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干高原的洞天佛地:“减出来”的洞穴庙宇
发布时间:2025-01-08 01:35:20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 记得看过一则谜语:东西都是越削越小,什么却是越削越大的? 答案是洞。 重访印度,不免还是看人看神佛、看河看宫殿、看庙看陵墓……可是最精彩的,是看德干高原上的洞窟。 该怎样对没有去过的人形容阿旃陀(A janta)和埃洛拉(Ellora)呢?敦煌壁画和云岗石窟该是最接近的,可是阿旃陀的时间更久远,埃洛拉的空间更广阔。 就用雕像作比方说起吧。一块石头,凿去周边不要的部分,最后变成一尊塑像。想得大些,建筑物那样巨大的石头,凿去不要的部分,变成许许多多塑像。规模再想得更大,山壁上凿进去,挖洞但不是全然的挖空,而是一边往里挖,挖出一进一进的殿堂,但不只是挖出空间,要同时“挖”出廊柱、雕像、龛、塔……到了这个阶段就不仅是雕像,而是如同象牙球般的层层镂空的精雕了——— 只是放大了万千倍。 只有凿掉、削掉、挖掉的土石,没有从外头带进来的堆塑材料(除了壁画的颜彩);只有出的没有进的,只有减法没有加法。然而“减”出了雄伟壮观的洞穴庙宇,甚至最后连洞顶也干脆凿掉,暴露到光天化日之下,像是在山岩里沉睡了亿万年的艺术品被释放出来了。 想到米开朗基罗的话:“每一块大理石中都藏有一个躯体,等待着艺术家把他带出来。”这些石窟庙宇也像是原先埋存在山岩里的亭台楼阁、神佛人兽,等待那些无名的艺术家和千万个工匠一锤一凿地挖掘出来。 在朋友中间随意作了小小的“民调”,发现几乎没有人听说过这两处洞窟,还反问我是怎么知道的?说来奇妙,竟要追溯到佛教艺术“丝路”的最东端奈良。三年前的秋天,我参观奈良法隆寺(世界上最古老的木造建筑)时,惊讶地发现寺里的伽蓝壁画,唐代风格跟敦煌莫高窟的竟然无比相像;而法隆寺的“金堂壁画”源流正出自印度德干高原上的阿旃陀洞窟壁画。从此“阿旃陀”就名列我的“必访之地”了。 阿旃陀佛教石窟最早建于公元前二世纪,也就是两千两百年前就开始开凿。公元五至六世纪的笈多王朝是阿旃陀最辉煌丰美的岁月,那段时期的壁画和雕塑成了佛教艺术的经典,对后来中、日、韩的佛教艺术影响深远,敦煌和奈良都是最美好的例证。 阿旃陀共有29座石窟,沿着河谷弯曲的峭壁开凿,成为月牙形分布;其中五座是寺庙,廿四座则为僧院。寺庙大殿高耸恢宏,几乎有欧洲大教堂穹顶大殿的气势。 如同世上几处被丛林或者砂石掩埋的古迹一样,佛教在印度式微之后,阿旃陀被遗忘在悬崖藤蔓中千年之久,直到十九世纪一个英国军官因为猎老虎而在无意中发现。被掩埋的洞窟被保护了漫长的岁月,而第一个“破坏者”也就是发现者———那个名叫JohnSm ith(真是再平常不过的英国“菜市场名”)的军人,作了一个没有公德心的观光客的举动:在一幅壁画上签下他的大名和日期。现在每个导游都会指点给游客看这个两百年前的涂鸦。 说到壁画,这本是来到阿旃陀的主要目的,结果一上来先就被石窟本身的浩大工程震撼了。接着,从大门到内室,那些廊柱、雕塑、浮雕看得眼花缭乱,待要细细观赏壁画时,却发现有些困难。首先,到底是有了一两千年历史,不少地方已斑驳脱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