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六根为六结,知道了结的所在,怎么解,用什么去解呢
发布时间:2025-01-17 01:35:51作者:华严经全文网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观自在菩萨开示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很明显这一段经文讲解分析的是五蕴与空的关系。分析完五蕴与空的关系后,紧接着观自在菩萨又对舍利子开示道: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那么这段经文也会是分析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等等与空的关系吗?
乍看之下,这段经文似乎就是接着分析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等等与空的关系。那么既然已经在上一段的经文中分析了五蕴与空的关系,为什么在这段经文中还要再次提及“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如果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岂不是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自相矛盾之嫌。因此呢,在这段经文中分析的并不是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等等与空的关系,而仅仅是与空的关联。
正因如此,在经文中才用了两下舍利子来提醒我们:这两段经文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进行的分析。这段经文的中心句是“是诸法空相”,所有的佛法,佛法中的那些概念,那些概念的建立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更方便地去除相执。这些概念对于“诸相”的作用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诸法空相”并不是让我们对诸相视而不见,去逃避诸相的干扰,而是要我们明白诸相的本质、本性,明白了诸相的本质、本性,那么诸相之于空如刀断水,诸相之于心如幻如梦。
眼、耳、鼻、舌、身、意,是人体的基本器官,正是这些器官才让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正是这些器官才让我们感受到存在的真实,而色、声、香、味、触、法,这些是与六种器官相对应的接受对象,正是有了这些接受对象才让我们感觉到六种器官的存在。佛经所要宣讲的对象是我们这样还未曾证得“五蕴皆空”的普通人,对于还未证得五蕴皆空的人来说,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不可或离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真实。所以佛陀就把他们归纳为六根、六尘。
为什么要归纳为六根与六尘呢?因为眼、耳、鼻、舌、身、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吸纳”;色、声、香、味、触、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摇动如尘”。
为什么说摇动如尘呢?都知道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我们是会“食不知味、嗅不知香的”,也会有“视而不见”、“忘了疼痛”的状态发生,更会有脑子一片空白,作不出反应的时候。正因为六入如尘,六根就是我们证契真如的解结之处。六根是结,当需解除方得清净。光知道六根是结,那些结还是会依然存在的,得解开了才有效用。那么怎么解,用什么去解,解结的力量之源在呢?
心经告诉我们,要向观自在菩萨学习,学习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只有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才能如实照见五蕴皆空,明了五蕴与空的关系,就掌握了解开六结的钥匙。要解开六根之结,得先照见五蕴皆空,要如实照见五蕴皆空,就得依般若波罗蜜,从般若的角度去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五蕴皆空,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境界,还没能达到照见五蕴皆空的境界时,我们不妨把五蕴分析成“我与我所”,色蕴、想蕴,为“我所”;受蕴、识蕴,为“我”;行蕴兼有“我”与“我所”。什么是“我”与“我所”呢?还请大家自己去《大般若经》中找寻答案吧。
这些并不成熟的见解,未契之证,谨为引玉之砖,还请大家指正。
愿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写于离生别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