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以法自严 以戒自律──僧人形象的自我建立
发布时间:2024-11-27 01:32:58作者:华严经全文网──僧人形象的自我建立
无论以佛法来说,抑或以世间法来说,「出家人」也就是「僧人」的形象確實是非常的重要;「僧」是「三宝」(佛、法、僧)之一,除了肩负着弘扬佛法,续佛慧命的责任外,其主要工作即是化度众生,利乐有情,所以「僧宝」,可以说是佛的代言人,是法的传播者,其形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世人对佛教的看法,所以,作为一个出家人,要谨慎于自己的言行,要以佛心为心,以佛言为言,以佛行为行,如此方稱得上真正的佛子。是故,笔者乃以「以法自严.以戒自律」为题,藉以探讨僧人应如何自我建立正面、正确的形象,如此才能获得世人的尊重。
「僧」是「僧伽」的简称。「僧伽」是梵语,意为「合众」、「和合众」。就是说出家人只有和合地共住在一起,共学共修,才能称为「僧伽」。通常我们所说的寺院僧人,指的是「僧伽」的代称。而所谓「出家人」或「僧人」,并不是说一出家、一进入寺院修学,就能成为僧人的。僧人必须受戒,从沙弥十戒开始,然后是出家菩萨戒及具足戒;而受戒的凭证就是「戒牒」。
一般二十岁以下的出家男女先要受十戒,男的称「沙弥」,女的称「沙弥尼」。出家的成年男女,则要受具足戒;受具足戒者,男的称「比丘」;女的称「比丘尼」。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而比丘尼戒则有三百四十八条。由此可知,进寺、剃发、染衣并不意味着就是僧人,而必须受戒清修,方能取得僧人的资格。受过具足戒的比丘,必须遵守戒律,过清净、克苦、俭约的生活: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香油花蔓涂饰、不歌舞视听、不坐高广大床、不蓄金银财宝、不非时食、不做买卖、不占卜看相、不拨弄是非、不恶语伤人、不掠夺和恐吓他人等等。过去,受戒的僧人在受戒时,要在头上燃香烙九个圆点,称为「香疤」,这是受戒僧人的显著标志,易于为世俗人所辨识。现时为了减少僧众肉皮之苦,已不再施行这道手续。不过,更为注重戒律的修养和精神。所以,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合格的僧人,实在是绝不容易。岂容随便冒认,以假乱真?
事实上,每个人发心出家的动机与因缘都不同,有因闻法而发心出家,有悟到无常而发心出家,有因听闻梵音深受感动而发心出家。但不论是因何动机而出家,重要的是,不只是身出家,而是心出家;常摄心在道,才能远离五欲六尘,唯有心入道,做一个身心皆出家的僧人,才能得到究竟的解脱。在《阿毘达磨法蕴足论》卷六中谈到:
一、有一类补特伽罗,于诸欲境,身离非心,谓如有一剃除须发,披服袈裟,正信出家,身参法侣,心犹顾恋所受诸欲,数复发起猛利贪爱,彼身出家,心犹未出,是名于欲身离非心。
二、有一类补特伽罗,于诸欲境,心离非身,谓如有一虽有妻子,受用上妙,田宅卧具,香鬃璎珞,衣服饮食,受畜种种金银珍宝、驱役奴婢,僮仆作使,或时发起打骂等业,而于诸欲,不生耽染,不数发起猛利贪爱,彼身在家,其心已出,是名于欲心离非身。
三、有一类补特伽罗,于诸欲境,身心俱离,谓如有一剃除须发,披服袈裟,正信出家,身参法侣,于诸欲境,心无顾恋,不数发起,缘彼贪爱,失念暂起,深生悔愧,彼身出家,其心亦出,是名于欲身心俱离。
四、有一类补特伽罗,于诸欲境,身心俱不离,谓如有一畜妻养子,受用上妙,田宅卧具,香鬘璎珞,衣服饮食,受畜种种金银珍宝,驱役奴婢,僮仆作使,发起种种打骂等业。复于诸欲,深生耽染,数数发起猛利贪爱,彼身心二种,俱不出家,是名于欲身心俱不离。
故出家有四种:
一、身出家心未出家:虽剃发染衣远离亲缘,无父母妻子之累,身处于伽蓝,但是却汲汲营营于名利,与俗人一般,名为「出家在家者」。
二、心出家身未出家:身虽处在亲属朋友之中,有父母、妻子,而心念恒在道上,不染世尘之缘,名为「在家出家者」。
三、身心皆出家:已剃除须发,着染色衣,身居伽蓝,如法修行,心毫无眷恋,诸欲能了断,终身精进,无一念退心,名为「出家出家者」。
四、身心皆未出家:指未出家之俗人,身处于俗舍,被五欲缠缚,无一念解脱者,名为「在家在家者」。
现时佛门僧人众多,来自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育背景,自然是龙蛇混杂,良莠不齐,有修行僧,也有应赴僧:有持戒清净的,也有毁戒不净的:有实践佛陀教诲,延续佛法慧命者,也有破坏佛门戒律,扰乱佛门次第者:有披如来衣,所行非如来事者,把清净的佛门,弄得乌烟瘴气,成为佛门的败类。所以,要令佛法常住世间,令正法久住于世,僧侣更应持戒清净,僧行严明,真正能担任一个弘扬佛法、续佛慧命的佛子。
由于世俗因缘太多,道业实在不容易成就。末法时期的现今佛教,逐渐发展为以经忏佛事作主流;有些人一旦出家剃染入佛门,既不习佛门规矩,亦不守戒律、不研经教,为求利养,只热衷于经忏佛事。实在可惜!然为人诵经者,若对经典及教理不了解,就不能给予护法居士正知正见的佛法。因此,古代高僧大德常警惕出家众言:「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赴僧。」
经是佛陀亲口所说,而忏文是古代高僧大德依经义所造,出家人为亡者诵经、礼忏,若能如理如法,为人诵经、礼忏也不失为是自利利他的方便法门之一。可惜的是,经忏佛事若流于世俗化,甚至沦为谋生的方法与手段,这样就伤害了出家人与佛教。
佛教之所以被世俗人误解,僧人之所以不被社会尊重,与代表佛教的出家人的形象,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某些僧人对佛法的无知,虽身披如来衣,假佛教之名,所行却非佛事,致使社会群众所见所闻,误以为佛教乃非正信,因而看不起出家人,以为经、忏不过是专为死人服务的行业;故出家人不被敬仰,应受经忏佛事所影响。
然而,现代人到底为何而出家呢?反观今日佛教界,因「四衰」而出家的僧侣比比皆是,《中阿含经》云:「拘牢婆王语尊者赖咤和罗云:『赖咤和罗,有四种衰,谓衰衰故,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云何为四,病衰、老衰、财衰、亲衰。』」出家应该是一种发心与愿力,以四弘誓愿为菩提种子,以了脱生死为目标,而不是因为四衰、无路可投而出家。庄严清净的佛门,成为衰老残弱的收容站,实非佛门之福。是故,佛在《大般涅槃经》里说:「善男子,我涅槃后,浊恶之世,国土荒乱,互相抄掠,人民饥饿,尔时,多有为饥饿,故发心出家,如是之人,名为秃人。」
出家本是神圣之事,所以绝对不能随随便便,必须真正清楚明白出家的目的与意义;如果出家,不是为了修行,不是为了弘法,不是为了生死,只因三餐不继,甚至是因事业失败、逃避金钱、情感的债务而出家,这样的人就不是「出家人」,而只能名为「秃人」。秃人的外相,是出家相,但他的心并不在道上,只求衣、食及栖身之所;以为出家后不用耕作,自然衣食充足;不用建房屋,自有安居之处。故佛门有偈曰:「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此乃出家不了道之大患。而佛教之衰落,实与出家人的素质直接相关。
《四分律行事钞》卷二云:「真诚出家者,怖四怨(四魔)之多苦,厌三界之无常,辞六亲之至爱,捨五欲之深着,能如是者,名真出家。」因此,出家是一件非常慎重之事,也是一件非常值得赞叹之事,既已剃除须发,着如来衣,入如来室,那么就不应该只是出世俗的家,而是要断诸欲境,诃弃贪瞋等诸盖,身安心稳地学佛修道──也就是出烦恼家、出轮回家、出三界火宅家,度生死苦海,至涅槃彼岸,得究竟解脱。佛法能够在世界上流传至今,甚至未来永不消灭,靠的就是僧宝的延续;因此,唯有真诚正信的僧宝,方可绍隆佛种,续佛慧命。那么我们所有的佛子,都要保护、树立出家人正确的形象,以法自严,以戒自律,做一个身心清净的出家人,做一个佛法的传承人与传播人。如此则如来欢喜,诸佛赞叹。愿与四众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