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全文网

万行大和尚:佛菩萨的七情六欲

发布时间:2023-09-23 01:31:22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万行大和尚:佛菩萨的七情六欲

人可以偶尔地忘我,但不能长期地忘我。一个人时刻都在警觉中,会绷得很紧,偶尔忘我一下是可以的。世上有几种人每时每刻、分分秒秒都在觉照中、警觉中:一种是从政的人,一种是从商的人,还有一种是特工。

他们绝对不能有一秒钟的忘我,否则就会失态失手,被对方击败。这三种人倘若修习禅定会非常快。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他们都能觉照并管住自己的身口意,尤其是管住自己的念头和情绪。

看一个人的觉照功夫,就知道他有没有禅定功夫。当你完全变成一个觉照后,就是禅宗的最后一个境界——任其自然。

修行人刚开始要保护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也就是修“保”的功夫,修成之后就要任其自然——修“任”的功夫。保、任是两个层次。修行人一生当中都是在修保任功夫,倘若做不到家,想临终生死做主是不可能的。

人很难不受自己情绪的支配。如果没有情绪和七情六欲,活在世间也很乏味。修行成就之后是活泼泼的,而不是死板生硬的。种菜的XL跟我说:“什么时候我能修到没有七情六欲就好了!”佛菩萨都有七情六欲,何况人!

但佛菩萨的七情六欲不是像凡夫一样狭隘的七情六欲,而是升华后的七情六欲。如果佛菩萨没有情,没有悲心,不能感受众生的痛苦,我们向他诉说,向他呼救,他怎么会有感觉,怎么会有求必应呢?

正因为他能感受到众生的痛苦,才会有求必应,满众生的愿。一棵大树是由一颗小芽一点一点生长起来的。佛菩萨的情也是如此,是因为想度尽天下众生,而由凡情升华成慈悲与博爱。佛菩萨的慈悲与凡夫的情,只是境界大小、层次高低的不同。

如果修到最后麻木不仁,岂不像禅宗典故“婆子烧庵”中的那个禅师一般?一个老婆婆供养了一个禅师,常让一个二八女子给他送饭。一天老婆婆想考禅师功夫,就让这个女子抱住禅师问:“你说,你说,现在是什么感觉?”禅师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意思是说,你是枯木,我是寒岩,我们两个抱在一起三个冬天都不会来电,不会有感觉。

老婆婆听了气得说:“这个人修死了,修成了枯木!这样的禅师还有悲心吗?还能普度众生吗?”于是就把禅师撵走,把草庵烧了。禅师很惭愧,于是就出去修行参访。回来后再请老婆婆供养他三年。老婆婆答应了。三年后,老婆婆又让这个女子去考他功夫,这回禅师说:“这件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切莫让你婆婆知。”

因为禅是说不清,无法让第三者感受到的,只有第一者和第二者在对禅锋的时候才会有真实的感受,第三者是感受不到,也无法相应的。而有些时候只有自己心里明白,连第二者都无法告知。因为一旦用语言,道就断了。

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种境界、状态和感受是超越语言和文字的。语言文字的表达和传递是有限的,只能局限于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当超越这个高度和深度时,语言就显得苍白无用了。

就像刀子割手一样,究竟痛到什么程度,只有自己知道,你只能说痛到钻心,或者说痛得很轻,只是表皮痛。但是没有被割过的人永远也感受不到钻心、表皮痛是什么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禅是经历后的感受,已经超越了悟的范畴。悟是一种境界。尝试了,体证了,又是一种境界。佛法不否认眼前的现实,存在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贪恋执著,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禅宗有一句话说“我若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来围绕”。就是我若对这个人、这件事、这个东西无心,就不怕他它来烦我。所谓的被烦,是因为我的心住在上面,没有回来。心回来了,意识也就跟着回来了,回心才能转意。“回心转意”也是禅宗的专用语,但是用到世间上意思也完全变了。其实,它是用功的一种方法、境界和状态。

下午有个人问“过五关斩六将”是什么意思。东华禅寺的常住应该都知道,五关就是六根对六尘的贪恋执著,过五关就是超越了前五根的功用,斩六将就是超越了六根对六尘的执著。超越并非不做,而是做而不住,做而无痕。

有人说禅是心理学,哲学,不是宗教。其实,无论你需要什么,都能在禅里面找到依据。禅是包罗万象的,活生生、鲜活鲜亮的,一般境界的人拿捏不准。

禅的确需要很高根器的人来修,否则容易扭曲,不知道如何运用。有的人说学密宗要先学显宗,尤其是要先学显宗的禅宗,这就是走极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不管学什么宗,都是心在学,有一颗敏锐锋利的心,学什么宗都能运用自如,否则学什么宗都不会用。宗是数不清的,未来还会有更多。但是心只有一颗,只要你能看住心,把握住心,无论什么法、什么宗,你都会运用。

打一个比方,你会开一个品牌的车,天下所有品牌的车你都会开。品牌是人创立的,是为了吸引人,满足人的各种欲望,刺激消费而创立。商家们变着花样让经济最大化,所以同一个品牌的车有不同的颜色和款式。就像同一个宗教分出很多派系一样,也是为了满足众生的需要,方便传播,方便众生接受。

所以教外有教、教内有派并不奇怪。无论有多少宗、多少法、多少派,都是人为的,都要用一颗警觉的心、觉照的心来修。心把握不住,觉照提不起来,即便释迦牟尼佛坐在你身边,你也不知道如何用功,也不能安住在当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