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全文网

西藏未解之谜之虹化之谜

发布时间:2024-07-15 01:34:58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西藏未解之谜之虹化之谜

藏传佛教文化是一个兼容并蓄的文化体系。与其他佛教教派相比,藏传佛教有着三大突出的特点:

1. 藏传佛教虽属大乘佛教,但它并不轻视和排斥小乘佛教,且完整地接受了佛陀的教义。正如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说:“一切教程并行不悖,一切佛言均属教诲。”“三乘佛法都是应机教化的方便法门,没有一样无价值,没有一样不重要。”因此,藏传佛教坚持大小乘并重,显密双修,即外修声闻戒(小乘戒),内修菩萨行(大乘行),密修二次第(无上密二次第)。藏传佛教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坚持佛教教义的完整性,坚持闻思修并重、戒行与正见并重、显法与密法并重、度众和自度并重等。

2.藏传佛教出色地吸收了佛陀教义的两大精华,即密法和性空正见。藏传佛教认为,密法是佛教的精华,是解脱成佛的最高法门。性空正见是佛教的灵魂,但它并非世俗感知经验的范围,是一种符号语言,抽象概念性思维,一般在理解上有相当大的难度。藏传佛教内部在性空正见的理解上有着不同的派别,如分别派、经论派、唯识派和中观派等。

3.藏传佛教确立的活佛转世制度。这种宗教领袖的继承方式,不仅在佛教其他教派中,即便是在世界各类宗教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也许正是由于藏传佛教更多地保持了佛教的原貌和佛教的特有精神,才使得修习藏传佛教的密宗修行者产生了虹化现象。不过,虹化现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则缺乏合理的解释。

密宗和显宗的区别

我们从许多史料记载、新闻报道中看到,许多发生虹化现象的有道高僧都是密宗修行者,而却未曾见显宗修行者产生这种现象,那么,佛教中的密宗到底有些什么独特之处呢?它和显宗对比又有何区别呢?

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纯粹是密宗,与汉传、南传佛教完全不同。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藏传佛教包括密宗和显宗,它基本上保存了印度佛教的基本形态,如果说有什么特点的话,就是藏传佛教是大乘和小乘兼修。

藏传佛教的理论可以这样概括,藏传佛教认为人想成佛是没有其他简单途径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照释迦牟尼佛的方法去做,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怎么做就应怎么做。因此藏传佛教提出“身口意”的修炼方法。所谓“身口意”的修炼方法是指,如果你在身体上、言语上和思想上都能做到和释迦牟尼佛一样了,那么你就一定能够成佛。这就是藏传佛教思想的核心。

藏传佛教中的密宗和显宗在一致坚持“身口意”修行方式的前提下,有一个主要的差别。这个差别在于如何达到“身口意”与佛相同的途径上。显宗认为只要按照那些公之于世的佛经去做就可以了,所以显宗主张公开宣道弘法,显宗被称为显宗也是因为他们的这个观点。而密宗认为要想达到“身口意”,除了公开的佛教以外,还有一套秘密的方法,没有人传授密法,修行很难达到“身口意”。所以密宗强调传承、真言、密咒和灌顶。

这就是密宗和显宗的主要区别。具体而言,密宗与显宗的区别可从下面的详细介绍中知悉。

密宗是依真言陀罗尼的法门,修五相、三密等妙行,达到“即身成佛”目的的大乘宗派,又称真言宗。主要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经藏,以《苏婆呼经》为律藏,以《释摩诃衍论》为论藏。相对于显教,此宗派通称“密教”,这是在凸显密宗所诠表的教理最为尊密,认为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的金刚界、胎藏界两部教法是佛内证的境界,深密奥妙,所以称为“密”;又因不得对未灌顶者宣示其法,所以称为“密”。密教的学问与修行,称为“密学”;密教的宗师或修学密教的僧侣,称为“密家”;修行密教的信徒,称为“密众”;密教修学的道场,称为“密场”。

第三章 虹化之谜(6)

早在东晋前期,龟兹的帛尸梨蜜多罗译出《大灌顶经》;后来,在孝文帝太元年间,竺昙无兰也译出《陀邻钵咒经》等二十多部密宗经典。到了唐代,义净译出《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经》、《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等十多部,是唐代译出密教经典最多的一位。开元年间,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三人,先后把纯密传入我国,在长安译出根本经典,建立灌顶道场,他们三人被尊称为“开元三大士”,我国的密宗也由此成熟,形成以修密为主的宗派。

后来,唐武宗“会昌法难”及唐末五代的兵火不断,密宗和其他佛教诸宗一样,典籍经疏都被销毁一空。在宋代,先后有法贤、施护、法天等人传译密宗经轨,但已不如唐代兴盛,而且朝向通俗化,崇拜特定的本尊,以诵持真言陀罗尼为主。到元代时,则以喇嘛教为主(喇嘛教是以密宗为骨干的西藏佛教)。由于元代的帝王十分尊崇喇嘛教,许多名利之徒竞相出家学密,因此导致腐化,于是有宗喀巴的改革,形成以黄教为主流的系统。

就教义来说,密教和其他显教有很大的不同,显教是以“应身佛”宣说教法;密教则是以“法身佛”大日如来宣说教法。依显教修行的,一般多认为须经三大阿僧只劫,修六度万行,才能证得佛果;密教则认为如果能修“三密妙行”而圆满成就,现生就可以成佛。另外,密教为了彰显法身如来的自证境界,特别用图绘来象征,这就是胎藏界、金刚界的两部曼荼罗。胎藏界曼荼罗,是依据《大日经》所画的,表示大日如来的“理法身”,又称为“因曼荼罗”,中央画着大日如来,东西南北的四方画有四佛,在更外部配置有四百十四尊的菩萨;金刚界曼荼罗,是依据《金刚顶经》所画的,表示大日如来的“智法身”,又称为“果曼荼罗”,整个图划分为九部,每一部是一会,各会都配置着诸尊,总共有1461尊。

密教的教义还有一项特点,就是特别重视各种咒语念诵、坛场供养,乃至密印、皈依等种种仪轨的修行,来达到即身成佛的目的。以密教仪轨繁杂的程度来讲,可以说是世界各宗教所少见的。在咒语诵持方面,通常一般佛教的僧团里,住在寺院的出家僧众,修身持律,或作课诵时,也诵持经咒,可以说是显密双修,即使念佛的人也要持诵往生咒。不过显教的佛弟子持密咒只是附带的,并非是专修。另外,有很多佛教经典,也都是经与咒合并记载,如《药师经》、《地藏经》、《法华经》等,都是在经文之后,附有咒文,例如《般若心经》的最后一段,就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的咒语。然而在密宗,持咒不但是主要的修行方法之一,并且赋予特别的意义和功用,很多密教经典的问世,也是为了咒语的广为诵持和流传。

在显教,要成为正式的佛教徒,必须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佛、法、僧。但在密教,由于重视严格的师承传授,认为如果不依喇嘛上师的引导,则不知有佛;如果不从喇嘛的教诲传承,则无法入于佛道。因此,出家的修行者于皈依佛、法、僧三宝之外,特重对喇嘛的皈依,而成为“四皈依”;并以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完全供养归投于上师。

从上面的介绍中,似乎正是密宗修行的方法不同于显宗,因为有人传授密法、咒语和灌顶才使得道行高的密宗修行者在临终时得以“虹身”。

第三章 虹化之谜(7)

但是也有人认为,显密两宗的教理是相通的,显宗祖师的证量和密宗大德的证量是一致的。比如达摩祖师只履西归,六祖惠能出现白虹、坚固舍利等瑞相也是属于“虹化”。

神秘的舍利

在我国的佛教传说中经常能听到某位大师圆寂后留下舍利的故事。在佛教中,能够留下舍利子,表明僧人修道有成,功果卓然。虽然这是一种宗教解释,但在普通人遗体焚化中确实尚未见到有舍利这样的东西。因此,有人认为,有道高僧圆寂后留下舍利和密宗修炼者出现“虹化”都是证得佛果的表现,只是方式不同罢了,他们认为留舍利实际上也是“虹化”,那么,舍利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舍利子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彩人,就像钻石一般。

佛经上说,舍利子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它十分稀有、宝贵。2500年前佛教祖师释迦牟尼涅,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时从灰烬中得到了一些遗骨和84000颗珠状宝石样生成物。佛祖的这些遗留物被信众视为圣物,争相供奉。另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后也都能得到舍利,如中国的六祖惠能,近代的弘一、印光、太虚、章嘉等大师们,他们都留下相当数量的舍利。

神秘的舍利子

据观察,舍利是一种骨质结晶物,其物质组成结构不详。舍利现象本十分罕见,但近年来,舍利现象屡有出现,成为当代佛教界的一个奇闻。

1990年12月,新加坡华人高僧宏船法师圆寂,火化后,人们在他的骨灰中捡到480颗彩色的、类似水晶体的硬物,有些还闪烁着钻石般的光亮。据辨认,与佛门珍宝舍利子并无二致。

高僧们火化后形成的舍利子大小不一,色泽各异,1993年5月7日晚,我国东北沈阳唯一藏传佛教喇嘛教实胜寺的79岁大经师召乌力吉高僧(蒙族),感觉身体不适,想回原籍辽宁阜新一趟,不料,寺里派人刚送他到沈阳火车站,他便悄然圆寂。高僧的遗体是送到沈阳文官屯殡仪馆火化的。火化后,在他的骨灰中发现红、绿、黄、黑、白等多色珍贵结晶体数十枚,大的如黄豆,小的似米粒,经佛教专家鉴别,认为是高僧圆寂留下的珍贵舍利。

珍藏舍利子的器皿

据说,有些高僧留下的舍利子多达万颗。1991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通显法师圆寂火化后,得五色舍利子11000颗。

而有一些高僧留下的舍利子竟大如鸡卵。1989年9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县西洗石庵住持、93岁高龄的宽能法师圆寂,火化后得到了3颗碧绿色、晶莹透明的舍利子,每颗直径3~4厘米,好像绿宝石一般。

尤令人称奇的是有的高僧圆寂后心脏火焚不化,最后竟也化成坚固的舍利子。1994年,在陕西省长安县喂子坪乡观音山法华寺修行的93岁圆照法师自进入6月份后,就水米不进。6月12日,他的神色突然异常兴奋、激动,晚上9点多时,他对前来探望的寺内众弟子演讲了一通佛法后,说了一句“我将心留给众生”,便悄然圆寂。4天之后,弟子们按照佛教教规,在寺内一大青石板上架起木柴,将法师焚化。大火烧了整整一天,法师法体形成百多颗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舍利子和舍利花。舍利花颜色雪白,镶嵌着米粒大小的呈红、黄、蓝、褐色的结晶体。尤为神奇的是,法师心脏久焚不化,成为一个呈黑褐色的巨大舍利子。火化结束时,心脏尚软,之后逐渐变硬,当时在场的百名僧俗弟子全都亲眼目睹了这一切。随后,老尼的舍利和心脏被供奉进专为其修建的舍利塔内。据称,圆照法师是西藏密宗贡嘎活佛的亲传弟子,法师生前性情平和、心地善良,但饭量极小,每餐只吃一二两。

第三章 虹化之谜(8)

珍藏舍利子的玲珑塔

关于舍利子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学者提出,由于佛门僧人长期都是素食,摄入了大量的纤维素和矿物质,经过人体的新陈代谢,极易形成大量的磷酸盐、碳酸盐等,最终以结晶体的形式沉积于体内而形成。然而这种解释并不完全令人信服。世界上素食主义者成千上万,为何并无舍利子出现?佛门弟子不计其数,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有舍利子呢?

还有,舍利为何有大有小?有多有少?舍利为何色泽不一,五光十色?更让人百思不解的是心脏久焚不化,由软变硬,成为一个巨大的舍利子。这在佛教史上也前所未闻。

此外,为什么在那些潜心修行的佛教徒中会有这种特异的现象?所谓修行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与常人有所区别?对于这一系列的疑问,目前科学也还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

舍利子是结石吗

有一些学者认为,舍利子可能是一种病理现象,类似胆结石、肾结石之类的东西。事实上,舍利子只在佛教徒中见到,却从未在什么胆结石病人身上见到。

舍利一般分为全身舍利、碎身舍利。全身舍利不需经过火葬,而全身不会腐烂,也叫肉身菩萨;碎身舍利,则是火葬后的遗骨,白色的是骨舍利,黑色的是发舍利,红色的是肉舍利,也有绿色或五色斑斓的舍利子。

有的舍利纯净无暇,有的能凭空出现(天降舍利雨),有的会发光,有的能生长,有的大德能在骨头上显字,甚至肉身缩小或消失。它的各种神奇现象都表明不可能是结石。

结石的主要成分是钙质或金属盐沉积,形态和水垢相似,也易碎(所以可以用超声破碎石),这些东西在高温下都会变成粉末状的氧化物。

再者,人体内结石数量极少,否则会危及生命,但是高僧们有时候出现舍利子的数量却非常惊人,而且色彩和形态各异。如果一个人有那么多“烧不化的结石”,那他还能活到圆寂那一刻吗?况且出舍利子的高僧生前几乎都是身体健康、安详自在的长寿老人,而不少患结石症的病人,死后火化,却无一例有舍利子存在的。

可见,舍利子是结石的这种解释也是难自圆其说的。目前,关于舍利子还无法用常理和现代科学来解释。

而佛经上说,佛陀和高僧大德们留下舍利,能使我们怀恋企慕而生渴仰之心,信顺佛法。佛本来无生灭,之所以灭度而不久住于世,乃是一种方便示现,是为了避免众生升起依赖心,甚至升起厌烦懈怠的心。《法华经》云:“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佛示现灭度后,留下舍利,让众生建塔供养,便是令众生供敬难遇之想,睹舍利而思见佛,乃至“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由此而勇猛精进地修行。如果我们至诚恭敬供养佛的舍利,便会感应道交,感佛现身。

虹化成就的渊源

在佛教中,类似于虹化这种身体发光与自然焚烧的成就,并非只有大圆满法所独有。早在佛祖当年圆寂时,就已经出现。

在《五灯会元》中就曾有这样的记载:“尔时全棺座而举,高七多罗树,往返空中,化火三昧。须臾灰生,得舍利八斛四斗。即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日也。”

而在后分《涅经》中,就有更详细的记载,即:“尔时如来,以大悲力,从心胸中,火涌棺外,渐渐荼毗。”

第三章 虹化之谜(9)

可见这种火光三昧的成就,是从心胸中,自放火光,而火焰也非常猛烈,甚至可以涌出棺外。这一点也与后世的虹化,非常相似。

虹化成就的渊源之《五灯会元》

而这种火光三昧的成就,并非佛祖所独有,也流传禅门之中,成为了一门历经数十代传承的法要。例如西土禅门的二祖——阿难尊者在圆寂时,也显示出相似的火光定成就。在《大唐西域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即升虚空,入火光定,身出烟焰,而入寂灭。”

从那以后,禅门的西土祖师身上,屡次出现这种火光三昧的成就。《五灯会元》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尊者乃现十八变火光三昧,用焚其身。鞠多收舍利,葬于梵迦罗山。”

五祖提多迦尊者:“踊身虚空作十八变,火光三昧,自焚其躯。弥遮迦与八千比丘同收舍利,于班荼山中起塔供养。即庄王五年己丑岁也。”

六祖弥遮迦尊者:“入师子奋迅三昧,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却复本座,化火自焚。婆须蜜收灵骨,贮七宝函,建浮图置于上级。即襄王十五年甲申岁也。”

十祖胁尊者:“祖付法已,即现神变而入涅,化火自焚。”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付法已,即现神变,化火焚身。龙树收五色舍利,建塔焉。”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祖说偈已,入奋迅定,身放八光,而归寂灭。学众兴塔而供养之。”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祖付法已,踊身虚空,现十八种神变,化火光三昧,自焚其身。”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即于座上,以指爪剺面,如红莲开出,大光明照耀四众,而入寂灭。”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祖现于神变,化三昧火自焚,平地舍利可高一尺。德胜王创浮图而秘之。”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跏趺而逝,化火自焚。收舍利塔而瘗之。”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尊者付法已,即于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又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化火自焚。”

由于禅门西土初祖摩诃迦叶尊者是隐修于鸡足山中,所以,在其余的26位祖师身上,竟然有至少12位祖师是证得火光三昧成就的。

从这么多的事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印度禅门的流传中,肯定有类似于大圆满心髓法的修炼功夫,只是到了东土之后,或因传承之断绝,或由机缘之不合,使这一成就法门,渐渐不为人所知,而只能够隐秘于极少数禅师之手。而相反,却在大圆满法中获得重现,并结合密法之修行,终成一大要法。

所以,虹化之成就,实际上是从火光三昧所渐渐发展而来。那么,何谓三昧呢?

三昧,亦译“三摩地”,汉语意译“正受”、“定”,通指离散乱、昏沉的一切寂定心境。《大智度论》卷五解释说:“心注一处不动,是名三昧。”同书卷二十说:“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三摩地为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定”、“等持”、“正定”、“调直定”、“息虑凝心”等,为心持续凝注一境而不散不动义,包括佛教所说从最初级“欲界定”到三界定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各种定境,一说包括所有的“有心定”即有观念的定境,而不包括“无想定”和佛教所说唯三果圣人方可达到的“受想灭尽定”这两种“无心定”——定中无任何感觉、意想活动的境

界。火光三昧是佛道修炼到一定层次才有的境界。至于为何修炼到一定境界会出现三昧火而自焚,现在科学还无法提供合理的解释。

虹化和火光三昧一样无法用科学语言去解释,就算有一些“解释”也无非是一些猜测、假说、想象等试探性的描述,让科学在虹化面前还是无可奈何。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