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求得平安-
发布时间:2025-01-23 01:35:37作者:华严经全文网同样是拜佛,许多人的目的,并不尽同;有的求福,有的求慧,有的求财,有的求子,有的求家庭和睦,有的求事业发展,……但是,尽管大家所求不同,其中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求平安”;所以每逢大法会,到处可以听到“求平安”的声音。
我们知道,平安的所以会为大家一致的希求,实在是因为平安是大家所需要的!没有平安,即使你赚了很多钱,尽管你的事业怎样发展,都是没有用的。因此,我们在马路上走动,或在建筑工地,大家都知道“安全第一”;而在社会上活动,应该可以说是“平安第一”了!
大家都希望平安,大家都在求平安,那么,平安的真正意义,应该要研究一下:真正的平安, 应该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物质的平安,乃是外在的平安;而精神的平安,便是内心的平安。这两种平安,都是人生所必要、所希求的。
我们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组织而成的;例如我们身体上的皮肉筋骨,属于坚性的地大;身体上的涎血便汗,属于湿性的水大;身体上的温暖热度,属火大;身体上的气息呼吸,属于轻性的风大。由这四大要素组成的身体,如果有一天四大失调、伤风、感冒、咳嗽、发热等种种疾病,马上就来;疾病发生,便是身体上的不平安了。
除了身体上可能发生不平安的疾病以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上,也有很多不平安的事可能发生,例如事业失败、交通出事、刀伤、火烧、溺水、触电等等;还有风灾、火灾、地震、兵灾等,这些天灾人祸的降临,使人防不胜防。总而言之,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随时随地,都有灾难,实在是多难多灾多忧多苦啊!
从佛教的观点说,人生的病有两种:一为心病
,要用佛法的法药医治;一为身病,要用世间的药物医治。有些人身体有病,不要延医服药,却去求神问卜,杀畜生去祭祀鬼神,冀求却病延年,弄到小病变大病,终于不治;这是最愚笨的办法。这种迷信的举措,为佛教所反对!《药师经》里说:“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便生恐动,心不自正,卜问觅祸,杀种种众生,解奏神明,呼诸魍魉,请乞福佑,欲冀延年,终不能得。”这种人虽是想求平安, 可惜他妄从世俗邪说,把求平安的方法弄错了。那么,我们应该要怎样去求,才能得到平安呢?
(一)虔诚称念佛菩萨名号:诸佛菩萨,都曾发过大愿,救度众生;不过愿有通别,通愿是四弘誓愿,佛菩萨都一样;而别愿则各有不同,如药师佛曾发十二大愿,观音菩萨曾发“寻声救苦”的大愿等。我们称念佛菩萨的名号,先要注意那个“念”字;许多不会念佛的人,“口中念弥陀,心里动干戈”,这完全不符合念佛的意议;要知道,“念”字下端是个“心”,这告诉我们;’念佛不光是口头上的事,主要在心;所以佛经上说到称念佛菩萨名号时,都说“一心称名”,这就是说:当我们称念佛菩萨的名号时,必须要真诚恳切, 专一心念,没有其他的杂念混入;这诚恳专一的心念越深,就越能得到佛菩萨的感应。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念佛菩萨名号,很快就得到感应,求到平安,有些人却不然?这就关系到我们的心是否恳切与专一的问题,并不是佛菩萨有什么大小眼,或有什么分别心。要知道,我们凡夫的心像池水,佛菩萨的心像月亮,凡夫心中杂念纷纷,好像池中的水,混浊不清,虽然明月当空,怎能映现?所以我们称念佛菩萨的名号时,必须摒息杂念,放下万缘,虔诚恳切,专注一心,这样才能得到佛菩萨的感应:这好像池水澄清,月亮必然就会映现一般。因此,只要我们能一心称名,佛菩萨必能感应!《法华经》普门品里,释迦牟尼佛告诉无尽意菩萨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二)诵经持咒:求平安的另一方法,是诵经持咒;念佛菩萨名号,要懂得所念的佛菩萨的愿行,同样的,读诵那一部经,也要思惟那一部经的义理,才能获得利益;在《药师经》里,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菩萨说:“复应念彼如来本愿功德,读诵此经,思惟其义,演说开示,随所乐求一切皆遂。”又说:“若见男子女人有病苦者,应当一心,为彼病人,常清净澡漱,或食,或药,或无虫水,咒一百八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若有所求,志心念诵,皆得如是无病延年。”因此,我们应该常常听经,明白经里的义理,然后于读诵时,才能思惟其义。
(三)布施行善:上面所说求平安的两种方式,不管你是用称念佛菩萨的名号来求平安也好,或是用诵经持咒来求平安也好,都必需同时兼做布施行善的工作;而且这布施行善的工作,一定要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随时随地去做;并不是等到大难临头时,才来赶快念佛呀,布施呀,行善呀!这种所谓“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行为,是最要不得的。
求平安既然有称念佛菩萨的名号或诵经持咒了,为什么还要布施行善呢?这理由很简单,第一、佛教是讲因果的,世界上没有无因的果,布施行善是平安的因,而平安便是布施行善的果:“不曾下得春时种,空守荒田望秋收”,那是徒然的。第二、佛教是讲唯心的,佛菩萨的一切愿行,都是由他们广大的慈悲心所激发的,我们要求佛菩萨默庇,必然要学佛菩萨的慈悲心,才能感应道交。
布施,包括财施和法施;你拿财物去供养三宝,救济贫穷,以及乐助社会上教育、慈善福利事业,这叫财施。你把你所知道的佛法或各种知识技能,乐意义务的传授给人,这叫法施。除此以外,你看到人家迷路,去指引他;看到人家东西拿不动,事情做不好,你帮助他拿、帮助他做,那你就做了“身行的布施”。你对待人家,态度慈和,面容欢悦,那你又做了“容颜的布施”。你和人家说话时,勉励人家行善,人家有了忧苦、恐怖、你安慰、劝导他,那你又做了“语言的布施”。你看见人家受苦,心生怜愍,看到人家布施,心生欢喜;那你又做了“心意的布施”了。只要你存布施的心,随时随地都有布施的机会,随时随地都可以实行布施。
说到行善,范围可大了,包括戒杀、放生、以及一切利益人群的事情,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力量,脚踏实地去做有益人群的事。有些人说:“我没有力,又没有钱,怎样去做利人的事?”其实,行善也是一种慈悲心,只要你有这种心,就有力量;比方说你看到一个人跌在河里,你会游泳,你就立刻跳下去,把他救起,这就做了一件救人的好事了;如果你不会游泳,你也可以替他喊“救命”,这也是做了一件善行;而这喊“救命”,也即是你做好事的力量了。
怎样求到平安呢?恒常布施行善,虔诚称念佛菩萨的名号,并且诵经持咒,这是达到平安的康庄大道。
上面所说的,是人生外在的平安;外在的平安虽然为现实人生之所需要,但还不是全部的平安;人生全部的平安,应包括外在的平安与内心的平安。所以,说过了外在的平安,现在应该进而谈到内心的平安。
我们内心有什么不平安呢?简单的说,就是因为烦恼妄想扰乱我们的内心,使我们整个心灵上,笼罩着昏烦、热恼、焦躁、逼迫的不安气氛,没有片刻的安宁,所以不平安。这些烦恼,根据佛教唯识学上说:有八万四千种的多,把它归纳起来,成为二十六种,包括根本烦恼六种和随烦恼二十种。烦恼,不但扰乱我们的心灵,支配我们的情感,同时也操纵我们的生活,控制我们的行动。所以寻根究底,我们许多外在的不平安,还是由这内心的烦恼而生起。所以要灭除烦恼,很不容易!提倡知行合一的大哲学家王阳明先生说:“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所幸释迦牟尼佛曾为对治这八万四千种的烦恼,开示了八万四千种的法门,教我们依这法门去修习,便可以解脱烦恼的束缚,达到平安的境地。
根据以上所说,我们要求内心的平安,必须修习法;而修佛法,则要履行三个步骤:
一、闻:亲近明师,听闻佛法,阅读佛教的书籍,由是而使我们的智慧萌芽。
二、思:听闻佛法以后,把所学的佛法,加以深思熟虑,决择研究。
三、修:把所听闻所思惟过的佛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实践起来。
由听闻佛法所生的智慧,叫做“闻慧”;由思惟佛法所生的智慧,叫做:“思慧”;由修习佛法所生的智慧,叫做“修慧”;闻慧、思慧和修慧,总称“三慧”。(作者:金明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