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全文网

夜半钟:钟声悠远,古寺云深

发布时间:2024-09-04 01:36:26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夜半钟:钟声悠远,古寺云深

自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初创至今,洛阳白马寺已走过1950年的风雨历程。它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内有很多古迹,人称“释源”“祖庭”。

白马寺钟楼(资料图片)

白马寺的明代铁钟

自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初创至今,洛阳白马寺已走过1950年的风雨历程。它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内有很多古迹,人称“释源”“祖庭”。

清凉台、腾兰墓、齐云塔、焚经台、断文碑、夜半钟合称“白马寺六景”。这六大古迹,几乎涵盖了白马寺的前世今生。

01 大佛殿里的明代铁钟

清代如琇和尚题“白马寺六景”,其中对夜半钟的描述是这样的:“古寺云深藓径封,离离百八动千峰。洛阳多少卢生梦,枕上惊回第几春。”

所谓卢生梦,也称黄粱梦,泛指美梦。这个典故出自唐代传奇故事《枕中记》:卢生进京赶考,在邯郸客店遇到道士吕翁。他枕着吕翁所授瓷枕睡去,在梦中享了数十年荣华富贵,醒来却发现黄粱饭还未煮熟。

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院中的佛事活动常以撞钟为号。佛钟有大钟、小钟之分,其中大钟又称梵钟、洪钟等,举办重要活动时要撞一百零八下,因此又称“百八钟”。其撞法也有讲究,为“引杵宜缓,扬声欲长,凡三通,各三十六下,总一百八下,起止三下稍紧”。

对寺院来说,晨昏撞钟极为重要。《百丈清规·法器》中称:“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即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当拂晓听到连绵不绝的钟声时,不知有多少人从梦中醒来,思考五味杂陈的人生。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游龙门奉先寺》一诗中,就说“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白马寺是“释源”“祖庭”,其钟声似乎禅意更浓。明万历年间,洛阳举人邱起凤为洛阳八大景赋诗,在《马寺钟声》中称“谁谓腾兰衣钵杳,洪钟原寄一枝禅”,这堪称咏马寺钟声的佳句。

明代,白马寺被大规模整修,邱起凤所说的洪钟如果确有所指,应当就是今天白马寺大佛殿中的铁钟。它悬于大佛殿的东南角,通高1.65米,重“二千五百斤”,口呈八瓣莲花形,由黄锦铸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主殿,殿前矗立着高大的石碑,记载了黄锦等人在明嘉靖年间两次整修白马寺的经过。其中,黄锦撰写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内容详尽,对研究白马寺的历史沿革很有意义。

事实上,据《白马寺志》记载,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黄锦对白马寺的整修从春天开始,一直持续到次年冬天才结束。今天白马寺的规模和格局,基本就是由此奠定的。那么,人们也许要问,黄锦是谁?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02 捐资修寺的太监黄锦

黄锦是个太监,洛阳人。明代太监的名声普遍不好,但黄锦是个例外。如果你看过《明史》或电视连续剧《大明王朝1566》,会很容易明白这一点。

《大明王朝1566》这部历史剧讲的是嘉靖皇帝与海瑞的故事。公元1566年,嘉靖皇帝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他避居西苑,已经20多年不上朝。户部主事海瑞上疏,言辞激烈地指责他行事不端,荒废朝政。嘉靖皇帝大怒,欲杀海瑞,众大臣一时无人敢拦,只有在旁伺候的黄锦说:“海瑞这个人素有痴名,他进谏之前知道难逃一死,已在家中备好棺材,等着朝廷治罪。”嘉靖皇帝听后冷静下来,黄锦的这番话救了海瑞一命。

在电视剧中,太监黄锦为人忠厚,深得嘉靖皇帝信任,《明史》中的他同样如此。至于两个人的亲近关系,还要从头说起。

嘉靖皇帝叫朱厚熜(cōng),是明代第十一位皇帝,在位时间长达45年。他本来只是一名藩王,黄锦从小就在他身边伴读。公元1521年,因为堂兄正德皇帝突然去世,15岁的朱厚熜意外得到了进京继位的机会。面对朝中的各种纷争和压力,他只能倚重黄锦,将黄锦视为心腹。

黄锦当了多年的大太监,嘉靖皇帝总是亲切地称他为“黄伴”,很少直呼其名。公元1553年,黄锦同时掌管司礼监和总督东厂,嘉靖皇帝对他的信任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人生的巅峰,黄锦听家人说白马寺被毁坏,便决定拿出自己的俸禄,对这座古刹进行整修。

公元1556年冬,白马寺整修完工后,他撰写《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碑文,对此事进行了记述。在碑文开头,他写道:“余世家洛阳龙虎滩,去西北仅五里有白马寺……唐、宋、元皆赐敕修,制碑可考,是以知其远且盛也。”

黄锦对家乡感情深厚,“周故旧之贫穷,修祖宗之坟墓,会合族人,养之以义田,析之以义居”,这些事他都包揽了。对幼时游览过的白马寺,他更是拉上同事和兄弟等人,捐资修建大殿、配殿、钟鼓楼、毗卢殿及僧舍等,同时为白马寺打造了一批法器,大佛殿里的铁钟就是其中之一。

黄锦生年不详,人们只能推测出他的年龄比嘉靖皇帝稍大。公元1566年,嘉靖皇帝驾崩后,他和内阁首辅徐阶拥立裕王登基。第二年,他也去世了。除了整修白马寺,他还为洛阳留下了一座桥。

03 马寺钟声与黄公广济桥

黄锦出资建的桥在瀍河上,人们称之为黄公广济桥。它还有一个洛阳人更熟悉的名字——东关大石桥。

据史料记载,明初,河南府城(今洛阳老城)东门外的瀍河上有和平桥,“以石为脚,架木其上”,后被河水冲毁。此后,河南知府曾耗费大量财力,在瀍河上两次修建石桥,结果都被河水冲毁了。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时任内廷大司礼太监的黄锦回洛阳省亲,看到瀍河两岸通行不便,决定为乡亲们出资建桥。建桥的具体事宜由其弟黄子铠督办,黄锦特意嘱咐其弟,不得烦扰百姓。

当年十一月,黄子铠选定桥址后,用“募役寓赈”的方法,仅花半年时间就建成一座横跨瀍河的五孔石拱桥。桥面平铺青石,两侧设有护栏,十分坚固。人们为表达对黄锦兄弟的感激之情,特意在桥头刻碑纪念,将桥命名为黄公广济桥,后来也称东关大石桥。

如今,400多年过去了,东关大石桥仍立于瀍河之上。它和白马寺大佛殿里的铁钟一样,都会让人想起明代那个忠厚的太监黄锦。

值得一提的是,嘉靖皇帝并不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的孙子万历皇帝在位48年,他只能屈居第二。就是在万历年间,洛阳举人邱起凤为马寺钟声赋诗,写下了那句著名的“洪钟原寄一枝禅”。

关于洛阳八大景之一的马寺钟声,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有另一段佳话,就是“东边撞钟西边响,西边撞钟东边鸣”。什么意思呢?就是白马寺的铁钟与老城东大街钟楼上的大钟音律一致,二者可以发生共鸣,遥相呼应。每当夜半时分,白马寺“离离百八动千峰”的钟声响起,老城钟楼上的大钟会应声而和。

当然,黄锦所铸的铁钟,现在已作为文物被保护了起来,人们难得听到它的声音。不过,和它有关的那些往事,人们不会忘记。(洛阳晚报首席记者 张广英 文/图)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