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全文网

增长善法的正行

发布时间:2022-07-31 15:30:14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宝积经第4-2集:增长善法的正行

  主题:宝积经第4-2集

  主讲人:普献法师

  接着我们来说怎么样修四种正行就会增长善法。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所生善法增长不失。何谓为四?舍离邪法,求正经典——六波罗密菩萨法藏;心无憍慢,于诸众生谦卑下下。如法得施,知量知足,离诸邪命,安住圣种。不出他人罪过虚实,不求人短。若于诸法心不通达,作如是念:佛法无量,随众所乐而为演说,唯佛所知,非我所解。以佛为证,不生违逆。迦叶!是为菩萨四法,所生善法增长不失。】

  第一个「舍离邪法,求正经典——六波罗密菩萨法藏」。在佛法里边有许多的相似法,相似法本来不是佛法,可是年代久远了,有许许多世间的法就渗入正法里边,这个很麻烦。

  什么叫做邪法?什么叫做正法?让我们越着迷的、越没有智慧的、损己损人的,我们称为邪法。违背因果的就叫做邪法,跟缘起不相应的就叫做邪法。正法一定是不违背因果、不违背缘起、不违背佛陀所说的三法印。佛陀的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只要是跟三法印相应的就称为正法。

  「诸行无常」这是讲到前后的因果关系。存在的一切必定有它的前因后果,这是从时间来说明因果现象。譬如说我们先种花的种子以后,才会长芽,然后才能抽枝、开花结果。它的前后性、前因后果显出它的无常性,从时间当中去显出它的无常性。

  「诸法无我」是从空间来认识因果,叫做主因助缘。世间的事情一定有它的主因,有它的助缘才能结果。譬如一颗种子是主因,助缘是泥土、水、阳光、空气、人工,然后它才能开花结果。从空间来看,有它的主因助缘。从主因助缘当中,显出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被动的存在,而不是主动的存在。

  万事万物之所以如此,是被动的,被迫如此,许许多多的条件迫它不得不如此。在主因助缘适当的配合之下,而有这么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是暂时的,不是永久的现象,所以我们说无我。正法必定是跟无常无我相应。

\

  还有一个「寂静涅槃」,透过无常无我所证悟的境界,我们称为寂静涅槃,也就是不生不灭。

  这是我们讲的什么是邪法、什么叫做正法。举个例子来说,我们世间的人自己不努力读书,不努力做事,而去求某一尊什么来保佑我们发大财,这个就叫做邪法。一个人想赚钱维持好的家庭,必定要好好的求学有知识,努力做事,讲求方法,抓对时机好好的投资,规规矩矩,这是正常的因果。

  有正因,有正缘,结正的果,这个是正法。有世间的正法,有出世间的正法。世间的正法就是以正确的方法,合乎道德规律,合乎法律的要求,这个是世间的正法。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如果有一个「我」,有一个被我证的道理,有一个超越我的什么,给我什么,我见到什么,有所得,我们称为邪法。因为有所得就是有所执着;有所执着的话,我执还在;我执就是我相;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跟真理绝缘。

  《心经》讲得很清楚:「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见到一切法的空相、无常、无我相,才能够离苦得乐、度一切苦厄。所以《心经》就是要我们远离一切的执着,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叫做「以无所得故」。一切法本来是空、缘起,见到诸法空相才能转凡成圣。见到诸法空相的人,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见空相还不够,还必须怎么呢?《金刚经》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而修一切善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到无我才能够大悲;因为大悲才能够成佛,才能利益众生成佛。

  我们希望能够善法增长,一定要「舍离邪法,求正经典」。什么是正经典?正法的经典,那就是六波罗蜜菩萨的法藏,谈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如果是教我们修无我、证到无我就满足了,在佛法来说这是不圆满,只是个人的生死圆满解决了,因为无我以后就不造业,生死了结了。

  对一个信佛学佛的人来说,证到无我是不圆满的,所以必须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才能跟众生在无限的生死当中,「陪公子读书」,陪一切众生到达觉悟的彼岸。所以不是一个人去成佛,而是跟一切众生一起来成佛,这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

  释迦牟尼佛之所以来到世间,他所示现给我们的真精神,不是以「个人的生死已了」为究竟圆满,而是一切众生「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发菩提心的菩萨必定是跟无我相应的。

  所以舍离邪法,求正经典,也就是修六种波罗蜜:布施来度我们的悭贪;持戒来保住我们的人身;忍辱得到庄严相;然后精进、禅定、智慧。这六波罗蜜是我们必修的学分,也是专门对治我们的毛病。

  第二个「如法得施,知量知足,离诸邪命,安住圣种」。这是讲一个修道的人要知足。佛陀在世的时候,出家修道的人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满足了。印度天气热,所以他们睡觉睡在树底下。一天吃一顿饭,其它的时间就专门修行。在印度的生活是这样子的。

  「如法得施,知量知足」,佛陀在世的时候,出家的比丘随缘度化、摄化众生,用法来布施众生,也让众生来种福田——以食物来供养修道人;一个是财施,一个是法施。所以对一个修道的人来说,必须知量知足,众生布施多少,都是欢喜心、恭敬心接受,千万不可以种种的邪命,来扩张自己的财富享受。譬如说出家以后就不要去经营农场、经商、赶鬼、治病、占卜、算命、看相,这个叫做邪命。

  出家修道的人若是看相、卜卦风水地理,以这些收入来养活自己生命的话呢,这跟佛法是不相应的。佛经里面有讲到四圣种,就是对衣服、袈裟、饮食、卧具、医药,能知量知足。在家的信徒对出家人最多就是供养衣服(就是袈裟),出家人托钵的话,就把饮食放在钵里面。当时在印度的话就是卧具,台湾称为坐具卧具。印度人他们打坐、礼佛的时候用这个卧具。当然出家人也会生病,所以在家人就是用药物来供养出家人。

  我们修道来说,不是不吃不喝不睡,对衣食住行、维持生命最低的条件还是要,但是要「知量知足」、「安住圣种」,不能过份。譬如说袈裟多余的送给别人。当时印度是这样子的,你已经有三衣一钵了,如果有人供养你再多的衣、再多的钵,你就不可以多拿,因为三衣一钵就足了,多的话不好。

  但是传到我们中国呢,慢慢就变了,环境不同,天气冷,三衣一钵实在是很难维持生活。况且在中国的习俗里边,一般人很难接受托钵,非常难接受。在印度他认为是给他们种福田的机会,不去托钵反而信徒觉得很怪,不让他们种福了。但是中国的习俗,如果托钵的话,跟乞丐、叫化子差不多,人格是非常低落的。所以佛教来到中国以后,慢慢的饮食就不托钵,自己煮了。衣服呢,三衣一钵也很难维持,因为太寒冷了,像冬天北方下雪零下几度,三衣一钵根本就不能维持生命。所以佛法传到一个地方以后,种种的环境会影响他的生存空间。

  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离释迦牟尼佛、离印度愈远的地方,袈裟就越来越小。印度出家人的袈裟是一大堆把身体包起来,传到中国就变成用挂勾挂起来,还是把身体包起来,然后穿海青,这是中国唐服的一个改造。传到日本的话,又更远了,袈裟愈来愈小,变成一块挂在胸前了,这是很奇怪的一个现象。

  我们说身安而道隆,还是要有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来维持色身,并不是说出家人就不会生病,也不必吃也不必穿,不是这样子的。要知量知足,把这些当作是一种药物来维持色身,养这个色身来继续修道。是为了修道而吃而穿而睡,不是我来享受吃穿睡,把这个当作享受。这观念我们要分辨清楚。所以出家人的衣服很简单,不是花花绿绿的,是坏色服,只是把它变成不是白色的就可以了。

  第三个「不出他人罪过虚实,不求人短」。在我们中国就有「不道人之短,不说己之长」,这是古代了不起的人物讲做人的最基本原则。就是说对别人的不好,我不要去免费替人宣传,不要去当个喇叭筒,到处去宣扬别人的过失,以为贬抑别人会增高自己,不是这样子的。贬抑别人,其实是自己的修养不足。所以有些人故意去找人家的毛病,吹毛求疵,严以待人,宽以对己,在修行来讲是很大的不好。别人的不是,自有他的因果业报,不要去管别人的罪过。

  《六祖坛经》说:「他非我不非,我非却有过。」别人有过失,是一面镜子,给我们警惕千万不能犯这种过失。所以要用一种感恩的心,然后生出怜悯的心,对方之所以有这个过失,是因为他的烦恼,烦恼逼迫他做不法的行为,他很可怜,值得我同情。所以即使大逆不恶的人,我们也不可动个念头说:「让他死吧!」,反而要生出怜悯心,「唉呀!这些人真可怜,他被他的烦恼征服了,他做内心的奴隶了,他没有自制的力,值得我们同情。」

  第四个「若于诸法心不通达,作如是念:佛法无量,随众所乐而为演说,唯佛所知,非我所解。以佛为证,不生违逆。」这个是对前面所说的,对于我们未曾经听闻的佛法,不要生毁谤的心。「若于诸法心不通达」,我们看到这些从来没有看过的经典,我们不了解经典,该怎么想呢?佛法是无量无边的,佛所说的法是对众生应机说法的,这里面很深的道理,我们不了解,那是我们的智慧不足。经典里面所说的道理,是佛跟佛所证知的,佛所说的话绝对没有欺诳,没有骗我们的,因为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言者、不异语者,佛陀所说的法必定是跟法相顺相应,我之所以不能了解,是我的智慧不够,我们当「以佛为证,不生违逆」。

  举个例子来讲。譬如说我们众生的根器不够,讲「无我」,众生会害怕,佛陀也只好改一个名词,叫做「如来藏」,说每一个人都含藏着成为如来的这种潜能,众生一听好高兴,我们都有如来藏、都可以成佛。但是如果我们去执着有一个清净心、有一个佛性、有一个如来藏,又是我们修学的一个障碍了。

  所以佛陀说法,是按照众生的根器而说法;对于根基不够的只好说方便法,对根基够的就说究竟法。有的时候说「有我」,我受生死、我受回轮,这是依世俗的观念来说。论到真正究竟圆满的佛法的时候,必定讲到无常、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但是这个生死又是宛然,因果又丝毫不失,所以「空」才建立了因果轮回业报。

  但是有些众生的根器不够,难以接受,必须把这个「我」用另外一个名词——佛性、清净心、如来藏,许许多多的名词,就是叫我们不要去执着。所谓清净心,就是不执着的心;既然是清净了,怎么还有一个清净心这个东西,所以是连「不执着」也不执着了。

  对根基不够的众生,释迦牟尼佛只好用「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叫做含藏识,第八识,含藏了无量无边清净的功德、染污的功德,只要把这些染污的因果消灭了,留下清净的因果。证到阿赖耶识的时候,其实还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经过一道手续以后才证到空性的。

  所以当我们看到许多经典不了解的时候,这是佛陀所说的甚深法,是佛所证知的境界,我们要生惭愧心:我们业障重,智慧不足,所以不能通达,那么我们必须加紧用功修行,千万不要生一个毁谤的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