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全文网

《星云大师讲演集》-怎样做个佛光人

发布时间:2022-10-13 10:22:33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时间:公元一九八一年九月

  地点:佛光山中国佛教研究院

  第一讲

  台湾大学的师生,都自称“台大人”,在中国文化大学的华冈师生,称做“华冈人”。所以过去、现在,凡与佛光山有缘分的人,都应称为“佛光人”。

  “怎样做一个佛光人?”佛光山的大众等,都应该先知道这个问题。举凡佛光山的宗旨、目标、道风、守则等等,在山上住过的老师、学生、徒众,都应有深切的认识。

  现在我把“怎样做一个佛光人”分成数点,贡献给与佛光山有缘的大众。

  第一、佛光人是常住第一,自己第二!

  在家,父母生我形体,养我色身;因此父母第一,自己第二。出家,常住生我慧命,养我法身,同样的是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常住是我们的根,没有根的草,生命不能长久;没有根的树,既不能开花也不能生果。没有常住的人,就好似没有灵魂的人。

  常住是我们的家,家里有温暖,家里有教言。没有家的孤儿,日子不好过;没有常住的徒众,既没有师承,也没有法统,那里象是佛弟子呢?

  古德们有的为常住服务终生,甚至艰苦或兵难都不和师长分离;有的人为常住奉献所有,与常住生死相依。现在有一些人擅离常住,忘失初心,不知恩义,不重根源,人道既亏,何能进入佛道?佛光人应把常住的利益建立在自己的利益之上。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忠臣义士,甘愿为国牺牲,这个国家那有国魂?一个团体如果没有尽心尽力的干部,这个团体怎有生命?所以吾人荣幸的做一个佛光人,凡常住需要,无不全心全力而来承担,因为在我们的思想精神里,本来就是常住第一,自己第二。

  第二、佛光人是大众第一,自己第二!

  有常住就有大众,常住是我们的家园,大众是我们的法侣。没有大众,不能办事;没有大众,不成僧团。爱护大众的人,才是尊重自己的人。维摩经里说:“佛道到那里去求?佛道在众生中求!”凡是具有圣贤气质的人,都是把大众的存在建立在自己之上,凡是自私的俗人,才忽视大众,注重自己。我们到佛光山来成为佛光人的一份子,要知道佛光山不是靠一人所能担当的,荷担佛光山弘法利生的是常住三宝和十方大众!可以说:没有大众,就没有佛光山;没有大众,就没有个人。佛光人应尊重大众,不可忽视大众;应容纳大众,不可排除大众。

  僧团,本来就是和合众的意思,也就是清净和乐的大众。个人,只是大众里的一根螺丝钉,只是混凝土里的一粒砂石。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这根螺丝钉,把整个机械锁紧;用自己的这粒砂石,把混凝土牢固。要尊重大众,帮助大众,不可自己先做了大众里的逃兵!

  第三、佛光人是事业第一,自己第二!

  佛光人很多,在佛光山的聚集,不是痴聚!我们有兴隆佛教的理想,我们有普济社会的愿心。我们知道未来佛教的慧命,完全寄在佛法的事业上。教育、文化、慈善等佛化事业,都是传教的方便。

  我国自明清以来,教务衰微,僧伽素质下落,主要原因就是佛教没有事业。社会信众除了丧葬仪式偶需佛教外,竟不知佛教对它们还有其它关系。

  卅年来的台湾,我们为佛教造就人才,而这些人才办了养老院、育幼院、托儿所、幼稚园、学校、杂志、电台、电视、讲堂、医院、出版社、图书馆等,可以说我们的事业带动了佛教的发展。

  菩萨道的弟子,本来就该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我国号称大乘佛教地区,但目前能有几人具备菩萨道的慈心悲愿?所以吾人应披心沥肝,誓愿身为佛光人,要以弘法利生的事业为职志!“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只求佛教的发展,不管自我如何牺牲,也是甘心情愿,我们决以弘法利生的事业,供养三宝,奉献给一切众生。

  第四、佛光人是佛教第一,自己第二!

  语云:“金钱诚可贵,生命价更高,为了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吾等佛光人应改为“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为了佛教故,两者皆可抛。”吾人如果不把对佛教的信仰,建立在自己之上,是无法获得宗教所给予的价值。

  自古以来,历代都有英雄豪杰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事迹,他们成仁取义的风标,应该就是我们佛光人信仰上的蓝本。

  唐玄奘为了佛教译经事业,亲往印度求法,沙漠失水,他立誓:“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往东土一步生”的精神,便是以佛教为第一生命,自己为第二生命的精神;扬州监真大师为了前往日本弘法,历经七次危险,共费十二年时光,才能将佛法带到日本,那种“为大事也,何惜生命”的精神,也就是佛教第一,自己第二的认识,古德们凭借这种精神和认识,佛教在世间才能放出灿烂的光辉。

  吾人非为衣食而信仰佛教,非为名利而信仰佛教,非为安逸而信仰佛教,非为逃避而信仰佛教,吾等佛光人是为了佛教而信仰,为了佛教而服务,为了佛教而奉献,为了佛教而牺牲。所以,我们佛光人的守则是佛教第一,自己第二。

  怎样做一个佛光人?今天先作第一讲共分四点:第一、佛光人是常住第一,自己第二!第二、佛光人是大众第一,自己第二!第三、佛光人是事业第一,自己第二!第四、佛光人是佛教第一,自己第二!

  第二讲

  佛光人所以称做佛光人,当然在思想、精神、风格等等的上面,佛光人稍与一般人不一样。

  怎样做一个佛光人?今天第二讲中,我也将提出四点意见,希望和称做佛光人的大家共同勉励。

  第一、佛光人要先入世后出世

  佛法分世间法、出世间法;一般把世间法称做俗谛,把出世间法称做真谛。佛教一向尊重出世间法,鄙视世间法,但是我们佛光人的感觉里,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世间人道未成,怎能完成出世的佛道?故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我们不容否认的,今日佛教衰微的原因,就是过份地忽略了世间资生的问题,急于要求证出世的解脱,致使世人病我佛教为消极、为厌世,不知大乘佛教的精神,虽然有出世的思想,但也要先作入世的事业!

  没有入世的事业,和人间实际的生活脱了节,假如天天高呼出世的口号,国家不爱,父母不孝,族友不亲,这样就能容存于天地社会之间吗?

  耶稣教虽有天国的思想,但他们对人间的事业非常热心,学校、医院,赚了大家的钱,大家还要说他好。佛教提到世间,就认为娑婆似苦海,三界如火宅,把人间比得像牢狱一般地可怕,但谁又不在三界娑婆的人间讨生活呢?

  就因为这种思想的偏差,可怜的佛教自隋唐以后,出现了数百年日渐衰微的现象。近三十年来,因为社会的进步,时代的需要,佛教入世的事业越来越多,跟着佛教的发展也越来越蓬勃。所以我们佛光人要肯定复兴佛教的不二法门,必然是先有入世的事业,然后再求出世的依归!

  第二、佛光人要先度生后度死

  佛教给社会最大的误解,就是误解佛教是度死的宗教。平时不知佛教何用,到了大死时,才知需要诵经超度,致使人天师范的僧宝,沦于以经忏为职业,误尽了天下苍生,损失了无限的人才!

  我们佛光人并不反对功德佛事,但我们认为度生比度死更重要,我们必须先度生后度死!

  不用说,在佛教里度生的活动难做,度死的功德好为,谚云:“会得香云盖,到处吃素菜。”假如要弘法利生,就不是那么简单,你是一个人间佛教的推动者,你不但要博通经论,而且要具有一般社会知识,甚至天文地理、政经常识、讲说写作、各种技能,还有那宗教体验,庄严行仪,如果这些不能具备,就成为度生事业的缺失。

  度死的功德,当然也可作为度生的因缘。一场如法的功德佛事,不但亡者受益,就是生者也会以此有了得度的因缘。不过我们佛光人还是应该先充实六度四摄的修养,佛光比丘要以做医师、教师、教诲师、布教师、工程师、领导师为职志;佛光比丘尼要以从事护士、幼教、音乐师、美术师、家政师、语文师等为目标;佛光优婆塞、优婆夷,要护持真正的佛法──所谓真正的佛教就是人间先度生后度死的佛教!

  我们佛光人要把佛化教育从幼稚园、小学、中学、一直推动到大学;从各人家庭一直推动到整个社会:从寺庙出家众一直推动到大众生活里去。我们佛光人要把佛教文化普及于一切家庭,一切社会;我们佛光人要把佛教慈济事业到处设立,我们要把佛光幸福、欢喜,布满人间!

  我们佛光人先度生后度死,至少佛光人也要能做到生死一起度,千万不可只度死不度生!

  因为我们佛光人感到生者需要佛教比死者为需要!

  第三、佛光人要先生活后生死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问你为什么学佛?回答总是了生脱死,你为什么出家?回答也是了生脱死。“了生脱死”,当然是我们学佛出家的最高目标,但是把这件神圣大事,已当作了一句应付的口号,岂不是太不重法尊教,由于吾人学佛太过躐等,好高骛远,致使许多言行都像空中楼阁,不切实际。把话说得很大,连一点实践也没有。

  佛光人所以要这么想,并不是不重视了生脱死,只是说生活问题尚未解决,如何解脱生死?比方:你没有吃饭,没有衣穿,如何能借假修真?如何能安心办理生死大事?

  我们往常遇到现在初学的佛教人士,一开口都说:“我喜欢过清净的生活”,一闭口也说:“我喜欢入山修行”,这本来是非常冠冕堂皇的话,但仔细研究,就发生了问题。因为你喜欢过清净的生活,而我应就该忙碌给你吃饭;你喜欢入山修行,而我就应该苦命工作,帮助你生活所需?你不觉得你的学佛太过自私吗?你去修行了生脱死,我们为你谋取生活,永远就沉沦生死苦海,我们怎么办呢?

  古来的大德宗师们,他们学佛修行,都先发心为人服务,有的愿生生世世做一条老牯牛,为众生拉车负重;有的人陆沉头陀苦行中,一工作就是数十寒暑;因为他们知道,生活的资粮不具备,生死又何能了脱?

  阿弥陀经里说:“若人欲生极乐国土,不可少福德因缘。”这意思就是要我们办好生活上的福德资粮;佛陀住世时每在说法中强调穿衣吃饭,经行劳动;我国百丈禅师更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呼吁;故吾等佛光人应上体佛陀和祖师们的慈悲,生当此高度工业化的时代,人人都能先照顾自己的生活,进而断除忧悲苦恼,超越三界,永离生死轮回。

  第四、佛光人要先缩小后扩大

  在社会人群中,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满瓶不动半瓶摇”,意谓真正有学问能力的人,不急于求着表现,反而一些不成熟的人却喜欢耀武扬威,争取表现。

  在佛教中的学道者,不少人不知养深积厚,不明白大器晚成,总汲汲于攀缘,希望一蹴就能功成名就。

  目前佛教中的情况,自己未受僧众教育,却喜欢作僧伽师资;自己尚未受具足大戒,已经招收徒众;出家后不安于学,却喜欢云游浪荡;佛门规矩不懂,已在专职贩卖如来。在这种情况之下,怎能出现法门龙象?佛寺丛林怎能成就圣贤?

  所以我们佛光人,不可流于时习,我们学道,要甘于十载寒窗的煎熬,要接受安贫乐道的生活,宁可无钱无位,不能无道无格。我们要先缩小自己,不要急于求售,等到因缘成熟,再自然扩大。

  最后,我希望我们佛光人像千年老松要能经得起岁月寒暑的迁流:我希望我们佛光人像严冬腊梅,要能受得了冰天雪地的考验;我希望我们佛光人像空谷幽兰,要能耐得了清冷的寂寞;我希望我们佛光人像秋天黄菊,要能熬得过寒霜雨露的摧残!因为唯有有能耐的人才能成功,唯有能缩小的人才能扩大自己!

  怎样做一个佛光人,今天第二讲共分四点:

  第一、佛光人要先入世后出世。

  第二、佛光人要先度生后度死。

  第三、佛光人要先生活后生死。

  第四、佛光人要先缩小后扩大。

  第三讲

  我所以一次又一次的讲佛光人应该如何如何,主要因为佛光山自开山十五年以来,佛光人一天多过一天,我们佛光人不能不树立风格,不能不确立原则。其实这些佛光人所应树立的风格和确立的原则,也不一定只限于佛光人要这么做,这是所有佛教徒,不分宗派,不论老少,大家都应该遵守这些规定,自能影响到佛教的兴隆。

  怎样做一个佛光人的第三讲,我也分四点来说:

  第一、佛光人不私收徒众

  印光大师论及佛教衰微的原因有所谓三滥,即滥收徒众、滥传戒法、滥挂海单,其中尤以滥收徒众,致使僧格堕落,教团散漫。吾人如有志于重整佛教僧伦,应从不滥收徒众做起。

  目前,出家太过容易,因为有一些人他的福德因缘和善根既不具备,预习僧团的生活行仪和信心也不多,急急忙忙的出家,也急急忙忙的还俗,进出佛门太过容易,这是佛教的缺失,也是这一代青年的悲哀!

  出家,不能不找一个师父剃度,在佛教里,师父度人心切,告诫弟子的条件并不苛刻,甚至还有些讨好徒弟的诺言,因此,师教徒不严,徒敬师不够,师不像师,徒不像徒,就这样形成。

  尤有甚者,师父收徒并不是为了佛教培养人才,而是为自己增加了臧获,徒弟拜师也不是为了献身佛教,而是找寻一个关心爱护自己的亲人。经云:“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师徒间用心如此,真是差之毫厘,缪之千里了。

  就算在家信徒宣誓入佛,那也是皈依三宝,不是如一般所说“拜师父”,佛教所以缺少推展的力量,就是因为信徒全都给师父占去,真正佛教已没有佛教徒了。

  不少在家信徒,也只知有师父,不知有佛教;只知供养师父,不知护持佛教;教与徒分了家,佛教怎会产生弘法利生的力量!

  我们佛光人不可以私收徒众,我们要把徒众还给常住,甚至还给佛教!出家弟子只论辈份,不依某一人,例如第二代的都是师父,则第三代的就都是徒弟;如果是在家众的弟子,所有出家人都是师父,所有在家众都是弟子。

  佛光人的僧宝,人人都可以收徒弟,但男女众只有大师兄为法定的代理师父,自己只是很多师父之一,佛光人应明白将此告诉下一代,否则,不算佛光人!

  我所以如此主张,实因所见佛教中人人收徒收孙,有时师父们各自卫护自己徒弟,造成同参道友彼此势如水火;就算师父们无争,众弟子也会各自以师为背景,划清界线,“这是我师父的!”“那是你师父的!”自然而然就会闹得人我是非乌烟瘴气了。

  希望吾等佛光人,体念佛法根本精神:“我只是众中之一!”让清净和合的僧团,真正做到:一切是公的,一切不是私的!徒弟是佛教的,徒弟不是自己的!

  第二、佛光人不私蓄金钱

  金钱是烦恼祸患的根源,但也是修道的资粮,佛化事业的资本,发心出家为僧的佛光人大众,应该对金钱有一正确的认识,对金钱有一合理的态度。

  我们不可贪财,但我也不必自鸣清高:“我们不要钱”。烦恼祸患的金钱应该远离,净财资粮对于修道也非常重要。个人可以没有钱,佛教不能不富有。

  目前佛教界对金钱一些不正确的看法有下列数点:

  一、以为有钱就没有道德,有道德的人不该有钱。

  二、佛教的人士不会用钱,但会积聚。

  三、个人比寺庙富有,寺庙比教会富有。

  四、委托信徒放高利贷,和信徒合作投资世俗事业(如养鱼、开百货公司),供俗家亲人使用,留给子孙。

  五、用在少数人的身上,不知道用在佛法事业上。

  六、只知道收,不知道舍。

  世俗人对金钱不能看开,贪求无厌,还情有可原,但佛教人士对金钱放不下,甚至不会使用,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佛光人不是该拥有金钱,但佛光人不该私蓄金钱。

  佛光人对金钱处理的方法应该如下列数点:

  一、出家在家彼此不可有金钱的借贷。

  二、为常住大众积聚净财,不为自己储蓄。

  三、不私自化缘,不轻易贪取檀越的供养,所谓信施,只是通过我们用来做弘法利生的事业。

  四、有钱,随来随去,会把钱用在佛教和大众身上的人,才是会用钱的人。

  五、假如为理想、事业、和计划中的需要而储蓄,应存在本山小银库中,否则,即不合法。

  六、假如本山大众,不管任何人,而查询某人在小银库中存款多少,或议论其长短,乃是干涉他人之行为,应提出纠举。

  吾等佛光人,所有净财资粮,如果能遵照以上原则奉行,庶几对钱就无过了。

  第三、佛光人不私建道场

  佛光人的聚合,乃是有志奉献佛教的僧团,我们认为佛教比寺院重要,常住比个人重要。因为个人只是常住的一份子,常住只是佛教的一个单位。佛教的利益才是寺院常住的利益,寺院常住的利益才是个人的真正利益。

  佛光人应有团队的精神,应有整体的观念,以佛教的利益为利益,以常住的利益为利益,往大处去设想,往远处去计划,自己不要营求私利,自己不可私有道场。道场,乃修行办道的场所,供十方大众修学之处,不是个人的安乐窝。今日佛教界,到处都有私自营建的道场,分散了佛教的力量,像一盘散沙,各自为政,不易发挥集体的力量,例如有些佛教僧众的观念,是“宁可吃一家饭,不愿吃万家饭”,意谓只要侍候好一两位有财力的信者,免得麻烦为信徒大众服务,致使佛教弊病丛生,佛教衰微的现象。此为甚!

  佛光人不可私建道场,古德所说:“宁可在大庙里睡觉,不在小庙里办道。”佛光人要从大众里培养奉献的精神,要从团体里磨链入道的信念。吾人学佛,首重发心,不发心弘法,如何能普及佛法?不发心利生,如何能拥有众生?佛教的慧命乃寄在传教的事业上。吾人朝暮所求的佛道,是在一切众生间,佛光人如要保持一份佛子纯真的德性,千万不可谋求私利,自图安乐。吾人宁可庸庸碌碌在僧团中修行,不要瞎打主意,以为自己有些信徒护持,有力量拥有道场,这里成立一间精舍,那里开设一间佛堂,既不能挂单接众,又不能专心办道,同样的应付于生活之间,当初出家时的大心宏愿,因此,反而更不能贡献于佛教,也可说是自己最大的损失!

  佛光人虽不要私自的道场,但可以有公众的道场,把自己的心量放大,公众的道场就是自己的道场。在公众的道场里,可以获得大众的助缘,可以增加学道的见闻,还有同参们的激励,职务上的观摩。佛光人若是拥有私自的道场,不只会失去大众,甚至还会失去自己!

  第四、佛光人不私交信者

  佛教里经常把信徒看作是自己私人的,你不是常听说:“某某信徒是某某法师的徒弟。”私人的徒弟多了,“佛教”反而没有“徒”了。

  信者皈依的时候,本来就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某人,即使皈依某某师父,仍然应该称做佛教徒。

  佛教徒,是佛教的,是僧团的,是大众的,我们在感情上不可把他们看作是属于自己所有的!

  佛光人和信徒来往,要以常住代表的身份,接引信徒,照顾信徒,这纯是道情法爱,不可建立私人上的来往关系,因为一有私人来往,就不会以常住为重,最后必然自己和信徒都为常住和大众所弃。

  我见到一些和信徒有私交的僧青年,接受信徒的馈赠,等于公务员,接受了民众的贿赂,吃了五谷不能不消灾一样,因此就会循私,不是拿佛法作人情,就是拿常住作牺牲,甚至和信徒结成世俗的兄弟姊妹,反认信徒为义父义母,使僧格堕落,法统废弛,良深浩叹!

  我又见到一些佛教中的大德们,和信徒合伙经营事业,最后失败时要死要活;或托信徒转放贷款,最后倒闭时不敢吭声;就算不致失败倒闭,当自己无常一到,是他自己的但也是佛教的净财,究竟存放在那里,却没有人知道,这不是很大的损失吗?

  我主张佛光人不可在世俗人家轻易走动,不可轻易交托信徒购买物品,不可把钱财存在信徒之家,不可随便接受信徒的馈赠,我们佛光人与信徒来往纯是佛法的、公众的、僧俗之间需要净化,不可俗化。

  怎样做一个佛光人?在第三讲里我希望大家做到:第一、不私收徒弟,第二、不私蓄金钱,第三、不私建道场,第四、不私交信者。因为无私才能大公,大公才能入道,入道才能办事。

  第四讲

\

  我自童年进入僧团,至今已有四十年的岁月,在佛教里所修所学,所见所闻,自有些心得,尤以目前佛教的现状,僧众的臧否,有一些耿耿于怀,甚至忧心忡忡。像现在醉生梦死的生活,自私愚痴的观念,怎能绍继如来,弘范三界?故情不自己,只有从吾等佛光人自我要求,改革思想,增强信念,把不当的习气扬弃,把不正的言行摒除,所以在第四讲的怎样做一个佛光人里,再提出四点意见:

  第一、佛光人不私自募缘

  化缘,在佛教里是件很美而又很有意义的好事,宇宙的一切人和一切事,要靠缘才能存在,佛教界的事业,要靠缘才能办理。可惜多少善缘善事,都给不当的运用,成了恶缘恶事,加强捐强募,私有私占,致使美好的缘法,成了今日佛教给社会认为最大的垢病!

  例如出家尚未受戒,或受戒尚未参学,就先学会化缘,那些挨门挨户的索讨,只赢得一句“老板不在家”的回答,佛教丢失体面,莫此为甚!

  近来,由于各大德的弘传圣教,佛教徒也逐渐增加,化缘并非十分困难之事,所以一些无志无愿的僧徒,不想去用自己的智能道德、苦劳牺牲来奉献给佛教,却先想到化缘,滥用了化缘,自己纵有收获,但佛教的公益,佛教的尊严,损失了更多!

  本来,佛教有句谚语:“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但一些初出家者,假借闭关住山之名,先向信徒化缘,先找信徒护法,甚至买电视机向人化缘,出外旅行向人化缘,要衣服穿向人化缘,要买书向人化缘。化缘,化缘,招致了信徒的穷于应付,最后他们只得宣布对佛教无缘!

  吾等佛光人,应有忧道不忧贫的精神,除佛法公众的事业以外,绝不私自向信徒化缘,宁可无衣无食,无钱无缘,也不私自化缘。

  第二、佛光人不私自请托

  佛光人不私自化缘,更不私自请托。

  一些不明事理不顾大体的僧众,见到信徒,就诉说不完的一些请托:“请代我买一件布料”,“请代我买一双鞋子”,“我想要维他命药品的治疗”,“我想要日制收录两用机”,信徒买好以后,你是出家师父,他不好意思要钱,只得说由我供养好了,受者自鸣得意,以为自己德高望重,,受人尊敬供养,不知道这是最恶劣的行为!

  不但如此,还有一些好走官势豪贵之家,今天拜托你护持法会,明天拜托他帮助化缘,引权位而自重,托巨室为后援,庸俗腐化,腐化庸俗,僧格堕落,僧伦不修,无过于此!

  更有甚者,自己无才无能,无学无道,但又喜好建寺,待寺成之,既无信者,又无徒众,只好请托地方土豪劣绅,参予名位,你做管理人,他做董事长,最后这些临时的集合,因为理想不一,信念不同,纠纷者有之,诉讼者有之,这一切皆种因于请托所造成的后果。

  语云:“人到无求品自高”,八大人觉经云:“无自多求,增长罪恶。”故吾等佛光人,可学普贤王之愿“请佛住世”,“请转法轮”,宁可求法求道,也不要向世俗请托。当然,人间所贵者,相互依助,虚心请托,也是公共关系,但为弘法利生,即使向人叩头请托也无可厚非,但不可为一己之私利,忘记僧宝的尊严,走权势之门,托自己私事。佛教里如能请托越少,僧宝的地位就会越高。

  第三、佛光人不私置产业

  我在第三讲里会希望佛光人不可私建道场,现在我还要强调佛光人不应私置产业!

  有一些年轻者,常常希望自己有一幢房子,或是希望父母分给他一份产业,我常看到年轻的学道者,当他们产业有了的时候,自己的道业就没有了。

  过去有位信女不愿嫁人,而来山要求出家,他带来了父母给他预备的嫁妆,如电冰箱、电视机、汽车等,我当时叫他把那些东西送回去,他说,他自己并不要那些东西,送给常住大众用好了。我说:“不行!你以后在教室里听课,如听到电视机的声音,你就想那是你的电视机,你看到有人吃冰棒,你就会想到那是你电冰箱里的东西,你怎么能安心修学?”

  他回答说不会,他又说了很多好听的话,但后来当我仍坚持叫他把东西送回去的时候,他舍不得那些东西,只有自己和那些东西,一起回家不再来了。

  还有一些原来已出家多年的人,本来在佛教里很安住身心的求学求道,但后来他的父母要买一栋楼房给他,他为了要管理那栋楼房,也只好回家守门户去了。

  财产,对俗家人有其必要,但对出家人,如果他不会运用财产的话,产业会埋葬一个修道者。

  世俗之人,产业越多越好;学道之人,产业越少越好。否则,产业不但不能帮助修道,反而成为修道的障碍。基于上述理由,吾等佛光人除了常住公众的产业以外,自己千万不可存有置产的私心,因为私置产业,长养贪心,贪欲的洪流,会把吾人本已安住的身心冲失啊!

  第四、佛光人不私造饮食

  在佛教里做住持当家,学问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品德和供养心。本山对大众是有心供养的,尤其饮食、灯光、热水,不愿意限制大众,但私造饮食,绝对不许可的。

  有名的律宗首刹──江苏龙潭宝华山隆昌寺,自古以来,每年春秋二季传戒,住众千人,严持戒法,被尊为模范道场。不知由什么时候开始,准许大众除正餐过斋堂以外,各人可以“烧小锅”,私造饮食。从此,住众成年累月不上殿者有之,不过堂者有之,在房中宴请外客者有之,偷窃山中蔬菜竹笋者有之,盗用常住油盐者有之,僧格之堕落,制度之破坏,自此,宝华山无复昔日之庄严神圣矣!

  偶而私造饮食,本是轻微小事,但影响所及,因私造饮食,而使僧团弊病丛生,能不戒之慎之乎!

  丛林里面在大寮监斋侍者像旁,写一联曰:“未供先尝三铁棒,私造饮食九铜鎚。”可见过去大陆诸大丛林,已早注意及此,故提早防患未然。今我佛光人,应体会开山建寺之苦心,了解僧团制度之重要,千万要遵守,绝不私造饮食。

  本山所有设备,已够大众使用。若有宾客,可在朝山会馆用餐,若是有病,如意寮中可以方便饮食;若因公务误餐,法味堂中留有菜饭;若是特别喜吃酸甜苦辣者,可以吩咐典座持别制造供养大众。

  佛光人如系精舍颐养天年者,年老对常住有贡献者,或已担任常住堂主多年者,对于饮食虽可方便,但仍不可邀约他人共进餐饮也。

  本第四讲,即希望佛光人第一、不私自化缘,第二、不私自请托,第三、不私置产业,第四、不私造饮食。佛光人如果都能奉行以上各点,则我佛光常住,必能团结自强光大佛教也。

  第五讲

  我每于周会时和本山职事、学生、徒众等讲说“怎样做一个佛光人”,并非是标新立异、创宗立派,我只是惭愧自己无德无能,无法要求全佛教的人士接受我的意见,我只是希望我的学生和我的徒众能遵照我的指示,确立做人的原则、轨范、弘法的观念,故此只敢希望佛光人能切实奉行。

  佛光人须知目前佛教现状,既无制度,又无是非,到处是苟延生活,胡混时光,吾人如不高举信念上的旗帜,思想上的目标,怎能为佛教承先启后,策励将来?故在第五讲中,我亦提出四点希望:

  第一、佛光人要有宗教情操

  吾人学佛,不同于一般世俗之人,盖吾人有宗教情操之故也。

  什么是宗教的情操?宗教情操应该就是宗教的性格,就是生来俱有的牺牲、奉献、忍耐、慈悲、公正、无私、诚信、淳朴等的宗教美德。如果在自己的性格里没有这些宗教美德,就是此人没有宗教情操。

  宗教情操固然是与生俱来的美德,但也可靠后天的培养,佛教徒每天的朝暮课诵、过堂用餐、出坡作务、参禅念佛,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宗教情操。佛教徒以为一切修行都是为了了生脱死,其实宗教情操都没有培养好,怎能了生脱死呢?

  现在一些虽然出家剃度受戒之人,考其志愿与精神,有几人具有牺牲奉献的发心?有几人具有慈悲忍耐的德性?其它公正、无私、诚信、淳朴,有时连一般的做人之道都不具全,怎能对佛教和众生提出最大的贡献?更进一步说,怎样才能证悟自性了生脱死呢?

  发心学佛,把自己奉献给三宝,先要考查一下自己的宗教性格。现在佛教衰微的原因,就是僧团里具有佛教性格的人太少了。故我希望佛光人不能疏忽宗教性格,不能不培养宗教情操。

  怎样培养宗教情操?应先具有四心:一、离欲心,二、惭愧心,三、平等心、四、慈悲心。然后再具有四德:一、威仪德,二、行持德,三、忍耐德,四、普济德。

  总之,佛光人的佛教性格,应该是信仰比生命重要,佛教比自己重要,大众比个人重要,道德比金钱重要。有了佛教的性格,做好佛光人就不为难了。

  第二、佛光人要有因果观念

  现代的社会,常被有道之士批评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为什么会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呢?主要的原因就今日社会大众,普遍的缺少因果观念!

  佛法召示我们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生为现代欲海洪流的芸芸众生,普遍不明白因果,不怕因果,可以说,目前的社会上,到处是能骗的则骗,能贪的则贪,能抢的则抢,能占的则占,横竖法律不是万能宝典,违法也不一定有人知道,就是有人知道,法律也不一定有制裁,因为他不知道法律不会制裁,但因果不会不制裁的!

  一个人如果做了违背道德的事,逃得了法律的审判,逃不了良心的审判,逃不了因果的审判,日本楠正成死后,在衣服里留了五个字“非、理、法、权、天”,此五字的意思就是“非”不能胜“理”、“理”不能胜“法”、“法”不能胜“权”,“权”不能胜“天”,“天”就是因果,因果是最后的胜利者。

  过去佛教长老大德,考验后学,也是先观察他是否志诚,然后要明了他有否因果观念?因为学道之人,若不志诚,若无因果观念,即此人一定会营私舞弊,弄法玩权,非无益于大众,甚至还要伤害到常住和佛教。

  不幸的是现在佛教僧团,亦如社会,对因果观念越来越薄,没有为教的热诚,没有为众的公德。曾任中国佛教会秘书长的常惺法师以“惑业苦”的定律,讥讽应赴者为“和尚怕斋主,斋主怕因果,因果怕和尚”,真是刻画到了极顶。

  吾等佛光人,应不同于流俗,僧格的树立,应先有因果观念!宁可无钱、无衣、无物,也不能不明因果;宁可无名、无位、无用,也不能违背因果。

  侵犯常住公物,这是违背因果的定律,浪费常住所有,这是违背因果的行为。只凭一己之私,不顾佛教荣誉,不念他人利益,所以古德慨叹为“袈娑下失却人身,而作披毛戴角还”的警语,即此之谓也。

  第三、佛光人要有惭耻美德

  佛遗教经云:“惭耻之服,无上庄严。”在佛教里要想激励自己的菩提心、荣誉感,以及进德修业、敦品向学,没有再比惭愧的美德更重要的了。

  所谓惭愧,惭者怕对不起自己,愧者怕对不起他人。一个人能时时仰无愧于天,俯无怍于人,则此人的道德梵行,就几近于圆满了。

  但是遗憾的是现在的人已经不大重视惭耻的美德了。例如目前有些明明是僧宝,他不知僧宝的尊严,居然出卖僧格,亲近白衣,有的美其名曰灌顶,有的美其名曰传法,白衣上座,僧装下跪,这不是佛说的末法现象?有少数经忏之流,上着袈裟,下穿革履:口诵经文,心计单嚫,这不是无惭无愧的写照吗?还有那些身披法衣,手持引磬,挨门挨户的敲打,说得好听是化缘,其实是如丐者乞讨,这不是丧心病狂忘失惭耻的美德了吗;还有一些坐享信施供养,不知福利大众;一意攀缘世俗,不知安份修持;这岂非不重己灵不知羞惭为何事吗?

  省菴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说:“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辩,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省菴大师继续说:“每一念此,不觉泪下”,这就是惭耻之心,这就是菩提正念。希望我佛光人亦如省菴大师,常念众生受苦,常思正法久住,痛切忏悔业障,发心弘法利生,做一个保持惭耻心的真正佛子!

  第四、佛光人要有容人雅量

  我经常告诉大家:我们要有容许异己者的雅量!

  人,是非常复杂的一类众生,有地域的不同,有性别的差异,有年龄的悬殊,有职业的类别,还有信仰、思想、兴趣、利害种种的不同,没有容许异己存在的雅量,就不能体会因缘和合的佛法!就不能认识互相依存的真理!

  语云:“有容乃大”,大海容纳百川众流,所以才能成为大海;虚空容纳森罗万象,所以才能成为虚空;做人要能包容异己,人格才能崇高!

  非常可惜的是,佛陀开示我们的“远离我执法执”的宝训,自古以来,一直仍成为古今佛子的通病。

  参禅的禅人不容念佛的净人,念佛的也批评禅者的不是;学教的指斥修行的盲修瞎链,修行的人指斥学教的不重修持;住茅蓬的头陀说大寺院的住持好名好利,大寺院的住持说住茅蓬的头陀是自了汉的焦芽败种。总之一句,在佛教里,到处都是你说我不对,我说你不该,批评毁谤,毁谤批评,到以后同归于尽佛教灭亡就天下太平了。

  过去有某秘书长告诉我:某领导人要研究如何打倒东方佛教学院。他说:天主教的神学院,耶教的圣经书院都不必打倒,为什么同教的人要打倒同教的佛教学院呢?所幸有这位好心的秘书长,要不然,我们的佛教学院不被打倒也会遭遇更多的麻烦了。

  我希望凡是做佛光人的大众,不要强人同己,要明“方便有多门,归源无二路”,更不必人人顺我,眼耳鼻各司其用,才能成为健全的有用之人。有了铁路,再建一条公路,甚至再加高速公路,分工合作,才能发挥更高的功能。

  谚云:泰山不辞土壤,所以泰山才会高大;大海不拣细流,所以大海才更宽广。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何必不容许他人存在?不能明白这个道理,自相残杀,只凭私怨、嫉妒,那会成为佛教的罪人啊!

  怎样做一个佛光人?在这第五讲里,我希望佛光人做到:

  第一、要有宗教情操第二、要有因果观念

  第三、要有惭耻美德第四、要有容人雅量

  佛光人果能做到以上四点,则进德修业、增福增慧,不为难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