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法师:《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定慧品第四
发布时间:2024-05-25 01:31:01作者:华严经全文网定慧品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惠能大师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我这个法门,是以定慧为根本。大家不要误以为定慧有别。定和慧是一体的,不是两个。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当在发慧的时候,定就在慧中;当在入定的时候,慧也就在定中。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定慧均等修持。
“定慧”又称作止观,“定”就是禅定,“慧”就是智慧观照。以定为体,以慧为用。体是本体,用就是作用。就像电灯,灯泡是体,它能够散发光明,光就是用。定和慧是一体不二的,就像是灯,不能把灯体和灯光分开一样。探讨“定”的时候,是“慧”之“定”,探讨“慧”的时候,是“定”之“慧”,这叫止观双运,定慧等学。
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因此,各位修学佛道的人,不要说“先定才能发慧,或先慧才能入定”这种分别的话。持这种见解,就表示法有二相。口中虽说着好话,心中却不存善念;徒然有定和慧的名称,却不能定慧等持。如果心与口都是善的,内与外都是一如,定和慧就能均等了。自我开悟,自我修持,不在于诤辩;如果争论先后,那就和痴迷的人一样。如果不能断除胜负之心,必将增长我执法执,自不能远离“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著。
诤,就是争吵、攀比、辩论。修行是靠自己体悟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用不着和别人诤论。把修行当作武林大会,总是与别人竞争,就是迷人。我们做企业也是这样的,你总是和别人去攀比,就很辛苦。你要和自己比,每天都在进步,我今天就比昨天好,我今年比去年就好,这就是进步。向外攀比,就会起贪著、瞋恨、嫉妒等不良情绪。如果我们一个修行人,总是和别人攀比,别人能打坐,坐四小时,我怎么也得坐八个小时,总是和别人较着劲的修行,不但不能够修成正法,反倒会增长我执和法执。总处在与别人攀比中,就无法成就“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善知识!定慧就像什么呢?就像灯光,有了灯就有光明,没有灯就黑暗。灯是光的体,光是灯的用,名称虽然有两个,体性本来就是同一个。定和慧也是如此。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
惠能大师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所谓一行三昧,就是能在一切处,无论行住坐卧都能心行正直。《净名经》说:“直心就是道场,直心就是净土。”不要只在口头上说正直,心却谄媚邪曲;不要口说一行三昧而心行不直。只要心行正直,不要在一切法上有所执著。
《净名经》,又叫《维摩诘所说经》,是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一部典籍,究竟了义,至圆至顿的无上妙法。这部经,讲的就是在心地上修行,心净则国土净。讲到了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直心,就是真诚心的意思。真诚心是道场。一行三昧,就是保持着最真诚心,不掩盖自我,不伤害他人,随时随地保持慈悲和智慧的觉照。
我们于一切现象中,不生执著。保持真诚心,不评判,不烦恼,不造作,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就是“定慧”。
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愚迷的人执著法相,执著一行三昧,开口就说常常静坐不动,不起妄想杂念,这就是一行三昧。作这种见解的人,就如同没有情识的木石一样,其实正是障碍修道的因缘。
很多人盲目崇拜那种一坐好几天不起来的无记定。六祖说,一坐不起,和无情物一样。修行把自己修成木头、石头,是外道定、邪定的表现。佛教的正定,是指你对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全盘承担和接纳,就叫“正定”。佛陀经常说“如是,如是”,意思就是“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就是“正定”。
有人告诉你:“别人赞美你,说你好!”你说:“就这样吧!”接着再进来个人说:“有人骂你,说你坏呢!”“就这样吧!”你买的彩票中大奖了,“就这样吧”;员工造成损失了,你也“就这样吧”。 这就叫“定”。当你对发生的问题承担、接纳了,超越和解决的智慧也就生起了,因为“定慧”是一体不二的。
无论是战争中、商场上,还是修行中,真正的高手,往往都是很淡定、平和地对待危机。像电影《亮剑》中的李云龙,敌人打过来了,他指挥若定,还是很坦然。真正的高手都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遇到事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那都是匹夫之勇,不是高手。我们要想拥有智慧,就要学会平和,能够不被愤怒情绪所干扰,就能正确判断局势,轻松自如化解和应对危机。科学家爱迪生,曾经实验一个灯泡,他用一种新材料做灯丝,没几分钟“啪”就烧了。助手就说:“唉,又失败了!”爱迪生说:“没有啊,我成功了,我成功的知道这种材料不可靠,我得再找新的材料来代替。”这就是两种境界,对爱迪生来说这就是禅定和智慧。
我们工作中出现小差错的时候,恰恰是我们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危机的机会。就像下雨的时候,房子漏了,你正好借这个机会找到房子的漏点,等天晴的时候,把它修补好。万事万物都是一体两面,也称作阴阳平衡,显隐互成,我们要习惯从发生的事件中观察到光明和积极的一面。这就是“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对生命中所有现象,都要如实接纳,“如是、如是”就是定。同时生起光明觉照,“善哉、善哉”就是慧。自此,遇到任何事情都只会令我们进步和解脱,不会再挫伤我们。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形同木石,麻木不仁,恰恰是障道因缘。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善知识!道是要通流,为何反生滞碍呢?心不滞碍于法相,道就能通流;心若执著法相,那就叫作茧自缚。如果说常坐不动就是一行三昧的话,就像舍利弗在林中静坐,却遭到维摩诘的诃斥。
道就是真理。真理产生于我们的自性,它是活泼通流,光明和谐的。就像我们的血液循环,河流通畅,如果一旦卡住堵住,就成脑血栓、堰塞湖一样,就会出问题。所以,我们的思想也要通流,不能卡住,卡住了就是法执,名为自缚。
善知识,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善知识!还有人教人静坐,看住自己的心,观想静止,身体不动,心念不起,从这里下功夫。愚迷之人不懂佛法大意,便在这上面执著,反而成为颠倒,像这样的人很多。如此教导别人,这是极大的错误。
六祖跟大家说,有人教授打坐,让大家观察自己的心,培养静态,不动不起,用这个来稳定自己的身心。迷惑的人不知道,把这个当成根本。祖师教大家打坐,是为了培养大家良好的控制情绪的能力,从而觉照实相。而不是仅仅坐在那练腿,你腿练得再好也比不上石头坐得稳当。不是比谁坐得像石头,而是让自己的心能安静、平和下来,显现自性智慧。六祖纠正一部分人盲目把练腿当成根本,期望磨砖成镜的现象。练腿只是形式,培养和保持心境的平和,开启自性智慧,才是禅修的真谛。不明理的人认为练腿就是目的,总停留在腿子上下功夫,错用其心,所以叫“迷人不会,便执成颠”。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惠能大师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正教本来没有顿渐的分别,只因人的根性有利钝的不同。愚迷的人渐次修行,觉悟的人顿然契悟。如果能够识得自己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就没有差别了。因此,立有“顿渐”的假名。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
善知识!我这个法门,自从上代祖师以来,首先建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所谓无相,就是处一切相而离一切相;所谓无念,就是虽念而不执著于念;所谓无住,就是我人的本来自性。对于世间的善、恶、好、丑,乃至冤家至亲,有言语的冒犯、讽刺,或欺凌纷争的时候,都一概视为虚空幻相,不会想到报复仇害。在念念之中,不寻思过去的境界。如果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能断绝,就叫作系缚。
生活中,我们烦恼和恐惧的产生,都是对过去的事情的执著、纠结而产生烦恼,对未来的焦虑、担忧而产生恐惧。而当下则既无烦恼也无恐惧。
烦恼源自过去。例如说:那个人以前怎么说我,那个人以前怎么骂我,那个人怎么对不起我,那个人曾经害过我……都是前边的信息,现在没有。
恐惧源自未来。我们恐惧于:我老了怎么办?我将来病了怎么办?我企业做不下去怎么办?我那——怎么办?于是,我们恐惧的都是针对未来,没有恐惧当下的。
人在过去的烦恼和未来的恐惧的纠结中,就焦头烂额,狼狈不堪,很痛苦!如果我们把心安于当下:咱们的素食做得很美味;我们的讲堂很温暖;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在这座美丽的城市,我们如神仙般的生活。当下具足一切解脱相的!
有的人说,光安于当下,那未来怎么办呢?你只要安于当下,你就是圣人,你就是道人。道人是吃天饭的,吃天饭的人根本不可能饿着。自己折腾才容易饿着!自己折腾就好比是城市里面的花草,它要浇水施肥,不浇水施肥就不行;山里的草木,那是吃天饭的。你见哪个山里的草木饿着了?没有!在城里的容易饿着,造作容易饿着。所以说,当你懂得安于当下的时候,你与天地同在,就是圣人的境界。这时候你堪受龙天供养。
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在一切法上,念念不住着,这样就没有系缚,这就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就叫作无相。能离于一切相,则自性法体自然清净,这就是以无相为体。
无相,不是说没有显相,是不被它卡住,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与世界有进有退,自然起舞。有相则容易来者拒,去者留,就烦恼痛苦了。一个真正地懂得无相的人,面对生活万象就像看部电影一样,里面的主人公,无论有什么喜、怒、哀、乐……你看完了,好,结束了,结束了你就回家,就这么简单。看部电影,开心的时候你笑两句,主人公落泪的时候,你愿意陪着落两行泪也可以。但看完了,你把情绪收回来,就行了。有些人不行,看完了收不回来,人家都演完半年了,他还在为剧情伤心,就没有必要。我们要注意,我们往往被剧情所伤,我们看的电影就是周边的人、事、物。我们现在有时候想起某个场景还烦恼,那个场景其实就跟电影一样,早就过去了,但现在想起来还烦恼,这就叫卡住了,要超越它。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
善知识!在一切境上,心能不被外境所染污,就叫作无念。在自己的心念上,要常远离一切外境,不要在境界上起心动念。但是,如执著于什么也不想,把念头全部断绝,一念断绝就死,一样还要到别处去受生轮回,这是极大的错误。学道的人应该好好地想一想,如果不认识佛法大意,自己错了还罢了,却又再误导他人;自己愚迷不见真理,又毁谤佛经。
所以立无念为宗。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所以,要建立无念为宗。善知识!为何立无念为宗呢?只因为那些口头说见性而心犹执迷的人,在外境上仍有所念,有所念就会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就从此产生。菩提自性本无一法可得,如果以为有所得而妄说祸福,这就是尘劳邪见。所以,这个法门要建立无念为宗。
过去就让它过去,行云流水。在佛经中叫“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如日月经天,莲花出水,不滞留,不沾染,这代表着修行人的境界,走到哪里都不被境界所牵,不会沾染上那些凡尘往事。我们做事做人,就是不要被这些生生灭灭的事所卡住,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一切都是无常的,就让它过去。
我们的清净的自性没有什么真实现象,这些现象都是无常假相,都是如“梦、幻、泡、影、露、电”。《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我们的现象,“法”就是指现象。一切有为的现象,“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就是六个——梦、幻、泡、影、露、电。“应作如是观”,我们一个修行人,应该如是看待这些,看生活中就像一场梦。你刚才经历的也都是一场梦,过去的是场梦,未来也依旧是在做一场梦。我们现在学佛了,就要做一个解脱的梦,做一个成道的梦,也是一场梦。把过去烦恼的梦、五欲六尘的梦,转化为清净的解脱之梦,也依旧是梦。不要把它当成一个实有的物体,这时候就不被卡住。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
善知识!所谓无,无的是什么事呢?所谓念,念的是什么东西呢?所谓无,就是无差别相,无一切妄见尘劳的心;所谓念,就是念真如自性。真如就是念的体,念就是真如的用。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真如自性能起念,不是眼耳鼻舌等器官能念。真如本有自性,所以能随缘起念;真如如果没有自性,眼色耳声当下就会消失散坏。
灯之所以亮,是因为有电,如果没电了,灯就灭了。所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我们自性在作用。自性就是我们的能量源。我们的心就是能量调度机构,你把心用到哪里,能量就在哪里焕发光彩。我们的能量就是神通妙用,在佛不增,在凡不减。用心做企业,企业就能做大;用心种地,就能种好地;研究杀人,就能成个杀手;研究掏包,就成为神偷。……人的能量源来自自性,你用于哪里是你说了算的。你想成为圣人你可以成为圣人,你想成烂人绝对成个很烂的人。能量完全受你的心念的支配。
如果我们把做生意的那份心用到成佛上,一年能开悟,即身能成佛;如果小伙子把追女朋友的那份心,朝思暮想的心用到求道上,一年能开悟,即身能成佛;公务员绞尽脑汁的去当官,如果他把绞尽脑汁的心用到成佛上,一年能开悟,即身能成佛。都没有问题。
我们往往都是这里用点那里用点,分散了精力。用在无常生灭的假相上,虽然也能暂时放一点光芒,但是它毕竟是无常的。自性就是能量之源,我们的生命之源。一切都产生于自性。天地万物都是自性幻化出来的,能量的波动产生假有的物质,物质的不同组合产生假有的天地万物。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善知识!真如自性随缘起念时,六根虽然有见闻觉知,但是真如自性不会染著万境而能恒常自在。所以,《净名经》说:“善能分别一切法相,于第一义谛如如不动。”
我们要如实体悟本源空性,让心安住在空性,“于第一义谛如如不动” 。便自然可以了知见闻觉知的一切,如梦如幻;生活、工作,如梦如幻; 修行、成就,亦是如梦如幻;证果、成佛,还是如梦如幻。佛法不废俗法,万物虽如梦如幻,我们依然要遵循世俗价值观。如理如律,闲看庭前花开花谢;安分守己,静观天外云卷云舒。
我们有的居士看过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诗,如:“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很多人为此生烦恼,觉得这个喇嘛不好好修行,写情诗泡妞,破坏佛教形象。其实,这些诗看似写给恋人,其实是写给“空性法身”。因此,仔细阅读仓央嘉措的情诗,会发现全部是写给空性如来藏的,他以空性为情人,体征无上空性瑜伽,安享解脱涅槃之乐。所以,这不是“情歌”,而是“道歌”。
我也模仿写过几句仓央嘉措情诗体的《道歌》:
“觉悟若是那西子湖畔的一朵红莲,我愿与佛性相恋;我愿为一池清莹的湖水,与佛性朝夕相伴。在这美丽的江南,佛性是我今生最美的遇见。在我的梦里,觉悟是我一生一世的牵绊;在我的梦里,觉悟是我今生今世的眷恋;在我的梦里,觉悟是我今生不老的思念;在我的梦里,觉悟是我今生最美的红颜。”
“爱,若是一种呢喃,我对佛性的爱有千语万言;爱,若是一种思念,我对佛性的爱朝思暮想千万遍;爱,若是一种迷恋,我对佛性的爱生生世世、永不改变;爱,若是一段奇缘,今生我愿与佛性相恋!”
“在躲过雨的香樟树下体悟你,终于可以牵你的手赞美你。有觉悟的地方就格外的清新,想着佛性我的嘴角都会扬起,倾城的轮廓沾满我的憧憬。对全世界宣布爱觉悟,我只想和佛性在一起,这颗心没畏惧太坚定,庆幸让我能够遇见佛性,就算全世界都否定,我也要跟佛性在一起,天崩地裂也要在一起。”
其实,诗人们的情诗,稍一转换,就是“道歌”,如:“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日日思佛不见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如今我心似佛心,定不负相思意。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冷落清秋节。今宵梦醒此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执著生灭幻法的心总是充满苦痛,总是处于还有那伤感的时节。今天从大梦中醒来,原来苦苦追慕的实相就在身边,就在日出月落,花开花谢。从此之后的岁月,尽显光明和解脱。如此这般的美好景致,可以和谁来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