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拾得的六则传说故事(1)
发布时间:2024-12-07 01:36:16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寒山寺听钟石
古城苏州枫桥,大运河畔有一座寺庙,初建于六朝时期梁代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当时取名为:妙利普明塔院,因唐代诗僧寒山子曾来此住持,故名寒山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随着唐代张继七绝《枫桥夜泊》问世后,一牛鸣之地寒山寺从此天下闻名。
千百年来,寒山寺屡经兴废、几度荣衰,显得命运诡谲。
张继听闻过的唐钟早已灰飞烟灭,只留下千古遗憾;为不负张继钟声名句,明嘉靖年间重铸了一巨钟。嘉靖钟注定蕴含悲情,因为,当时受尽人间苦难的唐伯虎沉疴之下题写《化钟疏》,不久就病逝。他没有等到“一声敲下满天霜”这钟声响起的时候。更可惜的是,这钟挂在楼中,竟不翼而飞。据说被日本人抢盗,所以康有为有诗句: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真乃千古悲恨;寒山寺为吴中第一禅院,道光年间,寺僧老者、少者、弱者、强者、住持者、过客者,共140余人,忽一日尽死,留下千古谜案……
岁岁除夕,寒山寺总要敲响钟声,这钟声听来似乎总有一种上苍与人间浑成一体的力量。佛经曰:“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据说这一百零八下通宵达旦的钟声能保佑人一年平安。
如果张继听过的那口唐代“半夜钟”还在;如果唐伯虎化过缘的“嘉靖钟”还在;如果道光年间寒山寺内140余人尽死奇案之谜大白于天下;那么,这座古城大运河畔的寺庙一定会更加让人回肠荡气。
寒山寺早已是闻名天下的旅游胜地,如今寺内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寺外周边车水马龙、灯红酒绿,这不知是庙宇的荣幸,还是悲哀。总之,在浮燥的商业脂粉下,香烟缭绕的寺庙里,可惜再也找不到虚空幽静的意境。
当然,有关寒山、拾得的风月,依旧被人传说……
传说一则:
一天,秋阳西斜的时候,佛门高僧丰干和尚云游到江南山林深处,忽然,一阵婴儿啼哭,穿过一片摇曳的竹林,随风而至。
这啼哭声,一声压着一声,格外嘹亮凄苦,仿佛是一种深深的召唤,又仿佛是一种绝命的控诉。丰干停住脚步,看着涌动的竹浪,听着嘹亮的啼哭,感觉到空旷的山野蕴藏强大不屈的生命。和尚抖擞精神,循声迈步而去。他看见山弯处盛开一片雁来红草,其中掩映着一座颓败的小寺。
寺内仅一老僧,瘦骨嶙峋的,称呼清一。小寺真是一贫如洗。
丰干问及清一缘由,清一愁眉答道:“三日前,在寺门外的草地中捡得,真是可悲、可怜、可憎、可叹。”
“善哉,善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丰干和尚赞许道:“可否将小儿抱来,容贫僧一看?”
清一早就知晓丰干是位了不得的和尚,道行已趋鬼斧神工,忙将小儿抱来。
男婴未满周岁,圆圆的脸,长得眉清目秀,极是白嫩。丰干和尚在木凳上坐了下来,凝目细细端详审视,禁不住心中又惊又喜。原来慧眼察觉小儿眉宇之间隐藏坎坷,甚至有一道血光。和尚知晓这小东西日后长大有一段难了的姻缘,不由得叹息一声,道:“天下祸福,终为一个情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清一见丰干和尚眉宇凝结,便问:“大师有何见教?”
丰干并不回答,只是反问道:“兄长有何打算?”
“早晚伺弄些米粥,权且喂养,寻个机会送与人家。”
“不可,不可。此儿血光缠身,前途凶险,兄长若是把他送与人家,断断是坏了他的性命,这岂不是我等杀生罪过?”
“依大师如何?”
丰干和尚思忖片刻,道:“留他做一俗家弟子,教他本本份份学个裁缝手艺。若干年后,贫僧自有安排。兄长千万切记,须苦其肌肤,劳其筋骨,不能娇生惯养。”
“老朽年事已高,小寺且又困顿羞涩,如何把他喂养长大?”
丰干神情肃然,指着院墙的一个断壁豁口,道:“兄长宝号虽然坍了一角,正好望见
一片青山;从小啼饥号寒,长大便能吃苦耐劳。当然,生死由命,看他的造化了,兄长尽力而为吧。”
“老天真是不饶人哪,春来冬去多少个年头了,我还走不了。还请大师给小儿取个名吧。”
“他人丢而弃之,兄长拾而得之,就取名为拾得,怎样?”
“拾得,妙哉。”
“兄长功德无量,”丰干笑笑:“日后那可是有一段千古风流啊。”
清一送别丰干,正是晚霞最为绚丽的时候,远远的山坡上一片红叶,披满霞光,如火如荼。老僧忽然觉得自己年轻许多。
清一将丰干所言谨记在心,对拾得悉心教养。柳青麦黄,光阴荏苒。十八年弹指一挥间,清一早已是风蚀残年,自知来日无几,看到拾得已长大成人,甚是欣慰。一个北雁南飞的夜晚,清一把拾得唤入卧房,说:“明日卯时,吉日吉时,你离了寺院吧。再也不要回来了。起码一年之内不得返回寺庙。你可依靠裁缝手艺,自食其力,不可懒惰,不可忘义。
”翌日,山那边刚刚显露一抹霞光,晨霜尚未消融,寒气袭人。拾得背上一个简单的灰布行囊,噙着泪拜别了养父,走上长长的山弯小道。
一年后的深秋,当拾得再次回到山弯时,小寺没有了烟火,只剩下几道断壁,清一师父早已随风而去。碧空之下,唯有雁来红草依旧灿烂,分外艳丽。拾得止不住热泪盈眶,他明白养父不允许他在一年之内回归的良苦用心。
传说二则:
胥口外,水天一色三万六千顷茫茫太湖,岛上有一青山湾。这青山湾镇上有一细民,姓张名胜,浑家张氏。这张胜识得几个字,有些好高骛远,女儿阿妹五岁那年,张胜再也不愿做草鞋的营生。原来有好事者怂恿,说是姑苏丝绸在京城行情极好,跑一趟买卖,比守着家门铺儿强上百倍。人哪个不想挣钱发财的。于是,张胜向镇鱼行老东家借了纹银二十两。因为张胜能说会道,平日里又常去鱼行聊天,与老东家有些交情。张氏忐忑不安,又不敢多言。
张胜借了钱,又取了家里全部积蓄,与一乡邻结伴,去城里采备了些绸缎,奔京城而去。岂料,船儿行程才四天,在一个僻静长满芦苇的河湾处,遭强人所劫。张胜舍不下财物,紧拽布袋不放。强人手起刀落,可怜张胜被砍断了手臂,落水身亡。
张氏闻得噩耗,不思饮食,整日搂着小阿妹以泪洗面。鱼行老东家连连叹息,悔不该自己把钱借出,害了人家一条性命。事已至此,只好劝慰张氏:夫君若此,固堪悲恸。但人死不能复生,想想阿妹吧,你若是有个三长两短,阿妹小小年纪,叫她如何得了?
张氏忽然省悟,忍了悲痛,打起精神。张家原非殷实,这一场变故,已是家如残秋,一个穷字当头了。张氏只能仰己十指,替人家做些粗俗活计,聊以度日。鱼行老东家见张氏孤儿寡母实在可怜,时常接济一下。每每如此,张氏羞愧难当,丈夫所借二十两银还没有还去。老东家那里还要什么二十两银,如果能把张胜的命找回来,再化更多的银两也值。老东家要张氏千万不可再提那该死的二十两银。阿妹豆蔻之年,鱼行老东家去世了。张氏流了泪,领着阿妹去给老东家深深嗑了头。以后每年清明,张氏总要去坟上给老东家烧柱香。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