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 铁佛慈悲
发布时间:2024-12-14 01:35:49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几年前初到临汾,就听说临汾城的铁佛寺里,供奉着一尊十余吨重的巨大佛头,佛头上还盖着一尊金顶宝塔。之后方知,位于市区鼓楼南大街西侧,毗邻山西师范大学的铁佛寺原名大云寺,始创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发生著名的平阳八级大地震,铁佛寺遭到严重毁坏,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建。 寺院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金顶宝塔、藏经阁及南北配殿、南北厢房等,均为清代以后建筑。2006年5月,铁佛寺被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月30日,刚刚下过一场暴雨,炽热的临汾城有了些许凉意,记者步行前往铁佛寺探访。
变成过厅的天王殿 沿贡院路西行,至山西师范大学大门,沿大学院墙右拐向北一百多米,然后左拐再向西一百多米,面前豁然出现一座高大的古代建筑。气势恢弘的山门,中开劵门,两侧各配一个边门,红墙绿瓦配上山门两侧的石狮,让这座佛教古刹多了几分威严之气。从山门外抬头看,高大的镶琉璃佛塔就耸立在庙中,这就是铁佛寺了。 铁佛寺修建在一个高大的台基上,一度是古临汾城最高的建筑物,如今四周虽然盖起了高楼,但气势依然。铁佛寺沿袭了唐以来寺庙建筑的固有特点,前后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由山门和天王殿构成。山门上方镶嵌“临汾市博物馆”牌匾,拾级而上,又看到门洞上方还挂着一方“大云寺”牌匾。天王殿其实已经有名无实,不但没有供奉任何神像,甚至连前后墙都不见了踪迹,最多只能称得上是个过厅。院子里有两棵参天古树,树下有石凳,附近的居民夏天都爱到这里乘凉。 院子两侧各有一个小二楼偏院,博物馆的办公室就在这两座小楼里,铁佛寺的一切事务目前暂由博物馆代管。敲开办公室大门,记者找到了博物馆办公室主任赵军芳,问及天王殿,赵军芳介绍:“早在民国时期的1918年,这里就曾被当时刚成立的临汾师范学校占据,学校对此处进行了很大的改动,铁佛寺原有的大部分建筑都改变了用途,大雄宝殿、藏经阁、南北配殿和南北厢房成了教室和宿舍,大殿内供奉的塑像、壁画也不知所终。”如今的铁佛寺,保存最好的就只有金顶宝塔,其余建筑早成了收藏室、展览室,经常有各种书画、摄影展在这里举办。 穿过过厅,进入第二进院落,这进院落由大雄宝殿和东西配殿构成。正如赵军芳所说,大雄宝殿内除了现今的展览品,原有塑像等都已荡然无存。而东西配殿,连门窗都改成了民国时期特有的大格玻璃扇门窗,已没有原先寺庙的味道。
风磨铜塔顶金光闪闪 从大雄宝殿两侧的垂花门,进到铁佛寺的最后一进院落,也是铁佛寺最重要的一进院落——“塔院”。塔院由金顶宝塔、南北厢房、藏经阁组成。 一进院,记者最先被吸引的是随风传来的清脆的“叮当”声,那是金顶宝塔四角挑檐上挂着的铜铃正随风摇摆。微风低吟,宝铎和鸣,仿佛在向人讲述着这座古老佛塔的故事。 砖塔为方形,六层,全部由水磨青砖砌成,一层到五层为四方形,第六层为八角形,总高约30米。宝塔顶部为八角攒尖顶,当心围砖脊一周,下设琉璃仰莲平台,莲瓣三层,上有刹座,覆钵、项轮和宝珠。塔顶端鎏金宝珠,金光闪闪。据赵军芳讲,2004年,文物部门曾对金顶宝塔组织过一次修缮,当时在将金顶取下重新鎏金时,在金顶下方发现了一本保存完好的清代康熙年间的《金刚经》,根据经书上的记载,金顶和这本金刚经都是清代重修佛塔时安放上去的,也就是说,这个“金顶”在塔上存在了300多年。 关于这个金顶,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原先塔刚刚修好的时候,上面的顶是黄金铸成,金光四射,分外惹人注目,“金顶宝塔”的名字由此而来。然而有一天夜里,金顶不翼而飞,被换成了铜顶,而且铜顶也没有被放正,成了倾斜的。由于宝塔一层以上全为实心,人无法登上塔顶,所以金顶如何换成了铜顶也就成了一个谜。赵军芳告诉记者,其实这个铜顶并非什么金顶,而是由一种品质优良的风磨铜铸造而成,几百年来,历经风吹雨打,不仅不锈不蚀,经历风雨越多反而越光芒耀眼。 赵军芳说,那次修缮进入尾声的5月8日农历四月初一傍晚7时许,从佛塔金顶位置突然冒出一股青烟,扶摇直上一米多高,久久不散,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当时许多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参与修缮佛塔的工人都看到了这一奇观。对铁佛寺,临汾县志上记载着一句话:“塔顶常有光,传有舍利子云”,这说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类似情况,但到现在也没人能解释这一奇观的成因。 美轮美奂的琉璃壁画 宝塔底层长宽各12米,塔身离地面膝高位置,刻有束腰式肩雕,间柱中雕有突起的龙、虎、兔、麒麟、奔马及花卉瓜果等图案,雕工细致,栩栩如生。底层每面砌依柱4根,分作3间。二层以上无依柱,实为1间,并且四面皆作束腰须弥座,在塔身四壁向内雕砌,构造别具一格。 从第二层开始,塔身急剧收缩,一直至第五层,六层变为八角形。说起塔的层次,赵军芳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佛塔的层高一般都为奇数,但金顶宝塔却是六层,比较罕见。不过,有专家解释,金顶宝塔一层中空,内供巨大的铁铸佛头,所以这一层在严格意义上不能算到佛塔内,只能算成是佛塔的塔基。这样算的话,金顶宝塔应该为五层。 宝塔二层以上,塔身四周镶有金碧辉煌的琉璃浮雕,上下共64块。第六层顶层的八个方向分别按八卦方位分别镶嵌着“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八个琉璃制成的八卦符号。 按照一般习俗,在道家建筑中,使用八卦方位符号的比较多,而在一座佛塔上镶嵌如此明显的道教符号,并不多见。对这一特点,赵军芳解释说,“因为金顶宝塔是在被地震摧毁后,于清代康熙年间重修的,清代宗教建筑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佛儒道三教合一,琉璃八卦符号就是这一特点在金顶宝塔上的具体体现。” 宝塔从第二层至第六层,塔的每层四面共镶嵌了黄绿相间的琉璃浮雕58幅,均为阳城著名琉璃高手乔氏烧造。赵军芳告诉记者,专家对佛塔的琉璃壁画作过评价,绝对算是清代中期琉璃作品的上乘之作。琉璃壁画内容全部为佛教故事,其中的仙佛、菩萨、罗汉、弟子及佛传故事中的人物、花卉、草木,造型刚劲,形神具备,气韵生动,都是极其珍贵的艺术杰作。另外,每层塔檐的围脊均铺设黄绿色琉璃瓦,构栏望柱,飞檐、脊兽、饰件亦全为琉璃制成,更为宝塔增添了辉煌气势。 镇寺之宝铁佛头15吨重 金顶宝塔的一层,就是铁佛寺的镇寺之宝——铸铁佛头了。铁佛寺之名,正由它而来。 佛头生铁铸造而成,高6.8米,宽3.8米,周长16米,重15吨。头像外面披麻灰,还加了彩绘、贴金。因当地传说抚摸佛头会给人带来好运,所以佛头人手能触及的地方,被摸得油光发亮。佛头内部中空,后部有一方孔,用以存放经书。从孔内查看,整个佛头由300多块长宽各约50厘米、厚约6至10厘米的生铁铸接起来,佛头顶部还有铸造时留下的范孔。 铁佛面朝塔外,整个面部五官端正,比例适当,脸颊丰满,眉骨隆起,额高鬓宽。近距离观看,佛头双目凝视,螺发满头,两耳垂肩,嘴唇微闭,端庄慈祥。赵军芳介绍说,从佛头的雕塑造诣上说,即继承了北魏造像的传统手法,又融会了南北朝雕塑艺术的特点。 谈到铁佛头的具体铸造时间,赵军芳说并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但多年来通过对《平阳府志》《临汾县志》等史书的研究,这个佛头在铁佛寺创建之时就已经存在了。同时根据铁佛头造像风格,有专家推断铸造时间是在建庙时的唐贞观年间。在1300多年前的唐初,能用15吨重的生铁一次性铸造成如此形神皆备的佛头,足以体现当时铸造者高超的铸造工艺和过人的胆识气魄,以及当时冶炼铸造业的发达程度。 佛塔内部的大部分空间被佛头占据,周围只留两人并排通过的空间。佛头顶部与佛塔紧紧连接,佛头与周围墙壁支柱托起了整个佛塔,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赵军芳告诉记者,虽说佛塔为实心不可登临,但是据探测发现,佛塔内并非全部实心,而是每层都留有不少孔道,以此来减轻佛塔自身重量,减轻塔基的压力。塔门内两侧墙壁上各嵌有一方重修大云寺碑铭,记载了清代临汾发生大地震和重修寺庙的情况,碑文内容有“康熙34年(注:1695年)夏4月6日戊时晚9时忽遭震变之灾,寺庙倾塌,民舍无存,压伤男女不可胜数,地声如雷,经年不息”等内容,是难得的珍贵历史资料。 说起铁佛寺为何只有佛头没有佛身,赵军芳说,铁佛寺历经沧桑劫难,资料很少,倒是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佛头的传说。传说唐三奘从西天取经回来,大兴佛教。有人在京城附近塑了一尊泥身铁头的佛像。一天,雄威有灵的大佛闭目养神,不觉打起盹儿来,猛然头一闪,沉重的铁头竟闪落到黄河东岸平阳城内的高地上,后来人们就在佛头落地的地方修了寺和塔,将佛头供奉在了里面。
变成过厅的天王殿 沿贡院路西行,至山西师范大学大门,沿大学院墙右拐向北一百多米,然后左拐再向西一百多米,面前豁然出现一座高大的古代建筑。气势恢弘的山门,中开劵门,两侧各配一个边门,红墙绿瓦配上山门两侧的石狮,让这座佛教古刹多了几分威严之气。从山门外抬头看,高大的镶琉璃佛塔就耸立在庙中,这就是铁佛寺了。 铁佛寺修建在一个高大的台基上,一度是古临汾城最高的建筑物,如今四周虽然盖起了高楼,但气势依然。铁佛寺沿袭了唐以来寺庙建筑的固有特点,前后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由山门和天王殿构成。山门上方镶嵌“临汾市博物馆”牌匾,拾级而上,又看到门洞上方还挂着一方“大云寺”牌匾。天王殿其实已经有名无实,不但没有供奉任何神像,甚至连前后墙都不见了踪迹,最多只能称得上是个过厅。院子里有两棵参天古树,树下有石凳,附近的居民夏天都爱到这里乘凉。 院子两侧各有一个小二楼偏院,博物馆的办公室就在这两座小楼里,铁佛寺的一切事务目前暂由博物馆代管。敲开办公室大门,记者找到了博物馆办公室主任赵军芳,问及天王殿,赵军芳介绍:“早在民国时期的1918年,这里就曾被当时刚成立的临汾师范学校占据,学校对此处进行了很大的改动,铁佛寺原有的大部分建筑都改变了用途,大雄宝殿、藏经阁、南北配殿和南北厢房成了教室和宿舍,大殿内供奉的塑像、壁画也不知所终。”如今的铁佛寺,保存最好的就只有金顶宝塔,其余建筑早成了收藏室、展览室,经常有各种书画、摄影展在这里举办。 穿过过厅,进入第二进院落,这进院落由大雄宝殿和东西配殿构成。正如赵军芳所说,大雄宝殿内除了现今的展览品,原有塑像等都已荡然无存。而东西配殿,连门窗都改成了民国时期特有的大格玻璃扇门窗,已没有原先寺庙的味道。
风磨铜塔顶金光闪闪 从大雄宝殿两侧的垂花门,进到铁佛寺的最后一进院落,也是铁佛寺最重要的一进院落——“塔院”。塔院由金顶宝塔、南北厢房、藏经阁组成。 一进院,记者最先被吸引的是随风传来的清脆的“叮当”声,那是金顶宝塔四角挑檐上挂着的铜铃正随风摇摆。微风低吟,宝铎和鸣,仿佛在向人讲述着这座古老佛塔的故事。 砖塔为方形,六层,全部由水磨青砖砌成,一层到五层为四方形,第六层为八角形,总高约30米。宝塔顶部为八角攒尖顶,当心围砖脊一周,下设琉璃仰莲平台,莲瓣三层,上有刹座,覆钵、项轮和宝珠。塔顶端鎏金宝珠,金光闪闪。据赵军芳讲,2004年,文物部门曾对金顶宝塔组织过一次修缮,当时在将金顶取下重新鎏金时,在金顶下方发现了一本保存完好的清代康熙年间的《金刚经》,根据经书上的记载,金顶和这本金刚经都是清代重修佛塔时安放上去的,也就是说,这个“金顶”在塔上存在了300多年。 关于这个金顶,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原先塔刚刚修好的时候,上面的顶是黄金铸成,金光四射,分外惹人注目,“金顶宝塔”的名字由此而来。然而有一天夜里,金顶不翼而飞,被换成了铜顶,而且铜顶也没有被放正,成了倾斜的。由于宝塔一层以上全为实心,人无法登上塔顶,所以金顶如何换成了铜顶也就成了一个谜。赵军芳告诉记者,其实这个铜顶并非什么金顶,而是由一种品质优良的风磨铜铸造而成,几百年来,历经风吹雨打,不仅不锈不蚀,经历风雨越多反而越光芒耀眼。 赵军芳说,那次修缮进入尾声的5月8日农历四月初一傍晚7时许,从佛塔金顶位置突然冒出一股青烟,扶摇直上一米多高,久久不散,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当时许多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参与修缮佛塔的工人都看到了这一奇观。对铁佛寺,临汾县志上记载着一句话:“塔顶常有光,传有舍利子云”,这说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类似情况,但到现在也没人能解释这一奇观的成因。 美轮美奂的琉璃壁画 宝塔底层长宽各12米,塔身离地面膝高位置,刻有束腰式肩雕,间柱中雕有突起的龙、虎、兔、麒麟、奔马及花卉瓜果等图案,雕工细致,栩栩如生。底层每面砌依柱4根,分作3间。二层以上无依柱,实为1间,并且四面皆作束腰须弥座,在塔身四壁向内雕砌,构造别具一格。 从第二层开始,塔身急剧收缩,一直至第五层,六层变为八角形。说起塔的层次,赵军芳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佛塔的层高一般都为奇数,但金顶宝塔却是六层,比较罕见。不过,有专家解释,金顶宝塔一层中空,内供巨大的铁铸佛头,所以这一层在严格意义上不能算到佛塔内,只能算成是佛塔的塔基。这样算的话,金顶宝塔应该为五层。 宝塔二层以上,塔身四周镶有金碧辉煌的琉璃浮雕,上下共64块。第六层顶层的八个方向分别按八卦方位分别镶嵌着“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八个琉璃制成的八卦符号。 按照一般习俗,在道家建筑中,使用八卦方位符号的比较多,而在一座佛塔上镶嵌如此明显的道教符号,并不多见。对这一特点,赵军芳解释说,“因为金顶宝塔是在被地震摧毁后,于清代康熙年间重修的,清代宗教建筑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佛儒道三教合一,琉璃八卦符号就是这一特点在金顶宝塔上的具体体现。” 宝塔从第二层至第六层,塔的每层四面共镶嵌了黄绿相间的琉璃浮雕58幅,均为阳城著名琉璃高手乔氏烧造。赵军芳告诉记者,专家对佛塔的琉璃壁画作过评价,绝对算是清代中期琉璃作品的上乘之作。琉璃壁画内容全部为佛教故事,其中的仙佛、菩萨、罗汉、弟子及佛传故事中的人物、花卉、草木,造型刚劲,形神具备,气韵生动,都是极其珍贵的艺术杰作。另外,每层塔檐的围脊均铺设黄绿色琉璃瓦,构栏望柱,飞檐、脊兽、饰件亦全为琉璃制成,更为宝塔增添了辉煌气势。 镇寺之宝铁佛头15吨重 金顶宝塔的一层,就是铁佛寺的镇寺之宝——铸铁佛头了。铁佛寺之名,正由它而来。 佛头生铁铸造而成,高6.8米,宽3.8米,周长16米,重15吨。头像外面披麻灰,还加了彩绘、贴金。因当地传说抚摸佛头会给人带来好运,所以佛头人手能触及的地方,被摸得油光发亮。佛头内部中空,后部有一方孔,用以存放经书。从孔内查看,整个佛头由300多块长宽各约50厘米、厚约6至10厘米的生铁铸接起来,佛头顶部还有铸造时留下的范孔。 铁佛面朝塔外,整个面部五官端正,比例适当,脸颊丰满,眉骨隆起,额高鬓宽。近距离观看,佛头双目凝视,螺发满头,两耳垂肩,嘴唇微闭,端庄慈祥。赵军芳介绍说,从佛头的雕塑造诣上说,即继承了北魏造像的传统手法,又融会了南北朝雕塑艺术的特点。 谈到铁佛头的具体铸造时间,赵军芳说并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但多年来通过对《平阳府志》《临汾县志》等史书的研究,这个佛头在铁佛寺创建之时就已经存在了。同时根据铁佛头造像风格,有专家推断铸造时间是在建庙时的唐贞观年间。在1300多年前的唐初,能用15吨重的生铁一次性铸造成如此形神皆备的佛头,足以体现当时铸造者高超的铸造工艺和过人的胆识气魄,以及当时冶炼铸造业的发达程度。 佛塔内部的大部分空间被佛头占据,周围只留两人并排通过的空间。佛头顶部与佛塔紧紧连接,佛头与周围墙壁支柱托起了整个佛塔,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赵军芳告诉记者,虽说佛塔为实心不可登临,但是据探测发现,佛塔内并非全部实心,而是每层都留有不少孔道,以此来减轻佛塔自身重量,减轻塔基的压力。塔门内两侧墙壁上各嵌有一方重修大云寺碑铭,记载了清代临汾发生大地震和重修寺庙的情况,碑文内容有“康熙34年(注:1695年)夏4月6日戊时晚9时忽遭震变之灾,寺庙倾塌,民舍无存,压伤男女不可胜数,地声如雷,经年不息”等内容,是难得的珍贵历史资料。 说起铁佛寺为何只有佛头没有佛身,赵军芳说,铁佛寺历经沧桑劫难,资料很少,倒是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佛头的传说。传说唐三奘从西天取经回来,大兴佛教。有人在京城附近塑了一尊泥身铁头的佛像。一天,雄威有灵的大佛闭目养神,不觉打起盹儿来,猛然头一闪,沉重的铁头竟闪落到黄河东岸平阳城内的高地上,后来人们就在佛头落地的地方修了寺和塔,将佛头供奉在了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