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流大师
念佛是修行的一种方式, 也是开悟,修功德的方法,为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念佛了。 其实在念佛方面,佛教中是有许多影响力深的人物的,而截流大师就是一位。只是想要了解截流大师念佛的内容,需要先对截流大师的简介有个了解,这样在了解他的故事时也能学到更多。那下面一起来看看截流大师的简介吧!
截流大师(1626-1682),清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代祖师。俗姓蒋,名行策,号截流,清初顺康间(今江苏宜兴)人。父名全昌,是宜兴老儒,与憨山、莲池、真可、藕益明末四大师是好友。憨山大师示寂后三年,一天晚上,全昌梦见憨山大师进卧室,随后截流大师出生,是以其父为子取名为梦憨。时为明朝熹宗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
截流大师在浙江杭州法华山“莲庵”的六年,是专修净土法门时期,而于普仁院的十三年,则是其弘传净教时期。前期是自修自度,后期则是以教化大众度他为业。截流大师在自度度他的过程中,以自身的修持体验加上对净土经典的研习,从而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以上就是截流大师的简介,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念佛需要认真,虔诚的去念,这样念佛的过程才会顺利,效果才会更好。
...查看更多在学佛时除了要用心领其中的智慧和道理外,师兄也可以去了解一些对佛教发展有贡献的高僧。其实佛教中的高僧很多,而截流大师就是其中一位。截流大师不但对佛教发展有很大贡献,截流大师在念佛方面的影响力也很深,为此,师兄对截流大师的故事要有一定了解。那 接下来我们看看截流大师的故事吧!
出身世家
截流大师生长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佛典儒书,少时即显其过人之处,喜好独处思维,内心时常萌发出家修行之志。待到父母相继逝世后,时年二十三岁的截流大师,决意前往武林(今浙江杭州)理安寺投礼箬庵同通问和尚出家为僧。之后于问公座下修习禅定功夫,精进不懈,胁不着席地修了五年,终究参悟诸法本源。
体悟教义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问公往生后,截流大师到报恩寺。该寺的息庵瑛法师修净土法门,于是劝导大师也修净业,并为大师讲净土法要,而使其对净土法门有了深入了解。后又遇钱塘樵石法师,引导大师修学天台教观。并同入于净室,共修法华三昧。通过名师的教导加之大师自身本具的宿智,使得截流大师对于天台教义体悟无遗,达到了理事园融,通达无碍的深妙境地。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大师三十九岁时,自觉宗门教下之修法理论皆有深意,然而探其本源,但觉无能超乎净土教法者。应当修行净业,归心净土。遂发愿求生西方,并结茅屋于杭州法华山西溪河渚间,号之为“莲庵”。专一其心修持净业,精勤念佛,晨昏礼诵净土经典,精勤称念弥陀佛号。如是精进修行,历经六载,终得念佛三昧,深悟净土要义。
共修法会
康熙九年(公元1670),截流大师进住虞山普仁院(今江苏常熟),开始依靠自身的修行经验与影响力,接引大众共修净业,倡导兴建莲社,并发起集众七日念佛的共修法会。七日之中大众同心念佛求生净土,此种行法,使得许多社会不同阶层的居家学佛念佛人士,虽不能长期住于庙宇之内修行,亦可在短时内共修净业,大众同修念佛法门,同愿求生西方净土,此种行法可谓是清代以降“打念佛七”之滥觞。
截流大师对此七日念佛行法而作文开示说:“七日持名念佛,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但不缓不急,密密持法,使心中一句佛号,历历分明。着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也不沉没,如是持名念佛,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于事上能一心精进念佛,则往生必有份。若能进而体悟念佛之理,以达理一心精进念佛,是则事理圆融,往生无碍,且品位自高。”
示寂西归
截流大师常住普仁院达十三年之久,直至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七月九日漠然示寂,世寿五十七岁,僧腊三十有五。《净土圣贤录》记载大师往生后的奇异情景:“时有孙翰者,病死一昼夜复苏,曰:吾为冥司勾摄,系阎罗殿下,黑暗中,忽睹光明烛天,香华布空,阎罗伏地,迎“西归大师”。问大师何人?云“截流”也!吾以师光所照,遂得放还。同日,有吴氏子病死,逾夕复活,具言所见亦如翰言。”大师一生以弘传净宗为己任,孜孜不倦地自行化他,所作殊特因行,必感胜妙果报,佛光接引往生西方。是则阎罗伏地迎接。孙翰等所见之西归大师自是截流大师无疑。
经验总结
截流大师在浙江杭州法华山“莲庵”的六年,是专修净土法门时期,而于普仁院的十三年,则是其弘传净教时期。前期是自修自度,后期则是以教化大众度他为业。截流大师在自度度他的过程中,以自身的修持体验加上对净土经典的研习,从而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查看更多截流大师不仅是佛教中的高僧之一,也是净土宗第十代祖师,所以说截流大师在净土这方面的地位很高。因为截流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代祖师,所以截流大师的净土警语影响力也是很深的,且包含的道理也很深,为此,师兄对这方面要有一个了解,这样才能领悟其中得到。那截流大师的净土警语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劝发真信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自远祖崛起庐山。肇兴莲社。六时净行。遂成千古芳规。虽日功高易进。乃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今既广邀善侣。同修净因。若非谛审发心。那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与斯法会者。须具真实信心。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祇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间耳。如是信心岂为真实。所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次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剎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应。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所谓佛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具如上真信者。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岂不足充净土资粮。唯其信处不真。遂乃沦于有漏。故今修行别无要术。但于二六时中。加此三种真信。则一切行履。无烦改辙矣。倘欲舍此度门。别商元妙工夫。则诸方宗匠如林。剎竿相望。正可随处问津。不须投足兹社。若果名心永尽。素愿攸同。时节因缘。幸常集会。依稀莲漏。仿佛篮舆。今古如斯。遗风未泯。庶他生为亲近之津梁。即此世为助发之资具。愿交勉焉。
申劝
昔真歇和尚云。佛佛授手。祖祖相传。惟此一事。更无余事。释迦老子住世七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独于净土之教。谆谆赞说而不已。得非以是为超凡入圣之捷径乎。然此法门诚易诚难。夫执持名号。修众福善。至心回向。即得往生。苟得往生。则横截五道。顿超三有。直阶不退。不历多祇。岂非简易。倘若娑婆事业。在在萦怀。一暴十寒。心不专笃。遇五欲时。如胶如漆。遭逢逆境。结怨衔恨。而欲命终。彼佛接引。又必不可得之数。岂非难事。由此观之。净土法门药也。娑婆贪爱忌也。众生业病。教奉医王。甫服其药。复饱食其忌可乎。及乎临欲命终。重处偏坠。净因微弱。难脱苦轮。翻谓医王误人。佛法无验。悲夫。若辈颠倒极矣。曷不思匡庐法社十八高贤暨百二十三人俱留瑞应。具载方策。古今日月。古今山河。彼既丈夫。我岂不尔。当知不尔者。祇是重处放舍不下故也。凡我同会。缁白老壮。宜各痛念。娑婆险恶。早求出离。六道之匍匐。九品之逍遥。利害天渊。大须猛省。必也生大欣厌。舍秽取净。信此取舍与不取舍。原非异辙。毋骛虗名。毋执空见。毋受高帽。禅和口头。三昧惑乱。毋求旦夕速效。妄冀心外有佛来迎。动诸魔事。不论居家时入社时。恒以念佛为正行。以勉修众善为助行。更于贪瞋习气。刻意揩磨。使重处得轻。生处渐熟。净念相继。愿行相资。自然千稳百当也。其众行之中。则放生一事为最善。但应谛思。彼虽同性。犹属异类。尚须救之。况我同类之人。障深业重。有不久堕入恶趣者。有现在地狱受苦者。彼地狱苦。剧于世间刀火。奚啻十百千倍。何容于此。置之膜外。不图拯救。然其拯救之法。亦惟在今日。一心念佛。以速生安养。然后乘本愿轮。运大神力。兴无缘慈。扩同体悲。分身散影。于十方剎土诸恶趣中。寻声救苦。如观世音菩萨。誓空地狱。如地藏王菩萨。拔一切众生苦因苦果。与一切众生世出世乐。摄一切众生。同觐弥陀慈父。到究竟安隐处。具如是志愿。方是丈夫汉。若不具如是志愿。则届期聚首。悠悠从事。虽念佛放生。亦只是寻常社会。岂曰无福非衲所望于诸上善友也。幸审择之。
上述就是截流大师的净土警语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在了解截流大师的内容时,也可以去看看有关他的故事,这样从故事中也能学到不少的知识。
...查看更多-
截流大师的净土思想是什么
截流大师作为净土宗第十代祖师,所以他的净土思想影响力是很大的,修行这方面的师兄要对他的净...
-
截流大师的劝发真信文内容是什么
截流大师是对佛教发展有贡献的高僧,他这一生不但在念佛,也在教导众生如何念佛。此外,截流大...
-
截流大师的详细介绍
念佛可以消业障,消烦恼,增智慧,修功德等等,但是念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若想念佛的过程...
-
截流大师开示:念佛需具备真实信心
任何人都可以念佛,而且念佛的好处很多,可以增智慧,消烦恼,消业障等等。虽然念佛的好处有不...
-
截流大师开示:如何才算真信佛
虽然信佛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是只有真正的信佛才能体会到好处。现在信佛的人虽然有很多,可...
-
截流大师开示:为何每日念佛却无法往生
念佛的好处很多,其中就包括去世后能往生。虽然念佛能往生,但也有一些师兄每日都在念佛,可是...
-
截流大师有哪些著作
截流大师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他不但在念佛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也是有一些著作的,而这些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