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人所不能忍
发布时间:2025-01-11 01:35:01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忍人所不能忍
“不要高兴的太早了,你应该用无所求的心来面对这些人事境界!”师父微笑着,我却是有些不理解了。人家供养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师父为什么要我以“无所求的心”来面对呢?
如果什么也不求的话,那么我整天在忙些什么呢?
这个问题思考了一个星期也没有想明白,而且心力下降了很多,“无所求”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心里有个问题装着就很苦恼,希望尽快找到问题的答案。佛菩萨的加持,贤佳法师从佛协回来,我就迫不及待的上前请教,什么是“无所求”?无所求是不是就不用发心了?
“无所求,是内心对外在的人事物不要有期待,但不是不发心。发心是愿力,内在的动力;心向外求就会随境转,就不容易平静。无所求是不执着,发心是动力的源泉,我们修行就是要既发心,又要不执著,达到一种平衡。”
“这个对我来说有难度,我是一发心就执着,不执着就不发心了,很难将两者平衡。”
“是啊,我们是凡夫,不容易做到既发心又不执着,所以我们要修行。师父给你的这个教授是对你的学修有了更高的期望,很随喜你!”
“原来是这个样子的。”总算是看到了光明。现在想想师父开示的“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就是既要发心承担,又不执着结果,“随缘”就是对外在事物的“无所求”。
后来的因缘告诉自己师父的教授是对的,去年十一月从台湾回来之后,才得知那期待很久的一千尊文殊菩萨不能供养来了。有了之前的心里准备,自己感觉很平静,至少四个月前师父已经给过指点。期待的越多,烦恼似乎也会越多。
随缘,无所求,发心还是要的!虽说达不到那种任运平衡的功夫,至少有了努力地方向。感恩师父三宝!
现在还没有达到无分别的境界,依然很执着,好一点的是知道不应该执着的。
有一个成语叫做——利令智昏,想想甚是有道理,对利益的贪求会导致智慧的心晕倒!对财的希求没那么强烈之后,但是求名的心似乎逐渐在不断攀升,想着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告诉别人我很行,有那么一点功夫。这一点更糟糕的是不容易比量,言语上就显得有些夸张了,为了展现自己总要有个比较的对象吧,我比某某法师如何如何。似乎在事项上我还有那么一点成绩,被慢心的放大镜看过去简直是不得了的事情一样,乐此不疲!
师父总是在自己需要的时候给予一剂良药——注意内敛!我是很需要内敛了,而且是需要好好反省一番!
感恩师父让我内敛,否则我会被世俗化,如果我表现的不俗就会不易和访客沟通。我总觉得自己像“变色龙”,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变化无常,一瞬间就会变成另一个面孔。
别人的不理解,我早已表示习惯了,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把自己关起来几天,好好“静坐常思己过”,不会“闲谈会论及人我是非”。
我感到疲倦了,想睡觉,自然地反应,我会牺牲上殿拜佛诵经的时间来休息,从修行的角度来说,是很懈怠的,甚是可以说是不务正业!说句心里话,我是真的不相应上殿诵经的修行方式,总想着能够闭关禅修什么的。虽说现在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也不觉得很烦,因为真正的禅修是可以在生活中实现的,我试着在平时的生活中运用禅修的方法。感恩师父能够给自己去台湾参学的机会,学到了一些动中禅法,虽说用的并不好,但是没有像以前那样子容易烦恼,而且能够在动态中快速的镇定下来,处理突发事件。在境界中历练,我体会到了更多佛法的甚深微妙之美。
记得师父以前曾经开示过:佛法是很实在的,能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使用,让你离苦得乐!
我还没有达到随时随地可以使用佛法让自己离苦得乐的境界,总是在苦受来了之后才想到要用佛法,可见佛法还没有成为自己生命的自然状态,真的很希求“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忍人所不能忍
忍辱,对一个修行人来说是一个必要的修行内容,尤其是在六度中的忍辱菠萝蜜,更是详尽的阐述忍辱的重要性。很惭愧的是自己几乎没有好好修忍辱,反过来总是让别人在修忍辱!实属不该。忍辱只是忍的一部分,并不代表忍得全部内涵。
俗话说:忍字头上一把刀!如果把刀放在心上,那是何等痛苦的一件事情。以前总觉得“忍人所不能忍”,就是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各种痛苦和侮辱。现在我要忍受的不是痛苦和侮辱,而是各种各样的人事接待以及名闻利养的诱惑。我现在浅薄的认识是,五欲——财色名食睡的诱惑比痛苦和侮辱更难以忍受,稍微不留神,心就跑掉了,因为太相应了。
财的诱惑,难以抵抗,尤其是在客堂这个位置,内心的希求总是有的,因为现在寺院建设太需要钱了。尽管发心的当初是为了建寺需要,但是慢慢发现自己的心有些扭曲了,要应酬来供养的护法菩萨。比较和分别的心不但没有放下,而且在不知不觉之中长养,心开始腐烂了。
“不要高兴的太早了,你应该用无所求的心来面对这些人事境界!”师父微笑着,我却是有些不理解了。人家供养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师父为什么要我以“无所求的心”来面对呢?
如果什么也不求的话,那么我整天在忙些什么呢?
这个问题思考了一个星期也没有想明白,而且心力下降了很多,“无所求”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心里有个问题装着就很苦恼,希望尽快找到问题的答案。佛菩萨的加持,贤佳法师从佛协回来,我就迫不及待的上前请教,什么是“无所求”?无所求是不是就不用发心了?
“无所求,是内心对外在的人事物不要有期待,但不是不发心。发心是愿力,内在的动力;心向外求就会随境转,就不容易平静。无所求是不执着,发心是动力的源泉,我们修行就是要既发心,又要不执著,达到一种平衡。”
“这个对我来说有难度,我是一发心就执着,不执着就不发心了,很难将两者平衡。”
“是啊,我们是凡夫,不容易做到既发心又不执着,所以我们要修行。师父给你的这个教授是对你的学修有了更高的期望,很随喜你!”
“原来是这个样子的。”总算是看到了光明。现在想想师父开示的“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就是既要发心承担,又不执着结果,“随缘”就是对外在事物的“无所求”。
后来的因缘告诉自己师父的教授是对的,去年十一月从台湾回来之后,才得知那期待很久的一千尊文殊菩萨不能供养来了。有了之前的心里准备,自己感觉很平静,至少四个月前师父已经给过指点。期待的越多,烦恼似乎也会越多。
随缘,无所求,发心还是要的!虽说达不到那种任运平衡的功夫,至少有了努力地方向。感恩师父三宝!
现在还没有达到无分别的境界,依然很执着,好一点的是知道不应该执着的。
有一个成语叫做——利令智昏,想想甚是有道理,对利益的贪求会导致智慧的心晕倒!对财的希求没那么强烈之后,但是求名的心似乎逐渐在不断攀升,想着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告诉别人我很行,有那么一点功夫。这一点更糟糕的是不容易比量,言语上就显得有些夸张了,为了展现自己总要有个比较的对象吧,我比某某法师如何如何。似乎在事项上我还有那么一点成绩,被慢心的放大镜看过去简直是不得了的事情一样,乐此不疲!
师父总是在自己需要的时候给予一剂良药——注意内敛!我是很需要内敛了,而且是需要好好反省一番!
感恩师父让我内敛,否则我会被世俗化,如果我表现的不俗就会不易和访客沟通。我总觉得自己像“变色龙”,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变化无常,一瞬间就会变成另一个面孔。
别人的不理解,我早已表示习惯了,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把自己关起来几天,好好“静坐常思己过”,不会“闲谈会论及人我是非”。
我感到疲倦了,想睡觉,自然地反应,我会牺牲上殿拜佛诵经的时间来休息,从修行的角度来说,是很懈怠的,甚是可以说是不务正业!说句心里话,我是真的不相应上殿诵经的修行方式,总想着能够闭关禅修什么的。虽说现在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也不觉得很烦,因为真正的禅修是可以在生活中实现的,我试着在平时的生活中运用禅修的方法。感恩师父能够给自己去台湾参学的机会,学到了一些动中禅法,虽说用的并不好,但是没有像以前那样子容易烦恼,而且能够在动态中快速的镇定下来,处理突发事件。在境界中历练,我体会到了更多佛法的甚深微妙之美。
记得师父以前曾经开示过:佛法是很实在的,能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使用,让你离苦得乐!
我还没有达到随时随地可以使用佛法让自己离苦得乐的境界,总是在苦受来了之后才想到要用佛法,可见佛法还没有成为自己生命的自然状态,真的很希求“随心所欲而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