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全文网

德国汉学家雷德侯:佛教石经是个大课题

发布时间:2025-01-11 01:37:14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德国汉学家雷德侯:佛教石经是个大课题

72岁的德国人雷德侯穿着笔挺的深蓝色西装,打着蓝白条领带,就这样神采奕奕地出现在中国美院南山校区的南山书屋里。尽管昨天上午的天气糟糕透顶,暴雨让南山书屋门口的雨水漫溢到要蹚水的程度,但是对于这位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教授、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来说,昨天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因为他与国际团队历时八年所打造的《中国佛教石经》一、二两卷,终于正式首发了。

学术严谨历时8年才出了两卷

《中国佛教石经》是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的重点出版项目,也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今后若干年的重点出版工程。该书分四大卷,16册,精装大8开,以中英双语的形式出版,是雷德侯教授主编的《视觉中国学大系》之一。昨日首发的是山东省卷和四川省卷的第一册,而之后还将发行陕西省卷和北京房山卷,全套预计至2020年全部完成,总投入资金约800万元。

“作为出版社的立场,我们总希望能够越快出版完越好,毕竟已经花了8年时间科研协作,但是雷教授却很严谨,他坚持要再做5年,这样才符合学术规律,经得起推敲。”在首发式上,中国美院出版社负责人如是说。而雷德侯还是一如既往地操着他那口流利的汉语:“项目才刚刚开始,我们要继续研究讨论。”在他背后,是相当华丽的国际团队,除了中国美院和德国海德堡科学院在2005年共同组建的中国佛教石经项目研究组外,同时还有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西安文化保护研究院、房山石经与云居寺文化研究中心等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共同参与野外考察科研活动。

中国最有价值的刻经石窟遗址在四川

在西方汉学界,雷德侯是重量级的代表人物,他的两部著作《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与规模化生产》与《米芾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曾产生过重要影响。2005年,因他在艺术史上对中国艺术史中刻石书法的研究,获得了和诺贝尔奖齐名的国际学术大奖巴尔赞奖。就在三天前,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一次以故宫研究院的名义聘请四位国际级的学界领军学者担任顾问,其中一位就是雷德侯。

“中国佛教石经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相当博大的课题,它的重要性在于学术价值很高,我们发现的很多佛教石经,经本很老,其中的很多资料文献里都没有记载。而它的空间关系与书法造诣,也让这个研究变得非常有趣。”雷德侯说,在中国的几个省份中,他的团队都发现了在石窟里刊刻的佛经。“其中,四川省安岳县卧佛院的刻经窟因其特别庞大的刊经数量,尤为引人注意。这里刊刻在石窟壁面上的佛经节文多达三十四万一千字,超过了中国境内、甚至世界范围内其他任何一处刻经石窟遗址。”另据昨日专程赶来的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参赞Dr.SilviaKettelhut透露,这个项目也受到德国相当的重视,《中国佛教石经》将同步在德国发行。

中国书法最伟大的地方是表现作者全部个性

作为一个“中国通”,雷德侯对中国的书法相当有研究。“中国书法非常伟大的一点,就是把一个人的个性全部表现出来,你能一眼看出这是董其昌的字或是宋代四大家的,这在其他国家几乎不可能。”雷德侯表示,尽管西方的文字也能体现个性,但远不如中国书法如此鲜明,“它们的书写体系太简单了,远不如汉字复杂。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与基础。”他尤其喜欢米芾的书法,“一方面,他创造性的书法,让每一个字一点都不刻板,另外他也是一个理论家,他对王羲之、王献之的研究,让后来研究书法历史的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佛教作为早期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却在中国生根发芽变得中国化。

作为一个外国研究中国文化的专家,雷德侯在很多课题上看问题的角度跟中国专家非常不同。他表示他的理想状态是和中国本土学者的理解能够在一个水准上。“尽管我是外国人,但我有外国人的经验和看法。西方的教育跟中国不太一样,老师经常要教育学生的是不要轻信每个理论,要自己不停地思考再来判断,从这一点来说,西方人的批判和思考更加明显。”(张玫)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