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全文网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71

发布时间:2024-08-23 01:32:37作者:华严经全文网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71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寂止和胜观双运才可以息灭一切烦恼。胜观主要是通过寂止产生,也可以说智慧主要是通过禅定产生。若要修禅定,身要远离愦闹,心要远离贪欲。

主要是心,若是没有远离贪欲,对世间还有贪爱,心就很难静下来,根本不可能入定。

子二(所贪对境之过患)分二:一、耽著凡夫非为所依;二、如何相应时机而交往。

丑一(耽著凡夫非为所依)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寅一、略说:

无常众亲友,亦坏真常法。

行为同凡愚,必堕三恶趣,

若入非圣境,何需近凡愚?

“无常众亲友,亦坏真常法”:我们的亲朋好友都离不开无常的本性,他们本身也是无常的,随时都会离开;和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是无常的,随时都会变。今天的亲人也许到明天就变成了仇人。“真常”指的是究竟的解脱,也就是涅槃;“法”指正法。我们通过正法,通过修行,可以获得永恒的解脱,可以获得究竟的涅槃。但是,如果你贪爱这些亲友,跟他们亲密接触,跟着他们一起去造业,这样会影响自己的修行,容易毁坏真常,也容易失去正法。

当你还没有超越世间时,影响不了这些凡夫,而反过来会被这些凡夫影响,会受到这样的损害。一个发菩提心的人,首先要把握自己,然后再去帮助别人。如果你把握不了自己,就容易失去佛法,失去解脱的机会。为什么把握不了自己呢?因为你还没有放下贪爱,你的内心是随着外境动的,这样还是很难把握自己。因此,我们是要发菩提心,但是要有出离心做基础。若是没有出离心,没有断除对世间的贪爱、贪恋,你不可能不受外在的影响,这样你去亲密接触亲友、凡夫,不但影响不了他们,反而会受他们的影响;不但感染不了他们,反而会受他们的感染。

现在很多人就是这样,自己根本就没有利益众生的能力,还去弘法利生。这样,在表面上看似在利益众生,但实际上是害己害他。所以,利益众生的前提是自己首先要有这个能力。也就是说,要能保护自己,能放下世间,超越世间。如果你心里能放下,内心能超越,这些世间法就影响不了你,也无法控制你,这样你就可以去影响世间的众生,就能利益他们。我们经常讲,自己真的看破放下了,心如如不动的时候,这些外境会随着你的心动,这叫大自在。

所以,出离心很重要,此处讲的也是出离心。出离心不是要我们离开世间,更不是要我们放弃世间,而是要断除对世间的贪爱,对世间没有贪爱,不留恋世间。先有出离心,在这个基础上发菩提心(利他心),这样才可以真正利益众生。菩提心有胜义谛的菩提心,有世俗谛的菩提心。世俗谛的菩提心就是刚才讲的利他心。当你能真正放下世间的福报、超越世间的时候,你所发的利他心才是无伪的,才是真实的。之前,你发菩提心要利益众生,这个心不是真实的,因为你还有贪欲,还有私心。所谓“私心杂念”,杂念指的就是这个贪欲。如果你对世间还有贪欲心,这个私心是断不了的;若是有私心,这个利他心就不是真正的利他心。

很多人都没有明白什么是出离心。一说出离心,就觉得要离开世间、抛弃一切。其实,并非如此,断除对世间的贪着就是出离心。在此处也让你了解、明白这个真相,即你所贪爱、执着的亲朋好友都是无常的,都是虚假的,都是不值得留恋的。只有明白了真相以后,你才能放下。当你不明白真相的时候,你是不可能放下的。你明白了真相以后,心量才能打开,心态才能平静,这叫放下。

放下是一种心态,是一种觉悟。我们不明真相而颠倒,这就是没有放下的心态。若是这样,自己无法把握自己、保护自己。若是去贪爱亲友,贪爱世间法,就像现在很多人一样,虽然也想解脱,也想精进修行,但就是精进不起来,这样无法解脱。

虽然我们学佛修行很多年了,但是烦恼依旧,习气依旧。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没有精进修行。为什么不能精进修行呢?就是因为自己没有断除对世间、对亲友的贪欲,受他们的影响,自己把握不了自己。

我们已经得到了人身,闻到了佛法,若是靠这个人身精进修行,今生就可以获得解脱。我们可以再也不烦恼,再也不痛苦,获得自在、解脱的境界。但是,现在因为我们不精进,就无法解脱。

“行为同凡愚,必堕三恶趣”:“凡愚”指是凡夫俗子。你的行为就跟凡夫俗子一样了,就必定堕落三恶道,遭受三恶道的痛苦;你还要继续六道轮回,遭受轮回的痛苦。

我们现在学佛,不能跟凡夫学,因为凡夫和佛二者的思想和行为是不同的,是两个境界。所谓“此岸”与“彼岸”,不是指两个地方,而是两种不同的境界。此岸指轮回,这是凡夫的境界;彼岸指的是涅槃,那是佛的境界。所以,如果你想学佛,就不能跟凡夫学,你的思想、行为都是要改变的,要跟佛的思想、行为一致,不能跟这些凡夫俗子的思想、行为一样。若是你的思想、行为跟这些凡夫俗子一样,一定会堕落三恶趣,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

我们现在向圣者学,“圣者”指佛菩萨,我们就要像佛菩萨那样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如果我们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就能获得解脱,就能圆满;如果我们不发菩提心,不去利益众生的话,就无法解脱,无法圆满,也不会有解脱的时候。

什么叫解脱?就是不烦恼,不痛苦,永远地解脱烦恼,解脱痛苦。我们有时候会感觉很快乐,有时候也觉得很幸福,这是不是真正的解脱?不是。当我们得到一些暂时的利益的时候,心里就觉得很快乐;家里暂时没有什么烦恼的事时,就觉得很幸福。这些其实都是暂时的,现在暂时没有事儿似的,但很快就会有事儿了;现在暂时很得意似的,但是很快就会失望的。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你必须要面对无常。所以,这些暂时的快乐都是痛苦,不是真正的快乐。只有解脱了,才是永恒的不烦恼、不痛苦。那时,虽然一样有病,但没有病苦;虽然一样有死,但没有死苦。

我们的肉身就像机器,若用得时间长了,也有破旧或者坏损的时候。但是,如果我们解脱了,心里就可以既不烦恼,也不痛苦。现在我们若去想这一点,可能想不到,也理解不了,这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现在是凡夫,还没有达到那个境界。如果你真正超越了,达到那个境界的时候,就能做到。

你的身体生病了,若是你不去执着,你的灵魂是不会生病的;若是你死亡,也只是肉身死亡,灵魂是不会死亡的。若是你真正明白了真相,就会知道:你的灵魂像游客,你的肉体像旅店。肉体死亡了,就如同游客换一个旅店居住。这样你就不会痛苦,这叫超越。

你真正超越的时候,虽然你一样在世间,一样跟这些人在一起,但是那个时候你不会受这些世间法的影响,你的内心里不会有烦恼,任何时候都不会有烦恼,这叫解脱。所以我们的心灵是要超越的。

若是你跟这些凡夫俗子一样,你的思想、行为都受他们的影响,自己没法改变自己,那你将来必定堕落三恶趣,遭受三恶趣的痛苦,你还要继续六道轮回,遭受轮回的痛苦。

“令入非圣境,何需近凡愚”:“圣境”指佛菩萨的境界。此处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你达到了佛菩萨的境界,你就可以影响这些凡夫众生。也可以解释为:如果你能依圣者的教言,就可以引导这些众生,这样跟他们在一起亲密接触也可以。如果自己有这个能力,不仅能把握自己,还能去帮助和利益这些众生,这样你跟他们接触可以;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自己还没有放下世间,和这些凡夫俗子亲密接触,跟他们一起造业,有什么用呢?这样会毁坏自己,最终得不到究竟的解脱。对一个修行人、一个智者来说,这是非常大的损失和伤害。所以,这样做没有什么意义。

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不能离开世俗,也不能不接触这些凡夫,但是自己首先要断除贪爱,自己去把握自己的内心,把握自己的相续,然后再以佛的教言引导他们、影响他们,这样是可以的。

寅二(广说)分二:一、我于彼无利;二、彼于我无利。

卯一、我于彼无利:

刹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

喜处亦生嗔,凡夫难取悦。

“刹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我们非常贪爱和留恋这些亲友,但这些亲友也许会顷刻间反目成仇,随时会变成仇人,今天的亲人或许就是明天的仇人。凡夫都是这样的,尤其现在更是这样,不会因为什么特别的理由,一瞬间就会成为很亲密的朋友,然后顷刻间也会反目成仇,密友随时会变成仇人,今天的亲人或许会成为明天的仇人。

“喜处亦生嗔,凡夫难取悦”:对这些亲友,即使你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高兴、哄他们开心,这样去付出和利益他们,但是有一天也许因为一句话或一件小事,他们就会嗔怒,变成仇人,甚至反过来伤害你。所以,让凡夫高兴,哄凡夫开心,是非常难的。凡夫就是这样的本性。

我们已经发菩提心了,要跟这些凡夫接触,这个时候心里要有数:“我去利益他,也许他反过来就会伤害我。”这个时候你要明白,这就是凡夫的本性,所以也没有什么。发菩提心、真正去利益众生是很难的一件事,但若是你明白了这个真相,你了解了凡夫的本性,也就没有什么了。即使他变化无常、恩将仇报,都是他的本性。作为一个大乘修行人、一个发菩提心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灰心,都不能舍弃众生。所谓的亲友都是无常的,现在是亲人,也许一会儿就变成仇人了;今天是一家人,一起过日子,到了明天又变成仇人了。你明白了这个真相,把一切都当作一种正常的现象,这也叫放下。

他高兴,还是不高兴,他开心,还是不开心,他愿意理你,还是不愿意理你,他对你好,还是对你不好,你都看成是一种正常现象。很正常的,本来就是无常的。这样,任何时候你都能保持内心平静,心里不动摇,这也叫放下。

忠告则生嗔,反劝离诸善,

若不从彼语,嗔怒堕恶趣。

“忠告则生嗔,反劝离诸善”:你对他宣说有利的正法,劝他好好信佛,劝他好好行持善法。这都是为了他,这样也是真正地利益他,但是他不理解,不明白,还对你生嗔恨心,甚至再也不理你,有的还反过来伤害你。他非但不接受,反而令你离开有利的正法,还说信佛是迷信,说你这样是走火入魔等等。

他根本不了解佛法,是他自己迷信,不是佛法迷信。现在很多人,包括学佛人都是迷信,但佛法本身不是迷信。佛法里讲的信心是从明理中产生的,你真正明白真相的时候才有信心;你不明白真相、佛理的时候,不会有真正的信心。所以,佛法也叫明信,即明明白白地信;佛法也叫智信,即有智慧地信。但若是你执着佛法,执着世间法,这叫走火入魔,是你自己走火入魔了。佛不让你走火入魔,不让你执着,让你放下心态。

有人劝你学佛,这有什么可生气的,有什么不接受的?劝你学佛是让你开智慧,难道有智慧不好吗?你之所以会烦恼痛苦,都是没有智慧造成的。若是有智慧,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烦恼和痛苦。若是你有智慧,无论你是什么身份、什么条件,都不会烦恼和痛苦。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和一个百万富翁,二者在身份上、条件上有很大的差别。但若是有智慧,街上的乞丐和宝座上的国王都一样会开心、快乐;若是没有智慧,没有佛法,二者都一样会烦恼、痛苦,只不过是烦恼的方式不同而已。若是有智慧,都是快乐的,都是不烦恼的,这就是解脱。解脱和物质没有关系,解脱和身份没有关系。若是你没有智慧,物质再丰富也没有用,一样烦恼,一样痛苦。若是你有智慧,即使物质再缺乏,甚至一无所有,也一样会快乐。这里面有很深的含义,佛法里讲的,真正的解脱就是这种状态。你明白吗?

我们现在就是讲究身份,追求物质,但是这些和解脱没有关系,即使你有再高的身份、再多的财富也没有用,一样是烦恼,一样是痛苦。那么,学佛修行是不是不能有钱财?是不是不能有权力、地位啊?也不是。若是你有佛法、有智慧,这些钱财、权力等有也行,没有也行;有也快乐、幸福,没有也快乐、幸福。若是你没有佛法,没有智慧,无论是有这些,还是没有这些,都一样会烦恼、痛苦。大家真的要明白什么叫佛法。你明白了诸法的实相真理,这叫智慧,这样你就不会烦恼,不会痛苦。

“若不从彼语,嗔怒堕恶趣”:他阻碍你学佛修行,劝你放弃佛法、放弃修行。如果你不能对他言听计从,他就会怒气冲冲,并因此会堕落恶趣。这都是凡夫的本性啊,凡夫俗子都是这样的。

那么,作为发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应该怎么办?当众生实在刚强难化、无法利益的时候,暂时离开,暂时放一放。这是不是放弃众生、舍弃众生,或者伤害众生啊?不是。对这样的众生我们要默默地发愿,跟他们结善缘,将来一定能度化他们。主要是跟众生接上了善缘,给众生种上了善根,他们就跑不掉了,就像上钩的鱼一样,早晚都会捞上来。慢慢来,别着急,每个人的福报不同,根基不同,有的来得快,有的来得慢,有的可能机缘还没有到,有的机缘已经到了。也许是一些因缘还没有到,所以他现在不信,甚至诽谤佛法;若有一天因缘到了,也许他比我们还精进,比我们还有成就,这都是不好说的。

卯二:彼于我无利:

妒高竞相等,傲卑赞复骄,

逆耳更生嗔,处俗怎得益。

“妒高竞相等,傲卑赞复骄”:这些凡夫俗子就是这样的,对比自己高的人就会嫉妒心大发。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对比自己强、比自己有功德的人,会产生嫉妒心。

当我们在世间有一些成就的时候,肯定会遭到身边很多人的嫉妒,甚至诽谤,这是正常的。因为他们都是凡夫嘛,现在讲的都是凡夫的本性,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怎么嫉妒我呢?”“怎么诽谤我呢?”“怎么伤害我呢?”“怎么来毁坏我的利益呢?”其实,这都很正常,因为他们是凡夫。只要自己不为这些动心,不要因此而烦恼,不去跟他们一般见识就可以了。凡夫就是这样的,他肯定会嫉妒你的。有人嫉妒你,有人诽谤你,也说明你有一些成就,有一些提高,这样更应该对自己生起自信,内心要自信啊!

这些凡夫对与自己的能力、条件等各方面差不多、平起平坐的人,就开始竞争,开始对立。

这些凡夫遇到比自己差的人,就傲慢得不得了,看不起他们、轻视他们。

若有人看不起你、轻视你,这也是正常的,凡夫都是这样的。这个时候你不应该生气,不应该嗔恨,应该忏悔,还是自己福报不够,还是自己的缘分没有那么好,所以应该忏悔,应该更努力。不嗔恨他,不造恶业,这叫保护自己;然后忏悔自己福报不够、没有功德,好好修福报。功德是学来的,福报是修来的。虽然你现在没有福报,但是可以修啊!虽然你现在没有功德,你可以学啊!在那儿生气、跟他造业,有什么用?若是这样,你跟他一样是凡夫。他看你也是一个凡夫,也是这样一个小心眼的人,他就更看不起你了,你就更得不到对方的尊重了。反之,若是这时你很稳重、自重,这本身就是一种功德,对方自然就会恭敬你了。

“逆耳更生嗔,处俗怎得益”:凡夫都是这样的,一听到逆耳之语,一听到别人说一些不好听的话,就不高兴了。尤其是不能跟这些凡夫说实话,否则他肯定会生气的,肯定会生嗔恨心的。与凡夫交往,跟这样的人在一起,你能得到快乐么?

你所接触的人无外乎是这几种情况:对方或者比自己高,或者跟自己平等,或者比自己低。凡夫的贪嗔痴慢疑等烦恼都是俱全的,或者他会嫉妒你,或者他就跟你竞争、攀比,或者他就看不起你,肯定逃不出这几种情况。

一个凡夫有什么可值得留恋的?有什么可值得贪爱的?所以,我们现在就要断除这种贪爱、贪欲。我们可以以慈悲心接触他们,以慈悲心利益他们。

伴愚必然生,自赞毁他过,

好谈世间乐,无义不善事。

“伴愚必然生,自赞毁他过”:你跟这些亲友等凡夫接触、相处,必定会产生自赞毁他的过患。不仅仅他们有这样的过患,我们都是这样的。这里的“他们”指的是凡夫,凡夫分普通凡夫和修行凡夫。凡夫里也有特别有修行的,他可能正在改正或正在对治这些烦恼,所以他们偶尔犯一些这样的错误也是很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普通凡夫,就会处处犯这样的错误,会经常犯这个错误。

普通凡夫都会诽谤他人、赞叹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过患。若是你想做一个智者、圣者,就应该赞叹别人,说自己的过患。要看就看自己的过患、说自己的过患;要说就说对方的优点,看对方的功德。如果你看自己的缺点,就能改正缺点,你就好了;如果你看对方的功德,就能学到这些功德和优点,这叫进步。

凡夫只看自己的功德和优点,所以就喜欢赞叹自己,越赞叹自己就越傲慢。凡夫就爱看对方的缺点和对方的过患,所以就爱说对方的坏话,甚至诽谤对方,这种人不会有进步,不会有成就的。所以,如果你想学佛,想改变自己,就要看自己的缺点和过患、对方的功德和优点,改变自己的缺点,学习对方的功德。

为什么一家人总是和不来?凡夫和凡夫在一起嘛,都是只看自己的优点,只看对方的缺点;都是只说自己的功德,只说对方的过患。这样能和睦相处吗?能幸福吗?不会的。

“好谈世间乐,无义不善事”:凡夫贪爱轮回,在一起就喜欢说闲言碎语,就爱说世间的琐事,就爱说自己家里的这些事情,这都是不善业。你们自己看看,相互遇到了,在一起聊天的时候,都聊了些什么?你们聊的都是这些世间的琐事、自己家里的事等,这叫闲言碎语,这是虚度光阴!

我们的思想也是这样的,就想没有用的,这就是妄想;想不该想的,这叫邪念、邪见。真的,自己观察一下,我们始终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起心动念,但是所想的基本上都是没有用的,都是不该想的。

现在佛让我们断除邪见、放下妄念。不要想不该想的,不要想没有用的。想该想的,想有用的,这叫正知正念。不是不能有思想,不是不能有念头,只是不要有分别,不要打妄想。我们现在都是这种邪念,都是妄想,这不是真心,这是假的。当你不打妄想、不分别的时候,真心就流露出来了,这才是真正的本面、本来的面貌。否则,都是不善事,是在造恶业。

寅三、摄义:

是故近亲友,徒然自招损,

彼既无益我,吾亦未利彼,

故应远凡愚。

交往亲友等他众,只能白白地毁坏自己而已。若是你没有正确的发心,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心态,你与这些亲友交往,跟这些凡夫接触,就是伤害自己。

也许有人说:“毁坏我没有事,我这个人不怕伤害。只要我能利益他们、帮助他们就行。”你有这种精神是好的,但是你连自己都不能把握,怎么能利益他们呢?这是不可能的。你可以有这样的思想和精神:“我下地狱就下地狱,我受到伤害就受到伤害,只要能利益他们,能度化他们就可以了!”对于一个发菩提心的佛子,应该有这种精神,但实际不可能有这样的人,不可能有这样的事。

先把握自己,再去帮助他人;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这些是有次第的,之前是利益不了他们的。如果这个时候我利益不了他们,他们也利益不了我时,就应该先远离。所谓“远离”,主要是在心里放下,这是最好的。

所以,大家也可以在世间跟这些亲友接触。我们很多人在世间都有家人朋友,怎么办?自己先好好修习佛法,让自己具有智慧。若是有智慧了,就能把握适度。跟这些人接触、交往的时候,要把握适度。夫妻之间、父母、儿女之间也都要适度。如果你把握适度了,就能利己利他,否则就是害己害他。那么,怎样把握这个度?就是靠智慧,别的都没有用。智慧是什么?就是佛法。只要学修佛法了,就能产生智慧;只要有智慧,就能把握适度;只有把握适度,才可以自利利他。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