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和洒脱之路 名胜篇
发布时间:2022-08-18 11:20:49作者:华严经全文网名胜篇
《中华佛教名胜大全》辞条选刊
云峰山 位于临海城西南郊,距城2公里许。海拔500余米,顶峰距城7公里,自古为游赏胜地。山中峰谷藏幽,云雾缥缈,林木茂盛,空气清新。上有梁代古刹证道寺,初建于天监二年(503),俗名云峰寺,代有修建,今尚存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旧为藏经楼)及寮房30余间,寺前放生池,相传内有两截田蟹、刨鳞鲫鱼、敲尾螺蛳。寺后“美女照镜”奇岩,“一状娇娥,一似宝鉴”惟妙惟肖。山间尚有法云寺、瑞相寺诸胜以及叠石寺、资圣寺、半山庵等遗址。
上山步行道有五、六条,沿途景致各异。如体力健壮者,可先入龙潭岙,岙外灵江环绕,岙内溪林交汇,村寺错落,平畴在望。顺谷上访云峰,路随山转,人循水进,悬瀑哗然,龙潭深碧,松风云影,一路与山鸟相伴,是十分理想的游路。入证道寺参礼及游寺周胜迹后,如在寺一宿,次日还可登望海尖观日出,望东海,然后经法云寺、大岭头、瑞相寺、狮子山水库下山。一路景观丰富,可游可憩,是理想的避暑与风景旅游佳地。
云峰茶早在明代即以品味优异而记入史册,1983年被评为省一级名茶,1985年经中央部级科学鉴定为浙江名茶。
明秦文《诞日游云峰》诗中所咏景物,似从此路上山,诗云:“潦倒羞看甲子迥,角中萧散出林邱;山寻绝顶连云步,水傍逢林入画流。鸟和歌声供野酌,鹿行禅石伴僧游;何当更踏尘峰上,万里苍溟一望收。”经有关部门批准,云峰山已作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进行开发。
巾子山 位于临海城内,滨灵江。山高93.5米,与东首的小固山相叠,形如恰帻,传说为皇华真人飞升时遗巾所化,故名。上有两峰称巾峰,其山东望如麒麟,西看如伏牛。山突兀挺峻,峰、崖、洞、泉,钟灵毓秀,登临眺览,“郊薮、廛市、山川之盛,一目俱收,故其胜概名天下。”晋唐以来,山前峰后遍建寺楼宫阁近40处,素称“一群游观之胜”。佛教胜迹有山西南麓的唐代古刹龙兴寺,山腰的藏经庵,山巅的巾峰寺也是建于唐代的古刹,旧名净光塔院、明庆塔院,唐代任翻三游巾子山,宿该寺,有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村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宋明清及近代迭修,为台城着名“八寺”之一,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巾峰与小固山间有茅庵,亦称景德寺、上兜率,庵有听涛阁,南眺尽收江山之胜,宋群守赵仚于此赋诗:“一到巾山眼界宽,招提直在翠微间,黄鹂过处金穿柳,白鹭飞时雪点山,渔艇两三随月上,海帆八九趁潮还。归时听得桃花角,落日西城未掩关。”其下有兜率寺,为周广顺三年(953)建,宋以来迭修,亦为台城“八寺”之一。小固山上尚有佛灵岩、贞庆堂(今为市佛教居士林)诸胜。山有佛塔四座,即多宝塔(千佛塔)、南山殿塔及巾峰东西两塔。此外尚有亭阁多座及摩崖石刻数处,又有仙人桥、仙人床、华胥洞、读画阁、不浪舟等胜景。山南下绕灵江,城墙在山脚蜿蜒,城雄、岭苍、江碧,成天然画卷。南山殿东南城根,有金鸡石,俗称“金鸡岩头”,岩形似鸡,两足伸水尤肖,巨潮冲激岿然不动。据《嘉定赤城志》载:“石间有泓水极清,与报恩寺前龙井通。”昔有皇华轩、飞仙亭建其上,相传皇华真人于此升天。
雁荡山 位于乐清东北,亦称北雁荡山,属括苍山脉。主峰百冈尖,海拔1150米。山顶有湖泊,云雾蒙蒙,芦荻森森,每至秋冬之交,鸿雁翔集,故名雁荡。相传南朝梁时即已建塔寺。因佛经载;诺讵那大阿罗汉,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故传为雁荡山之佛教开山祖。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以后,寺院相继而兴,声誉渐着,有十八古刹“本觉凌云到宝冠,能仁古塔上飞泉。普明罗汉石门里,瑞鹿华严天柱边。古洞灵峰真济并,灵岩霞嶂净名连。石梁不与双峰远,十八精蓝绕雁巅。”其余庵、洞遍布山间,遂成佛教名山。现存佛教寺庵有灵岩寺、罗汉寺、能仁寺、飞泉寺、观音洞、雪洞、石梁洞、白云庵等。雁荡山风景区范围甚广,总面积有400余平方公里。山有102峰、64岩、46洞、26石、14嶂、18瀑、28潭、13坑、13岭、10泉、2水、8门、4阙、7溪、l涧、8桥、2湖等500余景点,分灵峰、三折瀑、灵岩、大龙湫、雁湖、显胜门等景区,以峰、石、涧、瀑称着。其中大龙湫瀑布从190米高的连云嶂凌空泻下,为我国着名大瀑布之一。特产有雁茗、香鱼、观音竹、金星草、山乐官鸟,世称“雁荡五珍”,名闻遐迩。
天台宗名刹巡礼
天台宗源于金陵(今南京)瓦官寺,创自天台,千三百余年来流传遍大江南北以至海外,为使大家对天台宗主要道场有所了解,特作本文以资介绍。
一、金陵名蓝瓦官寺
南京瓦官寺,位于南京城西小长干,当时地名三井岗(今秦淮区花露岗)。相传东晋元帝时丞相王导以此地为陶场,由官方设窑烧瓦。兴宁二年(364)沙门慧力启乞为寺,哀帝司马丕诏以此地赐慧力建塔寺,遂取名为瓦官寺,为东晋时江左首刹,咸安初,简文帝司马昱尝来寺听竺法汰讲经。太元二十一年(396)塔殿毁于火,孝武帝司马曜敕杨法尚、李绪等修复。当时瓦官寺有三绝:一、兴宁中名画家顾恺之画的维摩诘缘壁画;二、义熙初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赠送的一尊玉佛;三、戴安道塑的五尊夹纻像。由于香火旺盛,寺院不断扩建,到东晋末年,已发展到拥有上千僧众,南北朝时成为480寺之首。萧梁时,增建瓦官阁,高240尺。
智者大师于陈光大元年(567)辞别慧思,至金陵创弘禅法,太建元年(569)受朝廷请主持瓦官寺,于是宏开讲论,先后为宣帝、后主讲《法华》、《仁王》、《般若》诸经,并讲演了《大智度论》、《渐次止观》、《六妙法门》,奠定了天台教观的理论基础,智顗还在金陵为其兄陈□讲述《童蒙止观》,传此书为入道枢机,当是后来在玉泉寺讲《摩诃止观》的梗概。
杨吴时改寺名为吴兴寺。南唐升元元年(937),改瓦官阁为升元阁,寺为升元寺。宋开宝八年(975)毁于战火,太平兴国五年(980),修复旧阁,高7丈,改名崇胜戒坛,元末明初又毁于战火。明初以后瓦官寺废址一半入骁骑卫仓,一半入徐魏公族园。嘉靖间,将徐园旁之积庆庵改建为瓦官寺,旋经寺志考定,此地并非瓦官寺故址,原址在凤凰台右侧。万历十九年(1591),僧圆梓、明澄在魏公门下陈源、陈淳的支助下,募得300金赎得其地,遂在该处复创寺宇,名上瓦官,积庆庵改建者为下瓦官,从此,瓦官寺分为上下两个。
上瓦官寺有金刚殿、大佛殿(左有凤凰台),藏经阁、观音殿、禅堂及放生池等,占地约40亩。下瓦官寺有山门、二门、佛殿、大佛殿、禅堂、藏经楼等,占地约有10亩。清咸丰间复毁于战火,后仅稍事修葺而已。
因年久失修,民国时上瓦官寺只剩下山门、大殿及少数寮房,墙上尚有仿制的顾恺之的维摩诘壁画。1964年寺改为职业中学,现为南京市四十三中,凤游寺小学、复合材料厂、童装厂及居民区所在地。下瓦官寺仅存小屋一间,1944年,寺僧修建了佛堂和住房两进,各三间,佛堂内只有释迦牟尼佛像和韦驮、弥勒像。1947年寺内办了私塾,由和尚任教,建国后成为民办小学,后由政府接办,改为幼儿园。1956年房屋由生产合作社使用,次年成为街道办的草绳厂,后又改成棉毛纺织厂。1979年,仅有的两栋寺舍亦被拆除,改建成印染厂。至此,饱经沧桑的瓦官寺已全部消失。
瓦官寺的历代高僧有:慧力、智顗、竺道一、竺法汰、支道林、僧导、求那跋摩、僧洪、道宗等。
二、天台宗发祥地天台山
天台山位于浙东中部,称五百罗汉道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也是名齐五岳的风景名胜区。相传晋代有五百罗汉来天台山,佛寺之兴建,始于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其后1700多年来,共建寺、院、庵、堂、居、道场114处。自两晋历南北朝以至于隋,寺院建筑由兴入盛。晋有昙猷、昙兰入山建庵修禅。陈、隋之际智者率徒住山13载,建12刹,开创了我国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唐代有僧一行至国清寺,向达真学算编《大衍历》;寒山、拾得、丰干吟诗唱偈隐林间;日僧最澄西渡重洋来山求法、台教东传。五代,德韶弘传禅宗法眼派于华顶。宋时,日僧荣西及其法裔多次寻师至万年寺。明代,传灯中兴天台宗于幽溪高明寺。近现代则有谛闲、兴慈、可兴、静权等大德高僧重兴梵宇,讲经说法,延续光大了天台宗文化。
国清寺位于天台县城北3公里的天台山麓,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也是日本、朝鲜天台宗的祖庭,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隋开皇十八年(598),晋王杨广根据智者遗愿,命司马王弘督建,大业元年(605)赐额“国清寺”,是一座历1400年的古刹。创寺后,灌顶、智越在寺着书讲说,大弘天台教义。其后,随着禅宗、华严宗与法相宗的兴起,天台宗一度衰落。唐代有湛然复兴天台宗,称中兴之祖,道邃、行满为其高足,时有日僧最澄来台求法,遂传天台宗于东瀛。会昌五年(845)灭佛,国清寺亦废。大中五年(851)重建,柳公权书匾额“大中国清之寺”。宋景德二年(1005)赏金万两重修殿宇,诏改“景德国清寺”,后毁于战火。建炎二年(1128)修复,建筑宏伟壮丽,与齐州灵岩、润州栖霞、荆州玉泉并称“天下四绝”。元、明间迭遭大风雨摧毁,虽时有修复,已非昔比。清雍正十一年(1733)工部郎中刘厚长督工重建,奠定了现在国清寺规模的基础。乾隆四十五年(1780)宝琳和尚建造了禅堂、静观堂、罗汉堂,衲子云集,道法大盛于前;咸丰三年(1853),莲舟法师又募建三圣殿。同治九年(1870)造藏经阁。本世纪30年代,可兴和尚任住持,静权法师又主持法席,募建了迎塔楼、修竹轩、妙法堂、安养堂、大悲楼,并修筑放生池。40年代住持慧莲法师兴建方丈楼及两侧厢房。六、七十年代间、国清寺曾一度作为天台丝厂的厂房,佛像被毁,经籍、文物流失。1973年,国家拨款开始全面整修。接着在前后二任方丈唯觉、可明两位法师的精心策划下,新建了梅亭、祖师碑亭、吉祥楼、观音殿、玉佛阁、罗汉堂、伽蓝殿,地藏殿,拆建了静观堂,中轴线三大殿全部换上新的琉璃瓦。全寺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国内殿堂设置最完整的寺院之一。
寺前,祥云峰西麓矗立着始建于隋的大塔,其下一字排开7座过去七佛塔,北面山坡上有座一行禅师纪念塔和原中国佛协副会长巨赞法师塔。越过七塔,在古樟覆拥处有座临溪过街亭,称“寒拾亭”,上有“五峰胜境”匾,点出国清寺总体环境之妙。顺道前进,即见“教观总持”,“隋代古刹”二照壁分立南北,中有丰干桥横架在碧溪之上,为纪念唐代名僧丰干而命名;桥下为东西两涧萦汇之处,称“双涧回澜”,为天台山十景之一,溪边在明万历间竖“一行到此水西流”石碑志奇,现改立新碑。
过丰干桥,在“隋代古刹”影壁东侧向右转90度,即到山门,额为“国清讲寺”,两旁有近人释寒叶书楹联:“古刹着域中,创六代、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双涧,胜迹长新。”概括了寺的悠久历史、自然风光和深远影响。
寺院依主次分布为5条纵轴线,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依山就势,层叠递进,现有殿宇600余间,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计有七殿——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三圣殿、伽蓝殿、地藏殿,九堂——妙法堂、止观堂、禅堂、罗汉堂、聚贤堂、祖师堂、安养堂、三贤堂、静观堂,六楼——钟楼、鼓楼、藏经楼、方丈楼、迎塔楼、吉祥楼,一阁——玉佛阁,一室——文物陈列室(即五峰古藏),一轩——修竹轩,一幢——法华经幢,一池——放生池,三亭——梅亭、碑亭、清心亭。30余幢殿宇,辅以形式多样的廊厅、穿堂,组成50多个院子,既有寺院严整对称的特色,又不失灵活变化,是富有魅力的佛教活动场所和游览胜地。
进山门北折,是一条25米长的引道,两侧有1.65米高的黄墙,墙外修竹青翠欲滴,汉白玉石狮雄踞于弥勒殿前,殿为五开间,歇山顶。弥勒菩萨笑口迎宾,背立护法韦驮,密迹金刚与秽迹金刚分座左右,镇护伽蓝。出殿,11.7米高重檐歇山式,钟鼓二楼对峙两侧。过17米长的甬道,为“雨花殿”,亦为五开间,塑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据记载,灌顶、宝琳两法师登坛宣讲《妙法莲华经》,都曾感动天雨妙花,故名。
再上三处台阶,过唐樟、宋柏,花卉环拱的庭院,即达主殿——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周以廊庑,面宽九间,高22.65米,面积797平方米。殿前丹墀有两座铸造精致的清代大铜鼎,为近年从北京故宫移来的珍贵文物。殿正中上下檐间“大雄宝殿”竖匾,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殿内奉明铸释迦牟尼佛青铜像,外贴真金,通高6.80米,重13吨。其前为栴檀佛像,旁立阿难、迦叶二尊者,左右依墙列坐神态自若的宋代楠木雕十八罗汉像,影壁后是以大悲观音像为主体,以普陀山和天台山为背景的“慈航普渡”堆塑。殿后两侧分别为骑狮文殊菩萨和骑象普贤菩萨像。殿内陈设的五供养,是青铜制的古文物珍品。观音殿是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供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两旁为根据《妙法莲华经·普门品》中所说的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化身像。
东一轴线以智者、行满、最澄碑亭为最高,其下迎塔楼悬蔡元培所书匾额,系1932年可兴、静权法师所建的上客堂,有东西两座石级与方丈楼相通。方丈楼悬有“说法堂”匾额,面宽七间,二层。底楼先后各三间连通,前部为客厅,布置庄重典雅。正中悬邵宇、王子武合绘的智者大师像,其上为释永通书“弘阐天台宗”匾额,画像两侧有联:“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千年古刹永承衣钵。”“行在止观,总持百界千如;宗依法华,判释五时八教。”方丈楼之前为斋堂,额题“聚贤堂”,为众僧用膳之所,与对面寮房,东厢客堂,西厢返照楼围成大院。香积厨原有大铁锅,高1.5米,径倍之,相传此锅能漏沙不漏米,用以煮饭绝无杂质。故称漏沙锅,今已毁。
东二轴线自前而后为香积厨(大寮)、客堂、大彻堂(禅堂)、修竹轩、吉祥楼。大彻堂前有古菩提树两棵,为珍贵的树种,修竹轩后修竹丛生,环境清幽。
西一轴线以法华经幢最高,其次为妙法堂,为讲经说法弘扬天台宗之处,中悬“台宗讲席”匾,系蒋介石所书。上层为藏经阁,庋藏佛教大藏经多部,东厢为三贤殿,中塑丰干、寒山、拾得三圣贤像,近年重建的静观堂,坐落于妙法堂西侧。止观堂在妙法堂前,为九开间二层建筑,堂前芭蕉凝翠,丹桂飘香,为修习天台止观的处所。它的东侧廊与祖师堂毗连,堂内供天台宗鼻祖智者大师像及国清寺列祖牌位。以纪念他们的功绩。止观堂前为三圣殿,内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的丈六金身,体现了天台宗诸祖“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宗教思想,是修念佛法门的场所。其东厢为塔碑堂,西厢是延寿堂,南面安养堂为退居僧众颐养修净之所,登上安养堂二楼面南长廊,可凭栏远眺鱼乐国园景,中有放生池,面积453平方米,池畔“鱼乐国”碑为明董其昌所书,与记载寺史的乾隆御碑及记载1973年整修时的新碑,鼎足而三。池西有小丘,上有轩,名清心亭。亭中有印光大师撰《放生池碑记》及“古柏苍松全露面目,清池皓月彻见禅心”楹联。
西二轴线有伽蓝殿、罗汉堂、玉佛阁、地藏殿。罗汉堂内祀奉500尊木雕金身罗汉,或坐或立,神态逼真,与人等大,国内罕有。玉佛阁楼上供奉台湾法济寺住持慧岳所赠缅甸坐姿玉佛,高l.3米,重320公斤。楼下为文物陈列室;题额“五峰古藏”,收藏了天台山历代佛教文物,供人瞻仰。
寺多碑刻,三圣殿东侧莲船室有王羲之的“独笔鹅”碑,寺后摩崖有唐柳公权的“大中国清之寺”,宋曹勋的“曹源”,黄庭坚的“寒山诗”,米芾的“秀岩”和朱熹的“枕石”等。此外尚有印光、弘一、兴慈及阮元等人的匾额和楹联。
国清寺与日本国佛教有源远流长的法缘情谊,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传教大师最澄,看了鉴真东渡时带去的天台宗典籍后入唐求法,至天台山,从道邃、行满受学天台教义,回国后创立日本天台宗,尊国清寺为其祖庭。千余年来,日本天台宗信徒来寺参拜、巡礼祖迹者络绎不绝。朝鲜佛教与国清寺关系亦很密切。陈末隋初有高句丽波若入山向智者求法;7世纪有新罗僧悟空在国清寺前兴建新罗院;五代时高丽僧义通从螺溪义寂受业,成为天台宗第十六祖。近年来韩国还派出“天台宗韩中佛教文化交流访华团”来国清寺参礼和访问。
真觉寺在国清寺后金鸡岭上,寺内有智者大师肉身塔。寺为三院两进结构,中间安放着智者大师藏舍利之塔,用青石雕成,连座高约7米,正面龛内供奉智者大师坐像,大殿左右及后壁间,嵌有天台宗历代祖师画像。院内藏有唐元和六年(811)翰林学士梁肃撰文、书法家徐放所书的《修禅道场碑》一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台山上的高明讲寺、华顶讲寺及中方广、下方广寺都是天台宗名刹,并于80年代以来得到重建和修复,面貌焕然一新。中外朝拜和文化交流活动络绎不绝。
三、台宗道场玉泉古刹
湖北省当阳县城西15公里,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古刹——玉泉寺,是与国清齐名的天台宗道场。
隋开皇十二年(592),智者自天台飞锡经金陵、庐山至荆州玉泉山。晋王杨广因曾皈依智者,故为其在普净庵旧址大兴土木,始定名为玉泉寺,并亲书“智者道场”匾额。开皇十三年于寺讲《妙法莲华经》经题,次年讲《摩诃止观》,当时天下僧众云集,有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而来者,经智者大师一番苦心经营,名声大振。
唐贞观中,又经僧法瑱极力增建。北宋真宗皇后明肃崇奉佛法,于天禧末(1021)又大加扩建,寺院规模达到“为楼者九,为殿者十八,僧舍三千七百,星环云绕,被誉为荆楚丛林之冠”。并赐良田800亩,改额为景德禅寺,还在此盖了行宫。当时玉泉寺占地左5里,右5里,前后10里,常住僧众达千余人,佛事甚盛。
建国初,尚有厅堂建筑56处,寮舍396间,建筑面积占地120多亩。现在主要殿堂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东堂、西堂、般舟堂及藏经楼等。
玉泉寺的山门,是一座风格独具、气派浑厚的三圆门,上书“三楚名山”。进山门,跨越清溪桥,穿过天王殿,便到了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正中悬有“智者道场”大匾,建筑为重檐歇山式,高2l米,面阔7间,通长40米。进深5间,通长28米,整座建筑以72根楠木大立柱支承,规模宏大,天花藻井,彩画斑斓,是湖北省现存的最大最古木结构建筑物。1982年春至1984年秋经过彻底维修,庄重古朴的大殿,又展现了明代风貌。
大殿前并列着两口方形的荷花池,内种娇艳的并蒂莲,相传原产于普陀山,是隋代一位叫白意的长老带回种植的,一直繁衍至今。
寺内多文物古迹,有隋代大铁镬,重1.5吨,通高89厘米,口沿直径157厘米,上刻有铭文:“大业十一年岁次乙亥十月十八日当阳县治下李慧达建造镬一口用铁3000斤永充玉泉道场供养”等语。此外尚有元代铁钟、铁釜、明、清两代的鼎、炉和石碑刻。大殿右侧有石刻观音碑,相传为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绘。
在玉泉寺山门口,矗立着一座高17.9米,被誉为“古建明珠”的鎏金铁塔,又名如来舍利塔,为北宋嘉佑六年(1061)所铸,塔为13层,平面八角形,用铁106600斤,各层有斗拱飞檐,四壁铸有佛像,明代袁中郎曾叹为“丛林忽涌中流地,铁塔曾擎半壁天。”唐代张九龄的写实诗句:“万木柔可结,千花敷欲燃;松间鸣好鸟,竹下流清泉;石壁开精舍,金光照法筵。”道出了玉泉寺的真境。
寺院今由明玉大和尚住持。
四、江南大佛数新昌
新昌大佛寺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开放寺院和旅游胜地,其主要原因是其大雄宝殿中塑有江南最大的石雕弥勒像。由于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圆寂于寺,故与天台宗谛有深缘。
大佛寺位于新昌县西南1.5公里的南明山。大佛寺之名始于民国十四年(1925),来原于大佛石像。历代曾用名有石城寺、瑞像寺、宝相寺等。原由三寺院组成,因占地面积宽广,旧有“骑马关山门”之说。
大殿依山建造,正面外观五层,内有依崖雕成的弥勒大佛一座。石佛于南朝齐永明四年(486)开雕,梁天监十五年(506)竣工。因主持雕刻者历护、俶、佑三僧,世称三生石佛,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佛像净高13.7米,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在艺术上独具丰采。石像盘膝而坐,面容秀骨清相,婉雅俊逸,展示了佛陀沉静、智慧、坚毅、超脱的内心世界。佛像经实地丈量:头高为4.87米,竟超过全高的l/3。目长与掌阔几乎相等,比例严重失调。但人立像前仔细观看,只觉得处处匀称妥帖,视差问题解决得恰到好处。不管你站在哪个角度瞻仰,均与佛陀隐含微笑的目光相接,足显古代雕塑艺术的精湛功力。据说佛像原为立像,元人用条石、砖块砌成双膝,改为现在的趺坐像。今之大雄宝殿已择址重建,坐大佛的大佛殿近年来多次重修,下面三层以钢筋混凝土取代木材,恢复了清以前的七楹五层形制。殿宇檐下共有四块匾额,自下而上分别为“大雄宝殿”、“三生圣迹”、“弥勒洞天”、“逍遥楼”。
寺西千佛院,又名千佛岩,为天然溶洞。内塑“海岛观音”,殿内岩壁凿有1040余尊佛像,雕刻年代与大佛同期,均早于洛阳龙门石窟,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是探索僧佑及南朝齐梁间雕塑艺术的重要史料。
山门前有碧波荡漾的放生池,中有长堤相隔,分为里外两池。堤上绿树横斜,虬枝临水,绿荫中有“越中胜境”亭可供休憩,漫步堤上,意趣盎然。
尤值一提的是“智者大师纪念塔”。隋开皇十七年(597)智者大师应晋王杨广诏召进京,路经新昌石城寺,圆寂于大佛前,后人建衣钵塔以纪念。原塔在通往隐岳洞的栈道下,尚留有“智者大师法塔”字样的摩崖石刻。民国二十一年(1932)移建于今址,现代净宗大德印光大师为作碑记,后复毁于“文革”。现塔为1983年依旧样重建,塔前立存石牌轩。
寺周尚有狻猊石、隐岳洞、濯缨亭、仙髻岩、解开岩、翠浪亭、狮子亭、石棋坪等名胜。
今方丈悟道法师,是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又是普陀山普济寺和天台山国清寺的首座法师,是戒行精严的当代天台宗大德。
五、日僧圆仁与赤山法华院
山东省荣成市石岛镇的赤山法华院,由新罗(今朝鲜)人张皋建于唐代永贞元和年间(805—820),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当时赤山法华院有30多名僧人,每天来寺听经信众达200多人,是文登、荣成一带最大的寺院之一,是天台宗在华北的重要寺院。
在唐武宗李炎废佛时,法华院遭拆毁后,即荡然无存。因历史上的法华院是中朝日三国人民友好往来的见证,改革开放后的今天,荣成人民为继承前人开创的国际友好事业,落实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促进对外开放,1988年成立了重建赤山法华院工作委员会,在其遗址上重建寺院。新建的法华院全系仿唐建筑,占地5000余平方米。整个建筑群的布局与日僧圆仁(794—864)所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所描述的基本一致。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巍峨庄严,古朴典雅。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大雄宝殿”匾额金光闪闪,高悬于殿上。余有天王殿、弥勒殿、东西配殿、僧寮、碑林等错落有致。大殿内新塑的释迦牟尼佛与诸大菩萨像与绚丽多彩的壁画相辉映,使人感到庄丽、肃穆、清净自在。碑林中陈列着日本、韩国等僧人、学者书写的20多块石碑。寺院耸立于三面环山,一面傍海的层林葱郁、海雾缭绕的天然胜景之中。庭院内外溪水潺潺,百花争艳,是清静幽雅的修学场所,也是旅游观光的胜地。
日本遣唐僧圆仁法师当年来华求法,就在这里驻锡,达二年九个月。圆仁是日本天台宗山门派的创始人,俗姓壬生,下野园(今枥木)人。幼丧父,礼大慈寺广智和尚为师。15岁登比睿山师事高僧最澄,学习天台教义,21岁受具足戒,24岁从最澄大师受圆顿大戒。旋于比睿山北谷结茅苦行,六年后开始于法隆寺、天王寺等处讲经说法。公元838年以请益僧身分随日本遣唐使团来中国求法。先于扬州开元寺从宗睿上人学梵语,并就全雅阿阇黎受金刚界诸尊仪规等大法,嗣因在归国途中遇风飘至山东文登县,遂挂锡于赤山法华院,在院中宣讲《法华经》。当他听到天台山志远法师在五台山讲经的消息后,便萌起去五台山的念头,在当地官员和僧众的帮助下,到达五台山,后又进入唐京长安,实现了多年的求法夙愿。但唐武宗李炎继位后,下令毁佛,勒令僧尼还俗,拆毁佛寺,外国僧人要“遽归本国”,圆仁被迫于845年离开长安回赤山。此时赤山法华院已被拆毁,圆仁在押衙张泳资助下,住在寺庄。公元847年,圆仁在当地人帮助下,从乳山口乘船回到日本,就这样圆仁法师前后在赤山法华院生活了二年零九个月。
大中元年(847)圆仁返回日本后,深得天皇信任,于比睿山设灌顶台建立总持院,弘传密教和天台教义,并在“常行三昧堂”提倡净土念佛法门。854年膺延历寺第三代座主,使日本天台宗得到很大的发展。他撰着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内,记有他在赤山法华院客居的情况,这部书是价值极高的日本国宝,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在京都东大寺发现。此书曾被译成英、德、法、中等国文字,与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游记》并称为世界三大旅行记。圆仁在日本建立的“赤山禅院”至今香火旺盛,信众数万,是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见证。
赤山法华院的重建,将对天台宗在北方的中兴与流传发生深远的影响,他与南方祖庭——天台山国清寺南北呼应,招来了日本、美国、韩国和港台的僧人和学者。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据报道:法华院将着手组织天台宗教义的研究,培养法华专宗人才,为中兴和弘传中国佛教的第一个宗派——天台宗作出贡献!
六、宁波二大台宗名刹
浙江宁波市与天台宗有着深厚的关系,早在宋天禧年间中兴天台教观的知礼(960—1028)大师就在宁波讲学,写成了着名的《观经疏钞》,近代谛闲、宝静等天台宗大师,亦在宁波为天台宗的中兴作出很大贡献。
(1)宁波古刹延庆寺
延庆寺位于宁波市海曙区之南隅(原在日湖之中心,现日湖已填平成为马路),为天台宗在宁波的着名道场,与谛闲法师弘扬天台宗的观宗寺齐名于世。
寺建于周广顺二年(952),称为保恩院,重兴天台教观的知礼大师曾在此讲学,并着成《观经疏钞》,成为天台宗的重要经典著作。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寺改名为延庆院,当时称为天下讲宗五山之第二。南宋绍兴十四年(1142)改称为延庆讲寺。以后屡兴屡废,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住持法会请来《龙藏》一部,建阁庋藏。1934年太虚大师命弟子芝峰、亦幻复兴知礼大师道场,请静安和尚依法住持。后因抗战军兴,太虚大师去川,延庆寺恢复为难。1940年宁波市士绅延请天台高僧兴慈法师兼任延庆寺住持,惟上人长期弘法于上海对延庆寺顾及不多。抗日胜利后,太虚大师曾在延庆寺讲授《菩萨学趣》,提出做人学菩萨——人间佛教的系统主张,并计划将延庆寺辟为不做佛事专志研究的专修道场,惜大师未几上生,此计划也未能实现。
延庆寺构筑宏伟,佛像庄严。寺舍50年代起即为宁波市某局使用,近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延庆寺的房产权已由宁波市佛教协会收回,这座历史悠久的天台宗道场在重兴之中。
(2)宁波名刹观宗寺
观宗寺为旧时宁波五大名刹之一(五大名刹为天童、育王、七塔、观宗、延庆),建于宋元丰中(1078—1085),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比丘介然在延庆寺东北隅隙地架房60余楹,中有宝阁环之,谓十六观堂,于堂聚众修习“十六观”法。因此,甬人又称之为“延庆寺观堂”,开始时观堂确属延庆寺的附属房屋结构。
清代乾嘉间,“观堂”殿宇重修,在原莲香巷门口建造了山门、放生池和大雄宝殿,于是“观堂”就脱离“延庆”而独立门庭。
清末,殿宇荒芜,禅室也倾颓不堪。民国元年(1912)天台宗高僧谛闲法师接任观宗寺住持,承四明大师遗意,以三观为宗,说法为用,改寺名为“观宗讲寺”,以培养天台宗人才,弘扬天台教规。自此,观宗之名盛于海内外。
谛闲法师为重振天台教观,在寺内办起了“观宗弘法社”,招僧教学,着名的仁山、常惺、宝静、静权、根慧、华智、悟开、妙真、倓虚、澹云等等近现代高僧,均出其门下。谛闲寂后,宝静继主天台讲席于观宗,静权亦任过观宗弘法社的主讲。宝静西归后,由根慧法师主持寺务,改“弘法社”为“观宗学舍”继续培养学僧。50年代中期,根老逝世,僧人星散。未几,寺舍亦为有关单位所占用。
最近,宁波市政府已作出修复观宗讲寺的决定,现观宗讲寺修复管理委员会已组成,具体拆迁、修建工程正在积极进行之中。
七、青岛湛山寺与倓虚大师
青岛湛山寺是山东省青岛市区仅有的一所寺院,南临黄海,东对浮山,西面太平山,北靠湛山,占地面积23亩,称“湛山清梵”,被列于青岛十景之首。
湛山寺自1931年开始筹建至1944年竣工,为天台宗嫡传第四十四代倓虚法师所建。由于寺规严整、行持一如,虽为新建大寺,但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可谓天台宗重要丛林。
因整座寺院布局及殿宇在建造前经充分筹划,并考察了国内各大寺院后而决定,故布局整齐合理。山门庄严气派,两旁置巨大石狮。门内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藏经楼及各栋寮房错落有致。湛山寺建筑既用现代材料,又是古典形式,整座寺院坚固细致、古朴淳厚。后殿至大殿前,就其自然陡坡,砌成七层花坞,植七重行树,建以栏杆,成为《弥陀经》所说的极乐世界妙景,大壮观瞻之容,为该寺一大特色。藏经楼,原安奉佛教大藏经七部,另有其他流通本多种,可谓集佛教经籍之大成,是一座资料极为丰富的佛教图书馆。
寺前有一大池,于1934年5月砌石整修,并种莲花,立为放生池。
寺后东侧小山上耸立八角七级砖塔一座,名药师塔。是1937年所造。此塔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周叔迦居士兄弟,为祝贺生母80寿辰而建。
寺成后,倓虚法师立《湛山寺共住规约》32条,规定寺院宗旨为“教阐天台,行修净土”。为造就弘法人才,附设佛教学校,并制定《青岛湛山寺佛教学校暂行规则》。
寺院于1935年讲堂修建成后,即设立佛学专科补习班,选20名资质优秀的出家人,授以各部经典,后来人愈来愈多,就把专科补习班改为湛山寺佛教学校,分专、正、预三科,另设一个研究科。当时全寺住八九十位僧人,加居士、服务人员等共一百二三十人。整座寺院为学校性质,凡是到该寺去的都抱求学之志,在寺院住的也都是学生,没有一个闲人。凡是专门赶经忏的人一听说湛山寺的规矩,也就不去了,去了也没法住,因为寺里所住的都是学生,不想学习的就住不下去。
湛山寺经费由各位居士发心捐助,只是每年四月初八佛诞日作一次法会,寺院也应酬佛事,以维持全寺生活。不过这里的佛事和别处不同:第一,无论何人要念经的,必须到寺里来,师父们不出寺到斋家去念诵、送殡;第二、不讨价钱,不索□资,末了由施主随意供养,多少全归常住,师父们的单钱由常住照例发给;第三、因为湛山寺是学校性质,上午有三堂课,下午有二堂课,无论给谁念经,不能耽误学校课程,寺院规定上午念二次,下午也念二次,每次约40分钟,时间是在下课后,这样对学校课程,于常住应酬两不耽误,全寺僧人都不敢放逸,深恐有玷湛山名誉。
倓虚大师原籍河北宁河县,1917年43岁时跟沫水县高明寺印魁老和尚出家,又依谛闲老法师圆受具足戒,继入观宗寺佛学研究社专攻天台一宗,深得谛闲老法师器重,曾亲书嫡传天台宗第四十四世法统授之。1920年回北方后,即从事修寺、办学、弘法等项工作,直至最后未曾稍息。自1921年起,共创建十方弘法大丛林9处,弘法支院17处,佛学院13处,普通中学2所,小学1所,印经处2所。谈经200余会,着述10余种。在其门下学人达千余人。培养已能在各地担任弘法事业者30余人,传法为四十五代天台宗传人者14人。计30年来所有徒弟、徒孙、戒弟子、皈依弟子、学生及各地直接信众、法眷属等不下十几万人,故称誉为近代僧教育家。对天台宗在北方和香港的弘传,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为社会救济事业做了不少工作。1963年,这位德高望重的法师圆寂香港。
近年来湛山寺又经重修,殿宇辉煌。1989年秋举行佛像开光和方丈明哲大和尚升座典礼,天台宗名刹湛山寺正迈上新的历程。
八、辽宁名刹楞严寺
楞严寺坐落于辽宁营口市新华区民主街,是天台宗大德倓虚法师于东北倡建的丛林之一。寺于1922年开建,至1931年建成,虽历史不长,但在国内外影响甚大。创建和住持过该寺的倓虚、禅定、乐果、定西等几位耆德均为人所熟知;当代香港大德觉光法师,少时亦在该寺剃度。他现任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等多种职务,是海内外颇有影响的佛教人物。
楞严寺建筑占地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坐北面南,其中轴线为三进殿堂,每院进深30余米,东西院墙相距60余米,主院占地达1万平方米。全寺殿宇楼阁皆建立在高约1.5米的花岗石台基上。三楹门殿为双重大屋檐歇山建筑,正面重檐下悬有赵朴初居士近年所书的“楞严禅寺”鎏金大字匾额。
钟鼓二楼从台基地至顶高为13米,底层于正方体内墙之外,四周为12棵朱红明柱,构成四面回廊。顶层12棵明柱,构成四面明牖,檐下用斗拱承托,上下檐牙曲翘啄空,十分壮观。钟楼内悬两吨重铁钟,为建寺初所铸。
门殿内东西佛台上,为两尊金刚挂脚坐像,高6米余,举杵怒视,威势凛然。步出山门殿而北为第一进院落,正面为天王殿五楹,殿内高约5米的四大天王分坐两侧。中为香樟鎏金弥勒菩萨,背面护法韦驮持杵而立。天王殿为大木架硬山建筑,殿顶屋脊之上,塑有二龙戏珠,昂首曲身翘尾,透于空际。
过天王殿,即为二进院落,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五楹,面阔20米,进深8米。屋顶大脊中央,筑有宝塔,高3米余,塔基垮于脊上。殿内高大的佛台上供有释迦牟尼、药师、弥陀三如来的香樟木鎏金佛像,释迦佛左右为阿难、迦叶二尊者的立像。殿东西两侧供十八罗汉,如今殿内幢幡宝盖焕然一新。大殿两侧东为伽蓝殿,西为达摩殿。大殿前一对2.6米高的墨玉雄狮分峙左右,院中心立有宝鼎一座。
第三进院之主体为藏经楼,1975年为地震所毁,现改建为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楼前有东西配殿,东殿中供奉香港菩提学会所赠的缅甸玉佛。
主院以东,原为跨院,曾建有大寮、十方堂、退居寮、塔院等设施,现已拆除,成为园林区。
西跨院主体建筑为念佛堂,1989年春节翻修一新,内供西方三圣像,现为僧众诵经、拜忏、讲学之处。殿前为新建之僧寮、香积厨和斋堂。
寺院于1987年春正式对外开放后,每年四月八日浴佛节,数万人入寺焚香顶礼,盛况空前。1989年农历九月十九日该寺举行开光盛典,四众云集,关内外高僧大德前来祝贺与随喜功德,省市首长亲临庆贺。
楞严寺落成后的首任方丈为曾任宁波观宗寺住持的禅定法师,他先后于1931、1934、1943年主持举办3次传戒法会,盛时形成千人大戒。建寺不久即主佛学院,倓虚法师亲任院长,传授天台教观受化甚众。1940年禅定法师退居后,一度由智眼任住持。1945年后,由乐果法师任住持。因楞严寺历任住持均为大法师,注重讲经说法,故对天台宗的传播与佛法的弘化,作用甚大,影响深远。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觉光法师为楞严寺的修复和开放,作了很大贡献。他曾于1984年和1988年两度回家乡故刹参省,他希望楞严寺能把培养下一代僧才的重任担当起来,以续佛慧命。四众佛子为答谢法师对道场的扶持,誓愿秉承依法建幢的优良传统,将楞严寺修葺得庄严完美,让楞严寺慧灯永明。楞严寺的修复、开放,当对佛教文化的发展和天台宗的传续起更大作用。
九、黑龙江名刹极乐寺
极乐寺坐落于哈尔滨大直街东端南岗,与长春般若寺、沈阳慈恩寺、营口楞严寺并称为东北佛教四大丛林。寺院由倓虚大师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整个寺院占地57500平方米。
极乐寺的整体设计、形式布局及建筑结构,均保留着传统古建筑的特点,寺院坐北朝南,临街,寺门上方,镌“极乐寺”3个1米见方的大字,苍劲浑厚,传为南通张謇所书。
进入山门,即见天王殿和左右峙立的钟、鼓二楼。南北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四重殿宇:
天王殿供奉着笑口常开的弥勒菩萨铜像,高2.27米,殿两侧挺立着四位威武高大的天王塑像。
大雄宝殿供奉的主尊释迦牟尼世尊铜像,高3.34米。左右侍立着迦叶、阿难二位尊者立像。影壁后面北供奉着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宝像,珠结宝盖,绣金幔帐,清净庄严,妙相生辉。
第三重殿是供奉西方三圣像的“三圣殿”。中奉阿弥陀如来,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侍左右,为高2.84米的铜像。
最后一进殿宇为“藏经楼”,是双层结构的建筑,内奉历文化革命浩劫而保存下来的五部大藏经——影印版《碛砂藏》、《龙藏》、《频伽藏》、《大正藏》及《续藏》。
中轴线左右的两厢配殿,各为7间,分别为客堂、斋堂、念佛堂以及僧寮。
与寺院主体相接的建筑,尚有东西两个跨院。与此隔道相望的,还有塔院一处,院内有七层宝塔一座,塔内自上而下逐层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各高1.80米)和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四大菩萨(各高1.60米),所有像皆为铜铸。
当年,极乐寺的筹建,曾得到哈尔滨军政等头面人物的竭诚支持、赞助,详见倓虚法师《影尘回忆录》第十四章《哈尔滨极乐寺创修经过》。寺修成后,即请倓虚法师担任住持,直到民国十八年(1929)六年任满,传完戒后才卸任。倓虚法师于任间还为修长春般若寺、营口楞严寺,奉天(沈阳)办学,以及北京弥勒院办学等,常不断往来于各寺之间。极乐寺此次传戒,请谛闲大师为得戒本师和尚,倓虚法师任依止阿阇黎。时当授比丘戒之日,相连百余坛,大师由下午4时升座,至次日上午9时(谛老《年谱》记为“上午l0时”)始毕,前后历17小时,诸执事皆轮班休息,两阇黎亦屡退座,而大师以72岁高龄,趺坐坛上不起于座,亦不饮食便利,可见谛老修行功夫之深,一时传为美谈。
80年代以来,极乐寺作为全国重点寺庙修复开放,飞檐斗拱的外貌和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内饰,加上四周遍植青松花草,俨然佛国净土境界,吸引了众多的香客和游人,来此礼佛观光者与日俱增,日本天台宗、净土宗的朋友,也曾多次组团来访。
极乐寺——北方的天台宗名刹,必将成为弘扬天台教观基地,成为佛教徒参学朝拜的胜地。
普陀山紫竹禅林记
紫竹禅林于潮音洞上栴檀岭下,旧名听潮庵。建国初,尚有僧开瑜、智生居庵焚修,1960年本山迁僧余姚,遂成民居,继遭文化大革命,圣像毁、大殿拆、精蓝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重申,普陀名山方得重新修复、开放,紫竹禅林重回佛门。1980年先建不肯去观音院三楹于潮音洞上,至1989年大寺庵修复告竣,住持妙善老和尚发心重建本庵,倡议既出,海内外信徒群起护持,慷慨解囊,合力襄助,遂有1990年卧佛殿、大悲楼、念佛堂之建;1991年圆通殿及西厢楼之成,1993年天王殿与东厢房之就,更于1997年造药师楼、香积厨、斋堂、一一庄严供具皆悉完备,一座金碧辉煌的琼楼绀宇,跃然拔地拂天于水光云影之间,善男信女前来拜祷,四方游客争相观光,来院者既叹观音菩萨悲愿宏深之不可思议,又赞国家政策英明,斯庵之成多得住持妙公之力,而前后监院华证、净慧两师之功亦不可没,特记之以告来者。
优婆塞林克智记于佛元二五四二年仲春 吉日
普陀山善财洞记
梵音洞西北山巅,有洞,名曰善财。洞高4米,宽4.5米,纵深5.5米,顶覆巨石,平整如盖,上有石柱两座,形似龙角,石洞整体,状如龙头。洞内精雕西方三圣像于石壁,像前突起一石,长3.5米,高1米,宽1.5米,形似龙舌,亦是天然供桌。
善财洞之名,源于《华严经》善财南询之载,善度城鞞瑟胝罗居士,示善财童子云: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有菩萨名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道,即说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林树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善财童子渐次游行至于彼山,见其西面岩谷中,泉流萦映,林树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普陀山亦依此说而成圣地。历传此洞乃善财童子应化之地,颇有灵异。清代山阴陈庆诗云:
南询童子显神通,暂寄深山石屋中。
海角天涯游历遍,归来还在洛迦东。
明清以还,多有僧人于此结茅,今洞侧庵院为1988年妙善大和尚发起重建,大殿、僧寮、山门等初具规模,朝礼了大寺的善信来此进香,当另有一番法喜。特作此篇以记其胜。
丁丑夏林克智敬记于普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