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来自千年前的吴越国,相传曾供奉佛祖舍利 阿育王塔:流淌千年的梵音
发布时间:2024-10-29 01:33:11作者:华严经全文网①兴化博物馆收藏的阿育王塔。
②塔身四面铸有佛教故事画面。
③塔身背面刻有铭文,为“吴越国王钱弘俶敬造八万四千宝塔乙卯岁记”阴铸4行19字,“安”字编号。
这是一座来自千年以前吴越国的阿育王塔,通高13.1厘米,塔基宽7厘米,高3.5厘米,塔身宽5.2厘米,高6厘米,相传是用来供奉佛祖舍利的。该塔现藏于兴化市博物馆。这座塔从侧面印证了兴化的繁荣富庶和佛教的昌盛。
历史背景
五代十国时期的兴化与吴越
据《方舆纪要》载,原兴化县境本为海陵县的一部分。五代十国时期吴杨溥武义二年(920年),自海陵县划出北乡部分为招远场,后改为兴化县,这是当代兴化县治的开始。南唐时属海陵(后称泰州)。
当时的吴国有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而吴越王国的建立者为唐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镠,在公元907年所建,都城为钱塘(杭州)。强盛时拥有13州疆域,约为现今浙江全省、江苏东南部和福建东北部,全盛时其范围包括今之浙江全境、上海全境、苏州全境和福建福州。吴国与吴越国相邻,两国当时大多数时期处于敌对状态。在当时,吴越最大的敌国就是其西北的杨吴政权,吴越与其攻伐多年,919年无锡之战后应吴国齐王徐温要求,两国修和,三十余州民乐业者二十余年。之后杨吴的继承者南唐也是吴越发展的主要竞争对手。为保护吴越国,历代国王尊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六个中原王朝,虔诚事大,抵抗两淮,保境安民。在宋灭南唐的战役中,吴越出兵援宋。此外吴越国亦曾和南唐共同攻打闽国,占领福州。所以换个角度看,他们之间联系是比较紧密的。
阿育王塔来自吴越
兴化馆藏的这座阿育王塔呈方塔形,有专家称是由铅锡合金焊接成型。塔由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构成并刻有铭文。塔通高13.1厘米,塔基宽7厘米,高3.5厘米,塔身宽5.2厘米,高6厘米。塔刹五相轮柱。塔顶盖四角耸立4根山花蕉叶,外侧正面各铸刻装饰护法力士,背面是对应的四座禅定坐佛。往下是一圈龙纹,塔身四面刻有佛教故事画面。其中一面塔身背面刻有铭文,为“吴越国王钱弘俶敬造八万四千宝塔乙卯岁记”阴铸4行19字,“安”字编号。塔身四面的佛本生故事,表现释迦牟尼在印度降生前的善行故事,充分展示和宣扬了释迦牟尼成佛前忍受痛苦、自我牺牲,终于苦修成佛的历程。
兴化市博物馆文物征集考古部主任周阳阳说,从“吴越国王钱弘俶敬造八万四千宝塔乙卯岁记”的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知道这是一座吴越国时期的阿育王塔,是吴越忠懿王钱俶效仿印度阿育王造的八万四千阿育王塔之一。“乙卯岁记”,可知为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八万四千”其实并非实指,在佛教用语中即言数量之多。
据了解,钱俶建造的阿育王塔实物,多出土于浙江、上海、福建、河南、河北等地五代至元明时期的佛塔地宫、塔顶及塔身中。钱俶当政时,吴越国下辖十三州一军之地,相当于今浙江省、上海市全境和江苏东南部的苏州、福建北部的福州等地,目前已在杭州、越州、台州、温州、婺州、秀州、福州等地发现过钱俶造的阿育王塔实物。
见证兴化的繁荣富庶
唐代佛教盛行,兴化定慈寺就建于唐代。晚唐时期,又分别建成东寺(广福寺)和西寺(宝严寺),东寺位于兴化的小东门,西寺位于兴化的西城门口。东寺曾是兴化城佛教“九大丛林”之一,这座阿育王塔就来自于东寺。
郭保康说,吴越国的最后一位国王叫钱俶,他信奉佛教,在钱塘江畔建造了六和塔供奉佛祖的舍利。后来,他又铸造了一批阿育王塔来供奉舍利子。
吴越国王钱俶造八万四千阿育王塔一事,在佛教典籍中即有记载。南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三《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十月条称:“吴越王钱俶,天性敬佛,慕阿育王造塔之事,用金铜精钢造八万四千塔。中藏《宝箧印心咒经》,布散部内,凡十年而讫功。”清《台州府志》:“吴越忠懿王造金涂塔,高六寸,重三十五两,内有十九字,文曰‘吴越国王钱弘俶敬造八万四千宝塔乙卯岁记’。钱氏子孙与铁券俱世守之。”目前出土的钱俶造的八万四千阿育王塔实物,以铜塔居多、铁塔略少。
“兴化的这座阿育王塔就是东寺从钱塘江畔请回来的。”郭保康说,在当时,一般的寺庙是请不回来阿育王塔的,这也从侧面说明当时兴化这方土地相对安定富庶,东寺香火旺盛,是当时有名的佛教圣地。东寺将阿育王塔请回来后,就将它供奉在主殿的屋脊之上。在咸丰《兴化县志》和民国震华法师的《兴化佛教通志》中,都对此塔有简短的文字记载,不过那时称此塔为“舍利塔”“佛塔”。在江淮一带,他还未发现过此类阿育王塔,这座塔也从侧面印证了兴化的繁荣富庶和佛教的昌盛。
阿育王塔的由来
阿育王(约公元前286~公元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创始者旃陀罗笈多王的之孙,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王。
2500年前,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涅槃,他的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时发现灰烬中尚存有一块头顶骨、两块肩胛骨、四颗牙齿和一小节中指指骨一共八块色身舍利,同时还发现了许多颗珠状的真身舍利子。既然佛陀已经逝去,他遗留的信物自然被视为珍宝,大批信众和国家争相请求供奉,当时是由摩揭陀国王阿阇世和释迦族等八王带回建塔供养,也就是分成了八份。
后来,印度进入了孔雀王朝。阿育王是一位强兵黩武的皇帝,非常强势。他戎马一生疆土辽阔,亲手把孔雀王朝打造成了当时印度的最强者。但是有感于自己经年累月的杀伐征战荼毒生灵,所以在晚年就皈依了佛教,并且重新从八王处把佛陀的舍利又取了出来,平分成84000份,在各地兴建宝塔供奉舍利,这种塔就叫阿育王塔。
正是因为有了阿育王的大力护持,才使得佛教彻底走出了印度,变成了世界性的宗教;他在其中的作用不可估量,更被渲染成佛教文化中转轮圣王的化身。
佛教典籍《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三》记载:“阿育王作八万四千金、银、琉璃、颇梨箧,盛佛舍利;又作八万四千宝瓶,来装盛此箧;又以无量的幢幡、伞盖,庄严舍利,并令诸鬼神各各持供养舍利之具,下达命令:在阎浮提当中,乃至于海的边际,凡是城邑聚落满一亿户的地方,都要造塔供养佛舍利。”
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天竺(印度)僧人就随身携带有佛骨舍利,于是中原舍利塔逐渐增多。慢慢的,以后供奉佛陀舍利的塔,凡有此建筑规制的,一律称为阿育王塔,这成为古塔历史悠久、传承有序的一种标签。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此时正是中国佛教衰弱时期,国家对佛教严格限制。而此时吴越国都杭州,寺塔林立,高僧云集,经幢造像繁多,逐渐成为全国佛教中心。
钱俶为吴越国末代国君,在位30余年,创建寺院至少143所,其为王子时,释德韶便劝诫他:“他日为霸主,无忘佛恩”。当上国王后,他即遣使迎德韶,“伸弟子之礼”,坚守父祖两代崇佛国策。弘俶崇佛,因其自身的特殊经历,宗教信仰色彩较之父祖明显浓厚。其次,弘俶在位时期,北方日渐强大,北宋的建立令吴越国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弘俶的崇佛处处体现着保国安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