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放生的意义、实施与注意事项
发布时间:2023-09-22 01:35:51作者:华严经全文网放生是佛教的一项重要法事,由于历代高僧大德的提倡,它与素食一样,早已成为中国汉地佛教徒的一种习俗。近年以来,随着人们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佛教徒的放生活动也日见增多。但为什么要放生,应如何放生,不仅许多教外人士不理解,就是许多佛教徒也不清楚,以致盲目放生,造成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或遭到外界的利用、非议甚至阻挠。放生本来是一件善事,但善事要办好,就离不开积极的宣传与正确的引导,在当今多元开放的法制社会,正确认识、合理规范放生活动尤其必要。
一、放生习俗的源流与形成
中国汉地的放生活动古已有之。《列子·说符篇》载:“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善!’”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汉地即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说法,甚至已出现了专门捕鱼鸟以供放生的情况。但持续、广泛的放生习俗的形成,还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
佛教是一个注重培养慈悲心、主张非暴力的宗教,佛门第一戒即为戒杀,佛经中讲述佛陀及其弟子过去生中放生护生的故事极多。尤其是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量劫中同为六亲眷属,强调要普度众生,极力宣扬戒杀茹素、放生护生。这些与儒家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皆有恻隐之心”、“君子远庖厨”的理念不谋而合,从而为国人从文化心理上理解和支持佛教的放生活动奠定了基础。
我国佛教的放生,是与戒杀念佛之行仪紧密相连的。戒杀是五戒、十戒等之第一戒,向来为佛教徒所严守。南朝齐、梁之际,佛教徒即依据《楞伽经》卷四中“不应食肉”等语而行断肉。梁武帝就曾下诏禁止杀生,并令各寺设放生池,又废止宗庙供献牺牲之制。我国大规模放生则始于隋代天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居浙江天台山时,为使临海居民莫以捕鱼杀生为业,曾自舍身衣,并劝募众人购置放生池,复传授池中族类“三皈戒”,为彼等说《金光明经》、《法华经》等,以结法缘,从而开天台放生会之滥觞。其后,唐肃宗于乾元二年(759)下诏,在山南道、剑南道、荆南道、浙江道等地设置放生池81所。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敕令天下重修放生池。天禧三年,天台宗遵式奏请以杭州西湖为放生池,自制“放生慈济法门”,于每年四月八日佛诞日举行放生会,为天子祝圣。天圣三年(1025),四明知礼亦奏请永久成立南湖放生池之佛生日放生会,并撰《放生文》以定其仪规。此后,放生习俗便彻底佛教化,并经久不衰。
二、佛教对放生的提倡与推动
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华人寺院都会举行放生活动。我国放生、护生活动历二千年而不衰,一些人之所以面对外界的种种非议仍执着地出钱出力放生护生,原因固然很多,但关键在于佛经的大力提倡和历代高僧大德的推动。例如:
《梵网经》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大智度论》说:“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经》说:“放诸生命……病得除愈,众难解脱。”“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
《分别善恶报应经》说:“何业获报长命?有十种业。何等为十?一、离自无杀,二、离劝他杀,三、离庆快杀,四、离随喜杀,五、救刑狱杀,六、放生命,七、施他无畏,八、慈恤病人,九、惠施饮食,十、幡灯供养。如是十种获长命报。”
《弥勒菩萨偈》说:“劝君勤放生,终久得长寿,若发菩提心,大难天须救。”
《戒杀延生录》曰:“果思邀福,务广其善,善何以广,莫如放生。”“戒杀不结众恶缘,再能放生惜物命,回此功德向法界,必登西方九品莲。”“下功断缘戒杀,中功断缘兼素,上功断缘放生。”
关于放生护生之法和果报,诸经多有记载,如《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称,流水长者子救起濒死之鱼,与之水、食,为其解说大乘经典,诸鱼闻经后,皆生忉利天;又《杂宝藏经》卷五说,一沙弥因救起漂流水中之诸蚁子,而得长命之果报。从古至今这类放生护生感得善果的记载甚多,至今在民间仍有很大影响。
至于历代高僧大德亲身实践并广为提倡放生的,更是多不胜数。除前面提到的天台宗智?、遵式、知礼以外,还有宝志、慧能、永明、莲池、憨山,近代的印光、弘一、虚云、谛闲、圆瑛等等。例如:
梁武帝问宝志禅师:“放生功德如何?”答曰:“放生功德,不可限量。经云: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只因迷妄因缘,遂使升沉各别,以渠生死轮回,互为六亲眷属,改头换面不复相识。若能发喜舍心,起慈悲念,赎命放生者,现世保病延生,未来当证菩提。”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自得五祖弘忍大师黄梅心印后,为躲避同门兄弟的迫害,逃亡江南,隐姓埋名,隐居于猎户群中。猎人交待大师守网,大师慈悲为怀,见被擒被抓的狼獐鹿兔等等猎物,莫不设法为之放生,这样放生放了16年,救活的物命不可胜数,并且感动了猎户,改行向善。后大师坐曹溪道场,大兴禅宗,道播神州!
永明延寿禅师,五代时人,曾任余杭县库吏,常常因救急以库钱买鱼虾等物命放生,后以监守自盗罪被判死刑。行刑前他态度从容,面不改色。国王很奇怪,便询问他缘由。他回答:“我因为放生,救活的生命数以千万,趁此功德,正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怎能不欢喜呢!”国王敬重其德行,便释放了他,大师自此出家为僧,念佛修行,得道证果,后世尊为莲宗六祖。
莲池大师为明末高僧,极力倡导净土法门和戒杀放生,他说:“疾病之由,多从杀生中来,故偏重放生也。”“戒杀之众,善神守护,灾横消除,寿算绵长,子孙贤孝,吉祥种种,难可具陈。若更随力放生,加持念佛,不但增崇福德,必当随愿往生,永脱轮回,入不退地。”“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放生非独佛教,儒中君子无不奉行。”“诸放生者,或增福寿,或延寿算,或免急难,或起沉疴,或生天堂,或证道果,随施获报,皆有征据。”“普劝世人随所见生命发慈悲心,捐舍世财,作斯方便。”“若无财者,只发慈悲心,亦是福德,或劝他人放生,或见人放生,赞叹随喜,增其善念,亦是福德。”
明末高僧憨山大师作《放生偈》云:“人既爱其寿,生物爱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顺佛令,放生免三灾,放生离九横,放生寿命长,放生官禄盛,放生子孙昌,放生家门庆,放生无忧恼,放生少疾病,放生解冤结,放生罪垢净。放生观音慈,放生普贤行,放生与杀生,果报明如镜。放生又念佛,万修万人证。”
明末天台宗高僧蜀益大师著有《灵峰宗论》等。他说:“欲即人心证佛心,转劫浊成净土,术莫大于放生。放生一法,唯广与久。一杯水不救车薪火,唯设人各一杯焉,一杯不已,再一杯已,杯水多,车火未有不灭者。今杀运纷纷,并同分恶业招感,非慈悲三昧水,孰能熄之?”
近代印光大师被尊为净土宗十三祖,有《印光大师文钞》行世。他大力提倡戒杀茹素、念佛放生,影响极大。他说:“凡有欲家门清泰、身心康宁、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者,请皆于戒杀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则求无不得矣。”“佛教东来,阐明因果报应,令人戒杀放生,断荤吃素。”“余向提倡戒杀放生、因果报应等事理,以期挽救天灾人祸。”“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于人道,固宜解怨释结,戒杀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为念佛回向净土,令得度脱。”“凡大圣大贤,无不以戒杀放生为挽杀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乐天年之基址。”“须知放生一事,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放生一事,原为启发现未人之善心,以期戒杀茹素,普令含识各得其所,各尽天年。近之则息杀因,远之则灭杀果,小之则全吾心之纯仁,大之则弭世界之杀劫。”“戒杀放生之事,浅而易见。戒杀放生之理,深而难明。”“圣君贤相,哲士鸿儒,多皆仰遵佛训,俯培己仁,或茹素而断荤,或戒杀而放生,其嘉言懿行载诸史册,亦企后人同修慈心、愍彼物类。”
近代弘一律师说:“先问诸君:一欲延寿否?二欲愈病否?三欲免难否?四欲得子否?倘愿者,今有一最简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惟愿诸君自今以后,力行放生之事,痛改杀生之事。”
禅宗一代宗师虚云长老开示说:“我们要勇猛精进,要内外加修。内修,即是单单的参一句‘念佛是谁’的话头,或念一句‘阿弥陀佛’,不起贪策痴恚种种其他念头,使真如法性得以透露。外修,即是戒杀放生,将十恶转为十善,不要一天到晚酒肉熏天,造无边的罪业。”“近来世界人民遭难,杀劫之重,皆是果报所遭;每每劝世人要戒杀放生、吃斋念佛者,也就是要大家免遭因果轮回之报;诸位须当信奉,种植善因,成就佛果。”
天台宗谛闲大师说:“不杀为诸戒之首,而放生为众善之先也。”“历朝以来,缁素同人,慈善大家,以放生为务者,典籍所载,未易仆罄也。”
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圆瑛大师说:“至论护生一事,佛儒二教,若合符节。我佛以大慈大悲而为救世之本,大慈者,与一切众生之乐,大悲者,拔一切众生之苦。”“吾人当学佛之大慈大悲,实行戒杀放生,方是学佛之行。是以学佛者,不仅持律戒杀,尤当竭力放生,方合我佛慈悲宗旨。”“儒教《周易》有言,乾曰大生,坤曰广生,天地之大德曰生,故孔子赞《易》以生生。吾人应体天地好生之德,提倡戒杀放生。”“出家以来,每年力行放生,本会乃以莲池放生会为名,当以佛教慈悲,儒宗恻隐,而作护生运动,实为天下无上吉祥善事。”“希望社会诸君,勉力行之,即遇寿辰、结婚、生子,是自己求生,庆生吉祥之事,均宜戒杀放生茹素,以善因而求善果也。”
由于放生既源于我国古代民俗,又有佛教经典的依据和高僧大德的提倡,因而在我国民间和佛教界均有相当深远的影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有关放生护生的诗文。如唐代白居易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宋代陆游诗云:“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元代赵孟钍?害ldquo;同生今世亦有缘,同尽沧桑一梦间。往事不堪回首论,放生池畔忆前愆。”这些诗文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近代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绘有《护生画集》,配以弘一法师书写的放生护生诗,流传甚广。
三、佛教放生的仪规与要求
所谓放生,即赎取被捕之鱼虫禽兽放之于池沼、山野之中,举凡天上飞的如鸽子、麻雀,地上走的如鸡鸭、牛羊,水里游的如鱼虾、鲈鳗,土里钻的如蚂蚁、蚯蚓,大到狮象,小到昆虫,只要有生命的个体,在力所能及和必要时都可以放生。我国汉传佛教寺院在长期的放生法会中形成了独特的《放生仪规》。一般说来,按现行《放生仪规》,放生全过程可分为洒净诵偈、说三皈依、放生发愿三个程序:
(一)洒净诵偈。放生仪式开始前,于放生处设香案,备净水杨枝,中供观世音菩萨像。放生仪式开始,众等即以慈眼视诸众生,念其沉沦,深生哀悯,复念三宝有大威力,能救拔之。法师手执水盂,默念想云:一心奉请十方慈父、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降临道场,加持此水,具大功勋。洒沾异类,念彼身心清净,堪闻妙法。法师边洒净水边诵《香赞》:“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寿广增延。灭罪消愆,火焰化红莲。”然后三称“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诵毕,法师与大众同诵《大悲咒》若干遍,并且于众生灵处边绕行边洒净水。接着,再诵《心经》一遍,《往生咒》三遍,三称“南无甘露王菩萨摩诃萨”。
(二)说三皈依。法师拈香,启请尽虚空、遍法界十方常住佛法僧三宝。然后,法师代这些水陆飞行、为他网捕、将入死门的诸众生行忏悔,忏悔毕持咒。接下来,法师向众生传授三皈依法说:“诸佛子,汝等不闻三宝,不解皈依,所以轮回三有,今堕畜生。我今授汝等三皈依法,汝今谛听。”然后法师念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两足尊,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离欲尊,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众中尊,皈依僧不堕畜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法师说一遍,大众答一遍,如是三遍。法师授“三皈依法”后,再说“十二因缘”,以令众生“了知生灭之法,悟不生灭之法”;再为众生称“四弘誓愿”,望其“依佛发愿,依愿修行”。发愿词为,先诵“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三遍,再诵“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然后,法师又为众生三称七佛名号:南无多宝如来,南无宝胜如来,南无妙色身如来,南无广博身如来,南无离怖畏如来,南无甘露王如来,南无阿弥陀如来。复称赞佛的十种通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三)放生发愿。法师在放生前对众生叮咛道:“唯愿汝等,既放以后,永不遭遇恶魔吞噬、网捕相加,获尽天年。命终之后,承三宝力,随缘往生,持戒修行。”又说:“更愿放生,菩提行愿,念念增明,救护众生。……愿捕生人等回心向善,同得解脱,共证真常。”最后,法师拈香念佛,将众生灵轻轻放去。大众即同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以上是比较正规的、大型放生法会的做法。至于一些个人的、随机的、少量的放生,则不必拘泥于形式,切忌重虚文而不重实质。应知放生旨在救护众生、培养自己和他人的慈悲心,因此放生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环境的不同、各种生灵的生存状态,对放生仪式作适当增减,急迫时可先行放生,再心中默诵经文,或念咒发愿。
放生寄托着深厚的佛教意蕴,既是佛教的一项重要而庄严的法事,又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问,因而有许多特殊的要求,特别是经常性的、大型的、有组织的放生活动,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1、放生物不事先预订:在不预先告知的情况下突然去采买物类放生,以避免渔夫、猎人、商家藉此捕猎兜售,反增罪业。
2、放生地点、时间不固定:不固定时间、地点采买,不固定时间地点放生,特别是不要拘泥于宗教特殊的日子放生,以免别有用心之人藉此伺机敛财捕抓而祸及放生物类。
3、对放生物应细心周到:放生是救命的行为,把众生当作是自己的父母手足子女看待,尽量做到周全完备,庶几乎问心无愧才可以!放生地点宜选择人烟稀少、地广水深、适合物类生存之地域为原则;应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物知识,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以便采买适合放生的生物,选择合适的放生时间和地点,使放生之物不仅能免刀俎烹煮之苦,而且能真正的回归大自然,尽其天年;若未选好合适的放生地点,或明知所放生的动物多数都不能存活,即不应勉强放生;对于家养的或已失去生存能力的生物,则不宜野外放生;对于国家珍稀动物,则宜送至国家有关珍稀动物保护组织和管理部门进行鉴定、救助;在运输和举行放生仪式过程中,应为放生之物创造维持生存、舒适所必要的条件,拘禁时间也不可过长,以减少它们的痛苦和死亡率;放生仪式宜简单隆重,放生过程宜务实迅速,千万不可因人为因素拖延搁置,害盆中或笼内众生多受不必要之苦。
4、集体放生,组织者须讲因果,将信众捐作放生的钱如实如数地用于放生。
5、放生多少不拘:随个人发心,十元不嫌少,千万不嫌多,物命一条不嫌少,物命万千不嫌多。但以慈悲至上,心诚为要。甚至没钱也可以出力,随喜放生,赞叹放生,一样的功德无量。
由于大型放生活动存在筹备、组织、管理的问题,对放生的时间、地点不易保密,一些信徒为了完成任务,提前预定,不加选择地大批采购,而放生地点比较固定,放生过程比较长,往往会造成放生前许多生物的死亡、伤残,放生后生物的生存困难,甚至大批死亡,还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乐得从中渔利,大量的捕猎,甚至反复捕猎。放生本来是为了行慈悲,做功德,但如果造成上述弊端,善事就会演变成坏事,为社会所诟病。近些年来,我国大陆和港台地区已经出现不少这类情况。因此我以为,不要为了讲排场、造声势、完成任务指标,搞大型放生活动。对此,各地佛教团体和寺院应认真研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其实,放生人人可做,随时随地,钱多钱少,只要看见物命危急受困,在千钧一发之际发慈悲心,出钱出力予以救赎,带到适当地点为其皈依念佛并予以释放,使其重拾生机,便是放生。
总之,放生的学问大,要求也很多,因此,放生光有慈悲心还不够,还须具有相应的知识和智慧才行。初发心的居士可委托有经验、可靠的放生团体代放,并参加其放生活动,从中请教有经验的前辈们,渐渐地自己便可随缘随力放生,进而广为提倡,并为他人放生提供方便。
四、佛教放生护生理念在当代的意义与实施
我国汉地放生习俗历史悠久,业已形成传统,对于唤醒世人的恻隐、仁恕、慈悲之心,为天下苍生祈福,德被万物,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客观上也有利于生态保护。
近百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工业革命,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极大的富足和便利,另一方面则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各种自然资源加速流失。从人文层面看,更是出现了精神空虚、道德沦丧、战争威胁不断、恐怖主义盛行;从生物界来看,各种生物种类正以空前的速度在减少,大多数野生动物不是被人类大量捕杀,就是因人类的活动而失去美好的家园,各种动物的权益受到空前的大规模的剥夺,甚至受到残酷的虐待。这一切已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的极大关注和反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它们的权益应当得到维护,正如当年非洲黑人和印第安土著人的权益应当维护一样,一些大众媒体为此仗义直言,各种环境保护组织、动物保护组织纷纷建立,一些欧美国家还制订了各种保障动物福利的法律。这一反对物种歧视、为动物争取福利的运动,是在20世纪随着反对种族歧视和争取妇女权利运动而兴起的,这个运动的目标,是把利他主义的精神从人类自己扩大到非人类动物,因为那些动物也同我们一样,能够感受痛苦与快乐。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要解放我们自己,这需要扩大我们同情的圈子,包容所有的生灵和美妙的大自然。”哲学家康德说:“人必须以仁心对待动物,因为对动物残忍的人对人也会变得残忍。”一些社会学研究证明,儿童时期对动物残忍的人,成年后犯罪率升高。印度的思想家和独立运动领袖甘地说:“从一个国家对待动物的态度,可以判断这个国家及其道德是否伟大与崇高。”
我国虽然号称礼仪之邦,以仁义立国,但从古至今,许多人残酷对待动物的状况还十分普遍而严重。在日常生活中,在菜市场或超市里,人们为了“求鲜”,活刮、活剖、活杀的陋习比比皆是,甚至这种陋习已经传播到外国的“唐人街”,这在其他国家是极其罕见的。至于撑开活猪活牛的嘴巴,用粗大的硬管子插进胃里注水,野蛮屠宰也是屡禁不止。这种做法不仅造成动物的巨大痛苦,而且动物体内还会产生有害的毒性物质,损害消费者健康和利益。
因此,在21世纪,佛教放生护生的理念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特殊而积极的意义。提倡佛教放生护生的理念,有利于人心向善,抑制杀戮和恐怖主义,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建立和平、和谐的社会;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抑制不合理的消费和奢靡、腐败之风,改变不良的餐饮习惯,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从佛教修行来说,更是增长慈悲心,减少罪障、疾病,增福增寿,感得现世与来生善果的功德之行。当然,当代佛教徒在放生护生形式上应更灵活一些,不宜拘泥于传统;在内容上应结合现实,作相应的扩充,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影响,避免消极的影响。概括来说,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大方面作大力提倡,积极实践。
1、大力弘扬正信的佛法,倡导慈悲利他的菩萨精神,净化人心,和谐社会,使更多的人从贪策痴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这是最根本的“放生”。
2、积极从事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支持“希望工程”,这有利于社会认同佛教的慈悲理念;热情支持和发展素食业和绿色食品,对于从事捕猎、饲养、经营、贩卖、屠宰各种动物谋生者,要多做解释转化工作,设法使他们另谋职业;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动物的合法权益和福利,对于随意遗弃宠物,滥杀无辜生命、虐待动物的行为,要敢于表明佛教徒的严正态度,并通过适当的途径予以谴责、制止。这些是间接而更积极有效的“放生”。
3、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断杀茹素,提倡健康的饮食习惯;抵制或减少购买用动物制作的产品,努力寻求替代物品;节约资源,反对奢侈浪费,投身环境保护;教育后代关心爱护动物,不要虐杀幼小动物;支持国家设立各种自然保护区和动物保护园区,参加或配合社会各种环境保护组织、动物保护组织的活动,热心保护救助国家珍稀动物。这些对于增进自他的身心健康,减少疾病,防止传染病,维护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使社会各界认同和支持佛教放生护生的理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寺院和佛教团体应对放生护生活动进行积极的宣传,正确的引导,妥善的管理;对于寺院的放生池要定期清洁、养护,对其中的动物要及时饲养,或转移到更合适的地方。
5、广大佛教徒要本着佛教的信仰和真切的慈悲心,随缘随力参与放生活动,应尽力避免仅从贪求功德的功利心出发、罔顾放生后果的放生行为。当今随着城市化发展和环境的不断污染,加上现代养殖业和物流业发达,你赎购的动物往往是缘自工业化批量繁殖的,或来自天南海北五大洲,因而找到适合它们日后生存的放生地点越来越困难,因此参与或组织放生,不仅要有悲心,还要有智慧和必要的知识,慎重抉择与实施。这样既能合理表达自己的信仰和慈悲心,积累功德,又能避免善事变为恶事,或造成新的生态问题,为外界所诟病。
文成之际,正值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让我们都能葆有一颗恻隐之心、慈悲之心,积极行动起来,放生护生,共同致力于环境和谐、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