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宗教的共鸣:如何观察潜意识世界
发布时间:2025-01-18 01:36:13作者:华严经全文网潜意识世界能够被现代人普遍地意识到,是非理性主义哲学、印象和抽象绘画、意识流文学、精神分析心理学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具有现代科学特征的是精神分析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医师通过临床医学观察发现了意识阈下的心理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特殊经历;二是表现于任何个体的人类共同经历。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关注前者,荣格的学说主要关注后者。而且弗氏理论的视野主要是回溯到婴幼儿时期,落脚点在于性,荣格却以广阔的视野回溯到了非常遥远的过去,指出了与生理进化史并行不悖的心理进化史。
弗洛伊德,奥地利心理学家潜意识之所以成为潜意识,主要有遗忘、排斥等原因,但是潜意识内容仅仅因此处于意识的阈下,并没有消失,而且从来都在积极活动,并且无时不刻地影响着意识,日常生活中联系二者的纽带最明显的是记忆力,另外还有情绪、灵感、偶然、巧合,等等。
弗洛伊德指出:沉淀为潜意识的内容所具有的能量值低于意识内容,如果意识内容的能量值降低到一定程度,潜意识内容就会浮现。而意识内容的能量值降低,在临床精神医学中,往往是出于精神上的某种病症,导致意识内容被漠视、回避、转移、改变,等等,总之是意识内容不再受到强烈的关注。
弗洛伊德的这一结论,与宗教的静定相通,只不过弗氏讲的是被动性的精神病症,而宗教的静定却是主动而为的修学。宗教上的静定就是放下执著,也就是对于很多平时非常在乎的内容不要再去关注,这样就会逐步摆脱现实生活的内容纷扰,从而越过意识,发现意识之外的内容。
既然越过了意识,又是什么发现了意识之外的内容呢?弗氏和荣格都认为,潜意识内容是自具觉性和人格的,在意识弱化的情况下,潜意识呈现出来的方式是具有觉性的不一样的人格,就是说一个人好像忽然成了另外一个人,无论行为、语言还是思想都和以前判若两人。精神分析学的这个发现,与宗教修学中的静定历程非常吻合,放下我执的静定中,在无我的觉性中常常会出现陌生的形象,觉性往往觉得这些都是我,但都是互相不同的个体,说着不一样的话,处在不同的场景,做着不同的事情。
荣格,瑞士心理学家觉性的普遍自具性,使心理学走出了意识依赖于人脑的窠臼,在荣格的学说中能够越过人的此生,不仅涉及到个体的此生之前,而且涉及到人类共同的久远过去,其意与佛教中的别业妄见和同分妄见相通。这种宛然自具的觉性,也和阿赖耶识的自证分暗合。《楞严经》当中佛陀开示富楼那的“性觉妙明,本觉明妙”,说的正是觉性的自具性。这种普遍的、自具的觉性,在任何人那里都是不动不摇、不生不灭的,但是只有在宗教的静定修学中见证后,才能被意识以“后得智”方式了解。
心理学和宗教在认知潜意识方面的这些共鸣,是宗教能够被相对理性化了解的一个重要途径,荣格在这个方面居功至伟。仍然需要强调的是,心理学主要是在治疗精神病症的过程中得到发现和结论的,而宗教是在修学实践中亲自见证和体会到的。主动探索人的潜意识,也就是主动去洞悉人自身,这是一种新的文化潮流,也是现代哲学、艺术、心理学涉入宗教的重要原因。
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