ? 善男子 , 是阿那含四种心中 , 二是涅槃 , 二非涅槃 , 是故名为中般涅槃 。 受身涅槃复有二种 : 一者 、 作业 , 二者 、 生业 。 是人舍欲界身 , 受色界身 , 精勤修道 , 尽其寿命入于涅槃 。”
迦葉菩萨言 :“ 世尊 , 若言尽命入涅槃者 , 云何而言受身涅槃 ?”
佛言 :“ 善男子 , 是人受身然后乃断三界烦恼 , 是故名为受身涅槃 。 善男子 , 行般涅槃者常修行道 , 以有为三昧力故 , 能断烦恼入于涅槃 , 是名行般涅槃 。 无行般涅槃者 , 是人定知当得涅槃是故懈怠 , 亦以有为三昧力故 , 寿尽则得入于涅槃 , 是名无行般涅槃 。 上流般涅槃者 , 若有人得第四禅已 , 是人生于初禅爱心 , 以是因缘退生初禅 。 是有二流 : 一 、 烦恼流 , 二者 、 道流 。 以道流故 , 是人寿尽生二禅爱 , 以爱因缘生于二禅 , 至第四禅亦复如是 。 是四禅中复有二种 : 一者 、 入无色界 , 二者 、 入五净居 。 如是二人 , 一乐三昧 , 二乐智慧 。 乐智慧者入五净居 , 乐三昧者入无色界 。 如是二人 : 一者 、 修第四禅有五阶差 , 二者 、 不修 。 云何为五 ? 下 、 中 、 上 、 上中 、 上上 。 修上上者处无小天 , 修上中者处善见天 , 修上品者处善可见天 , 修中品者处无热天 , 修下品者处少广天 。 如是二人 , 一乐论议 , 二乐寂静 。 乐寂静者入无色界 , 乐论议者处五净居 。 复有二种 : 一者 、 修熏禅 , 二者 、 不修熏禅 。 修熏禅者入五净居 , 不修熏禅者生无色界 , 尽其寿命而般涅槃 , 是名上流般涅槃 。 若欲入于无色界者 , 即不能修四禅五差 。 若修五差 , 则能呵责无色界定 。”
迦葉菩萨白佛言 :“ 世尊 , 中涅槃者则是利根 。 若利根者 , 何不现在入涅槃耶 ? 何故欲界有中涅槃 , 色界则无 ?”
佛言 :“ 善男子 , 是人现在四大羸劣不能修道 。 虽有比丘四大康健 , 无有房舍 、 饮食 、 衣服 、 卧具 、 医药 , 众缘不具 , 是故不得现在涅槃 。 善男子 , 我昔一时在舍卫国阿那邠低精舍 , 有一比丘来至我所 , 作如是言 :‘ 世尊 , 我常修道 , 而不能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 。’ 我时即告阿难言 :‘ 汝今当为是比丘具诸所须 。’ 尔时 , 阿难将是比丘至祇陀林 , 与好房舍 。 是时比丘语阿难言 :‘ 大德 , 唯愿为我庄严房舍 , 净洁修治 , 七宝严丽 , 悬缯幡盖 。’ 阿难言 :‘ 世间贫者乃名沙门 , 我当云何能办是事 ?’ 是比丘言 :‘ 大德 , 若能为我作者善 。 若不能者 , 我当还往至世尊所 。’ 尔时 , 阿难即往佛所 , 作如是言 :‘ 世尊 , 向者比丘 , 从我求索种种庄严七宝幡盖 , 不审是事当云何耶 ?’ 我于尔时复告阿难 :‘ 汝今还去 , 随比丘意 , 所须之物为办具之 。’ 尔时 , 阿难即还房中 , 为是比丘事事具办 。 比丘得已 , 系念修道 , 不久即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 。 善男子 , 无量众生应入涅槃 , 以所乏故 , 妨乱其心 , 是故不得 。 善男子 , 复有众生多喜教化 , 其心匆务不能得定 , 是故不得现在涅槃 。
“ 善男子 , 如汝所问 , 何因缘故 , 舍欲界身有中涅槃 , 色界无者 ? 善男子 , 是人观于欲界烦恼因缘有二 : 一者 、 内 , 二者 、 外 。 而色界中无外因缘 。 欲界复有二种爱心 : 一者 、 欲爱 , 二者 、 食爱 。 观是二爱至心呵责 , 既呵责已得入涅槃 。 是欲界中能得呵责诸粗烦恼 , 所谓悭贪 、 瞋 、 妒 、 无惭无愧 , 以是因缘能得涅槃 。 又欲界道其性勇健 。 何以故 ? 得四果故 。 是故欲界有中涅槃 , 色界中无 。
“ 善男子 , 中涅槃者凡有三种 , 谓上中下 。 上者 , 舍身未离欲界 , 便得涅槃 。 中者 , 始离欲界 , 未至色界 , 便得涅槃 。 下者 , 离欲界已 , 至色界边 , 乃得涅槃 。 喻以 [ 魚 + 昔 ] 鱼得食已住 , 是人亦尔 。 云何名住 ? 处在色界及无色界得受身故 , 是故名住 。 不受欲界人 、 天 、 地狱 、 畜生 、 饿鬼 , 是故名住 。 已断无量诸烦恼结余少在故 , 是故名住 。 复何因缘名之为住 ? 终不造作共凡夫事 , 是故名住 。 自无所畏 , 不令他畏 , 是故名住 。 远离二爱 、 悭贪 、 瞋恚 , 是故名住 。
“ 善男子 , 到彼岸者喻阿罗汉 、 辟支佛 、 菩萨 、 佛 , 犹如神龟水陆俱行 。 何因缘故喻之以龟 ? 善藏五根故 。 是阿罗汉乃至诸佛亦复如是 , 善覆五根 , 是故喻龟 。 言水陆者 , 水喻世间 , 陆喻出世 。 是诸圣等亦复如是 , 能观一切恶烦恼故到于彼岸 , 是故喻以水陆俱行 。
“ 善男子 , 如恒河中七种众生 , 虽有鱼龟之名 , 不离于水 ; 如是微妙大涅槃中 , 从一阐提上至诸佛虽有异名 , 然亦不离于佛性水 。 善男子 , 是七众生 , 若善法 、 若不善法 、 若方便道 、 若解脱道 、 若次第道 、 若因若果 , 悉是佛性 。 是名如来随自意语 。”
迦葉菩萨言 :“ 世尊 , 若有因则有果 , 若无因则无果 。 涅槃名果 , 常故无因 , 若无因者 , 云何名果 ? 而是涅槃 , 亦名沙门 , 名沙门果 , 云何沙门 ? 云何沙门果 ?”
“ 善男子 , 一切世间有七种果 : 一者 、 方便果 , 二者 、 报恩果 , 三者 、 亲近果 , 四者 、 余残果 , 五者 、 平等果 , 六者 、 果报果 , 七者 、 远离果 。 方便果者 , 如世间人秋多收谷 , 咸相谓言得方便果 。 方便果者名业行果 , 如是果者有二种因 : 一者 、 近因 , 二者 、 远因 。 近因者所谓种子 , 远因者谓水粪人功 。 是名方便果 。 报恩果者 , 如世间人供养父母 , 父母咸言 :‘ 我今已得恩养之果 。’ 子能报恩 , 名之为果 。 如是果者 , 因亦二种 : 一者 、 近因 , 二者 、 远因 。 近者即是父母过去纯善之业 , 远者即是所生孝子 。 是名报恩果 。 亲近果者 , 譬如有人亲近善友 , 或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 。 是人唱言 :‘ 我今已得亲近果报 。’ 如是果者 , 因有二种 : 一者 、 近因 , 二者 、 远因 。 近者信心 , 远者善友 。 是名亲近果 。 余残果者 , 如因不杀 , 得第三身 , 延年益寿 , 是名残果 。 如是果者有二种因 : 一者 、 近因 , 二者 、 远因 。 近者即是身口意净 , 远者即是延年益寿 。 是名残果 。 平等果者 , 谓世界器 。 如是果者亦二种因 : 一者 、 近因 , 二者 、 远因 。 近因者所谓众生修十善业 , 远因者所谓三灾 。 是名平等果 。 果报果者 , 如人获得清净身已 , 修身口意清净之业 , 是人便说我得果报果 。 如是果者 , 因有二种 : 一者 、 近因 , 二者 、 远因 。 近因者所谓现在身口意净 , 远因者所谓过去身口意净 。 是名果报果 。 远离果者即是涅槃 , 离诸烦恼一切善业 。 是涅槃因 , 复有二种 : 一者 、 近因 , 二者 、 远因 。 近者即是三解脱门 , 远因者即无量世所修善法。
“ 善男子 , 如世间法或说生因 , 或说了因 ; 出世之法亦复如是 , 亦说生因 , 亦说了因 。 善男子 , 三解脱门 、 三十七品 , 能为一切烦恼作不生生因 , 亦为涅槃而作了因 。 善男子 , 远离烦恼则得了了见于涅槃 , 是故涅槃唯有了因 , 无有生因 。
“ 善男子 , 如汝所问 , 云何沙门 ? 云何沙门果者 ? 善男子 , 沙门那者 , 即八正道 ; 沙门果者 , 从道毕竟永断一切贪瞋痴等 , 是名沙门 、 沙门果 。”
迦葉菩萨言 :“ 世尊 , 何因缘故八正道者名沙门那 ?”
“ 善男子 , 世言沙门 , 名乏那者名道 。 如是道者 , 断一切乏 , 断一切道 , 以是义故 , 名八正道为沙门那 。 从是道中获得果故 , 名沙门果 。 善男子 , 又沙门那者 , 如世间人有乐静者亦名沙门 ; 如是道者亦复如是 , 能令行者离身口意恶邪命等得乐寂静 , 是故名之为沙门那 。 善男子 , 如世下人能作上人 , 是名沙门 ; 如是道者亦复如是 , 能令下人作上人故 , 是故得名为沙门那 。
“ 善男子 , 阿罗汉人修是道者得沙门果 , 是故得名到于彼岸 。 阿罗汉果者即是无学五分法身 —— 戒 、 定 、 慧 、 解脱 、 解脱知见 , 因是五分得到彼岸 , 是故名为到于彼岸 。 到彼岸故而自说言 :‘ 我生已尽 , 梵行已立 , 所作已办 , 更不受有 。’ 善男子 , 是阿罗汉永断三世生因缘故 , 是故自说 ‘ 我生已尽 ’; 亦断三界五阴身故 , 是故复言 ‘ 我生已尽 ’; 所修梵行已毕竟故 , 是故唱言 ‘ 梵行已立 ’; 又舍学道亦名已立 , 如本所求今日已得 , 是故唱言 ‘ 所作已办 ’; 修道得果亦言已办 , 获得尽智 、 无生智故 , 唱言 ‘ 我生已尽 , 尽诸有结 ’。 以是义故 , 名阿罗汉得到彼岸 。 如阿罗汉 , 辟支佛亦复如是 。 菩萨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罗蜜名到彼岸 。 是佛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 , 名为具足六波罗蜜 。 何以故 ? 得六波罗蜜果故 , 以得果故名为具足 。
“ 善男子 , 是七众生不修身 、 不修戒 、 不修心 、 不修慧 , 不能修习如是四事 , 则能造作五逆重罪 , 能断善根 、 犯四重禁 、 谤佛法僧 , 是故得名为常沉没 。 善男子 , 是七人中有能亲近善知识者 , 至心听受如来正法 , 内善思惟 , 如法而住 , 精勤修习身戒心慧 , 是故得名渡生死河到于彼岸 。 若有说言一阐提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 是名染著 ; 若言不得 , 是名虚妄 。 善男子 , 是七种人 , 或有一人具七 , 或有七人各一 。
“ 善男子 , 若有心口异想异说 , 言一阐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 当知是人谤佛法僧 ; 若人心口异想异说 , 言一阐提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是人亦名谤佛法僧 。 善男子 , 若有说言 , 八圣道分 , 凡夫所得 , 是人亦名谤佛法僧 ; 若有说言 , 八圣道分 , 非凡夫得 , 是人亦名谤佛法僧 。 善男子 , 若有说言 , 一切众生定有佛性 、 定无佛性 , 是人亦名谤佛法僧 。
“ 善男子 , 是故我于契经中说 , 有二种人谤佛法僧 : 一者 、 不信 , 瞋恚心故 ; 二者 、 虽信 , 不解义故 。 善男子 , 若人信心 , 无有智慧 , 是人则能增长无明 ; 若有智慧 , 无有信心 , 是人则能增长邪见 。 善男子 , 不信之人瞋恚心故 , 说言无有佛法僧宝 ; 信者无慧颠倒解义 , 令闻法者谤佛法僧 。 善男子 , 是故我说 , 不信之人瞋恚心故 , 有信之人无智慧故 , 是人能谤佛法僧宝 。
“ 善男子 , 若有说言 :‘ 一阐提等未生善法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是人亦名谤佛法僧 ; 若复有言 :‘ 一阐提人舍一阐提 , 于异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是人亦名谤佛法僧 。 若复说言 :‘ 一阐提人能生善根 , 生善根已相续不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故言一阐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当知是人不谤三宝 。
“ 善男子 , 若有人言 :‘ 一切众生定有佛性 , 常乐我净 , 不作不生 , 烦恼因缘故不可见 。’ 当知是人谤佛法僧 。 若有说言 :‘ 一切众生都无佛性 , 犹如兔角 , 从方便生 , 本无今有 , 已有还无 。’ 当知是人谤佛法僧 。 若有说言 :‘ 众生佛性非有如虚空 , 非无如兔角 。 何以故 ? 虚空常故 , 兔角无故 。 是故得言亦有亦无 , 有故破兔角 , 无故破虚空 。’ 如是说者不谤三宝 。
“ 善男子 , 夫佛性者 , 不名一法 , 不名十法 , 不名百法 , 不名千法 , 不名万法 。 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 一切善 、 不善 、 无记 , 尽名佛性 。 如来或时因中说果 , 果中说因 , 是名如来随自意语 。 随意语故名为如来 , 随意语故名阿罗呵 , 随意语故名三藐三佛陀 。”
迦葉菩萨言 :“ 世尊 , 如佛所说 , 众生佛性犹如虚空 , 云何名为如虚空耶 ?”
“ 善男子 , 虚空之性非过去 、 非未来 、 非现在 , 佛性亦尔 。 善男子 , 虚空非过去 。 何以故 ? 无现在故 。 法若现在可说过去 , 以无现在故无过去 。 亦无现在 。 何以故 ? 无未来故 。 法若未来可说现在 , 以无未来故无现在 。 亦无未来 。 何以故 ? 无现在 、 过去故 。 若有现在 、 过去则有未来 , 以无现在 、 过去故则无未来 。 以是义故 , 虚空之性 , 非三世摄 。 善男子 , 以虚空无故无有三世 , 不以有故无三世也 。 如虚空华 , 非是有故无有三世 ; 虚空亦尔 , 非是有故无有三世 。 善男子 , 无物者即是虚空 , 佛性亦尔 。 善男子 , 虚空无故非三世摄 , 佛性常故非三世摄 。 善男子 , 如来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无变易 , 以是义故 , 无有三世犹如虚空 。 善男子 , 虚空无故非内非外 , 佛性常故非内非外 , 故说佛性犹如虚空 。 善男子 , 如世间中无挂碍处名为虚空 ;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 , 于一切佛法无有挂碍 , 故言佛性犹如虚空 。 以是因缘 , 我说佛性犹如虚空 。”
迦葉菩萨白佛言 :“ 世尊 , 如来 、 佛性 、 涅槃非三世摄而名为有 , 虚空亦非三世所摄 , 何故不得名为有耶 ?”
佛言 :“ 善男子 , 为非涅槃名为涅槃 , 为非如来名为如来 , 为非佛性名为佛性 。 云何名为非涅槃耶 ? 所谓一切烦恼有为之法 , 为破如是有为烦恼 , 是名涅槃 。 非如来者 , 谓一阐提至辟支佛 , 为破如是一阐提等至辟支佛 , 是名如来 。 非佛性者 , 所谓一切墙壁瓦石无情之物 , 离如是等无情之物 , 是名佛性 。 善男子 , 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 。”
迦葉菩萨白佛言 :“ 世尊 , 世间亦无 , 非四大对 , 而犹得名四大是有 。 虚空无对 , 何故不得名之为有 ?”
佛言 :“ 善男子 , 若言涅槃非三世摄 , 虚空亦尔者 , 是义不然 。 何以故 ? 涅槃是有可见可证 , 是色足迹章句 、 是有 、 是相 、 是缘 、 是归依处 , 寂静光明 , 安隐彼岸 , 是故得名非三世摄 。 虚空之性 , 无如是法 , 是故名无 。 若有离于如是等法更有法者 , 应三世摄 。 虚空若同是有法者 , 不得非是三世所摄 。 善男子 , 如世人说 :‘ 虚空名为无色无对 , 不可睹见 。’ 若无色无对不可见者即心数法 。 虚空若同心数法者 , 不得不是三世所摄 。 若三世摄即是四阴 , 是故离四阴已无有虚空 。
“ 复次 , 善男子 , 诸外道言 :‘ 夫虚空者 , 即是光明 。’ 若是光明即是色法 , 虚空若尔是色法者即是无常 , 是无常故三世所摄 , 云何外道说非三世 ? 若三世摄则非虚空 , 亦可说言虚空是常 。 善男子 , 复有人言 :‘ 虚空者即是住处 。’ 若有住处即是色法 , 而一切处皆是无常三世所摄 , 虚空亦常非三世摄 , 若说处者 , 知无虚空 。 复有说言 :‘ 虚空者即是次第 。’ 若是次第即是数法 , 若是可数即三世摄 , 若三世摄 , 云何言常 ? 善男子 , 若复说言 :‘ 夫虚空者不离三法 : 一者空 , 二者实 , 三者空 、 实 。’ 若言空是 , 当知虚空是无常法 。 何以故 ? 实处无故 。 若言实是 , 当知虚空亦是无常 。 何以故 ? 空处无故 。 若空 、 实是 , 当知虚空亦是无常 。 何以故 ? 二处无故 。 是故虚空名之为无 。 善男子 , 如说虚空是可作法 , 如说去树去舍而作虚空 , 平作虚空 , 覆于虚空 , 上于虚空 , 画虚空色如大海水 , 是故虚空是可作法 。 一切作法皆是无常犹如瓦瓶 , 虚空若尔应是无常 。 善男子 , 世间人说一切法中无挂碍处名虚空者 , 是无碍处于一法所 , 为具足有 、 为分有耶 ? 若具足有 , 当知余处则无虚空 。 若分有者 , 则是彼此可数之法 , 若是可数 , 当知无常 。
“ 善男子 , 若有人说虚空无碍与有并合 , 又复说言虚空在物如器中果 , 二俱不然 。 何以故 ? 若言并合 , 则有三种 : 一 、 异业合 , 如飞鸟集树 ; 二 、 共业合 , 如两羊相触 ; 三 、 已合共合 , 如二双指合在一处 。 若言异业共合 , 异则有二 : 一 、 是物业 , 二 、 虚空业 。 若空业合物 , 空则无常 ; 若物业合空 , 物则不遍 , 如其不遍 , 是亦无常 。 若言虚空是常 , 其性不动 , 与动物合者 , 是义不然 。 何以故 ? 虚空若常 , 物亦应常 ; 物若无常 , 空亦无常 ; 若言虚空亦常无常 , 无有是处 。 若共业合 , 是义不然 。 何以故 ? 虚空名遍 , 若与业合 , 业亦应遍 , 若是遍者应一切遍 , 若一切遍应一切合 , 不应说有合与不合 。 若言已合共合 , 如二双指合 , 是义不然 。 何以故 ? 先无有合 , 后方合故 。 先无后有 , 是无常法 。 是故不得说言虚空已合共合 。 如世间法先无后有是物无常 , 虚空若尔亦应无常 。 若言虚空在物如器中果 , 是义不然 。 何以故 ? 如是虚空先无器时 , 在何处住 ? 若有住处 , 虚空则多 , 如其多者 , 云何言常 、 言一 、 言遍 ? 若使虚空离空有住 , 有物亦应离虚空住 , 是故当知无有虚空 。 善男子 , 若有说言指住之处名为虚空 , 当知虚空是无常法 。 何以故 ? 指有四方 , 若有四方当知虚空亦有四方 。 一切常法都无方所 , 以有方故 , 虚空无常 。 若是无常 , 不离五阴 , 要离五阴 , 是无所有 。
“ 善男子 , 有法若从因缘住者 , 当知是法名为无常 。 善男子 , 譬如一切众生树木因地而住 , 地无常故 , 因地之物次第无常 。 善男子 , 如地因水 , 水无常故 , 地亦无常 ; 如水因风 , 风无常故 , 水亦无常 ; 风依虚空 , 虚空无常故 , 风亦无常 。 若无常者 , 云何说言虚空是常 , 遍一切处 ? 虚空无故 , 非是过去 、 未来 、 现在 ; 亦如兔角是无物故 , 非是过去 、 未来 、 现在 。 是故我说佛性常故非三世摄 , 虚空无故非三世摄 。 善男子 , 我终不与世间共诤 。 何以故 ? 世智说有 , 我亦说有 ; 世智说无 , 我亦说无 。”
迦葉菩萨言 :“ 世尊 , 菩萨摩诃萨具足几法 , 不与世诤 , 不为世法之所沾污 ?”
佛言 :“ 善男子 , 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不与世诤 , 不为世法之所沾污 。 何等为十 ? 一者 、 信心 , 二者 、 有戒 , 三者 、 亲近善友 , 四者 、 内善思惟 , 五者 、 具足精进 , 六者 、 具足正念 , 七者 、 具足智慧 , 八者 、 具足正语 , 九者 、 乐于正法 , 十者 、 怜愍众生 。 善男子 , 菩萨具足如是十法不与世诤 , 不为世法之所沾污 , 如优钵罗华 。”
迦葉菩萨白佛言 :“ 世尊 , 如佛所说 , 世智说有 , 我亦说有 ; 世智说无 , 我亦说无 。 何等名为世智有无 ?”
佛言 :“ 善男子 , 世智若说色是无常 、 苦 、 空 、 无我 , 乃至识亦如是 。 善男子 , 是名世智说有 , 我亦说有 。 善男子 , 世智说色无有常乐我净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善男子 , 是名世智说无 , 我亦说无 。”
迦葉菩萨白佛言 :“ 世尊 , 世间智者 , 即佛菩萨一切圣人 。 若诸圣人 , 色是无常 、 苦 、 空 、 无我 , 云何如来说佛色身常恒无变 ? 世间智者所说无法 , 云何如来说言是有 ? 如来世尊作如是说 , 云何复言不与世诤 , 不为世法之所沾污 ? 如来已离三种颠倒 , 所谓想倒 、 心倒 、 见倒 。 应说佛色实是无常 , 今乃说常 , 云何得名远离颠倒不与世诤 ?”
佛言 :“ 善男子 , 凡夫之色从烦恼生 , 是故智说色是无常 、 苦 、 空 、 无我 ; 如来色者 , 远离烦恼 , 是故说是常恒无变 。”
迦葉菩萨言 :“ 世尊 , 云何为色从烦恼生 ?”
“ 善男子 , 烦恼三种 , 所谓欲漏 、 有漏 、 无明漏 。 智者应当观是三漏所有罪过 。 所以者何 ? 知罪过已则能远离 。 譬如医师先诊病脉 , 知病所在 , 然后授药 。 善男子 , 如人将盲 , 至蕀林中舍之而还 , 盲人于后甚难得出 , 设得出者 , 身体坏尽 ; 世间凡夫亦复如是 , 不能知见三漏过患则随逐行 , 如其见者则能远离 , 知罪过已 , 虽受果报 , 果报轻微 。 善男子 , 有四种人 : 一 、 作业时重 , 受报时轻 ; 二 、 作业时轻 , 受报时重 ; 三 、 作业时重 , 受报亦重 ; 四 、 作业时轻 , 受报亦轻 。 善男子 , 若人能观烦恼罪过 , 是人作业受果俱轻 。
“ 善男子 , 有智之人作如是念 :‘ 我应远离如是等漏 , 又复不应作如是等鄙恶之事 。 何以故 ? 我今未得脱于地狱 、 饿鬼 、 畜生 、 人 、 天报故 。 我若修道 。 当因是力破坏诸苦 。’ 是人观已 , 贪欲 、 瞋恚 、 愚痴微弱 。 既见贪欲瞋痴轻已 , 其心欢喜 , 复作是念 :‘ 我今如是皆由修道因缘力故 , 令我得离不善之法 , 亲近善法 。 是故现在得见正道 , 应当勤加而修习之 。’ 是人因是勤修道力 , 远离无量诸恶烦恼 , 及离地狱 、 饿鬼 、 畜生 、 人 、 天果报 。 是故我于契经中说 , 当观一切有漏烦恼及有漏因 。 何以故 ? 有智之人若但观漏 , 不观漏因 , 则不能断诸烦恼也 。 何以故 ? 智者观漏 , 从是因生 , 我今断因 , 漏则不生 。 善男子 , 如彼医师 , 先断病因 , 病则不生 ; 智者先断烦恼因者 , 亦复如是 。 有智之人先当观因 , 次观果报 , 知从善因生于善果 , 知从恶因生于恶果 , 观果报已远离恶因 。 观果报已 , 复当次观烦恼轻重 ; 观轻重已 , 先离重者 ; 既离重已 , 轻者自去 。
“ 善男子 , 智者若知烦恼 、 烦恼因 、 烦恼果报 、 烦恼轻重 , 是人尔时精勤修道 , 不息不悔 , 亲近善友 , 至心听法 , 为灭如是诸烦恼故 。 善男子 , 譬如病者 , 自知病轻必可除差 , 虽得苦药服之不悔 ; 有智之人亦复如是 , 勤修圣道 , 欢喜不愁 , 不息不悔 。 善男子 , 若人能知烦恼 、 烦恼因 、 烦恼果报 、 烦恼轻重 , 为除烦恼故勤修圣道 , 是人不从烦恼生色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若不能知烦恼 、 烦恼因 、 烦恼果报 、 烦恼轻重 , 不勤修习 , 是人则从烦恼生色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善男子 , 知烦恼 、 烦恼因 、 烦恼果报 、 烦恼轻重 , 为断烦恼修行道者 , 即是如来 。 以是因缘 , 如来色常乃至识常 。 善男子 , 不知烦恼 、 烦恼因 、 烦恼果报 、 烦恼轻重 , 不能修道即是凡夫 。 是故凡夫色是无常 , 受想行识悉是无常 。 善男子 , 世间智者 、 一切圣人 、 菩萨诸佛说是二义 , 我亦如是说是二义 , 是故我说不与世间智者共诤 , 不为世法之所沾污 。”
迦葉菩萨复白佛言 :“ 世尊 , 如佛所说三有漏者 , 云何名为欲漏 、 有漏 、 无明漏耶 ?”
佛言 :“ 善男子 , 欲漏者 , 内恶觉观 , 因于外缘生于欲漏 。 是故我昔在王舍城告阿难言 :‘ 阿难 , 汝今受此女人所说偈颂 , 是偈乃是过去诸佛之所宣说 。 是故一切内恶觉观 , 外诸因缘 , 名之为欲 。’ 是名欲漏 。 有漏者 , 色 、 无色界内诸恶法外诸因缘 , 除欲界中外诸因缘内诸觉观 , 是名有漏 。 无明漏者 , 不能了知我及我所不别内外 , 名无明漏 。 善男子 , 无明即是一切诸漏根本 。 何以故 ? 一切众生无明因缘 , 于阴 、 入 、 界忆想作相 , 名为众生 , 是名想倒 、 心倒 、 见倒 , 以是因缘生一切漏 。 是故我于十二部经 , 说无明者 , 即是贪因 、 瞋因 、 痴因 。”
迦葉菩萨言 :“ 世尊 , 如来昔于十二部经说言 , 不善思惟因缘生于贪欲瞋痴 , 今何因缘乃说无明 ?”
“ 善男子 , 如是二法 , 互为因果 , 互相增长 。 不善思惟生于无明 , 无明因缘生不善思惟 。 善男子 , 其能生长诸烦恼者 , 皆悉名为烦恼因缘 。 亲近如是烦恼因缘 , 名为无明 、 不善思惟 。 如子生芽 , 子是近因 , 四大远因 , 烦恼亦尔 。”
迦葉菩萨白佛言 :“ 世尊 , 如佛所说 , 无明即漏 , 云何复言因无明故生于诸漏 ?”
佛言 :“ 善男子 , 如我所说无明漏者 , 是内无明 。 因于无明生诸漏者 , 是内外因 。 若说无明漏 , 是名内倒 , 不识无常 、 苦 、 空 、 无我 。 若说一切烦恼因缘 , 是名不知外我 、 我所 ; 若说无明漏 , 是名无始无终 , 从无明生阴 、 入 、 界等 。”
迦葉菩萨白佛言 :“ 世尊 , 如佛所说 , 有智之人知于漏因 。 云何名为知于漏因 ?”
“ 善男子 , 智者当观 , 何因缘故生是烦恼 ? 造作何行生此烦恼 ? 于何时中生此烦恼 ? 共谁住时生此烦恼 ? 何处止住生此烦恼 ? 观何事已生于烦恼 ? 受谁房舍 、 卧具 、 饮食 、 衣服 、 汤药而生烦恼 ? 何因缘故 , 转下作中 、 转中作上 、 下业作中 、 中业作上 ? 菩萨摩诃萨作是观时 , 则得远离生漏因缘 。 如是观时 , 未生烦恼遮令不生 , 已生烦恼便得除灭 。 是故我于契经中说 , 智者当观生烦恼因 。”
迦葉菩萨白佛言 :“ 世尊 , 众生一身云何能起种种烦恼 ?”
佛言 :“ 善男子 , 如一器中有种种子 , 得水雨已各各自生 ; 众生亦尔 , 器虽是一 , 爱因缘故 , 而能生长种种烦恼 。”
迦葉菩萨言 :“ 世尊 , 智者云何观于果报 ?”
“ 善男子 , 智者当观 , 诸漏因缘 , 能生地狱 、 饿鬼 、 畜生 。 是漏因缘 , 得人天身 , 即是无常 、 苦 、 空 、 无我 。 是身器中得三种苦 、 三种无常 。 是漏因缘 , 能令众生作五逆罪受诸恶报 , 能断善根 、 犯四重禁 、 诽谤三宝 。 智者当观 :‘ 我既受得如是之身 , 不应生起如是烦恼受诸恶果 。’”
迦葉菩萨言 :“ 世尊 , 有无漏果 , 复言智者断诸果报 , 无漏果报在断中不 ? 诸得道人有无漏果 , 如其智者求无漏果 , 云何佛说一切智者应断果报 ? 若其断者 , 今诸圣人云何得有 ?”
“ 善男子 , 如来或时因中说果 , 果中说因 。 如世间人说泥即瓶 , 缕即是衣 , 是名因中说果 。 果中说因者 , 牛即水草 , 人即是食 。 我亦如是因中说果 , 先于经中作是说言 :‘ 我从心身 , 因心运心故 , 言身心至梵天边 。’ 是名因中说果 。 果中说因 , 此六入者名过去业 , 是名果中说因 。 善男子 , 一切圣人真实无有无漏果报 , 一切圣人修道果报更不生漏 , 是故名为无漏果报 。 善男子 , 有智之人如是观时 , 即得永灭烦恼果报 。 善男子 , 智者观已 , 为断如是烦恼果报修习圣道 。 圣道者即空无相愿 , 修是道已 , 能灭一切烦恼果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