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天:儿女舍寿给父母,是不是可以转定业(二)
发布时间:2023-11-19 01:34:59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前言
上一期,针对同修关于光目女发愿救母和身边同修发愿救母这两个案例问题上,略做了回答,这一期接着就定业问题做个简单的陈述。
佛陀不能做的几件事情
我们很多时候认为佛是万能的,可是佛陀却很明白地告诉大家佛陀有几件事情是不能做的。
第一件,也是最最有名的就是,佛不度无缘之人。这个无缘,并非佛陀和某众生间的个人缘分的有无,而是佛陀救度的时候,众生是否有接受救度的机缘,若没有接受救度的机缘,佛陀也无法救度这个众生。
第二件,佛不能替众生修行。很多人误解佛法,其中之一是通过类比其他宗教,觉得佛陀也应该是那种创世祖,是一切的主宰,是一切的掌控者。通过这种类比,认为佛陀也应该是那种残暴的教主:你信奉我,我让你顺畅;你不信我,就让你下地狱。佛教里从来没有这样的说法,也驳斥这类说法。
生死业缘,果报自受,众生在生死轮回中完全是由主观、客观的条件促成的,并非是单一内因,也并非是单一外缘就能决定的。我们以因果做观察,往往是先行选取了一个观察的对象,这很就丧失因果的本然状态,在众多的因和缘的促成下,形成连续不断的结果,再面对所有事物的同时,继续由种种主观客观地行做参与影响,引发未来的因果牵连。
若客观说因果,就像一条极其粗重的麻绳,并非是单一麻条拧成,而是由无数、无数个单一麻条拧在一起;而我们做因果观察,往往只是截取其中一条做单一观察,所以这种观察并非是完整的,也不可能是全面的。也正是因为每个众生的生命历程都是在自己不断地引发、造作、承受、反馈、继续造作中延续和发展的。
可以说个体生命的进程是不受单一外力起决定影响的,所以自己想去哪里,才是影响力量地最大投射,但是如果众生自己业力和愿力都不指向某个地方,就算佛陀来强拉硬拽,也无法把他带到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和这个众生无缘。其中更重要的是:每个众生遭受到的一切一切的事物,都是众多因果触发而成,对这个生命主体来说,必须是自己面对这些,做出正确地反应,从而才能控制生命走向,所以每个众生的生命走向,都是自己选择下地结果。你的选择必然有选择的理由,佛陀不会干预这些,只能告诉我们:这生命历程是由什么在影响,如何才能扭转?自然佛陀不能替代众生去修行,也不能替代众生解脱。
第三个是佛陀不转定业。很多人对此内容有疑惑,我们或许看到很多事情通过自己地努力有了转机,有了转机是否就和不转定业矛盾了呢?
这里举个例子方便各位理解定业是什么。比如说有一棵苹果树,通过自己野蛮生长结出了一些苹果,有人看到苹果想摘来吃,当他摘下苹果的那一刻,也就决定了苹果不能再回到果树上继续生长,苹果的大小、自然状态,就在这一刻被定格了。只是植物有一个脱离主体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的性状,所以就算苹果被摘下来了,还不能说完全就决定了苹果就是什么样的,因为在没吃到嘴里之前,这个苹果的口味还是可以通过种种调节得到改变。
比如没完全成熟的就捂一捂,通过苹果自己地呼吸催熟,这个方法老人常常用;比如苹果不大甜就烧水熬煮,可以放些冰糖等等材料;比如可以拌一些沙拉;或者做成陷;做成苹果酱。这些后续的调节都可以改变苹果的口味,可是就这个苹果而言,大体的格局从被采摘那一刻就定格了,能调整的是微弱的。
严格说,定业是已经采摘完的结果,这是没办法转变了;而没有入口前还可以上手段做处理的,只是这些影响不了事物本质。在采摘下到没入口前有微弱改变空间的。这也就是说当我们遇到某个事情的时候,说这是业力使然的结果了,就如苹果长到玻璃球那么大也是结果,长到饭碗那么大也是结果,只是人都不想吃玻璃球那么大的苹果,因为知道不好吃,知道等到长大了、长熟了才好吃;而业力也是这样,当业力在萌发的时候,我们很难及时察觉,待业力已经发展到不得不被重视的时候,这个结果已经成型了,再想让他改变就不容易了。
当我们面临这个情况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及时摘下,二是等到最后。对苹果而言,等到最后或许是好选择,但是对业力而言,等到最后往往就是不能腾挪一丝一毫了。因为苹果好吃,所以希望结果最大、最重、最充分;因为业力不好吃,所以希望结果最小、最轻、最无形。可是无形的时候我们不能发现它,怎么才能及时采摘呢?所以当一个事情发生的时候,有可能是已经初具雏形,也有可能已经是沉疴不治了。
在初具雏形的时候是可以施加影响的,但是到了最后就为时已晚,这个时候定业是谁都转不了的,也是种种手段、方法都上去,也不会见到效果的。很多人是因为被各种打击才进到佛门的,佛陀慈悲,佛法神奇啊,那么慈悲也好、神奇也好,起码得有个表示吧。可是这个神奇和慈悲的表示也不能扭转定业,只能化解或者缓解在定业以外的某个业力。就如某人学佛想治疗自己的某病,可是这个病没治好,另一个病治好了。那个能治好的就是还在发展阶段没有成型的,自然可以扭转,而那个已经发展成型的就不能扭转了。
所以有的人学佛,结果发现失眠好了,或者多年的便秘好了,或者严重的过敏好了,但是他非常关心的那个事情可能没好,因为你非常关心的事情,真的很可能已经到了最后的成型阶段。所以说人的那种愚钝,非到了刀架在脖子上才知道后悔。
有很多人就是想解决这种问题才学佛的,以这种企图目的学佛这是很难为人的。管也不是,因为毕竟这个事情已经成型了,没有扭转空间,没有腾挪的余地了,就算手段、方法都上去了,也不会有明显效果,所以管了就会面临被咒骂的局面,乃至还要背黑锅,让人喷粪,或者诽谤打击。
不管也不是,毕竟有人在承受痛苦,学佛了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大乘佛子了,遇到他人求救,不做回应是不对的,装作看不到也不行,所以对定业来说,确实是很无奈的一个事情。而佛陀的智慧在于:就算定业转不了,但是你可以让下一个定业在不成熟前扭转他,从而不再承受其他的更多的定业,这就可以了。只是世间人并不那么想问题,就想:你把我这个事情解决了,要多少钱都行,做多少事都干。所以这个事情也是我们和他人接触的时候,回复他人问题的时候,乃至帮助他人去开药方的时候,必须要考虑进去的,也就是:他现在承受的这个事情,是不是已经到了定业不转的地步了?如果没到,要怎么处理;到了,要提前告知什么?
我们看到很多通过发愿促成的奇迹,说起来可能一把一把很多,但是通过发愿没成的事情也不在少数。就像我们做梦,在一千个梦中有一个和现实对上号了,预见了现实的结果,他就会说“我做梦可准了,梦到什么,然后结果是什么,你看多厉害,多准!”可是余下那九百九十九个没效果的炮灰怎么算呢?
总结
学佛说来说去没多奇特,也不要搞那么多名词去执著,做佛教名词的字典、做佛教故事的收集者、做佛教音乐的爱好者、做佛教法事的积极者、做素食放生的积极参与者、做佛教经典的耳闻者,这都不能算错,但是也不能算对,你可以有这样的行为爱好;但是如果你真懂了佛法是在做什么,就会从这些事情里抽离出去,从这些纷繁复杂地形式里逃离出去,逃到落实脚下,逃到关注当下念头地种种起伏,逃到对因果的深入观察,对佛理的深入理解,对佛教行为准则的严格贯彻。
最后一切一切的道理,一切一切的所谓法、所谓理、所谓事、所谓智、所谓证、所谓悟,全部都在脚下你当下的那一念中,除此之外别无其他,除此之外别无开悟处,除此之外也没有觉醒时。
同修:老师,如何判断定业已定,还是未定?
老师:这个事情如果说要去准确判断,必须得用神通。但是若想推广,必须从神通里抽离出来,一定要避免只有小众才可以用的局面。因为99分和100分看上去差别只有1分,但是100分是没有回旋余地,99分还有1分可周旋的可能。
同修:没有神通,只能在事情过去一段时间、方法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判断,可以这样理解吗?
老师:所以当我们遇到事情,做两手准备,尽量把已经成为定业的因素考虑进去。
同修:恩,我思维还是狭隘,明白了。
老师:这也是我们常常用的。比如说让他先念多少地藏圣号看效果,这个看效果,并非是我们对地藏菩萨有怀疑,而是要试探他的业力是否有转的可能。但有的人并非到了没转的地步,还有空间,可是他自己不努力,这也没办法,所以还是先拿东西试,一试就知道了,很简单。
同修:念地藏圣号有所好转,说明还有转的余地吗?
老师:不需要知道水到底多少度才算开,冒大泡了,算开了就好。拿圣号当试验用,也可以用其他的内容做,因为有人并非马上适用念经,也并非都适合马上介入到《普门超度》里,这个三位配合的模式,对有的人来说是万能的,因为这个万能的过程也是需要摸索、磨合、练习的;有的人没有这个过程,就想享用这个结果,这自然也不现实。所以对比之下用圣号试是最简单,也最容易上手的方法,也会试的快些,但是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