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承法师:静坐与念佛 观身定念法
发布时间:2024-07-16 01:35:16作者:华严经全文网如何盘腿而坐?
静坐时的姿势很重要,只能坐在尾骨(坐骨)的地方而已,重心就在膝盖上方的大腿处,这样才不会腰酸背痛。坐的时候要注意,看看坐垫是坐了多少?应该是坐在前端一点点而已(只是坐一小块而已),不能坐很多。为什么只坐那么一小块呢?因为要把我们的坐骨撑起来,坐骨撑起来之后,脊椎骨自然就会挺直,脊椎骨挺直,坐久了才不会腰酸。坐的时候不需要特别去挺胸,因为脊椎骨撑起来,身体自然就会挺直,能够保持如此,就不会打瞌睡了。坐的时候应该感觉到两条腿是着地的,如果是单盘,一只腿着地,另一只腿虽是不着地,但也是压在另一只脚上面的,如此坐起来才不会辛苦。
观身定念法
观身定念法是以我们的色身做为修行的工具,其实修行是离不开这个身体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利用这个小宇宙就可以修行、可以解脱,不必要外借任何东西,从自己的宇宙里就能求得解脱。我们中国有一句话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这是在讲我们的心,我们这个心可以让你修行,你要解脱或要轮回都在自己的心。基本上一切的修行都是从我们这个色身开始修的。
静坐当然有很多种方法,坐前的方便也非常多,可以做运动或放松,如果没有静坐经验,大概也都听说过。今天我介绍的观身定念法是根据身体所有的经络和我们心念结合,来调整我们的身心。你要是能够把自己的身体完全放松,至少你的脑神经也能够放松的,脑神经放松可以减少妄念和昏沉,对我们带来的障碍。我们静坐到最后的障碍是什么?身体没有痛、没有痒之后就是打妄念,妄念之后累了就是想休息、睡觉,我们在静坐过程中,都会有这些障碍。但是如果你能善用观身定念法放松的话,妄念和昏沉就可以减少很多。
放松的方法
首先介绍放松的方式,一般我们都是处在紧的状态之下,现在我们要把它放松、放下、放掉。要对我们的全身,不管是五脏六腑或骨胳,都要做这种放松、放下。
刚刚开始学,体会不到放松,没有关系,常常练习,熟悉之后,自己放松,自己会很清楚。
放松从那里开始?从软的部位,也就是肌肉的部位先放松,然后才放松骨胳的部位。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静坐有一个原则 ─ 骨头硬,肌肉软。坐的时候能够骨头硬、肌肉软,那你全身就放松了。所以放松是从我们的五脏六腑先放松,然后再从骨架放松,这种放松方式,不是只有在静坐时好用,平常在办公室、坐车时或没事时坐着,都可以派上用场。
坐前的放松与下坐
现在把这个观身定念法从头到尾练习一次:
首先要很舒适、没有压力地坐着。
手放前面、旁边,什么地方都可以,只要舒适就好。
把眼睛闭起来,专注人中、鼻孔前的呼吸,先觉知一下人中、鼻孔前的呼吸。
把专注力移到头顶,前脑放松、放下,后脑放松、放下,眼球放松、放下,舌根放松、放下,喉咙放松、放下,心脏放松、放下,肺放松、放下,肝放松、放下,胃放松、放下,胆放松、放下,脾脏放松、放下,胰脏放松、放下,肾脏放松、放下,小肠放松、放下,大肠放松、放下,膀胱放松、放下。
意念由膀胱到前脑,膀胱、大肠、小肠、肾脏、胰脏、脾脏、胆、胃、肝、肺、心脏、喉咙、舌根、眼球、后脑、前脑。
再将专注力放到头顶,头盖骨放松、放下,脸骨放松、放下,后脑骨放松、放下,锁骨放松、放下,肩胛骨放松、放下,手臂骨放松、放下,手掌骨放松、放下,肋骨放松、放下,脊椎骨从颈骨一节一节往下放松、掉下(用你的意念将你的脊椎骨一节一节往下放松、掉下,脊椎骨一节一节放松掉下来之后,身体会向前弯下来,身体弯下来后,不要用手去撑你的身体,否则效果就没有了,随它去,因为你的手是放松的。头弯下来的时候不要勉强,能弯多少就算多少,但要记得脊椎骨是放松、掉下,要让一节一节的脊椎骨放松、掉下来。弯到下面你会感觉到脚受压迫,没关系,让它完全地放松,弯到那里算那里,到最后身体好象变成一驼),然后再髋骨放松、放下,大腿骨放松、放下,小腿骨放松、放下,脚掌骨放松、放下。
脚掌骨、小腿骨、大腿骨、髋骨、脊椎骨从尾骨一节一节往上摆正摆直(上来的时候,我们只要知道那个部位、那个部位即可,其实只是知道部位,我们不缩紧,它就缩紧,我们的神经系统会这样子。脊椎骨我们要它回正的时候,必须要知道让它摆正摆直、摆正摆直,一节一节摆正摆直,最后摆正到颈椎骨的地方,身体自然会挺直起来。此时身体挺起来,肩膀是放松的而不是挺胸拔背,挺胸拔背无法坐久,而且火气会上升。坐只是从脊椎骨打直、坐直,想打瞌睡的时候,把髋骨动一下,脊椎骨打直,身体挺直后就不会打瞌睡了)、到腰椎骨、到胸椎骨、到颈椎骨、肋骨、肩胛骨、锁骨、手臂骨、手掌骨、脸骨、后脑骨、头盖骨。
将专注力从头顶移到人中鼻孔前,把你的舌根再一次放松放下,上下颚不咬合,舌尖抵上颚,专注人中鼻孔前的呼吸。把你的眼球再一次放松、面颊放松、舌根放松。
这个时候开始静坐,你的脊椎骨是直的,肩膀是放松的,舌根是放松的,上下颚不咬合,舌尖轻轻地放在上颚,面颊放松,眼球放松,专注人中鼻孔前的呼吸。请注意,念头来的时候,将你的舌根放松,上下颚不咬合,舌尖轻轻地放在上颚。请再注意,将你的眼球放松,面颊放松,把脊椎骨挺起来,肩膀放松。
静坐时间到了之后,将舌根动一下,吞一下,眼睛慢慢睁开,身体动一动,磨擦双手从头开始按摩。
妄念的制止
有的人打坐时眼睛绷得蛮紧的,眉头还是皱的,记得要把眼球放松、面颊放松。舌根放松的意思就是上下颚不咬合,牙齿不咬在一起,自然舌根就会放松。舌根放松后,太阳穴的神经及脑部神经等也全部都会放松,接着肩膀也会跟着放松,如此可避免肩膀酸痛。舌根一放,上下颚不咬合,就可以减少妄念,打坐时的障碍有时就是妄念多、掉举,你不去想,它还继续想,我们有很多方法就是要制止这个妄念。所以一有妄念来,便要马上检查舌根和上下颚,看是否是紧的?紧的话就放,松了一会儿之后会再变紧,所以要不断不断地练习,久了之后自然就能够控制。这就好象学走路一样,刚开始的时候会常常跌倒,走久了之后自然就可以走了,慢慢地又可以跑了,现在你们才在学如何站起来而已。
我们的心不是想过去就是想未来,专注在现在是不容易的,所以平常要多练习。还有嘴唇四周的神经,这地方很爱讲话,把这个地方放松放掉。眼球的四周也很喜欢“想”东西,所以也要把眼球放掉,眼神经放松。眼球放松、脸颊放松,舌尖轻轻地放在上颚,这时就会注意到人中前的呼吸,你就是想要打妄想都打不起来。舌尖轻轻地放在上颚也叫做“含舌”,“含舌”可以养气,平常说话多,伤我们的气,不说话时则可以含舌养气。
昏沉的制止
打坐除了打妄想之外,就是昏沉,有时候并不是疲劳的关系,而是坐久了就会昏沉。昏沉的时候要把你的髋骨(即骨盆)摆正,摆正之后脊椎骨就会挺起来,脊椎骨一挺起来,精神就来了。我们打坐会昏沉,一般都是因为髋骨往后,脊椎骨是弯腰的,头慢慢地往下沉造成的。把髋骨摆正、脊椎骨摆直,下颚自然会稍微内缩,不必特别故意去做,精神就会来了。
记得脊椎骨摆直后要把肩膀放松,因为一不小心会变成挺胸,挺胸是不好的,然后要查看舌根是否放松?舌尖是否轻轻地放在上颚?不要顶着上颚,否则一出力,就会一直吞口水吞个不停。再把脸颊放松后你就可以专注呼吸了。这没有什么特别的,静坐就是全身放松、专注,这可以说是最容易、最直接的方法。
打坐时身体的状况
呼吸急促 ─ 呼吸急促时表示颈部还是紧的,心也还没放松,最重要的是人中鼻孔前的四周,不要用力,对治之道是不要管它,只要把心放在人中鼻孔前的呼吸即可,急促的呼吸就会慢慢恢复正常,跟着颈部及肩膀也会松下来。
肩膀发冷 ─ 要拿毛巾盖起来,下坐后要喝温开水,因为会发冷的人体质属于虚寒性,平常要多喝温开水,不要喝冷水。
身体炽热 ─ 体质燥的人会发炽热,不是温热,温热是正常的。炽热的感觉是像在烤一样,会有刺刺的感觉,有时呼吸也会急促。会这样的人一般都跟生活很有关系,譬如,很会生气,动不动就发脾气,或是心里面有很多瞋的人。瞋能生“火”,因此打坐时有炽热的感觉,应该知道这是自己瞋心太重的关系,应该观察到事情发生了生气也是这样,不生气也是这样。往往会生气的人都是觉得“我对你不对”、“我比较好你不好”,所以就生气了。这时自己应该想一想,没有自己,别人也是对的;没有自己,别人也是好的,要常常自己这么想。瞋心重的人,肝火比较旺,所以肝会不好,但是瞋心重的人比较聪明,就是因为聪明,但悲心不够、柔软心不够,因此容易生气,最好打坐完后要修修慈悲观。少吃肉、油炸及辣的食物,吃比较温和的食物,身体才不会变成燥热。冰也不要吃,冰也是刺激的,它会刺激肠胃,把肠胃及其细胞紧缩成为紧张状态。事实上,修行禅定什么人容易有成就?瞋心重的人容易有成就,瞋心重的人比较容易解脱,因为他的智慧比较高、专注力比较强,那天他真正体会到无常、苦、空、无我的时候,他全部放下了,瞋心不见了,智慧就开发出来了,所以这种人也有他好的地方。吃葱、蒜会在身体里面产生一种振波的刺激,会干扰我们进入禅定,是一种障碍,但是它可以杀肠胃里面的病菌,在治病方面来说,它是好的。
人中发光 ─ 观身定念法做完后再回来专注在人中鼻孔前的呼吸时,如果你真正达到完全的放松、完全的专注、没有五盖(贪、瞋、昏沉、掉悔、疑),人中的地方就可能会发亮,如果还有昏沉、掉举就不成。这种亮不会受外面光线的影响,外面暗或在晚上,人中的地方还是亮的。人中的地方如果是亮的,你的精神就会好。如果有种种的影像出现,你不要去管它,那些都是在我们意识里面的残余所呈现出来的幻影。
脚腿酸痛 ─ 不能盘腿的可以采用“菩萨坐”,盘坐如果会腿痛,都可以在腿下垫上毛巾或小枕头,静坐的目的不在练腿,静坐的目的是在练心,练心的专注与放松。无论什么坐姿都可以,只要坐得舒适就好,真正不能打坐的也可以坐在椅子上,椅面要大,椅子的高度要适当,但仍然要把脊椎骨打直,不靠椅背,坐在椅子上脚跟着地,不可悬空,脚不可踩在凉的地板上,地板上需铺块布或地毯。虽然坐椅子静坐,膝盖也要盖布以保暖。
慈悲观的修法
首先要对自己修慈悲,在心完全静下来之后,意念先导向自己,愿自己没有恶念、没有瞋念,愿自己的身体远离病苦,愿自己的精神远离痛苦,愿自己解脱自在、幸福快乐。之后,就要想象“乐”的味道,使自己觉得快乐、快乐!虽然是假想,但是它蛮有效的。接着再假想自己亲近的人也是这样,尽量想出他或她的容貌,愿他或她没有恶念、没有瞋念,愿他或她的身体远离病苦,愿他或她的精神远离痛苦,愿他或她解脱自在、幸福快乐。然后朋友、同事,再慢慢地观想水中的众生、陆地的众生、天空的众生,能够想得出来的你都想,也是这样子播送你的慈爱给他们。想完了之后,要把你的心一直扩大、扩大,扩大到整个美国、整个地球、整个宇宙,遍虚空际、无边界,这个时候你会觉得没有你这个身体的存在,而是你的想法遍及整个虚空宇宙。之后,你还要把它收回来,从宇宙、地球、你所在的国家、你打坐的禅堂,而后回到自己。当回到自己的时候,想象一道白光从头顶罩住全身,使全身变成透明的,然后把自己的心安住在这透明的白光里。可以专修慈悲观打坐或在打坐完要下坐前修此慈悲观,最后把心安住在这透明的白光里,几分钟后才出定。慈悲观的修行是很好的!
贰、念 佛
修净土以持名念佛为主,平常拿念珠念或只用嘴巴一直念佛,打坐的时候就在心里念佛,嘴巴不出声。心里一直念佛念到后来会变成以意念念佛,能够真正以忆念念佛身心会是轻安的。以意念念佛以后,还要再往前进一步,因为一直在意念里,还会有五盖生起的时候,真正进入心不颠倒是完全没有五盖的。一直在意念当中只是达到一心不乱,还有一段路要走,但这段路要怎么走呢?就是当你一直有意念念佛的情况时,你要对你的意念、你的佛号修“轻安”。
念佛的运用
在弥陀经里面讲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是经在告诉我们要用这几个方法来念佛!你要懂得用“五根”、“五力”“七菩提分”来念佛。但是要怎么达到“七菩提分”呢?那就是你要能够实行“八正道”的生活。这几个相辅相成,但最基本的是在“五根”,你需要了解“五根”是什么?
五根与五力
“五根”就是信、念、定、进、慧,你要了解它们的相貌是什么,它里面的味道是什么?就好象是披萨饼(Pizza)一样,如果你没看过、没吃过,你也只能用想象的,但是现在要去了解披萨饼是什么样子,要去知道它的味道,你就需要去尝试它,你才会知道这是什么口味的披萨饼、那是什么口味的披萨饼。相同的,我们也要去了解五根的味是什么?信根的味是什么?它的相貌是什么?“信”就是我相信你的“信”,可是你所谓的相信是嘴巴的相信呢?还是打从心底里的相信?所谓的“信”,它是不疑而且是直心的,这么说你就这么做,你不会再去研究这么做会怎么样,一有研究的心就不是信,有研究的心就是疑。这种完全直心地相信的相貌和味道是什么呢?就像一个小孩子,你跟他说这是饭,以后他就说这是饭,说这是冰淇淋,他以后都说这个就是冰淇淋,他不会去研究为什么饭不叫做冰淇淋?但是我们成人就会去研究一番,我们的心不单纯,我们的“信根”就打折,“信力”就薄弱。你要念佛、你要信,你就要先去培养你的信根,从你的信根里去培养你的信力,只要你的信力一出来,你的念根、念力就会跟着出来。
那么“念”是什么呢?“念”起时就好象嘴唇只是碰在一起,但是一点力量都没有,没有压迫的力量、没有沉重的力量,它只是贴上去,这就是念、就是念的相貌。“念根”是什么呢?当你一贴上去之后,它开始慢慢增长,在那增长、增长的那个推的过程就叫做“念根”。在增长的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力量,是因为你之前的“信”对它的“念”所产生的力量,叫做“念力”。这个“念力”附着在佛号上面,你对佛号就开始抓,而且越抓越紧、越抓越紧,这个东西就叫做“念力”,各位回去可以自己揣摩这个味道。
有了“念力”以后,为了要继续附着在佛号上,你就开始抓紧在那个地方,这就是“定”,否则,你抓这里、那里、这里、那里,那就是不定了。这种附着在那个地方的东西叫做“定根”。要附着在那个地方所产生的力量,且由“念力”来推“定根”所加重产生的力量叫做“定力”。但是“定力”只会停在那个地方,它不会往前,什么力量让它往前呢?那就是“精进”。精进有一直要往前的冲力,这种东西就叫做“精进根”。你的信力、念力、定力一直让你往前推,往前推之后就会产生了“精进力”。在你往前推的当下,我们的“识”会对这种往前推的力量产生分别,这就是“慧根”。在慧根上一直往前推、一直分别、一直往前推、一直分别,自然就产生了“慧力”。
念佛的作用
我们的持名念佛,事实上都是这“五根”与“五力”一直在作用,能够一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因为我相信这个音声、这个文字,因为我的“信”加上我的“念”,一直念下去,因此我的“念”就会执着在这个音声上面。为了要继续,所以产生了“定力”,然后再以“精进力”往前推,可是我有没有念错呢?有没有念成“阿弥观音”呢?这就是“慧力”一直在分辨,而且分辨得很迅速、很迅速,这是我们念佛的作用。
七觉支
但是要如何念才会念得很平衡呢?那就是你要运用“七菩提分”的方法,也就是“七觉支”的方法。所谓的“觉支”,是一种“法”--一种修道的方法,也是一种“无漏法”。
什么是“无漏法”?就是让你减少烦恼、去除烦恼的方法,三十七道品中只有“七菩提分”是“无漏法”,而且只有“七菩提分”能够让我们趋向涅槃、成佛,其他的乃至“八圣道”都不能,譬如其中的“正思维”,当你真正进入到“安止定”的时候,并无所谓的“正思维”,但是“七菩提分”还是继续在起作用,所以它才叫做“觉支”,才叫做“菩提分”。1.念觉支
什么是“七觉支”?第一个是“念觉支”。念觉支和念根、念力又有什么不同?所谓“念觉支”就是我们已经开始练习观息念佛时,我们的“念力”是在观息上面,“念觉支”也是在观息念佛上,但是我们要去知道,这是“息”、这是佛号,这是“息”、这是佛号,这就是“念觉支”。
2.择法觉支
同时我们也要去了解这是不是真正的念佛?是在念佛还是在打妄想?我们可以去分辨一下所产生出来的念头,这种分辨的力量叫做“择法觉支”。譬如,知道我们呼吸急促,知道好象不清不楚,知道念头跑掉了,或是知道很专注呼吸,这是因为我们有“择法”。“择法”又要干什么?就是又要再回到我们修行的所缘处、我们的业处,所以需要用到“择法觉支”。
3.定觉支
知道“择法”之后还要精进,精进之后还要加一个定力。譬如,我们知道现在在观息念佛,我们的心念就定在息上面,当息出来的时候,我们知道念佛,这种提醒的作用,把我们的心定在这里,让我们的心不会跑掉,一直钉住息,一直钉住它,这就是“定觉支”。这个定觉支和定根、定力有什么不同?“定觉支”是我们在选择、择法之后知道现在没有定在这里,需要加强定,这种定就是“定觉支”。“定根”只是附着,“定力”则是在附着上产生的一点力量,而“定觉支”则对于附着的对象有加强的力量,它们三个的相貌是完全不一样的。
4.精进觉支
再来,我们需要精进,精进就是加强、抓紧。我们要对我们修行业处的对象,譬如现在打坐,我们要放松,要放松就要把舌根放松,就对舌根加强、放松、加强、放松,这种加强的力量就叫做“精进觉支”。
5.轻安觉支
因为之前的“定觉支”跟 “精进觉支”使我们有了定之后又再加强而产生了紧,因此我们要修轻安,对于我们所修的对象要放松,但是并不离开它,只要对它说放松、放松,这叫做“轻安”。
6.喜觉支
在放松之后,我们会觉得无聊、无趣或是放松过了头慢慢变成放逸,因此放松之后我们应该“欢喜”,很欢喜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轻松又欢喜,又轻松又欢喜,这个欢喜就对我们念的佛号产生了“喜觉支”。
7.舍觉支
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会一直趋入在佛号上面,慢慢地我们又会觉得身体放松了,但我们的心要轻安之前会感到沉重,好象需要提起来,又不想念下去,又怕不提起来,放松后佛号也放掉了,妄想昏沉就会跟着进来。这时候我们只要继续念佛而把之前的“定觉支”、“精进觉支”放舍掉,“喜觉支”也放舍掉,放舍后,我们再也不会欢喜,也不会不欢喜,也不会放逸,只是很平等、很平等地往前。这样子很平等地往前念佛,就会从念佛进入到忆佛,在忆佛的状态之下,我们还要对忆佛开始修轻安、喜、舍,轻安、喜、舍,连忆念的东西也可以放掉。这忆念的东西一放,最后就真正进入光明,进入佛的功德。进入佛的功德以后,就会进入所谓的禅定,在禅定里面,我们就可以了解佛的开示是什么,从当中去开发我们的智慧,然后再回到我们的生活里面来。
如何一心不乱?
在弥陀经里面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而我们念佛七日一心照乱,那是因为我们不懂得「五根」、「五力」、「七菩提分」的用法,只要常常去了解「五根」、「五力」的相貌是什么,然后去善用「七菩提分」就可以达到一心不乱。譬如说,当我们一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感觉好象蛮紧的,就要赶快对它修舍、修轻安。或者在我们打坐的时候,没念佛,只是观呼吸,可是观呼吸没多久,妄念特别多,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就要对呼吸修定觉支、轻安觉支、喜觉支,也就是对我们的呼吸修欢喜。一直修欢喜、修轻安,慢慢地我们的呼吸就轻、轻,妄念也就会减少、减少、减弱、减弱。如果说开始觉得昏沉,或者观呼吸观到不晓得呼吸那里去了,人也不晓得那里去了,在这种“无记”的情况下要怎么办呢?这时候要赶快回到我们的业处修“精进觉支”,就是对我们观呼吸的地方加强、再加强,先给予“定觉支”,再给予“精进觉支”,一直加强、加强,我们的精神就可以提起来,而且也可以完全专注了。之后,就不能再继续修这两个觉支,而要改修轻安、喜、轻安、喜,到了某一个程度当身心感到轻安的时候,就要对它修“舍觉支”。一修“舍觉支”的时候,就会像我们开车一样,很平稳地以同等速度一直往前跑。
持名念佛的修行方法,大概就是这样,架构是如此,这些都有待各位去揣摩,尤其是「五根」的相貌要去揣摩出来。因为有些人定不下来,脑子一直在动,虽不是在计划未来,但心里总是在想着这个在密宗里说什么,在天台宗里说什么,就是不停地在思维。这种人的慧力太强,因此定不下来。各位如果有机会去参加禅七或佛七,一定有人告诉你们,不要讲话、不要写字、不要看杂志,而且所问的问题只能是和这次修行有关的问题,其他的问题不能问。为什么?就是要减少思考,以稍微减弱你们的慧力,提升你们的定力。我们在修学过程,也是很会问、很会请法,因此请示说:「因为要持戒清净,烦恼就会很多,就会有什么、什么、什么烦恼呀,持戒清净了,心里还是会有负担呀,心里如果没有负担,那是什么?等等」在还没有修习禅定之前就已经有了很多问题,心不是直心。有了这些问题之后开始修习禅定,心里便一直在思考,没办法定下来,这就是五根五力里面的慧力太强。慧力太强会干扰到定根和定力,所以真正要修习禅定,五根要平衡,然后善用七觉支,再用七菩提分来平衡五根,五根平衡了就能一直往前走。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若七日一心不乱,一开始五根五力就要平衡,才能达到一心不乱,之后才能进入定境,再从「近行定」进入「安止定」,到「安止定」的时候就是心不颠倒了,那时才是真正的心不颠倒。
这是很基本、很基础的修法而已,不是很难的,或许诸位以前没听过这种说法,一时要接受会觉得有些负担,其实大家都已经在做了,我只是把这些相貌讲出来,让你们知道你们现在是怎么回事。那么我讲这些要做什么?就是要让各位了解这些相貌,自己就可以运用、自己就可以修。修行没有身份的差别,只是你的心在那里、有没有持久的心、是否坚持、是否虚心地学习?愿意虚心地学习又能坚持,最后成功的是自己,我相信诸位能够这样用功的话,每一个人都会有成就的!
参、结 语
念佛打坐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讲是容易,做是不容易,但是做过之后,就会真正变成是你的,听了还不是你的,听了还是会忘记,当你真正去做了、去修练之后,就是自己的。所以要不要成为自己的东西、要不要解脱生死,还是需要自己去做。在这边也只是提供个方法给大家参考,我这方法也不是全世界最好的,只是说我个人用这个方法很好用,各位可以参考着用。过一段时间,如果你觉得对你有帮助,那就继续用,如果你用了很久还是不得力,那你就不要再用,不要再浪费时间。法是一种契机的问题,佛陀讲了那么多的法,八万四千的法门,因为众生种类很多,每一个人的根机都不同,这也是宇宙的伟大!我们的宇宙实在是很奥妙,你看这地球有六十几亿人,就是找不到两个一样的人,同样是父母生的,兄弟姊妹也都不一样,所以佛陀说了这么多的法,是因为宇宙的众生没有相同的,只能讲一个大概、原则性的,其中的变化就非常多了,中间的变化是个人经验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