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天:咒与圣号修行方法的区别
发布时间:2023-11-19 01:35:22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咒这个字是偏中国化的,汉译叫为真言更贴切一点。佛教传到中国前咒字就已经出现,在先民阶段的巫医中就有一些咒语,因为中国没有类似于真言这样的形式,所以取现成的咒字,让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同时也让人把佛教的真言和其他的咒有混淆。因为这次主要聊聊咒和圣号在修法上的区别,所以不扩展此内容。
佛教把修行分的很明白,归根结底就是二个部分:一是理;二是事。修行就应该落实在理和事这二大脉系中,然后在理、事上有各种微细的部分给予补充。我们常常强调的六度万行、戒定慧,这都是落在事上的;理上就只有一个字叫做解,扩大一点可以叫做解悟,也可以脱离解字说觉悟,觉悟就是理上修行。所以道理上觉悟了,还要在事情上落实,在事情上落实叫做证悟,也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证实了道理的准确。
我常常说“需要相当的证量”,能证的就是理上的悟,道理上有悟了并落实在事上去印证;量包括二个,一个是程度深度;一个是数量体量。证了一个事情也叫证,证了一百个道理也叫证,而二者所证的量是不同的;同样证了一百个事情的一层深度也叫证,证了一个事情的五层深度也叫证,而二者所证的量是不同的。如果一个修行人有相当的证量,就是说这个人可能他证悟的理、事的总量和深度会很可观。
1.称念圣号可以带有感情,而持咒则是越清净越好
经文是贯穿所有修行法门的要义线索,往往丢弃经文的修行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现在我们普遍看到的经文从功能对象上大概分三大类:一是解释、介绍咒语的;一是解释、介绍圣号的;一是解释、介绍除此之外的修行方法的。经文就是为如何修行做服务的。
我们读经后,要把对应的感受释放到圣号中,以这样的方法称念圣号。念咒不是这种方法,不需要参与个人的情绪,你越没有情绪的诵念,释放的力量可以更大;而如果我们释放贴加了情绪在咒里,狭隘、约束、限制了咒的自具能量的释放。所以念咒可以很快,不需要去理解,也不需要寄托情绪,不需要添加非常多的想法,越清净效果越好。所以持咒的这种修行方法,对修行人的基础要求更高一点。
圣号则不然,你可以有情绪,你可以有感触,你可以有贪恋,你可以有不舍,但通过阅读经文,通过学习教义,要把对世间的种种情绪转化贴合在三宝上,用三宝的格局把世俗的情绪清洗整合,提升为对佛感恩,对菩萨感动,对法门精进,这是可以的。门槛越高就代表准入水平越高,能契入的人就越少,对人的基础要求也就越高,所以持念圣号的这种修行方法,已经是所有修行里最为简单、门槛最低的了。
2.奉持是咒和圣号的基础要求及实修之路
咒和圣号的修行都有一个基础要求就是持,要奉持,持这个字就是捧着拿着,就不应该放下。所以正常来说,持是绵绵密密一直保持在诵念的状态中。开启咒的作用也类似于此,但是为了方便推广,或者说大德慈悲方便,说这个咒念多少遍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为接引大众的方便说法;如果正确的修行,肯定不是以时间、数量去限制的,而是一切处、一切时、一切地,都在如此诵念。如果达不到一切情况下都在诵念,如何达到经文常常说的十、三、七这样的圆满数字?圆满数字就是你不要管做多少遍,效果出来,达到了对应的要求,开启了对应的效果,你就做圆满了;如果念念就停了,隔三差五的整几遍,这就算是熟悉一下罢了,不能算持,当然这种水平也不能叫做修。我们把咒的种种功用展开了说,其实就是希望吸引大众参与其中,而并不只是安稳在求个什么利益这种层面。
持咒的路就是实修的路,而在修行方法上念圣号也应该如此,这个情况在极乐没出现前是基本差别不大的,所有的修行都很难,不管修什么法门;而在极乐出现后,持念圣号又多了一个可以往生的显著功能,所以很多人就一股脑钻到圣号里,但是又忘记了:想有一个证悟,你得有一个觉悟的道理可以被印证;没有一个觉悟的道理在前,哪里有能证的觉悟在后?
过去常常说:一切的修行都是悟后起修!不管什么法门、什么派系、什么宗门教下都是这样,只是净土法门能悟的最低门槛很低,你只要相信有一个美好圆满的极乐世界,有一尊阿弥陀佛发愿接引我们就可以了,以此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就可以达到净土最低的悟后起修标准,于是我们诵念阿弥陀佛圣号,是希望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就是信愿行都具备了。
同样的道理,比如最近在群分享《普门品》,我们对观音菩萨的悟后起修是什么?经文阅读完毕,知道菩萨解除种种苦难、帮助度过种种厄逆,知道这一个了,以此诵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是希望获得菩萨的加持,帮助自我渡过对应的境界、超脱对应的烦恼,这就是信愿行具备了,达到了持菩萨圣号悟后起修的最低标准。
这是可悟的最低标准,当然净土能悟的高度也非常高,能悟就像一个一百层高的楼,最低可悟仅是此楼的第一层,你不要管楼多高,先进得来,以后这一百层就都有机会到达;如果一看这一百层太高了,非我境界,妄自菲薄了,连一楼都不敢进了,这就是悟太高而事太薄,理事不搭调,自己给自己耽误了。所以我很少说念佛成佛,虽然这句话很流行,但这个可悟的高度太高,不如拿点实在的离苦得乐的利益更吸引人、更贴合现在人的基础状态。
所以称念圣号可以释放自己对佛菩萨的理解和情绪,有一个物化的人物形象,有一个情感纽带,这可以非常方便下手,非常容易理解;而咒不同,咒里不当有情绪,同时也没有物化的人物形象,最多就是有一个咒轮,还不是人人都能观的,如果一直保持足够清净的高度,我们念咒也就会很麻木,所以在群文件里提到而个观法,一个是观菩萨;一个是观咒轮,观菩萨就是把净土法门的修法用在持咒上了,这样持咒可以方便我们上手,也方便我们坚持。
3.净土修行一路也类似于咒,越清净越好;而净土往生一路则类似于圣号,可以把感受纳入圣号中
回到咒和圣号本身就更简单一点,真言就是真言,不用去思维,不用去计较,也不需要去理解到底咒说了什么;而圣号不然。就像阿弥陀佛是光中之王,《无量寿》里列举了十二光,也就是阿弥陀佛有十二种光,这还仅是从光的功用上说的,如果从形态、状态、颜色等等说,那就无量无边了。如果我们不读经文,这个圣号得念到什么程度能体会到十二种功用的光来?说实在的,当我们处在那个状态里其实就是一个状态,真的分辨不出众多的作用来,没有佛陀慈悲提点,光靠念圣号是理解不了这些的。理解不了这些,这个圣号念的就不够深,就算施加的情绪再紧密,义理这一层就不厚,所以释放的情绪只能是更为单一的。而单一的情绪想保持足够强度和时间,这是非常难的,所以我们读经挖掘其中的义理,更多地理解佛菩萨,从而让我们对他们的理解更立体丰富,我们可以释放更多牵引的点,这个契入点疲劳了,可以换下一个。如果我们能理解十层深度,十个契入点交替接续,还会累吗?这就类似于打妄想了,谁打妄想累啊?为什么打妄想不累,念佛却累啊?你妄想打的丰富多彩的,佛号念得不够丰富多彩,当然会累了。所以佛号为什么念不到丰富多彩?就是因为对佛菩萨的理解太单薄、太生硬、太呆板了。想解决这个,靠闷头念是不容易解决的,这对修行人的基础要求很高的;不如去学习,读经文或许帮助更大一点。这和咒就完全不是一个路数,而净土修行一路也类似于咒,要保持清净的念,越清净越好,清净持续的时间越久越好,能遇到烦恼障碍继续保持清净念就更好,到最后念到无念,无念就是真念,连佛号都起不来了,其他的一切念头都起不来了,就是在真念佛了,这是净土修行一路的,难度当然不小。
但这里有一层搅乱,说到了无念而念是我们真的达到了彻底无念的状态,还是我们连发现妄想的能力都没有?
这很难界定,除非有极其深厚修为的人能去堪证,不然你自己说的都对。说你念到什么水平了,其他人也说不出二话来,可是这就有妄语之嫌了,要对自己负责;而往生一路不然,你有但凡星星点点的感受都可以说,都可以纳入圣号中。这样才会言之有物,也就是说,你抄袭别人是很难把精髓也临摹到位的。在学佛的境界中言之无物等于废话,你说的境界再高妙、再贴合经文、再如雷灌耳,没有实在的东西,这都不免废话之嫌;而言之有物就要说的内容里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体会,这个些是真实的、是有温度的、是有分量的、是值得尊重和正视的。所以过去说“你的所有感受都是对的!”因为那是你自己体会到的,我体会不到,只能说我没在那个状态、条件、水平下,所以你的感受是值得尊重的;而如果说别人的感受,那就是要讨骂了。4.佛教的道理最后要落实看效果
做老师很麻烦,总要说好坏、说是非、搞分别,但回归到学佛角度,就要敦促自己不说是非、不搞分别,选择好法门坚持奉行下去,这就是信解行证的路子,最后要靠自己的行动去证得对应的道理觉悟,从而丰富自己的体会感受,再成为能证的材料,如此循环两条腿就迈动起来了;如果理不肯学、事不肯落实,等同于车子熄火在路口,不管豪车还是破三轮子,熄火了都是废品。所以常常说,我们说的佛教的道理高深浅显与否,最后要落实看效果,如果没落实,就都等同于趴窝熄火的废品,仅是这堆废品好看,那堆废品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