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全文网

索达吉堪布:幸福的根本是心

发布时间:2024-06-27 01:35:44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索达吉堪布:幸福的根本是心

主持人致辞:

大家晚上好!欢迎出席今天的“至诚讲坛”。

今天,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了“上海慈慧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著名慈善理论家和活动家索达吉堪布。堪布学识渊博,对于世间各种问题,都有本着慈善之心的独到见解。早在90年代,堪布就远赴欧美和东南亚各国,进行佛法的弘扬。近年来,应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邀请,他也前往各个高校讲学,与知识分子们探讨佛学的真理。

接下来,有请至诚书院副院长兼党总支书记——陈文滨先生致欢迎辞!

陈文滨院长:尊敬的索达吉堪布,各位朋友、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

汕头大学至诚书院“至诚讲坛”,提倡包容的学习心态,致力于学术和文化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希望同学们开阔视野。

今天,我们邀请到索达吉堪布,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孔子讲过:“弟子入则孝……而亲仁。”也就是说,如果是一个好学的人,就要亲近有仁德者。下面,就让我们亲近这样一位大德——索达吉堪布,让我们聆听他的报告,寻找开启幸福人生的钥匙!

主持人:佛教蕴含着人世间的真知灼见,尤其大乘佛教致力于成就无量修行、普度一切困厄,将个人修行跟普度众生结合起来,更是至高无上的思想。

当今时代,盲目和贪欲充斥在我们身边,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人人都渴望得到幸福,大多数人却不得其法;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却与幸福背道而驰。

今天,我们请到索达吉堪布,就是想以他的眼光看看:什么是幸福?幸福的根本是什么?怎样追求幸福?我相信,堪布在演讲中,一定会给出令大家满意的答案。接下来,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索达吉堪布开示——

尊敬的各位老师和同学,大家好!很高兴来到汕头大学,跟大家共同学习。

藏族有一句俗话:“说话开头难,办事结尾难。”刚才陈院长致辞时,我还没想好怎么开头,后来,主持人说:“什么是幸福?幸福的根本是什么?怎样追求幸福?”看来,我应该从这几点谈起。

作为出家人,我的思想、行为跟你们不太一样,如果以我的眼光看幸福,和你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不管怎么样,我也是一个追求幸福的人,对幸福思考过许久,所以很有兴趣和大家交流这个话题。

一、认识幸福

1、何为幸福

谈到何为“幸福”,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幸福来自金钱;有人认为,幸福源于爱情;还有人认为,幸福在于地位……

而我认为,从佛教的根本观点“万法唯心造”来看,幸福是一种得到满足的心态,也就是说,幸福的根本是心。

2、对幸福的误解

世间人每天从早到晚忙碌,唯一希求的就是幸福,但结果得到了什么呢?大多却是不同程度的痛苦。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差,往往是因为没有认清幸福。

有些人认为,只要满足了暂时的身心需求,这就是幸福。

2009年,英国举行了一次“谁是最幸福的人”的征文比赛,收到全世界一百多万篇来稿,最后,评委选出了四个“最幸福”的人:成功完成一例手术的外科医生;在沙滩垒城堡的儿童;给婴儿洗澡的母亲;与心爱的人走上红地毯的新人。

以世间的眼光看,这四个人都非常幸福,他们也是千挑万选出来的。可是,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他们真的幸福吗?答案就不一定了——儿童在海滩玩耍时,沙滩城堡若一下被海浪吞没,他的幸福还在吗?给宝宝洗澡的母亲,如果孩子长大后不孝顺,这难道不痛苦吗?医生这次的手术非常成功,但下次万一失败了呢?跟心爱的人步入婚姻之后,生活会事事尽如人意吗?

佛教中讲万法是无常的,所以,不能过于执著有些事物。如果认为有钱就会幸福,或者结婚就会幸福,那么你也应该想想:自己梦寐以求的这一切,假如失去了该怎么办?这时候,还有幸福可言吗?

还有些人认为,离开了痛苦——比如现在头特别痛,过一会儿不痛了,这也是一种幸福。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曾说,假如给她三天光明,她就是最幸福的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因反抗种族歧视入狱27年,后来他在《回忆录》里说,坐牢时每天晒半小时太阳,便是最幸福的事。

和曼德拉有类似经历的人,也不在少数。藏地有一位出家人,“文革”前后,他坐了十几年牢。在狱中,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可以分到一碗稀饭、一个馒头,一天的食物仅此而已。据他说,监狱里的人特别盼望这个时刻,每当得到稀饭和馒头时,他们觉得这是最大的幸福。

还有一个藏族学者,和第十世班禅大师是好朋友,他有过18年的狱中生涯。他在一本书中也说,在监狱期间,最大的痛苦是看不见春夏秋冬,只能看到高高的围墙。在漫长的18年里,他每天都对着一堵高墙,所以觉得能越过高墙,看到墙外的蓝天白云、山河大地,这就是幸福。

当然,如果他们的幸福观都成立,对照起来,我们绝大多数人每天都生活在幸福之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蓝天白云,每天也可以晒半小时太阳,但并非人人都能从中体会到幸福。许多人总觉得自己是最不幸福的,终日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3、抉择正确的幸福观

1)幸福在内,不在外

那么,对大多数人来讲,他们认为的幸福是什么呢?

如今许多人认为,幸福的根本是金钱。但实际上,金钱和幸福有关系吗?是有关系,但并不起决定作用。心理学家认为,金钱对于人的幸福感,所起的作用只占五分之一。

作为普通人,一无所有当然非常痛苦,然而,有了钱,也不一定就幸福,反而可能带来过多的压力。所以,金钱跟幸福并不成正比,否则,有钱人就一定快乐,没钱人就一定痛苦,但现实中却并非如此。

还有人认为,幸福在于住房,这种观点也不尽然。对有些人而言,刚开始有个小房子,就感觉不错;然而一段时间后,便不满足了,开始提升住房条件;过一段时间,又不满足了,想再换一套大房子……到最后,即便有最好的房子,他们也不觉得开心。所以,好的住房并不意味着幸福。

也有人认为,幸福在于所处的环境。大多数中国人认为,住在城市的中心比较幸福,这种心态直接导致城市二环以内的房价特别高。可是在美国,人们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住在偏僻的郊区才幸福。因此,如果说幸福在于环境,何以中国人觉得幸福的地方,美国人却觉得不幸福呢?

总之,人们往往认为,达到某个外在的标准,就会获得幸福。但事实上,当达到这些标准时,也不一定真的幸福。所以,我们好好思考就不难发现:幸福无关乎外境,它只是内心的一种状态。

假如不明白这个道理,哪怕拥有了一切,也仍旧不会快乐。因为世间万法都是如此,没得到时,认为得到它会快乐,等真正得到后,也就没什么了。比如,没车的时候,你认为有车会幸福,刚买时你也感觉开心,可是过了两三天,就没有感觉了;没房子的时候,你觉得有房子会幸福,刚搬进新居时也非常快乐,可是过一段时间,也没什么兴奋了;没成家的时候,你觉得结婚会幸福,可是婚后才发现,对方的想法、行为与自己都不合,反而成了痛苦之因。那个时候,你可能又觉得离婚快乐,在离婚协议上签字的那一刻,才是得到了最大的幸福。

所以,现在许多人都没搞明白何为“幸福”。不仅是人类,动物也有这种心态。小时候,我在家乡放牦牛时,经常喜欢观察它们。有些牦牛要求很简单,只要有草吃、有水喝,就满足了。而有些牦牛则不同,它们有许多目标:有的喜欢伴侣,找到了就很高兴;有的公牛喜欢打架,胜利了就得意洋洋……放眼现在有些人的行为,跟它们也有点大同小异。

佛教认为,幸福是一种心态,这个道理其实不难懂。但因为许多人对佛法不了解,之前没在这方面探索过,只是天天看广告、看电视,在各种信息的狂轰滥炸下,自己的心随外境而转,认为买房子多么开心、穿名牌多么快乐,结果离幸福越来越远。

因此,有智慧的人应该反思:在那些琐碎的事物中,怎么可能蕴含着最难得的幸福?我曾看过恩格斯的一句话,他说:“在春光明媚的早晨,坐在花园里读书,嘴里衔着烟斗,阳光温暖了我的背脊,再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了。”大家可以想一想:这到底是不是幸福?如果是,那谁做到了这一点,谁就能幸福。但事实上是这样吗?

2)幸福非常,乃无常

世间很多人没有想过无常,他们认为幸福永远不会消失,正在享乐的时候,根本不想几十年后的变化,更不会想到最终的死亡。

表面上看起来,有些人财富、权势样样具足,过得非常惬意。不过,这种局面能否长期维持,就不好说了。1923年,在美国芝加哥的海滨大饭店,举行了一次世界性的金融会议。在出席会议的人当中,有九位是当世最富有的人:全球最大钢铁公司的董事长,全球最大粮食公司的董事长,全球最大煤气公司的董事长……在许多人眼中,他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然而26年后,这些“最幸福”的人却成了最可悲的人:一个疯了,两个破产而死,三个自杀,还有三个犯法而死。

二、欲求幸福,应当借鉴佛法的智慧

在佛教中,对出生与死亡、今生与来世、心识与外境等一切,有着详尽的分析。大家若能稍微了解一下,对世间真相就会看得非常明白,并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痛苦、拥有幸福。但可惜的是,现在许多人不仅不了解佛教,甚至还存在各种误解。

我在这里倒不是给佛教打广告,但毕竟有些事实任何人都无法否认,所以我可以大胆地说:“前生后世是存在的,善恶报应是存在的,六道轮回是存在的。”个别人不要认为,这只是佛教的观点。若真是如此,你当然可以不加理会,而实际上,这些是宇宙万法的真相,是人人必须面对的事实。如果没搞明白这些道理,即使你是大名鼎鼎的博士、教授,或者是高高在上的领导、企业家,对于生命的真相照样会存在愚痴。

当然,我也不是要求大家都信佛,信不信看各人的缘分。不过,有些人总是对佛教心存偏见,一听到“佛教”就嗤之以鼻。他们认为,出家人是遇到挫折,在世间混不下去了,才跑到山里出家的。当然,也不排除有这种情况,不过,绝大多数人出家并非如此。在人类的一切行为中,出家可以说是极为高尚的,如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这种高尚不屑一顾,那时代是在前进还是后退,恐怕要打个问号。

我建议大家去了解一下佛教,看看释迦牟尼佛开示了什么真理,对哲学、天文学、物理学有怎样的宣说,科学家对此又是如何评价的……假如你对这些一无所知,那说明自己确实需要学习。

话说回来,我们若想寻求幸福,就要知道幸福的根本,否则,虽然想获得幸福,却可能亲手葬送掉它。古印度的寂天论师曾说:“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这句话看似非常简单,却蕴含着发人深省的道理——愚者的行为与目标往往背道而驰,也就是说,虽然他们希求幸福,但行为却是痛苦之因。

现在不少人往往觉得,幸福来自对外境的占有和享受,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我始终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没弄明白何为幸福。若能懂得幸福的根本在于心,而不一定要有多少钱,也不一定要实现某个外在的目标,那轻而易举就可拥有幸福。

当然,一个人是不是幸福,光看外在也是判断不出来的。1924年,英国哲学家罗素到四川访问,他和陪同人员坐着两人抬的竹轿上峨嵋山。当时是炎热的夏天,轿夫们累得满头大汗,罗素暗自心想:“这些轿夫一定特别痛恨坐轿的人,大热天的,还要抬着他们上山。或许他们在想,为什么我是抬轿子的人,而不是坐轿子的人?”一路上,罗素都在琢磨这个问题。

到了半山腰,罗素让轿夫停下来休息。他下了竹轿,细心地观察他们的表情。出乎意料的是,轿夫们又说又笑,对于闷热的天气和坐轿的人,没有丝毫埋怨,反而兴高采烈地给罗素讲自己家乡的笑话,还好奇地问他一些有关国外的事情。

表面上看,在酷热的夏季,抬着客人爬山,这应该是苦不堪言的事。但轿夫照样怡然自乐,可见幸福确实无关乎外境。

后来,在《中国人的性格》一文里,罗素引述了这个故事,并得出这样的结论:“用自以为是的目光,看待别人的幸福,这是错误的。”

大家要记住罗素的话,不要自以为是地看待别人的幸福!我遇到过一些在家人,他们总以悲悯的语气说:“你们出家人不能结婚,不能吃肉,好可怜!”其实,人和人的价值观不同,在我看来,在家人有这样、那样的痛苦,才值得可怜,相比之下,多年以来,我这个普通出家人过得还算快乐。

以前我打算出家时,老师和同学纷纷劝阻,但我还是选择了这条路。20年后,当我和同学们聚会时,每个人都谈了自己的经历。通过交流,同学们才明白,虽然我的生活比较平淡,却非常轻松,没有那么多痛苦。有个同学就对我说:“当时我们认为你选择错了,现在看来,你确实有自己的快乐。”

所以,在判断一个人幸福与否时,不能仅凭外在的现象。看到无钱无势者,不要以为他们不幸福;看到荣华富贵者,也不要以为他们肯定幸福。

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他的朋友对他说:“你多么幸福啊!拥有所有人想要的一切,你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了。”国王笑了一下,随后说了一句:“那么,我们就交换一天的位置来看看如何?”

第二天,国王让朋友代替自己处理一天朝政。一天繁重的国事结束后,朋友疲惫不堪,不禁感慨地说:“当国王实在太累了!我只看到你幸福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你痛苦的一面。”

还有些人以为,当明星就肯定快乐,这也是一种误解。前不久,我在上海遇到一个明星,在时下的娱乐圈里,这个人算是比较有名。她给我讲了当演员的辛苦,她刚演了一部电影,在拍摄过程中,每天晚上要背熟四张A4纸的台词。她还对我说,自己刚出道时演过一个公主,在大概半年时间里,每天穿着特别沉重的服饰,演其他角色的小丫头们都受不了,中途纷纷离开了。听了她的话,我想:人们特别羡慕明星,其实明星也有痛苦,如果没有顽强的毅力,恐怕也无法应对这一切。

所以,谈到幸福,我不得不经常引用佛教的观点。在佛教中,有大量面对痛苦和快乐的教言,如果能学习这些,对自己会非常有帮助。现在许多人是实用主义者,用得上的东西才肯接受;如果用不上,即使别人讲的再有道理,也不肯听从。在我看来,佛教的道理相当实用,既然如此,各位为何不去了解一下呢?若能这样,暂且不论会得到多少幸福,至少能避免许多痛苦。

三、幸福的小窍诀

1、要有面对痛苦的能力

当今时代,不少人缺乏面对痛苦的能力,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生活是充满阳光的,肯定是一路平安、顺顺利利,不会遇到任何曲折。”然而,现实往往不是这样。

因此,人们在享受快乐时,一定要有所准备——当快乐被摧毁时,自己应该怎样应对?比如你现在有钱,你要想:“如果以后没钱了,变成乞丐了,我该怎样生活?”现在你家庭和和美美,你要想:“一旦家庭出现问题了,我该怎么办?”如果提前有所准备,当遇到痛苦时,就不会垂头丧气、愁眉苦脸,更不会选择自杀。反之,假如没有任何准备,遇到危机就很容易崩溃。

现在的年轻人对感情特别执著,他们认为恋人就是自己的支柱,将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恋人身上,每天用各种言辞赞美恋人。由于内心的期望过高,一旦恋人背叛了自己,他们就无法面对现实。其实,这些人应该想想:恋人离开自己,也许正是个机会,可以选择另一条更好的路。

佛教认为,生活中的任何不顺,诸如贫困、生病,都可以转化为修行的良机。因此,当我们遇到不愉快时,要善于从反面挖掘出价值。比如,堵车的时候,没必要怨天尤人,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做其他事。我自己就是这样,遇到堵车了,就会趁机下车散散步、念念经,或者思考一些问题。

此外,当别人骂自己时,也要把它当作修忍辱的机会。当自己被单位开除时,没必要丧失信心,而要想到寻找其他出路。

张海迪说:“即使翅膀折断了,我的心也要飞翔。

”这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发出的感言,如此精神非常可嘉。人和人真的差别很大:有些人特别脆弱,在逆境面前不堪一击,遇到一点挫折就倒下去了;有些人则有面对痛苦的能力,遇到再大的违缘,也能顽强地站起来。所以,大家应该观察一下,看自己是脆弱的人,还是坚强的人?

有时候看来,人生这条路的确不那么平坦,所以我们不能把一切想得太好。昨天,陈院长带我参观至诚书院,看到一件名为“抉择”的雕塑时,我非常有感触。这个雕塑造型独特——一个人悬在空中,双臂向身体两侧平伸,被许多双手往外拉扯着。陈院长说,这表现人在抉择的过程中,被光明与黑暗、爱与恨、幸福与悲伤等矛盾牵扯。由此我想到,对于人生,我们也应该有全面的认识:一方面要憧憬光明,一方面要准备面对黑暗;一方面要梦想成功,一方面要准备迎接失败……若有了这样的认识,自己将来到社会上,定会受益无穷。

不仅对待自己要如此,在看待别人的生活时,我们也要有全面的眼光。现在有些人认为:出家人因为对世间绝望了,才选择这条逃避现实的路。一看见出家人,他们就感慨不已:“好可惜啊,永远没机会享受人生了!”这种看法是偏颇的。出家人没有那么可怜,尽管他们有戒律的约束,但这是为了促进修行,并不是要把人关在“监狱”里。

在藏传佛教中,有一位伟大的米拉日巴尊者,他一辈子在深山里过着清净的生活,世间人认为他没吃没穿,非常可怜,其实他内心的快乐远远超越任何人。传记中记载,有一次,米拉日巴尊者遇到几个漂亮的少女,她们看到骨瘦如柴的尊者,不屑地说:“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我们千万不要像他一样!”后来,尊者唱了一首道歌,说她们被束缚在无明之中,根本不懂得修行人的自在。

我经常看一些汉地禅宗的书,许多大德也都在寺院或深山里,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作为住惯了高楼大厦的在家人,如果没有佛教的信仰,很难理解这些大德内心的快乐。

2、灭除自私自利心

佛教认为,痛苦来自于对“我”的执著,只要自私自利心存在,痛苦就会一直伴随自己。

不知各位发现没有,其实,人是不会为他人吵架的?人在吵架的时候,往往一开口就是“我”——你对“我”如何不公平,你对“我”说过什么……小到家庭内的吵嘴,大到部落、国家间的争论,都是以“我”为中心引发的。

在佛教中,有一个甚深的理论——人们牢牢执著的“我”,在本质上是不存在的。若能认识到这个道理,就能有效地对治自私自利。对此,初学佛者不一定理解:“我怎么不存在?我不是站在这里吗?我不是坐在这里吗?”实际上,若以佛法的智慧深入剖析,就会发现“我”确实不存在。

下面,结合今天的课题,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佛教的“无我观”:

在不以胜义理论、仅以世俗理论分析时,我们可以说,幸福是基于满足感之上的一种心态,幸福的根本是心。如果不是这样,而认为外境上有幸福,无论谁得到这种外境,都应该拥有幸福。比如,假如俊男美女是幸福的保障,那谁跟他(她)在一起都会幸福;倘若金钱是幸福的根本,那谁有了金钱就会幸福……这可能吗?绝不可能。因此,虽然我们不否认外境对幸福会起作用,但不得不承认幸福的根本是心。

这一点,是从世俗层面讲的。但若进一步以胜义理论分析,就会发现:心也不存在。

请大家看一看:自己的心是什么样?《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首先,我们想一想:刚才的心在哪里?昨天的痛苦和快乐在哪里?这样思维后会知道,从小到现在,自己产生的所有心态,都像昨夜的梦一样,一点一滴都不可得。这就是过去心不可得。

其次看现在心。所谓现在,从粗到细,依次可分解为今年、今天、这一小时、这一分钟、这一秒钟……如此分下去,有没有一个真实的现在呢?没有。既然现在不存在,现在心自然不可得。

再看未来心。未来是还没有产生的东西,所以也不可得。

既然过去、现在、未来的心都不可得,同理可知,过去、现在、未来的身体也不存在。身心既然都不存在,所谓的“我”,自然也就不成立了。

现在有些人口口声声说“万法皆空”,内心却并没有真实感受。而只有依靠佛教的理证,反反复复进行观察、抉择,才能体会到这个道理。

如果通达了空性,就可以获得永恒的大安乐。但在尚未通达空性之前,只有依靠大乘的利他精神,才能获得幸福。当今时代,人们往往以自私自利心做事,这没有多大意义。佛陀和历代大德讲过,一切快乐的根本是利他,一切痛苦的根本是自利。因此,大家应当将幸福建立在帮助众生上,千万不要伤害众生,更不要杀害众生。如果我们养成了帮助众生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修持空性,最终就会获得开悟,那时的快乐远远超越物质所带来的一切。

最后,愿每个人都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